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军阀时代—清末民国新疆的政治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时期,军阀政治是新疆这个自古以来多民族共生舞台上最为显著的特征。造成军阀政治的诸多因素,早在晚清时期已在酝酿当中。腐朽的清王朝,在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的时代大变局中,遭遇到了数千年来前所未见的危机。其为挽救危亡,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步履维艰的整顿和改革,随着王朝的覆灭无疾而终。在此历史背景之下,以巡抚领导下的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军队的地方化、私属化、地方财税权的扩大、金融体系的自立为表征的新疆地方主义倾向也日益增强。而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格局,以及经贸关系的离心化,更加剧了新疆形成割据势力的危险。
     民国肇造,杨增新在恢复和建构新的统治秩序的过程中,在清代新疆巡抚事权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了军、政大权向督府的集中,巩固了其在新疆的绝对权力和独裁地位,从而开辟了民国新疆军阀政治的格局。杨增新这个老吏,以传统的州县之道治理新疆,标榜“无为而取天下”的道治主义政治哲学。载牵制主义、平衡主义和“无为而治”的施政总方针的指导下,杨增新禁锢了新疆社会自晚清以来萌动的近代化欲望。这使得其统治下的新疆社会,长期处在一种缓慢新陈代谢的状态当中,徘徊于现代文明世界的大门之外。在新疆新旧思潮的激烈碰撞下,以樊耀南为代表的新疆“新派人物”,于1928年7月7日刺杀杨增新于新疆省立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作为杨增新的学生和忠实追随者,金树仁试图在因循其前任基本路线和方针的前提下,对杨的部分治新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变,来迎合新疆社会在杨增新时代被压制和禁锢了的近代化革新的愿望。由于受到个人能力、意志以及客观条件的局限,金树仁敷衍性质的改革刚刚跨出一小步,杨增新时代的统治秩序便已然变得七零八落,这使其陷入到一个尴尬和窘迫的境地。哈密事变之后金树仁脆弱的政权迅速解体,标志着在新旧的激烈碰撞下,在革新与守成的两难中,杨增新所建立并在金树仁时期得到延续的军阀政治的模式已悄然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盛世才政权的崛起,是包括南京政府在内的各种势力在新疆的利益角逐,最后由于苏联胜出所造成的结果。新疆统治者由文人向武人的过渡,以苏盛同盟为基础新疆对苏联模式下近代化成功经验的复制,表面新疆的军阀政治在经历短暂的中断后踏上了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实现量由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的转变。苏盛同盟,是盛世才时期新疆军阀政治最鲜明的特征。苏盛同盟本身包含着一个无法化解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矛盾不断扩大的结果,导致盛世才在1942年与苏联决裂。重庆国民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地接管了新疆地方政权。至此,自民国元年以来杨增新开辟的军阀政治的格局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维持半独立半割据状态长达三十二年之久的新疆,终于被纳入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Stratocracy wa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Sinkiang Which had acted as the stage multi-ethnic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ince ancient times. As early as the Late Qing Period, many causing factors of Stratocracy had been in the womb of time. Since the Opium War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which was in the era of big upheavals, the commonplace platitude pedestrian banal Qing Dynasty had been caught in the unprecedented crisis.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power and financial power which were represented by the Yong Ying System and Likin System had become the biggest problems which the royal court was forced to face. With the complet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struggling of consolidation and reform which had been carried out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authority had died out to no avail.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Sinkiang's localism tendency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the political regim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overnors named Army and Government Unity, the army's localization, the army's privatization, the expanding of the local taxation rights,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financial system were also growing day by day.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k of separatist forces formation to Sinkiang was more increased in intensity by the closure of the geography, the poor transportation, the complex ethnic and religious patterns, and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trade areas.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the process of a new dynastic rule's recovery and construction, Yang Zengxin emphasized centralism of the military power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towards military offic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his absolute power and dictatorship position based on the governor powers of Sinkia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us opening up Sinkiang's stratocracy patterns in Republic of China. Yang Zenxin Who was an old official sticked to a traditional way to govern Sinkiang and proclaimed the politics philosophy of governing by Taoisrn about "capturing the world without doing anything". Yang Zenxin closely confined the seminal modernization desire of Sinkiang society's since the Late Qing Period based upon the general policy about egalitarianism and the "static rather than dynamic". It made Sinkiang society under his administration be in a state of slow metabolism for a long time and wandered outside the gate of the modern civilized world. Under the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New and Old Ideologies,"the Nouveau Figure" of Sinkiang represented by Fan Yaonan assassinated Yang Zenxin in Sinkiang Russian Law and Politics College in July7,1928.
     As Yang Zenxin's student and faithful follower, Jin Shuren tried to regulate and change some part of Yang's new depart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his predecessor's basic line and principles aiming to cater to the modernization desire for innovation which was repressed and imprisoned in Yang's time. As a result of individual ability, the will and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he ruling order in Yang Zenxin's time went to rock and ruin when Jin Shuren's perfunctory reform had been just taken a small step, and made Jin Shuren himself fall into an awkward and embarrassing position. After Hamilton Incident, the fragile regime of Jin Shuren disintegrated rapidly and indicated that the stratocracy pattern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Yang Zenxin and continued by Jin Shuren had almost reduced to the last extremity quietly.
     The rise of Sheng Shical' Regime was as a result of the benefit dispute by various forces in Sinkiang including the Nanking government, and the Soviet Union's final victory. The changing of Sinkiang's archon from scholar to soldier which was based on the Sheng-Soviet Union and the Sinkiang's copy of the modernization successes under the Soviet Union pattern indicated that the stratocracy in Sinkiang had embarked on another completely different course after a brief disruption, and achieved the change from one model to another. The Sheng-Soviet Union was the most distinct character of Sinkiang's stratocracy in Sheng Shical'Time. The Sheng-Soviet Union itself contained a seemingly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which expanded continuously as time went by and resulted in the rupture between the Sheng Shical'Regime and the Soviet Union. Chongq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seized the favorable moment to take over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Sinkiang successfully. Since first reign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ratocracy pattern which was opened up by Yang Zenxin had come to its end. And Sinkiang which had held the semi-independence and semi-separation condition for over32years was finally brought into the direct domination of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引文
①[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合订本1986年版。
    ①[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页。
    ②徐勇:《近现代军阀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军阀概念输入中国之成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③[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第127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第48页。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第49页。
    ①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99页。
    ②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0页。
    ③[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59页。
    ④[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61页。
    ⑤[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60页。
    ①[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
    ②王吉占:《军阀是个什么东西》,转引自徐勇:《“军阀”治下之军阀“学理”研讨——以北伐战争前夕一场政治与学术论战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372页。
    ④李新:《军阀论》,《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①李新:《军阀论》,《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②莫济杰主编:《新桂系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
    ③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5辑。
    ④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⑤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⑥[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
    ⑦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7-378页。
    ①邓正兵:《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动与军阀政治的产生—兼向刘晓同志请教》,《学术研究》1998年第6期。
    ②高海燕:《地方主义·军事主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24。
    ②[清]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
    ③[清]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9。
    ④“札萨克”一词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执政官。札萨克制度是清朝政府根据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在蒙古社会制度基础上建立的政治制度。在蒙古地区划分若干旗,每旗设札萨克一人,以蒙占贵族充任,掌一旗部众,受理藩院与将军都统节制,属官有协理台吉、管旗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在札萨克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不承担徭役赋税。领内人民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并且生杀大权归于札萨克。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52页。
    ②[清]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卷7,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年版。
    ③[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74。
    ①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职官制三,卷116。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99。
    ③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职官制三,卷116。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99。
    ②光绪十一年之制,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巡抚兼陆军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
    ③《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册,第722页。
    ④《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册,第722页。
    ⑤《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册,第770页。
    ⑥《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册,第773页。
    ⑦钟兴麟:《新疆建省述评》,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页。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2。
    ②《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册,第1068页。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2。
    ④《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5册,第978页。
    ⑤《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册,第8页。
    ⑥《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8册,第650页。
    ⑦光绪十一年之制,宣统二年改为镇迪道兼提法使。
    ⑧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职官制三,卷116。
    ⑨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职官制三,卷116。
    ①[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49。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6。
    ③《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册,第10页。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6。
    ⑤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63页。
    ⑥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05页。
    ①参见[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22。
    ②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③王力:《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④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3-534页。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4。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6。
    ①[清]格琫额:《伊江汇览》,“营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②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②《新疆图志》记载为领队大臣,《中国经营西域史》中录为副都统,参见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68页。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①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②[清]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卷7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二十一辑,文海出版社。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⑤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67、366页。参见松筠:《伊犁总统事略》。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②参考[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①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⑤[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⑥[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0。
    ①黄细嘉:《绿营、勇营的互渗——防军和练军兵制》,《历史教学》1996年第3期。
    ②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③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①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5页。
    ②[清]袁大化:《卫队百名饷章报销册片》,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6。
    ③杨增新:《呈明新疆情形特别请量予变通列为特别省治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④杨增新:《呈报新疆陆军沿革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⑤魏长洪:《论清末迪化王高升放火案》,《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⑥[清]潘效苏:《请遣散客勇改练士著世袭兵折》,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5。
    ①[清]潘效苏:《请遣散客勇改练士著世袭兵折》,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5。
    ②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③杨增新:《呈报新疆陆军沿革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2。
    ⑤官167人,兵2322人,参见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2。
    ②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2。
    ②新疆标营的饷额为三两六钱,陆军又有所增加,约为四两二钱。
    ③清代魏源著《圣武记》载“嘉庆以来,谈度支者,动以乾隆开辟新疆,岁增兵饷三百万为词”。
    ④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84-285页。
    ⑤[清]胡林翼:《覆阎丹初农部》,《胡文忠公遗集》,卷80。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1。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2。
    ③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兵制三,卷132。
    ④[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8。
    ⑤[清]王定安:《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338页。
    ①黄细嘉:《绿营、勇营的互渗——防军和练军兵制》,《历史教学》1996年第3期。
    ②1898年10月,“新建陆军”改名为武卫右军。
    ③[清]朱寿朋撰:《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65-4266页。
    ④中军,挑选八旗兵组建而成,驻扎北京南苑,荣禄兼领;前军,聂士成的武毅军,驻天津附近的芦台;左军,宋庆的毅军,驻山海关内外;右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仍驻天津小站;后军,董福祥的甘军,驻蓟州一带,每军约一万人,由荣禄统辖。
    ①《清德宗实录》,卷485,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2。
    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统一军制,编练全国军队而置。有总理亲王一人(奕劻)、会办(袁世凯)、襄办(铁良)提调各一人。分军政、军令、军学三司,各有正使、副使。司下分科,军政辖考功、搜讨、粮饷、医务、法律、器械六科,军令辖运筹、向导、测绘、储材四科,每科设监督一人。三十二年(1906)并入陆军部。
    ④参见[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223,第9688页。
    ⑤李英铨:《晚清的巡防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⑥参见[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204,第9525页。
    ①杨增新:《呈报新疆陆军沿革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482页。
    ①[清]和瑛:《三州辑略》,卷5,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②钟广生:《新疆志稿》,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①许崇灏:《新疆略志》,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238页。
    ②《乌鲁木齐事宜》,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84-285页。
    ①当为嘉庆元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伍弥乌逊所奏“阿勒台一路”,见《清仁宗实录》卷4,康熙、雍正两朝用兵西北,与厄鲁特蒙古作战时,是一条重要的转运路线。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75页。
    ②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15页。
    ③[清]袁大化:《请借款修通东西铁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折》,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06。
    ①[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牍卷10,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7页。
    ②[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卷43,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68页。
    ③《清宣宗实录》,卷224,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钟兴麟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天章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杨钟健:《关于西北问题的我见》,《西北评论》,1935年7月,第2卷第6期,第412页。
    ②1928年6月17日上海《中央日报》,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14页。
    ③1928年7月19日《上海日报》载刘文龙在国府会议报告新疆近况并呈国府原文,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19页。
    ①许崇灏:《新疆略志》,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102页。
    ②《改订陆陆通商章程》,参见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9页。
    ③塔城12家,乌鲁木齐8家,奇台5家,阿克苏10家,喀什噶尔4家,英吉沙尔7家,《民国三年外国人在华开设商号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
    ②玛梅多娃:《士尔克斯坦与新疆贸易关系之一页》,转引《西北历史资料》1983年第1期。
    ③魏丽英:《明清时期西北的“商帮”》,《兰州学刊》1987年第2期。
    ④许崇灏:《新疆略志》,正中书局1945年版,第102页。
    ⑤[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3。
    ⑥《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34页。
    ①[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7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36。
    ③厉声:《乾隆年间新疆协饷拨解与相关问题》,《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1。
    ②[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七》,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997页。
    ③[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国用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71。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1。
    ①缪全吉:《曾国藩幕府盛况与晚清地方权力变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五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②[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国用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71。
    ③七局分别为:哈密分局,收嘉峪关入新货税;古城分局,收蒙古草地入新货税;伊塔分局,收入货落地税,出货之起税:阿克苏分局,南八城之落地税:吐鲁番分局,本地士货税;莎车分局,东来之起落货税;喀什回城分局,东北之起落货税。
    ④[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1。
    ⑤[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国用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69。
    ⑥金安清:《生财不如理财论》,《皇朝经世文编四编》,卷17。
    ①陈锋:《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4。
    ③[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5。
    ④红钱400文合银一两,制钱1000文合银一两。艾热提·吾甫尔:《近一百年新疆货币金融的历史特征及其历史作用》,《新疆社科论坛》2006年第2期。
    ⑤[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5。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5。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80页。
    ③老龙票,亦称“老票”、“喀票”,民国九年北京财政部又专门为喀什以及和田地区印制了新的“老龙票”两面都用汉字、维文标明“专行喀什道属”,当时发行准备金充足、地区偏远物价比值相对稳定而且发行量有限,喀票价值一直比同期新疆省票要高,100喀票可以兑换200两或300两新疆省票。从1908年到1939年,喀票先后经历了清末光绪时期、杨增新时期、金树仁时期和盛世才时期而信用稳定不变。
    ④吴霭宸:《新疆纪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4页。
    ⑤[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5。
    ⑥[清]王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35。
    ①1928年7月19日《上海日报》载刘文龙在国府会议报告新疆近况并呈国府原文,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19页。
    ①魏长洪:《迪化辛亥起义风云》,《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参见魏长洪:《迪化辛亥起义风云》,《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参见魏长洪:《迪化辛亥起义风云》,《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1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清]袁大化:《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新疆巡抚袁大化致内阁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七册,447-448页。
    ②[清]袁大化:《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新疆巡抚袁大化致内阁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七册,447-448页。
    ③杨增新:《呈报新疆陆军沿革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④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五集,第506页。
    ①杨增新:《呈明情形特别请量予变通列为特别省治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②杨增新:《电呈招用回队理由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①杨增新:《电呈陆军学生不宜派遣来新并请痛裁军队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②马符绶:《杨增新上台前后》,《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页,其中李福寿疑为李寿福。
    ①[清]王树枬:《新疆图志》卷5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②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兵考三,卷204,商务印书馆,第9525-9526页。
    ①《东方杂志》第3卷第1号,第12-14页。
    ②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兵考三,卷204,商务印书馆,第9525-9526页。
    ③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④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⑤杨增新:《电覆甘肃省议会暨马云亭、周本斋两君详叙新疆戕官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⑥杨增新:《电呈陆军学生不宜派遣来新并请痛裁军队以遏乱源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⑦杨增新:《呈明新疆招用回队理由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⑧杨增新:《电呈新疆回队用命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⑨杨增新:《电帕长宫新疆汉回各队均已开拔前进阿城须稳守待援文》,《补过斋文牍》戊集一。
    ⑩李新:《军阀论》,《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11金树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形状》,甘肃省图书馆。
    ①杨缵绪:《新疆刍议》,甘肃省图书馆,第29页。
    ②[清]王树枬:《新疆图志》卷五十一《军制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③杨增新:《电呈新疆回队用命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④杨增新:《呈明新疆招用回队理由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⑤杨增新:《电呈招用回队理由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⑥金树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形状》,甘肃省图书馆。
    ①杨增新:《呈明新疆招用回队理由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②杨增新:《呈报新疆陆军沿革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836年,第482页。
    ④杨增新:《呈明新疆招用回队理由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⑤杨增新:《电呈新疆回队用命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⑥杨增新:《电呈新疆回队用命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①金树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形状》,甘肃省图书馆藏。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36页。
    ③杨增新:《电呈查办喀什戕官一案恳予销案免究并优恤袁故督文》,《补过斋文牍》乙集二
    ④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79页。
    ⑤杨增新:《电呈新疆回队用命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①民国元年五月三十一日上海民立报,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79页。
    ②杨增新:《电伊犁贺代表等参酌会议条件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上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78页。
    ④杨增新:《电伊犁代表贺家栋从速开议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上。
    ①杨增新:《电覆甘肃省议会暨马云亭、周本斋两君详叙新疆戕官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79-82页。
    ③杨增新:《电覆甘肃省议会暨马云亭、周本斋两君详叙新疆戕官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①杨增新:《电伊犁代表等贺家栋从速开议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上
    ②杨增新:《呈明新疆情形并现在办法文》,《补过斋文牍三编》,卷一
    ①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印书局1933年版,第97-99页。
    ②杨增新:《电呈申论伊犁改镇守使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上。
    ③杨增新:《电呈改组伊犁官制应俟广镇边使身后再行办理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上。
    ①杨增新:《电呈改组伊犁官制应俟广镇边使身后再行办理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上。
    ②杨增新:《呈报新疆陆军沿革情形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075页。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074页。
    ③杨缵绪:《新疆刍议》,甘肃省图书馆,第11-18页。
    ④参考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055-1067页。表中诸人皆民初回队营长,以下不论。
    ①杨增新:《电呈阿克苏镇查春华辞职拟将该缺作为裁撤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下。
    ②杨增新:《电呈阿克苏镇查春华辞职拟将该缺作为裁撤文》,《补过斋文牍》丙集下。
    ③辛亥起义,各省一律推举都督,至民国后不改,贵州、福建、黑龙江等少数省一度裁都督改护军使。新疆辛亥革命后,布政使陈际唐回籍,因袁鸿祐被杀,袁大化电请中央临时政府改任杨增新“都督兼布政使”。新伊和谈,布政使职位不被提及,当是其职权已划归都督。《划一令》出台,新疆按照未设民政长之省份,以都督兼任民政长。袁世凯改行将军制,用冠字的方法将将军分为两类:派遣各省的冠以“武”字;留京任事的冠以“威”字。又有上将军和将军之分,凡清朝设总督的省区设上将军,清朝设巡抚的省区设将军,个别资历深的,也可授上将军,北洋后期失去原来的意义,变成一种荣誉称号,获得者须有陆军上将军衔。北京西北昌平沙河南大桥杨增新神道碑显示杨增新为阗威上将军。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于民国五年七月六日,改将军为督军,为各省军事长官;改巡按使为省长,为各省民政长官。民国十一年(1922),黎元洪倡议“废督裁兵”未成,遂改督军为“督理某省军务善后事宜”,简称督理。各省又有改称“督办军务善后事宜”者,简称督办。十三年(1924)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任用各省军事长官,均用督办军务善后事宜之名,一般称为军务督办或督办。后直系吴佩孚再起,发表任命均用督理之名,北京用督办名,各行其是,直至北洋政府垮台。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②杨增新:《电呈参议院表决省官制一案未昭平允文》,《补过斋文牍续编》卷一。
    ③参见谢彬:《新疆游记》,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31页。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载《费孝通文集》第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②即县佐,凡该地未进度成县时,先设局以经营。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88页。
    ①段自成:《清末民初新疆乡约的特点》,《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779页。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92页。
    ④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92页。
    ⑤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辛集一。
    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辛集三。
    ⑦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辛集三。
    ⑧杨增新:《补过斋文牍》辛集一。
    ⑨行头,即牙帖,产生于清代,各项货物需经行头评定方能交易,行头籍此于每货抽银若干,令卖者丧失自主权。
    ⑩新疆各属设社仓,青黄不接时准穷人借用,在执行过程中,吏常以八斗充十斗之数且加收利息以牟利。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90页。
    ②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十五。
    ③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十五。
    ④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十一。
    ⑤杨增新:《呈报阿尔泰哈萨克差徭繁重业经切实裁禁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⑥杨增新:《咨呈国务院核减伊犁哈萨牧税请予立案文》,《补过斋文牍三编》。
    ①杨增新:《呈请豁免伊犁哈民欠缴官钱局羊只文》,《补过斋文牍续编》,卷一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956页。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60页。
    ④伯声:《杨增新治新种种》,《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②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③杨增新:《通令南疆各属柴草征收折色文》,《补过斋文牍续编》卷一四。
    ①[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页。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②王子钝:《杨增新轶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新疆文史资料》第3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③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②林显恩:《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4页。
    ③郑峰:《评杨增新治新时期的民族政策》,《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④杨增新:《咨复陆军部新疆军事计算书请照旧办理文》,《补过斋文牍》三编卷一
    ⑤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73-674页。
    ⑥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⑦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十二。
    ①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②《关于新疆省军队裁编招募具报电文》,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011,卷号6131。转引自伏阳:《试论杨增新主新时期的“弱兵政策”》,《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
    ③《关于新疆省军队裁编招募具报电文》,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011,卷号6131。转引自伏阳:《试论杨增新主新时期的“弱兵政策”》,《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综合各种资料分析,该文时间可能在民国四年,特予纠正。
    ①《关于新疆省军队裁编招募具报电文》,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011,卷号6131。转引自伏阳:《试论杨增新主新时期的“弱兵政策”》,《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12页。
    ③谢彬:《国防与外交》,中华书局1925年版。
    ④广禄:《新疆三十年动乱亲历谈》,《周末观察》第10期。
    ⑤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⑥通宝:《杨增新时代杂记》,《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⑦广禄:《新疆三十年动乱亲历谈》,《周末观察》第10期。
    ⑧表格数据参考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919-1941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868页。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924-1931页。
    ①[瑞典]斯文·赫定(S.A . Hedin)著,李述礼译:《长征记》,西北科学考察团,1931年,第283页。
    ②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页。
    ③[瑞典]斯文·赫定(S.A . Hedin)著,李述礼译:《长征记》,西北科学考察团,1931年,第283页。
    ①伯声:《杨增新治新种种》,《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30-2631页。
    ③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九。
    ④金树仁:《新疆省主席杨公形状》,甘肃图书馆影印本,第16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20-2621页。
    ②罗绍文:《杨增新、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和新疆“三七”政变》,《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21页。
    ②《中央日报》,上海,1928年6月17日,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14页。
    ③《中央日报》,上海,1928年7月19日载刘文龙在国府会议报告新疆近况并呈国府原文。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21页。
    ②《中央日报》,上海,1928年7月9日。
    ①吴绍磷:《新疆概观》,南京,仁声书局1933年版,第107-109页。
    ②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③民国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金树仁致南京政府蒋介石等人函》,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藏。
    ①[瑞典]斯文·赫定(S.A . Hedin)著,江洪、李佩娟译:《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②[瑞典]斯文·赫定(S.A. Hedin)著,凌颂纯译:《马仲英逃亡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③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④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⑤王恩收:《一场奇特的夺权政变》,《文史月刊》2009年第2期。
    ①孟东:《发生在新疆的七七政变》,《纵横》2002年第8期。
    ②郭胜利:《新疆“七七政变”真相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1期。
    ③广禄:《批判盛世才》,台湾,《自立晚报》,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14页。
    ④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19页。
    ⑤罗绍文:《杨增新、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和新疆“三七”政变》,《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
    ①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②《新疆各县民众代表方仁、饶乐博斯等致国民党党部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政府档案。
    ③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④笑俦:《民元以来新疆行政机构之沿革及政治变迁之概略》,《瀚海潮》,第1卷,第8期。
    ①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②通宝:《杨增新时代杂记》,《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一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②杨增新:《补过斋日记》卷十六。
    ③陈中:《新疆政变之因果》,《大公报》,天津,1933年6月11日。
    ④尧乐博斯:《杨增新、同胞、革命军》,《传记文学》第十一卷第六期。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81-2682页。
    ⑤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印书局1933年版。
    ⑥谢彬:《新疆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398页。
    ①吴福环:《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表述的治理开发新疆的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
    ②谢彬:《新疆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372页。
    ③参见谢彬:《新疆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394-398页。
    ①吴绍磷:《新疆概观》,南京,仁声书局1933年版,第102-103页。
    ②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第261页。
    ③杨增新:《呈覆内地游民资送新疆不无室碍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④杨增新:《呈请援案暂行停发遣犯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上。
    ①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①王树楠:《阗威上将军勋一位新疆省政府主席兼边防都办蒙自杨公神道碑》。
    ①杨增新:《呈报设立政治研究所文》,《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②广禄:《新疆卅年动乱亲历中谈》,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37页。
    ③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④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1页。
    ②陈澄之:《伊犁烟云录》,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版,第28页。
    ③尧乐博斯:《杨增新、同胞、革命军》,《传记文学》第十一卷第六期。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82页。
    ①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书局1932年版,第109页。
    ②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③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④尧乐博斯:《杨增新、同胞、革命军》,《传记文学》第十一卷第六期。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82页。
    ⑤尧乐博斯:《杨增新、同胞、革命军》,《传记文学》第十一卷第六期。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82页。
    ①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②尧乐博斯:《杨增新、同胞、革命军》,《传记文学》第十一卷第六期。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682页。
    ③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书局1932年版,第109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4页。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4页。
    ①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4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4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5页。
    ②《中央日报》,上海,1928年10月14日。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6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5页。,第2708页。
    ①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三十一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一六一次会议记录。
    ①陈澄之:《伊犁烟云录》,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版,第28页。
    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第2389号,1930年12月30日。
    ①杨增新:《咨覆交通部归谷汽车应从缓办文》,《补过斋文牍续编》,卷1.
    ②谢彬:《新疆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134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002页。
    ④民国十五年所编《中国年鉴》载,民国十一年初等小学,学校84所,学生男女3066人,教职员115人。
    ⑤《新疆选送学生消息》,载于《中央日报》,南京,1932年9月23日。
    ①参见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11页。
    ②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第三册,附录。
    ③民国十七年九月《新疆省主席金树仁训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藏。
    ④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伊犁行政长致苏驻伊犁领事第六十八号照会》。
    ⑤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⑥许建英:《金树仁时期英国和苏联在新疆的竞争——以英新、苏贸易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⑦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368页。
    ①许建英:《金树仁时期英国和苏联在新疆的竞争——以英新、苏贸易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②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0页。
    ④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伊犁行政长常永庆呈文》。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1页。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40页。
    ③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17页。
    ④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17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960页。
    ②数据参考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28-630页。
    ①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31页。
    ②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0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5-417页。
    ②于溶春:《解放前新疆对苏贸易性质简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③许建英:《金树仁时期英国和苏联在新疆的竞争——以英新、苏贸易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④许建英:《金树仁时期英国和苏联在新疆的竞争——以英新、苏贸易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⑤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03页。
    ②关于名单的另一说为金树仁、徐益珊、鲁效祖、宫碧澄、白毓秀、李洽、曹启文,而无朱瑞墀。
    ③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32-133页。
    ①马大正:《新疆乡土志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3月版,第281页。
    ②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509页。
    ③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乙集一
    ④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乙集一
    ⑤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455页。
    ⑥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甲集下。
    ①参见哈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密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页。
    ②邓孔昭:《民国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秘书处雇员邓孔昭密禀》,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转引自[日]鲤渊信一、白振声著:《新疆现代政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182页。
    ③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④李洁:《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①范承渠:《哈密大事编年史》,见《哈密文史资料》第3辑,第3页。
    ②参见[日]鲤渊信一、白振声著:《新疆现代政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32页。
    ④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03-504页。
    ⑤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03-504页。
    ⑥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04-505页。
    ⑦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32页。
    ①范承渠:《哈密大事编年史》,见《哈密文史资料》第3辑,第5页。
    ②1930年7月2日陈大兴《呈请拟将哈密回部属地改土归流分设县治各情形由》,1930年7月朱有霞《呈请将哈密回王封地收归国有改设县治以增国赋各情形由》,以上均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③金树仁:《照会》,1930年7月,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转引自[日]鲤渊信一、白振声著:《新疆现代政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
    ④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页。
    ①宁海军,由民国军阀青海省主席马麒创建。民国四年,北洋政府裁撤青海办事长官,改设甘边宁海镇守使,统辖宁、海地区军政,马麒又当上了宁海镇守使,几年时间,马麒组织了一支有三十六个营的家庭武装,号称“宁海军”。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50页。
    ③尧乐博斯:《哈密民变与马仲英》,台湾,《传记文学》1968年7月。
    ④尧乐博斯:《哈密民变与马仲英》,台湾,《传记文学》1968年7月。
    ①民国二十一年6月28日,金树仁给南京政府的电报。转引自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50页。
    ③归化军,是以俄罗斯血统的民众为主体组建的一支特殊武装部队,其主要成员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1918至1921年间从中亚窜入新疆的白俄军官阿连阔夫、巴奇赤的余部改编而成。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91-2792页。
    ②盛世才:《牧边琐忆》,台北,《春秋》第5卷第3期,1966年9月。
    ①中国现代史上有两个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政变,也称为四一二政变。
    ②陈中:《新疆政变之经过》,南京,《中央日报》,1933年6月15日。
    ③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9页。
    ④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9页。
    ①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9页。
    ②盛世才:《牧边琐忆》,台北,《春秋》第5卷第3期,1966年9月。
    ③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70页。
    ④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676页。
    ⑤迪化城东北的一处高地,光绪年间刘锦棠在此发一炮而收复迪化,故而称一炮成功。
    ⑥盛世才:《牧边琐忆》,台北,《春秋》第5卷第3期,1966年9月。
    ①周东郊:《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72页。
    ①盛世才:《牧边琐忆》,台北,春秋出版社1966年4月30日,第67页。
    ②参见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72-176页。
    ①尧乐博斯:《三角同盟的秘密》,见《尧乐博士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
    ②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③1933年6月6日新疆省党务特派员曹启文呈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文,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①《今晨行政院会之决议》,南京,《中央日报》1933年5月2日。
    ②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行政院档案,参见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③宫碧澄:《国民党在新疆的活动点滴》。
    ④《世界日报》1933年9月30日,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325页。
    ⑤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行政院档案,参见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①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行政院档案,参见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②《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五)》,第545页。
    ③《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五)》,第545页。
    ④彭昭贤,(1896—1979)字君颐,山东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王格庄乡彭家村人。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驻伯力总领事、内政部统计司司长、中央组织委员会政治组织研究会委员、新疆省党委指导委员、新疆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国民党内政部次长、部长等职。盛世才入新,得力于时任国民政府秘书的彭向鲁效祖的大力推荐。
    ⑤彭昭贤:《政海浮沉话当年》,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249页。
    ⑥《反帝战线》,迪化民众联合会1938年6月出版,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242页。
    ①《黄慕松分电蒋委员长及汪院长请对临时主席刘文龙、临时督办盛世才予以真除以利宣慰电》,南京,《中央日报》,1933年7月7日。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268页。
    ①赛福鼎:《赛福鼎回忆录》,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②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①参见A·D·W福布斯著,王嘉琳、胡锦洲译:《新疆军阀与穆斯林(1919-1949年民国新疆政治史)》,《“双泛”研究译从》第1辑,新疆社会科学院1991年刊,第114页。
    ②此前苏联曾经从外蒙古派遣人员前往与和加尼牙孜的民军势力联络,考察他们的实力和政治态度。
    ③参见艾伦·S·惠廷:《苏联在新疆的战略(1933-1949)》,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88页。
    ②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88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356页。
    ①新疆社科院历史所资料室藏外交部档案抄件,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337页。
    ③参见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④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⑤大卫·达林(David Dallin)著,潘压译:《苏联与远东》,华国出版社1950年版,第98页。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363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354页。
    ②1934年朱瑞墀病逝,盛世才又以李溶为省主席,1940年,李溶病逝,盛世才自兼主席。
    ③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④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483页。
    ①周东郊《新疆十年》一书中提出二十四年四月六大政策就已经形成。参见周东郊:《新疆十年》,甘肃省图书馆影印版,第68-69页。
    ②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③盛世才:《政府目前主要任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48页。
    ④盛世才:《六大政策教程》,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60页。
    ①大卫·达林(David Dallin)著,潘厓译:《苏联与远东》,华国出版社1951年版。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739页。
    ②盛世才:《政府目前主要任务》,第1部,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738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04页。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08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517页。
    ①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②汪哮春:《建设中的新新疆》,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①王寿成:《新政府的民族政策》,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②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803-3804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2页。
    ①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②军费开支数据来自《新疆第二期三年计划》,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 1981年版,第3810页。
    ①蒋中正:《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7别录,第105-107页,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②蒋中正:《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7别录,第105-107页,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4页。
    ④蒋中正:《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82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840页。
    ②三个章程分别为1934年9月的第一次章程,1935年11月17日的第二次章程,1939年9月16日的第三次章程。
    ③盛世才:《六大政策教程》,参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987页。
    ①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②周东郊:《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③包尔汉:《盛世才上台后的新疆政局》,《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05页。
    ④参见艾伦·S·惠廷:《苏联在新疆的战略(1933-1949)》,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①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840页。
    ③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9页。
    ①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9页。
    ①参见A·D·W福布斯著,王嘉琳、胡锦洲译:《新疆军阀与穆斯林(1919-1949年民国新疆政治史)》,《“双泛”研究译丛》第1辑,新疆社会科学院1991年刊,第114页。
    ②《中华民国重要史料》,第三编,《战时外交》三,中苏关系,第437页。转引自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③包尔汉:《新疆五十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页。
    ①张勉励:《苏军“红八团”进驻新疆哈密述论》,《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②《新疆通志·外事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③《驻哈密苏联红八团简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④赵剑锋等:《新疆全省公安管理处的发展与没落》,《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周东郊:《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汇编1981年。
    ③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3483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驻新西伯利亚领事李芳曾密呈》,《中苏国家关系史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①《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台北,阳明山庄出版社1959年版,第138-139页。
    ②孙福坤:《苏联掠夺新疆纪实(下)》,香港,自由出版社1952年版,第64页。
    ③大卫·达林(David Dallin)著,潘压译:《苏联与远东》,华国出版社1951年版。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复印本,第3736页。
    ④周东郊:《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 《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第39页,参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021页。
    ②[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19页。
    ③参见《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第39-45页,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021页。以及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320页。
    ①[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21页。
    ②[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24页。
    ①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886页。
    ②[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24-227页。
    ③[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24-227页。
    ④盛世才:《牧边琐忆》,参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818页。
    ①[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47-249页。
    ②[美]艾伦·S·惠廷:《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24-227页。
    ③郎道衡:《我所知道的“新疆王”盛世才》,《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④1952年8月10日彭吉元《坦白材料》,参见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339页。
    ①参见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②公安部档案馆编:《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一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页。
    ③《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第56页。盛世才表示对于蒋介石“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的表态,“敬聆之余,异常感奋”。
    ④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①周开庆编:《朱绍良先生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年。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905页。
    ②林正言:《盛世才简传》,台北,《传记文学》第53卷第2期,第22页。
    ③晋庸:《四月革命的回顾和前瞻》,《新新疆》,1943年4月版。
    ④朱绍良,国民党高级将领,字逸民,祖籍江苏武进,生于福建福州。盛世才在国民革命军参谋部担任上校参谋时,朱绍良为其上级。当时,朱还延请盛世才为女公子的家庭教师,并对盛十分的赏识和提拔,对盛有知遇之恩。朱赴新招抚盛世才时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兼陕甘宁边区总司令。蒋介石认为,当年朱放盛世才去新疆发展,现在有责任再将盛世才收服。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38-440页。
    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38-440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38-440页。
    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38-440页。
    ③《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第75页,参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021页。
    ④[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①晋庸:《四月革命的回顾和前瞻》,《新新疆》,1943年4月版。
    ②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818页。
    ③林正言:《盛世才简传》,台北,《传记文学》第53卷第2期,第22页。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第25卷,《外事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347页。
    ⑤所谓的中亚五领馆是指杨增新时代在俄国塔什干、斜米、阿拉木图、安集延、斋桑设立的五个领事馆,以斜米为总领事馆,五领馆人员经费均由新疆省政府调拨,因此名义上属于中央,实际则由新疆省府控制。
    ①[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13册,第64页。参见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910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38-440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三)》,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536页。
    ②参见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页。
    ③1942年8月,蒋介石巡视西北,已经劝说原控制河西走廊的马步青军交出河西走廊,收缩回青海驻扎。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续编》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三编》
    杨增新:《补过斋日记》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
    杨增新:《补过斋读西铭日记》
    杨增新:《学治要言续编》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新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工树枬:《新疆图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马大正等编:《清代新疆稀见奏牍汇编(同治、光绪、宣统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定安:《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上海书店1986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
    刘锦棠:《刘襄勤公奏稿》,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年版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和瑛:《三州辑略》,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钟广生:《新疆志稿》,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金树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形状》,甘肃省图书馆
    杨缵绪:《新疆刍议》,甘肃省图书馆藏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台北,兰溪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谢彬:《新疆游记》,上海书店1989年版
    谢彬:《国防与外交》,中华书局1925年版
    吴绍磷:《新疆概观》,仁声印书局1933年版
    吴霭宸:《新疆纪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徐旭生:《徐旭生西游日记》,大北印书局1930年版
    周东郊:《新疆十年》,甘肃省图书馆
    陈澄之:《伊犁烟云录》,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版
    杜重远:《盛世才与新疆》,生活书店1938年版
    黄慕松:《新疆概述》,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中华民国外交部”编印:《苏联对新疆之经济侵略》,1950年版
    刘绍唐主编:《广禄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瑞]斯文·赫定(S . A . Hedin)著,李述礼译:《长征记》,西北科学考察团,1931年
    [瑞]斯文·赫定(S . A . Hedin)著,江洪、李佩娟译:《丝绸之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瑞]斯文·赫定著,徐十周等译:《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27-1935)),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瑞]斯文·赫定(S . A . Hedin)著,凌颂纯译:《马仲英逃亡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英]凯瑟琳·马嘎特尼著,王卫平、崔延虎译:《外交官夫人的回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
    [美]艾伦·怀丁、盛世才:《小卒或枢纽》,密歇根州立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赛福鼎·艾则孜:《赛福鼎回忆录》,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蒋君章:《新疆经营论》,正中书局1937年版
    许崇灏:《新疆略志》,正中书局1945年版
    陈赓雅:《西北视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尧乐博斯:《尧乐博士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
    马大正:《新疆乡土志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
    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史地文献》,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20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外事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杨建新、马曼丽:《外国考察家在我国西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第261页。
    王希隆:《中俄关系史略》,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郭绳武等:《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版
    袁继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潘志平:《中亚浩罕国与清代新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版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岳麓书社1984年版
    朱培民:《20世纪新疆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
    佚名:《新疆之宗教与宗教生活》,《中国西北文献丛书5》第137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吴霭宸:《新疆种族宗教风俗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27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版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
    崔运武:《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
    穆相林:《新疆民族贸易》,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
    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杨发仁:《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1997年版
    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庄洪畴、厉声等著:《近现代新疆与中亚关系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绍文:《西域钩玄》,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樊明莘:《新疆“三七”政变血案真相》,兰州大学图书馆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日]佐口透著,凌颂纯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英]A·D·W·福布斯著,王嘉琳、胡锦洲译:《新疆军阀与穆斯林(1919-1949年民国新疆政治史)》,《“双泛”研究译丛》第1辑,新疆社会科学院1991年刊
    白振生、[日]鲤渊信一:《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新疆历史教材编写组编:《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娜拉:《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游牧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齐清顺、田卫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国晚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1年版
    蔡锦松:《盛世才在新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朱培民:《新疆革命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编纂:《新疆三区革命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周昆田:《三民主义边疆政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周昆田:《边疆政策研究》,台北,蒙藏委员会编印1962年版
    [美]齐锡生著,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向青、石志大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闵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变迁》,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版
    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档案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资料室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资料
    吴善中:《湘军与哥老会》,《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
    贾秀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吾尔族社会初探》,《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4期。
    苗普生:《废除伯克制度与新疆建省》,《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周伟洲:《华俄边胜银行对我国新疆地区财政和金融的垄断》,《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于溶春:《解放前新疆对苏贸易性质简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成珊娜,张玲玲,万海玲:《近三十年国内近代南疆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
    苏北海:《近现代维吾尔族的封建庄园制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6期。
    苏北海:《近现代新疆哈萨克族宗法氏族部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邓绍辉:《略论1881--1914年间新俄贸易关系的扩大》,《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朱允兴:《论督新初期(1912--1916年)的杨增新》,《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纪大椿:《论清季新疆建省》,《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朱允兴:《论新疆与内地兄弟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买丽萍:《评阿尔泰事件中的杨增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杨定名,何玉畴:《评杨增新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对俄政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彭武麟:《评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白振声:《清代维吾尔族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演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齐清顺:《清代新疆的协饷供应和财政危机》,《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胡正华:《清代新疆建置的多元化》,《新疆地方志通讯》,1987年第2期。
    纪大椿:《清季新疆各族人民起义》,《历史教学》,1980年11期。
    陈慧生:《清末“新政”和“宪政”在新疆的实施》,《实事求是》,1981年第l期。
    纪大椿:《沙俄驻新疆各领事馆的建立年代》,《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李嘉谷:《盛世才与新疆》,《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陈超:《盛世才政权的建立及巩固》,《西域研究》,1997年第4期。
    杨树杰,樊仲南:《论“新政”在新疆》,《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张志安:《试析我党与盛世才统战关系的破裂及其原因》,《实事求是》,1987年第3期。
    王和平:《谈左宗棠督办新疆的民族政策》,《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周文琪:《析苏联对盛世才的政策》,《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6期。
    杨昌泰:《谢彬的新疆赋税改革思想》,《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吕一燃:《辛亥革命在新疆》,《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4期。
    苗普生:《新伊大都督府的民族政策初探--兼论辛亥革命时期新疆的各民族关系》,《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魏长洪:《新伊大都督府与沙俄关系初探》,《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苏北海:《杨增新在新疆收复回沙俄侵略利权的斗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袁澍:《杨增新治新事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蔡锦松,蔡颖:《一九0七年新疆哈密维吾尔族农民暴动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王少平:《中俄新疆贸易》,《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蒋致浩:《左宗棠进军新疆运输路线考略》,《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杜经国,张克非:《左宗棠在陕甘与新疆民族政策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王少平:《20年代新疆同苏联的贺易》,《史学集刊》,1990年第4期。
    马大正:《20世纪新疆考察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
    张爱民:《1933--1943年间新疆局势的演变与苏联的关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郭厚明,吕育良:《阿尔泰归并新疆始末及其建置》,《新疆地方志》,1994年第2期。
    张秋霞:《金树仁与哈密事变》,《西北史地》,1995年第3期。
    王昭武:《近代新疆货币述略》,《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魏长洪:《近代新疆民族工业的代表--伊犁玉山巴依制革厂》,《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赵云田:《近代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杨齐福:《老湘军简论》,《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郭蕴深:《论清末民初新疆与帝俄的贸易》,《历史档案》,1993年3期。
    钱伯泉:《民国初年新疆外交机构的设置及经费》,《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2期。
    余志勇:《民国年间新疆各族经济文化关系述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2年第3期。
    刘培华:《清末民初英俄对新疆的侵略》,《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1期。
    黄建华:《清至民国时期新疆维吾尔族札萨克制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王柯:《日本的近现代新疆地区历史研究》,《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
    李耕耘,厉声:《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对苏贸易概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刘存宽:《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俄国对新疆的地理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
    王茜:《维吾尔族近代商业述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吴福环:《我国边疆治理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举措--论新疆建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吴福环:《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表述的治理开发新疆的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
    吐娜:《新疆察哈尔蒙古社会历史概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钟兴麒:《新疆建省前的社会概况》,《新疆地方志》,1992年第2期。
    钟兴麒:《新疆建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
    穆渊:《新疆近代货币问题上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厉声:《新疆近代史研究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
    罗绍文:《杨增新主政时期的新疆实业》,《新疆地方志》,1992年第4期。
    黄建华:《北洋政府的新疆对苏政策》,《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
    黄建华:《北洋政府在新疆对俄国革命的不干涉政策》,《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郗健:《简论新疆历史上的社会控制》,《新疆社会经济》,1999年第1期。
    周泓:《近现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疆的文化侵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刘新莉,崔卫峰:《论金树仁政权速亡的原因》,《丝路学坛》,1998年第4期。
    齐清顺:《论近代新疆军队发展的历史进程》,《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张岩:《论近代新疆维吾尔农村的封建庄园》,《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
    齐清顺:《论清末新疆“新政”新疆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开端》,《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谢承国:《论盛世才政权与苏联同盟关系的基础》,《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
    李磊,田华:《清代新疆建省后的田赋制度》,《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赵云田:《清末新疆新政述论》,《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魏长洪:《试析杨增新的招商引资》,《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黄建华:《吴忠信与蒋介石在新疆问题上的分歧》,《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朱培民:《辛亥革命在新疆的胜利和失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齐清顺:《新疆建省与南疆维吾尔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张岩:《新疆近现代政府对哈萨克族的统治》,《西北史地》,1996年第1期。
    罗绍文:《杨增新、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和新疆“三七”政变》,《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特点》,《新疆地方志》,2001年第4期。
    黄建华:《国民政府从金树仁手中谋取新疆的设想与失败》,《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祁美琴:《近代新疆政治经济开发特点简析》,《清史研究》,2001年第4期。
    谢承国:《论二战爆发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洛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谢承国:《论盛世才与苏联同盟关系的确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谢承国:《论盛世才与苏联同盟关系基础的破裂》,《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谢承国:《论杨增新对苏俄中亚政策的演变》,《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
    欧阳云梓:《试论1942年中苏关于苏联势力撤出新疆问题的谈判和交涉》,《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苏德:《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
    伏阳:《试论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弱兵政策”》,《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新疆哈萨克族近代文化转型进程述论》,《西域研究》,2001年第2期。
    郑峰:《杨增新治新时期的南疆乡约》,(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欧阳云梓:《1942-1943年国民政府的新疆战略述评》,《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特点》,《新疆地方志》,2001年第4期。
    黄建华:《国民政府从盛世才手中谋取新疆的两次策划及失败的原因探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齐清顺:《论近代新疆对苏(俄)政策的基本方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丁建军,李菁:《晚清有识之士开发建设新疆的思想与实践》,《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田庆峰:《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与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丁以德:《杨增新治新用人初探》,《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李娜:《近代沙俄对中国新疆的侵略史实概述》,《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章育良:《刘锦棠与新疆》,《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曹建英:《论左宗棠、刘锦棠在新疆的民族政策》,《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杜党军,杜维玺:《民国时期新疆归化军的形成及历史影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郑峰:《评杨增新治新时期的民族政策》,《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赵星华:《清代新疆南疆通事的来源》,《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
    陈慧生:《杨增新与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创立》,《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
    周泓:《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的世俗化与地方化--伯克制度及新疆伊斯兰文化与内地的相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曹国芳,杨英健:《援助,还是攫取---1933-1942年苏联对新疆之政策述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王鸣野:《建省后新疆历史研究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
    童远忠:《刘锦棠抚新政策述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童远忠:《刘锦棠收复和治理新疆的军事方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郭秋光,王员:《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第2期。
    童远忠:《论刘锦棠出任新疆巡抚之原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2期。
    高健:《民国后期新疆省临时参议会述论》,《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袁澍:《民国新疆归化军探析》,《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
    买玉华:《浅论金树仁主新》,《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段自成:《清末民初新疆乡约的特点》,《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宋水平,刑剑鸿:《沙俄“南下政策”与清代新疆的政治中心转移》,《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欧阳云梓:《盛世才被迫离新原因探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周泓:《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新疆对苏联的贸易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关毅:《盛世才统治前期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蒋华志:《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新论》,《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侯风云:《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统一新疆的斗争》,《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
    许建英:《试论杨增新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间的贸易(1912-1928)》,《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贾秀慧:《试析近代新疆商业史上的“津帮八大家”》,《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3期。
    蔡锦松:《我看盛世才》,《百年潮》,2004年第7期。
    陆立之:《我所了解的盛世才》,《百年潮》,2004年第2期。
    黄建华:《新疆三区革命没有发展到南疆的原因探析》,《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齐清顺:《新疆省名及其相关问题述评》,《西域研究》,2003年第4期。
    贾秀慧:《“津帮”在近代新疆的商业活动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贾秀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吾尔族社会初探》,《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4期。
    王劲,段金生:《1980年以来杨增新研究综述》,《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木拉提.黑尼亚提:《传教士与近代新疆社会》,《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
    帕哈尔丁:《二十世纪初的新疆留学潮》,《炎黄春秋》,2005年第3期。
    王东平:《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李国栋,李洁:《哈密的札萨克旗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贾秀慧:《建省后清政府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尚红娟:《近现代新疆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研究》
    尚红娟:《论杨增新在新疆的文化教育思想》,《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1期。
    王中新:《清朝对新疆实行“协饷”和“专饷”政策之探析》,《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2期。
    张文灿:《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申素丽:《清代吐鲁番札萨克旗制研究》,《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刑剑鸿:《清末新政期间新疆军事改革述论》,《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周伟洲:《晚清“新政”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近代经济的萌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特征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贾秀慧:《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的政治整合》,《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1期。
    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清代新疆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759-1911)》
    许建英:《金树仁时期英国和苏联在新疆的竞争--以英新、苏新贸易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厉声,许建英:《近代新疆:帝国主义的“跑马场”》,《世界知识》,2006年第4期。
    齐清顺:《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特点及其重要影响》,《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李国栋,刘佳鹏:《清末民初的民族问题与边疆危机--以蒙古、西藏、新疆地区为例》,《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娜拉:《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民族人口与分布格局》,《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牛海桢:《试论清王朝对维吾尔族伯克制度的改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陈瑞芳:《试论盛世才统治新疆前期的财政政策》,《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陈瑞芳:《试论杨增新“无为而治”的治新政策》,《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陈瑞芳:《试论杨增新主政新疆期间的实业振兴--以农业和纺织业为中心分析》,《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苏奎俊:《试析清代“因俗而治”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1期。
    许建英:《晚清时期英国在中国新疆特权获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陈瑞芳:《新疆归属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3期。
    阿依木古丽.卡吾力:《杨增新主政新疆的经济政策与近代中国西部开发》,《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戴良佐:《伊犁将军金顺述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许建英:《论杨增新时期英国对中国新疆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裴杰生:《民初新疆行政统一述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赵志忠:《清朝民族政策解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
    吴轶群:《清代新疆道制建置沿革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2卷第3辑。
    赵维玺:《饶应祺与新疆防务》,《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王中新:《试论国民党势力在新疆的消长--1944年及其以前国民党在新疆的活动》,《西域研究》,2007年第2期。
    谢贵平:《晚清时期新疆与沙俄贸易关系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冯建勇:《辛亥革命时期俄、英两国对新疆政策的调整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侯风云:《20世纪30年代国人开发新疆述论》,《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闫存庭:《从<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1906--1908>看清末的新疆社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裴杰生:《民初新疆行政统一述评》,《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1期。
    石向焘:《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新疆的推行》,《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薛艳,孟楠:《民国时期民族平等思想在新疆的产生》,《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6期。
    娜拉:《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彭森鹏:《浅析清朝中后期“因俗而治”治疆理念的弊端》,《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苏奎俊:《盛世才主政新疆时期的行政管理措施评析》,《新疆地方志》,2008年第1期。
    罗利新:《盛世才主政新疆时盛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及原因探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何荣:《试论杨增新时期新疆乡约的特点》,《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陈剑平:《试析新疆建省以来协饷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历史教学》,2008年第14期。
    买玉华:《外国人眼中金树仁统治时期的新疆》,《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张荣:《杨增新治新时期哈萨克族在中国境内迁徙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刘平:《19世纪末清朝在新疆的语文政策及其实践》,《西域研究》,1994年第2期。
    唐启华:《北京政府对旧俄条约权益的清理,1917-1922》,《文史哲》,2009年第5期。
    陈剑平,任冰心:《俄国-苏联对近代新疆工业发展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倪立保:《红西路军与新疆国际交通线》,《实事求是》,1996年第5期。
    王益平:《简析金树仁时期苏联对新疆的政策》,《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段金生:《近代国人关于新疆的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江平:《近代外国来华人员对新疆社会的认识—对新疆文化的另一种阐释和解读》
    丁立军,沙拉买提.阿斯木:《略论盛世才统治新疆前期的经济建设》,《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3期。
    王益平:《略述苏新关系下的新疆军阀政治体制》,《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段金生:《论杨增新的经济思想》,《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冯建勇:《民国初期新疆民众社会心态的重构:传统与近代之间》,《新疆地方志》,2009年第4期。
    陈剑平,丁立军:《民国期间新疆工业发展状况述略》,《新疆地方志》,2009年第4期.
    伏阳:《民国前期新疆缓设审检两厅探析》,《西域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洁:《民国时期新疆汉族移民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段金生:《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贾建飞:《评马继业与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的建立》,《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
    李帝:《浅谈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的财政》,《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吕光明:《浅析刘锦棠抚新时的民族政策》,《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7期。
    潘志平:《清代新疆的交通和邮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方燕,郭院林:《清末新疆外省寄居人口研究》,《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6期。
    陈慧生:《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前后的伊斯兰教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李嘉谷:《盛世才与新疆》,《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王力:《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11月。
    周伟洲:《试论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西北民族论丛》,2008年。
    王夏刚,朱允兴:《试论杨增新的民本思想》,《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邓浩:《试析新疆与苏维埃中亚早期关系的背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
    张勉励:《苏军“红八团”进驻新疆哈密述论》,《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朱杨桂,赵广平:《苏联与盛世才结盟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江平,孟楠:《外国探险家游记所反映的新疆近代文化变迁--以喀什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贾秀慧:《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刘超建:《晚清新疆协饷枯竭原因探析》,《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王希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札萨克旗制》,《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阿地力.艾尼:《新疆建省的基础》,《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何景雷:《新疆裕新上产公司述论》,《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吴景山:《杨增新在开办中俄航运问题上的立场评述》,《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
    王恩收:《一场奇特的夺权政变》,《文史月刊》,2009年第2期。
    冯建勇:《英俄在新疆的角逐与清政府之政策回应--以1851-1911年为中心》,《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4期。
    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冯建勇:《1928-1929年白崇禧入新风波--兼论南京国民政府对新疆之统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张永新:《从呼岱达到商(乡)约--清以来外国商人头目在新疆的发展考察》,《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郑明治:《多元视角下的新疆早期(1884-1949)城市近代化--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考察》,《学理论》,2010年第13期。
    李海群:《简论早期新疆与俄国的贸易》,《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10期。
    黄明辉,栾睿:《论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安内抗外”的军事策略》,《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段金生,董继梅:《民国前期新疆现代化的历史审视--以杨增新统治时期(1912-1928)为中心》,《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王利中:《民国时期对新疆屯垦问题的认识》,《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白京兰:《民国时期新疆“设治局”述略》,《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
    许婷:《民国新疆个人统治阶段关系处理》,《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3期。
    谢海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与社会舆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张双智:《清朝外藩体制内的朝觐年班与朝贡制度》,《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沙勇:《清代新疆维吾尔地区札萨克制刍议》,《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4期。
    努如拉.莫明.宇里魂:《清末的新疆工业》,《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伏阳:《穷兵黩武的金树仁》,《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3期。
    梁江龙:《试论甘肃新疆巡抚的军政权力》,《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王力:《晚清满汉关系与新伊分治》,《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
    郭胜利:《新疆“七七政变”真相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1期。
    李树辉:《新疆回族历史辨误》,《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华立:《新疆军府制下的理民体制与满汉员的任用》,《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刘国俊:《杨增新时期新疆与阿富汗之关系》,《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陈东杰,辛亚超:《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与俄(苏)关系》,《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