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为唐代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全面丰富、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为主要基于传统文献史料而进行的唐代民族关系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史,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已发掘出土的唐墓壁画资料与有关唐代民族关系的史料加以整合,通过3章16节的篇幅支撑起唐墓壁画与民族关系史交叉研究的叙述框架与逻辑推理过程,建立起从唐墓壁画视角考察唐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体系,在综合图像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新社会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搭建起独特的“叙事大厦”。
     首先,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研究。其次,在系统整理唐墓壁画题材类别的基础上从胡人(使者、仪卫、贡人、胡客)、胡物(器物、动物)、胡乐胡舞、胡服胡饰、胡食胡饮、马球运动、百戏以及宗教题材与因素等方面,详细剖析唐墓壁画中各类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的渊源、流徙与变异轨迹,及其对所流布地区的影响,并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最后,在分析唐代民族关系演变背景的基础上,将唐墓壁画中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与各阶段的民族关系实践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唐朝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政权、族群)的非对等关系,唐代朝贡、互市等政策的特点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进一步演变的重要影响,以及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及其影响等主要问题着重加以讨论。
     唐墓壁画中出现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既是唐代胡风胡化兴盛的图像反映,又是唐代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再现,在唐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涉及的唐文化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唐代胡风胡化的时尚以及唐代胡人墓葬与汉人墓葬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涉及尚浅,有待深化。
The consist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the Tang dynasty provided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materials for the studies of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thesis uses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mural paintings from the Tang tomb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s of the Tang dynasty. Based upon the published works of the pioneering scholars,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unearthed materials of the mural paintings and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omplicated national relationships of the Tang dynasty by3chapters and16sections. He makes attempts to build a logical research system of Tang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angle of the Tang mural paintings by combining subjects of history, sociology, archaeology, iconography, ethnology and so on.
     First, this thesis classifies and analysis the contents of the Tang mural paintings from the aspects of imperial rituals, secular lives, art, architecture, deities,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s and astrology,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Tang mural paintings. Secondly, this thesis also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rigin, migration, vari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otic elements based upon the mural painting subjects like non-Chinese figures, exotic objects, exotic fashions, exotic food and drinks, exotic entertainment, polo ball sport, acrobatics and some religious factors etc. Last but not leas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background of the Tang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this thesis does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of the exotic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political stages. This the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ends of both the thought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ang n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uneq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national relationships influenced by the policies of paying tribute to the Tang imperial court, and the multi-cultural influences brought by the communications among the Tang nationalities.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in the Tang dynasty showed in the Tang mural paintings are both the visual reflection of Tang exotic elements and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The outspreading Tang culture, the exotic fash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comparison researches of the Tang tombs belonged to both the Han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referred in this thesis are still need deeper researches.
引文
1黄世君:《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再认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第17页。
    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3殷存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第18页
    4何晓芳:《试论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征》,《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第63页。
    5余梓东:《民族关系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39页。
    6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孙祚民:《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重要准则——读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第37页。
    2参见彭德志:《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3页。
    3翁独建:《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讨论历史上的中国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6月22日。
    1余远:《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贡献——隋唐民族关系探索》,《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李炳泉:《<隋唐民族关系探索>评介》,《历史教学》,1994年第7期;赵志坚、林红:《隋唐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收获——<隋唐民族关系探索>评介》,《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李衡眉、赵强:《民族关系的历史审视评——隋唐民族关系探索》,《北方论丛》,1995年第1期。
    2管彦波:《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第67-71页。
    3王克芬:《龟兹乐舞对唐代舞蹈发展的深刻影响》,《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20页。
    1齐东方:《唐墓壁画中的金银器图像》,《文博》,1998年第6期,第66-69、82页。
    1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85页。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4《车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页。
    1参见彭德志:《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2页。
    1彭德志:《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2页。
    1陕西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85-190页。
    2《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第47页。
    3[宋]王溥:《唐会要》卷21《陪陵名位》,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16页。
    4《唐会要》卷21《陪陵名位》,第416页。
    5安峥地:《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第1期,第2-6页。
    1富平县文化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凤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5期,第313-326页。
    1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墓》,《文博》,1988年第3期,第10-30页。
    2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简壁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年第6期,第3-12页。
    3陕西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4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第33-44贞。
    1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14-119页。
    2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李勣(徐懋公)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第3-14页。
    3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礼泉县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2期,第132-138页。
    4昭陵博物馆:《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第37-49页。
    1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第114-119页。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第71-94、39页。
    1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第13-19页。
    2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第26-31页。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唐节憨太子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第21-32页。
    1陕西省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第30-36页。
    1陕西省考古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第68-99页。
    2陕西省文管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发掘记》,《文物》,1959年第8期,第8-18页。
    3赵力光、王九刚:《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壁画》,《文博》,1989年第4期,第3-19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第16-37页。
    5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第9期,第71-88页。
    1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第8-11页。
    2宝鸡市考古队:《歧山郑家村唐元师奖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3期,第48-55页。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第50-65页。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第7-20页。
    1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76页。
    1《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第1832页。
    1《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拂菻国》,第5314-5315页。
    2《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高丽》,第5319-5320页。
    1《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第5334页。
    2《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第5337页。
    3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也有学者认为是高句丽人,见韩国学者金莱娜《唐代艺术中戴鸟羽冠的高句丽人形象》一文,载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六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262-274页。
    4《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室韦》,第5357页。
    5《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靺鞨》,第5358页。
    6《新唐书》卷219《北狄传·室韦》,第6176页。
    7[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91《边防七·西戎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04页。
    1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代壁画之研究(上)》,《文博》,1984年第1期,第49页。
    2《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大食国》,第5315页。
    3《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大食》,第6262页。
    4[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468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323-5324页。
    5《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第5310页。
    1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第146页。
    2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第110-163页。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95《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四年十月丙辰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57页。
    4《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铁勒》,第5345页。
    5《新唐书》卷215下《突厥传下》,第6058页。
    6《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第5278页。
    7[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请求》,南京:风凰出版社,2006年,第11558页。
    1《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贡三》,第11230页。
    2《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贡三》,第11232页。
    3《旧唐书》卷22《礼仪志二》,第864页。
    4《资治通鉴》卷191《唐纪七》高祖武德八年正月,第5994贞;亦见于《唐会要》卷94《吐谷浑》,第1699页。
    5《册府元龟》卷980《外臣部·通好》,第11344页。
    6《册府元龟》卷975《外臣部·褒异第二》,第11281页;亦见于《新唐书》卷5《玄宗纪》,第129页。
    7《册府元龟》卷975《外臣部·褒异第二》第11281页。
    8《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0-5231页。
    9《新唐书》卷217下《回鹘传下》,第6138页。
    10《资治通鉴》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三年十一月,第6713页。
    11《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26页。
    12《册府元龟》卷977《外臣部·降附》,第11312-11313页。
    13《新唐书》卷220《东夷传·百济》,第6199页。
    14《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08页。
    15《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下》,第5261页。
    1有关使臣的制度及规定,主要可参见《唐六典》卷4《尚书礼部·主客郎中》、卷18《鸿胪寺·典客署》([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9-130页、第506-507页);《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礼部》“主客郎中”(第1832页)、卷44《职官志三·鸿胪寺》(第1884-1885页);《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礼部》“主客郎中”(第1195-1196页)、卷48《百官志三·鸿胪寺》(第1257-1258)、卷24《车服志》。
    2参见《新唐书》卷24《车服志》,第525页。
    1《资治通鉴》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八年八月乙亥条,第6897页。
    2张有隽、徐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58、61页。
    3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1页。《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5163页。
    1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39页。
    2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第43页。
    3《新唐书》卷97《魏徵传》,第3870页。
    4《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第6047页。
    5《新唐书》卷215下《突厥传下》,第6060-6061页。
    6《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于阗》,四6236页。
    7《旧唐书》卷113《李多祚传》,第3296页。
    1葛承雍:《唐代狩猎俑中的胡人猎师形象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6期,第141页。
    2(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1参见章群:《唐代蕃将研究》,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2《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第1892页。
    3《唐会要》卷56《左右补阙拾遗》,第966页。
    4《唐会要》卷71《十二卫》,第1288页。
    5卢兆荫:《何文哲墓志考释——兼谈隋唐时期在中国的中亚何国人》,《考古》,1986年9期,第841页。
    6郝本性:《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5页。
    1《资治通鉴》卷195《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四年二月丁丑条,第6153页。
    2《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第5337页。
    3《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宁远》,第6250页。
    4参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35李至远《唐维州刺史安侯神道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34-4436页。
    5参见《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第2802页。
    1韩香:《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第115-116页。
    2梁子、文军:《乾陵六十一蕃王考述》,《文博》,2003年第6期,第44-51页。
    3《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传下·扶南》,第6301页。
    4[唐]张鷟撰,赵守偐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5页。
    5《旧唐书》卷16《穆宗本纪》,第500页。
    6《新唐书》卷220《东夷传·日本》第6208页。
    7《旧唐书》卷19上《懿宗本纪》,第660页。
    1[唐]苏鹦:《杜阳杂编》卷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612页。
    2《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9页。
    3[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1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5关于昆仑奴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的解说,参见(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二章,注43。
    6《全唐诗》卷385张籍《昆仑儿》,第4339页。
    1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1《新唐书》卷221下《西域列传下·骨咄》,第6257页。
    2《册府元龟》卷971《外臣部·朝贡第四》,第11240页。
    3张鸿修:《中国唐墓壁画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53页,图43、44。
    4唐昌东:《大唐壁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年,第14、10页。
    5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第172-175、48、49页。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第65页。
    7《全唐诗》卷426自居易《胡旋女》,第4692-4693。
    8《全唐诗》卷394李贺《龙夜吟》,第4441页。
    1[宋]施宿等撰:《会稽志》卷19,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4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406页。
    2《全唐文》卷12《高宗二·禁幻戏诏》,第145页。
    1参见《新唐书》卷194《卓行传·薛约》,第5572页。
    2《全唐诗》卷426白居易《道州民》,第4696页。
    3《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康传》,第6244页;《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传下·室利佛逝》,第6305页。
    1《全唐诗》卷239钱起《校猎曲》,第2689页。
    2葛承雍:《唐代狩猎俑中的胡人猎师形象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6期,第141、140页。
    3葛承雍:《唐代狩猎俑中的胡人猎师形象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6期,第141页。
    1《旧唐书》卷94《崔融传》,第2998页。
    2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1页。
    3《资治通鉴》卷232《唐纪四十八》德宗贞元三年七月,第7493页。
    4《资治通鉴》卷225《唐纪四十一》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庚辰条,第7265页。
    5昌庆志:《论胡商形象出现于唐人小说的商业原因》,《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80-83页。
    6参见乾陵博物馆编:《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1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第418、421页。
    2申秦雁:《唐永泰公主墓<胡人备马图>及相关问题》,载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1(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73页。
    2《旧唐书》卷185上《良吏传上·权怀恩》,第4798页。
    1《全唐诗》卷162李白《前有樽酒行二首》,第1668页。
    2《全唐诗》卷176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第1797页。
    3齐东方:《唐墓壁画中的金银器图像》,《文博》,1998年第6期,第66-69页。
    4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第207页。
    1(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29页。
    2《全唐诗》卷227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第2452页。
    3《全唐诗》卷502姚合《咏贵游》,第5708-5709页。
    4《全唐诗》卷549白居易《和思黯居守独饮偶醉见示六韵时梦得和篇先成颇为丽绝因添两韵继而美之》,第5216页。
    5详见《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第2388页。
    6见《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1页。
    7[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0页。
    8《册府元龟》卷974《外臣部》,第11277页;《全唐文》卷17《中宗皇帝·赐突厥书》,第210页。
    1《全唐诗》卷277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第3149页。
    1齐东方:《唐墓壁画上的金银器图像》,《文博》,1998第6期,第68-69页。
    2《全唐诗》卷183李白《拟古十二首》,第1861-1862。
    3《全唐诗》卷767孙元晏《梁·楚祠》,第8709页。
    1《旧唐书》卷68《秦叔宝传》,第2502页。
    2《全唐诗》卷184李白《寄远十一首》,第1879页。
    3《全唐诗》卷798花蕊夫人《宫词》,第8976页。
    4《全唐诗》卷837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第9426-9427页。
    5《全唐诗》卷423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第4646页。
    6《全唐诗》卷494施肩吾《赠仙子》,第5608-5609页。
    7陕西历史博物馆编:《新入藏文物精华》,第186页。
    8《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贡第三》,第11233页。
    9《册府元龟》卷971《外臣部·朝贡第四》,第11242页。
    1《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吐火罗》,第6253页。
    2陕西历史博物馆编:《新入藏文物精华》,第188-189页。
    1《全唐诗》卷24《杂曲歌辞》李嶷《少年行三首》,第325页。
    2《全唐诗》卷76徐彦伯《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第826页。
    3《全唐诗》卷97沈佺期《夜宴安乐公主宅》,第1054页。
    4《全唐诗》卷99张柬之《与国贤良夜歌二首》,第1067页。
    5《全唐诗》卷128王维《灵云池送从弟》,第1307页。
    6《全唐诗》卷217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第2270页。
    7《全唐诗》卷837贯休《送郑使君》,第9431页。
    8《全唐诗》卷864广利王女《寄张无颇》,第9774页。
    9具体参见齐东方:《唐墓壁画中的金银器图像》,《文博》,1998年第6期;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1[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8页。
    2《全唐诗》卷110张谔《三日岐王宅》,第1129页。
    3《全唐诗》卷219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第2304页。
    1《全唐诗》卷261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第2903-2904。
    2《全唐诗》卷683韩偓《多情》,第7843页。
    3《全唐诗》卷723李洞《龙州韦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以诗上》,第8299页。
    4《全唐诗》卷735和凝《宫词百首》,第8394页。
    5《全唐诗》卷798花蕊夫人《宫词》,第8973页。
    6《全唐诗》卷800晁采《子夜歌十八首》,第9001页。
    7《全唐诗》卷540李商隐《赠荷花》,第6200-6201页。
    8《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3页。
    9《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第2805页。
    10《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第5311页。
    11《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拂菻国》,第5314页。
    1《新唐书》卷36《五行志三》,第952页。
    2《唐会要》卷72《诸番马印》,第1306页。
    3《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骨咄》,第6256页。
    4《隋书》卷83《西域传·波斯》,第1857页。
    1《全唐诗》卷81乔知之《赢骏篇》,第876页。
    2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第178页。
    1《全唐文》卷20《元宗皇帝》李隆基《喜雨赋》,第234页。
    2《全唐诗》卷264顾况《从军行二首》,第2933页。
    3《全唐诗》卷22《舞曲歌辞》王建《霓裳辞十首》,第289页。
    4《全唐诗》卷302王建《宫词一百首》,第3443页。
    5《全唐诗》卷492殷尧藩《偶题》,第5574页。
    6《全唐诗》卷28《杂曲歌辞》张说《舞马词》,第415页。
    7《全唐诗》卷28《杂曲歌辞》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第416页。
    8[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5页。
    9(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174、176页。
    1《全唐诗》卷225杜甫《寓目》,第2420页。
    2[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892《兽部四·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62页。
    3张广达:《唐代的豹猎——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唐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1《新唐书》卷79《高祖诸子传·巢剌王元吉》,第3546页。
    2《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第53页。
    3《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第165页。
    4《新唐书》卷7《德宗本纪》,第184页。
    5《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殿中省》,第1218页。
    6《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鸿胪寺》,第1257-1258页。
    7《旧唐书》卷19上《懿宗本纪》,第660页。
    1《全唐文》卷256苏颋《双白鹰赞》,第2594页。
    2《全唐诗》卷271窦巩《新罗进白鹰》,第3051页。
    3《全唐诗》卷231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请余赋诗》,第2552页。
    4《全唐诗》卷163李白《独漉篇》,第1689页。
    5《全唐诗》卷92李又《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宜》,第999页。
    6《全唐诗》卷548薛逢《侠少年》,6334页。
    7《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波斯》,第6258页。
    1《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波斯国》,第5312页。
    2《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高昌》,第5294页。
    3参见(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114页。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页。
    1《后汉书》卷88《西域传·安息国》,第2918页。
    2《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米国》,第6247页。
    1《全唐诗》卷419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第4617页。
    2(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57页。
    3《新唐书》卷80《太宗子传·常山愍王承乾》,第3564页。
    4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2页。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92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第899页。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7页。
    3《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8-479页。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4页。
    5[唐]南卓:《羯鼓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4页。
    1《全唐诗》卷444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第4970-4971页。
    2[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卷下,第45页。
    1《全唐诗》卷360刘禹锡《和乐天柘枝》,第4067页。
    2《全唐诗》卷511张祜《观杭州柘枝》,第5827页。
    3《全唐诗》卷468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第5323-5324页。
    1《全唐诗》卷284李端《胡腾儿》,第3238页。
    2韩顺发:《北齐黄釉瓷扁壶乐舞图像的初步分析》,《文物》,1980年第7期,第3941页。
    3李国珍:《唐代中外乐舞交织图——苏思勖墓的乐舞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1周伟洲:《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的唐代乐舞形象》,《文物》,1978年第4期,第74-80页。
    2《全唐诗》卷419元稹《胡旋女》,第4618页。
    3《新唐书》卷21《礼乐志十一》,第470页。
    4《全唐诗》卷626白居易《胡旋女》,第4692页。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56《舞曲歌辞五》王建《柘枝词》,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818页。
    2《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石国》,第6246页。
    3《全唐诗》卷360刘禹锡《和乐天拓枝》,第4067页。
    4《全唐诗》卷354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第3972页。
    5《全唐诗》卷506章孝标《柘枝》,第5755页。
    6《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二首》,第5379页。
    7《全唐诗》卷446白居易《柘枝妓》,第5006页。
    8《全唐诗》卷22《舞曲歌辞》薛能《柘枝词三首》,第290页。
    9《全唐诗》卷511张祜《观杨瑗柘枝》,第5827页。
    1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第5310页。
    3[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146《乐六·四方乐》,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725页。
    1《全唐诗》卷28《杂曲歌辞》张说《苏摩遮》,第415页。
    2《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第1071页。
    1《隋书》卷15《音乐志下》,第378页。
    2《隋书》卷15《音乐志下》,第378页
    1霍旭初:《丝路音乐与佛教文化》,《新疆艺术》,1991年第4期。
    2《全唐诗》卷56王勃《游梵宇三觉寺》,第675页。
    3《册府元龟》卷569《掌礼部(七)·作乐第五》,第6544-6545页。
    4《乐府诗集》卷96《新乐府辞七》元结《法曲》,第1352页。
    5《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4页。
    6《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第1071页。
    7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279页。
    1颜廷亮:《敦煌文学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0页。
    2《隋书》卷15《音乐志下》,第378页。
    3《通典》卷144《乐四·八音》,第3680页。
    1《全唐诗》卷511张祜《楚州韦中承箜篌》,第5844页。
    2《全唐诗》卷265顾况《李供奉弹笨篌歌》,第2947页。
    3《全唐诗》卷141王昌龄《箜篌引》,第1436页。
    4《全唐诗》卷284李端《王敬伯歌》,第3240贞。
    5《全唐诗》卷304刘商《怨妇》,第3457页。
    6《隋书》卷15《音乐志下》,第375页。
    7《全唐诗》卷48张九龄《听筝》,第592页。
    8《全唐诗》卷20《相和歌辞》姚氏月华《怨诗二首》,第252页。
    1《全唐诗》卷435白居易《琵琶行》,第4821页。
    2《全唐诗》卷126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第1273页。
    3《全唐诗》卷19《相和歌辞》王昌龄《从军行》,第229页。
    4《全唐诗》卷132李颀《古塞下曲》,第1338页。
    1《全唐诗》卷158张巡《闻笛》,第1611页。
    2《全唐诗》卷283李益《夜宴观石将军舞》,第3227页。
    3《全唐诗》卷673周朴《塞下曲》,第7703页。
    4参见《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6页。
    5[宋]陈旸:《乐书》卷132《乐图论·俗部·八音木之属》,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第21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591页。
    6[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4页。
    1[唐]南卓:《羯鼓录》,第3页。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36《乐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08页。
    1《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44页。
    1《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44页。
    1《全唐诗》卷302王建《宫词》,第3440页。
    2《全唐诗》卷425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议婚》,第4674页。
    3《全唐诗》卷28白居易《小曲新词》,第416页。
    4《全唐诗》卷409元稹《晚宴湘亭》,第4549页。
    5《全唐诗》卷447白居易《宫宅》,第5030页。
    6《全唐诗》卷145万楚《五日观妓》,第1469页。
    7[五代]马编:《中华古今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8《全唐诗》卷178李白《答友人赠乌纱帽》,第1813页。
    9《全唐诗》卷178李白《玩月金陵城西访崔四侍御》,第1817页。
    1[明]杨慎著,王仲镛笺注:《升庵诗话笺证》附录二《宝袜腰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7页。
    1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43页。
    2[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3《全唐诗》卷522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第5971页。
    4《全唐诗》卷891温庭筠《春宵曲》,第10060-10061页。
    1《全唐诗》卷597吴融《赋得欲晓看妆面》,第6902页。
    2《全唐诗》卷597裴虔余《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第6912页。
    3《全唐诗》卷427白居易《时世妆》,第4705页。
    4《后汉书》卷103《五行志一·服妖》,第3272页。
    1《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51页。
    2《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57页。
    3《新唐书》卷24《车服志》,第531页。
    4《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57页。
    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3页。
    6《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79页。
    1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1《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波斯》,第5311页。
    2赵超:《霓裳羽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3赵超:《霓裳羽衣》,第162页。
    4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1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第134、96页。
    2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研究》,鸟鲁木齐:新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
    1《全唐诗》卷771周濆《逢邻女》,第8755页。
    2《全唐诗》卷651方干《赠美人四首》,第7478页。
    3《全唐诗》卷896欧阳炯《浣溪沙》,第10129页。
    4《全唐诗》卷317武元衡《赠歌人》,第3575页。
    5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4页。
    1《新唐书》卷24《车服志》,第531页。
    2《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57页。
    3《隋书》卷83《西域传·附国》,第1858页。
    4《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吐谷浑》,第5297页。
    5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150页。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北京:文物出版社,第96页。
    7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1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第232页。
    2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第98页。
    3《后汉书》志30《舆服志下》,第3668页。
    1《旧唐书》卷105《韦坚传》,第3223页。
    2《新唐书》卷108《娄师德传》,第4092页。
    3《全唐诗》卷392李贺《画角东城》,第4413页。
    4《全唐诗》卷217杜甫《述怀一首》,第2272页。
    1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58页。
    2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第58页。
    3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187页。
    4《新唐书》卷80《太宗诸子传·常山愍王承乾》,第3564页。
    5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第165、174页。
    6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第79、186页。
    1[宋]沈括:《梦溪笔谈》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第7页。
    2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110页。
    3《全唐诗》卷24《杂曲歌辞》皎然《长安少年行》,第329页。
    4《全唐诗》卷641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第7346页。
    5《全唐诗》卷680韩偓《从猎三首》,第7789页。
    6《全唐诗》卷531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赠二君子》,第3925-3927页。
    7《全唐诗》卷568李群玉《骢马》,第6576页。
    1《全唐诗》卷424白居易《观刈麦》,第4655页。
    2《全唐诗》卷444白居易《答刘禹锡白太守行》,第4975页。
    3《全唐诗》卷220杜甫《忆昔二首》,第2324页。
    4徐连达:《唐朝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5《全唐诗》卷216杜甫《赠李白》,第2252-2253页。
    6《全唐诗》卷614皮日休《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第7085页。
    7《全唐诗》卷628陆龟蒙《润卿遗青精饭兼之一绝,聊用答谢》,第7213-7214页。
    1《全唐诗》卷613皮日休《鲁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谢》,第7073页。
    2[唐]孙颁:《幻异志》,《龙威秘书四集》第七册,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大酉山房本。
    3[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3,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9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108页。
    4《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58页。
    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49页。
    2[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4《贬误》,第232页。
    3《资治通鉴》卷218《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载六月乙未,第6972页。
    4(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
    5《全唐诗》卷609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第7027-7028页。
    6《全唐诗》卷441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第4918页。
    7[唐]戴孚:《广异记·朱自勤》,见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33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86页。
    8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871页。
    1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第202页。
    2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152、77、93页。
    1《册府元龟》970卷《朝贡三》,第11册,11231页。
    2[唐]李延寿:《北史》卷97《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34页。
    3[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22《吕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55页。
    4《全唐诗》卷305刘复《春游曲》,第3469页。
    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92贯休《塞上曲》,第1291页。
    6《全唐诗》卷307鲍防《杂感》,第3485页。
    7《全唐诗》卷184李白《对酒》,第1881页。
    8《全唐诗》卷156王翰《凉州词二首》,第1605页。
    9[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2册,第609页。
    10《后汉书》卷88《西域传》,第2917页。
    11[唐]李肇:《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60页。
    12黄庭坚《更漏子(余甘汤)》,见唐圭璋主编:《全宋词》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0页。
    1[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8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页。
    2《全唐诗》卷768卢注《酒胡子》,第8721页。
    3《全唐诗》卷417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第4602页。
    4《全唐诗》卷443白居易《杭州春望》,第4959页。
    5《全唐诗》卷37王绩《过酒家五首》,第484页。
    6《全唐诗》卷414元稹《赠崔元儒》《第4581页。
    1《全唐诗》卷126王维《过崔驸马山池》,第1274页。
    2《全唐诗》卷24《杂曲歌辞》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二首》,第321页。
    3《全唐诗》卷199岑参《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第2052页。
    4《全唐诗》卷176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第1797页。
    5《全唐诗》卷117贺朝《赠酒店胡姬》,第1181页。
    6《全唐诗》卷24《杂曲歌辞》李白《少年行三首》,第323页。
    7《全唐诗》卷199岑参《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第2060-2061页。
    8《旧唐书》卷61《陈叔达传》,第2363页。
    9《册府元龟》970卷《外臣部·朝贡第三》,第11231页。
    10唐昌东:《大唐壁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1[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第178页。
    2《册府元龟》971卷《外臣部·朝贡第四》,第11243页。
    3《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康国》,第6244页。
    4《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第5311页。
    5《唐会要》卷100《杂录》,第1796页。
    6《全唐诗》卷225杜甫《山寺》,第2420页。
    7《全唐诗》卷738宋齐丘《陪游凤凰台献诗》,第8414页。
    8《全唐诗》卷743沈彬《洪州解至长安初举纳省卷梦仙谣》,第8457页。
    9《全唐诗》卷746陈陶《登仙》,第8483页。
    10《全唐诗》卷830贯休《送道士归天台》,第9352页。
    11《全唐诗》卷839齐己《寄朱拾遗》,第9470页。
    1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壁画卷》,第80页。
    2昭陵博物馆:《昭陵唐墓壁画》,第166、190、99页
    3《全唐诗》卷109李泌《赋茶》,第1127页。
    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序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07页。
    5[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12《养老食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148页。
    6《全唐诗》卷735和凝《宫词百首》,第8394页。
    7《全唐诗》卷893和凝《春光好》,第10090页。
    8见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壁画》,第162页。王世襄:《盆景起源于何时》,1979年《大公报》。
    1孟晖:《潘金莲的发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李一氓:《花间集校注·苏合山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3孟晖:《潘金莲的发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万晓:《唐墓壁画部分内容考辨》,《文博》,2011年第1期,第77页。
    1[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6《打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3页。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81页。
    3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七、八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第251页。
    5[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0《张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183页。
    6[唐]阎宽《温汤御球赋》,见《古今图书集成》第487册《博物汇编·艺术典》卷802《蹴鞠部·艺文一》,中华书局影印,1934年。
    7《旧唐书》卷17上《敬宗本纪》,第508页。
    8[元]脱脱等:《宋史》卷121《礼二十四·打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842页。
    1《全唐诗》卷96沈佺期《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第1030页。
    2[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第53页。
    3《资治通鉴》卷209《唐纪二十五》中宗景龙二年七月,第6624页。
    4[唐]阎宽《温汤御球赋》,见《古今图书集成》第487册《博物汇编·艺术典》卷802《蹴鞠部·艺文一》。
    5《资治通鉴》卷253《唐纪六十九》僖宗广明元年正月,第8221页。
    1《旧唐书》卷117《郭英又传》,第3397页。
    2《新唐书》卷8《敬宗纪》,第229页。
    3[唐]阎宽《温汤御球赋》,见《古今图书集成》第487册《博物汇编·艺术典》卷802《蹴鞠部·艺文一》。
    4《全唐文》卷37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811页。
    5《全唐诗》卷275张建封《酬韩校书愈打球歌》,第3117页。
    6《全唐诗》卷338韩愈《汴泅交流赠张仆射》,第3786页。
    7[唐]阎宽《温汤御球赋》,见《古今图书集成》第487册《博物汇编·艺术典》卷802《蹴鞠部·艺文一》。
    8[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据《唐人说荟》民国石印本。
    9《全唐诗》卷804鱼玄机《打球作》,第9049页。
    10《全唐诗》卷96沈佺期《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第1030页。
    11《全唐诗》卷338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建封)》,第3786页。
    1见陕西考古研究所编:《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第114页,《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彩版三
    1《全唐诗》卷302王建《宫词一百首》,第3440页。
    2杨太后《宫词》,见《古今图书集成》第487册《博物汇编·艺术典》卷802《蹴鞠部·艺文二》,中华书局 影印,1934年。
    1《古今图书集成》第487册《博物汇编·艺术典》卷805《计戏部汇考·百戏》。
    1南京博物院:《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1[汉]班固:《汉书》卷61《张骞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696页。
    2《汉书》卷61《张骞传》颜师古注,第2696页。。
    3《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5页。
    4[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6页。
    5《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26页。
    6《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8页。
    7《新唐书》卷22《礼乐志十二》,第478页。
    8《旧唐书》卷17上《敬宗本纪》,第521页。
    9《旧唐书》卷29《单乐志二》,第1060页。
    1[唐]张鷟,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1页。
    2[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卷上,第13页。
    3《全唐诗》卷120刘晏《咏王大娘戴竿》,第1027-1028页。
    4参见苏鹗:《杜阳杂编》卷中,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2册,第612-613页。
    5《全唐诗》卷468刘言史《观绳伎》,第3523页。
    6[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6《拔河》,第54-55页。
    7《旧唐书》卷153《薛存诚传》,第4089页。
    8《新唐书》卷4《中宗本纪》,第115页。
    1《新唐书》卷7《中宗本纪》,第149页。
    2[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第29页。
    3《[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6《打球》,第54页。
    4参见[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补遗》,第45页。
    5《全唐诗》卷87张说《舞马千秋万乐府词》,第961-962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61页。
    7《旧唐书》卷190上《文苑上·王勃》,第5005页。
    1《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81页。
    2[唐]陈鸿:《东城老父传》,见李昉等:《太平广记》卷48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92页。
    3《全唐诗》卷25《杂曲歌辞》齐己《轻薄行》,第331-332页。
    4《全唐诗》卷39陈子良《游侠篇》,第497页。
    5《全唐诗》卷176李白《送窦司马贬宜春》,第1796页。
    6《全唐诗》卷230杜甫《斗鸡》,第2521页。
    7见《全唐诗》卷665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第7623页。
    8《全唐诗》卷665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第7623页。
    9《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第1059页。
    10《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第1073页。
    1《全唐文》卷12《高宗二·禁幻戏沼》,第145页。
    2《唐会要》卷33《诸乐》,第617页。
    1《通典》卷146《乐六·散乐》,第3729页。
    1《旧唐书》卷118《王缙传》,第3418页。
    2《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第3159页。
    3《旧唐书》卷88《韦思谦传》,第2870页。
    4《旧唐书》卷118《王缙传》,3418页
    5《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第606页。
    6《全唐文》卷10《太宗七·宏福寺施斋愿文》,第124页。
    1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0期。
    2《册府元龟》卷821《总录部·崇释教》,第9557页。
    3《全唐诗》卷128王维《叹白发》,第1308页。
    4《册府元龟》卷927《总录部·侫佛》,第10749页。
    5[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庚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3页。
    6《柳宗元集》卷25《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71页。
    7《全唐诗》卷351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第3929页。
    8《白居易集》卷70《醉吟先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85页。
    9[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第69卷,《书心经后赠绍鉴》。
    1《法苑珠林》,第62卷,《祭祀篇》,《大正藏》,第53册,第481页。
    2《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第3158页。
    3《旧唐书》卷118《王缙传》,第3417页。
    4寺数据《大正藏》第50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计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僧数据道宣《广弘明集》卷7:“于时二众不满七万”;《法苑珠林》卷100:“右三代以来,一国寺有四千余所,僧尼六万余人”,《法苑珠林校注》,[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98页。据《新唐书·百官志》和《唐六典》。《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万五百七十六”,第1249页。《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第125页。《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武宗即位,废浮图法,天下毁寺四千六百、招提兰若四万,籍僧尼为民二十六万五千人”,第1358页。
    1[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3,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65-66页。
    1[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86页。
    2[南朝]姚最撰,王伯敏点校:《续画品录》卷1,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第13页。
    3《太平广记》卷211《画二·尉迟乙僧》,第1619页。
    4[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6《寺塔记下》,第257页。
    5[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9《唐朝上》,第172页。
    6[元]汤倕:《古今画鉴·唐画》,《丛书集成初编·古今画鉴及其他四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玄》,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81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第364页。
    2[明]杨慎:《画品》卷1,见《丛书集成初编·古今画鉴及其他四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3[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5《寺塔记上》,第252页
    4[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6《寺塔记下》,第261页。
    5[元]汤倕:《古今画鉴·唐画》,见《丛书集成初编·古今画鉴及其他四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
    6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59-60页。
    7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60页。
    1临潼县博物馆:《临潼唐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载《文博》,1985年第5期,
    1具体参见程旭:《论唐墓壁画中的佛教题材》,载《文博》2011年第3期。
    2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9期。
    1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9期。
    2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4年第9期。
    1文军:《佛教与世俗的结合》,见周天游主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1朱利民、白月梅:《大唐:一个文化上开放勃发的朝代——唐代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载《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第125页。
    2朱利民、白月梅:《大唐:一个文化上开放勃发的朝代——唐代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载《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第125页。
    1《北史》卷97《西域传·波斯国》,第3223页。
    1《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第606页。
    2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44-245页。
    1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2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203页。
    3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第203页。
    4施安昌:《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纹饰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2期。
    5施安昌:《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纹饰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2期。
    1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64页。
    2张道森、吴伟强:《安阳唐代墓室壁画初探》,载《美术研究》2001年第2期。
    3参见《全唐文》卷9《册突厥李思摩为可汗文》,第24页。
    1李鸿宾:《唐前期东突厥复兴反映的族属意识与认同问题——从民族学的角度着眼》,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第216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8页。
    2[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太宗即位有上书者》卷5,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魏郑公谏录及其他二种》,商务印书馆,1939年。
    1齐东方:《唐俑艺术与社会生活》,见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1崔明德、马晓丽:《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第179页。
    1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交融与政治发展》,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全唐文》卷2《高祖二·中禁差科诏》,第33页。
    1马晓丽:《唐玄宗多事四夷思想初探》,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第44页。
    2《全唐文》卷1《高祖一·命行人镇抚外藩诏》,第24页。
    3《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十二月,第6085页。
    4《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六月丁丑条,第6248页。
    1《全唐文》卷39《元宗二十·册十姓突骑施移拨可汗文》,第424页。
    2《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5163页。
    1《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5163-5164页。
    2《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5166页。
    3《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01页。
    4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第6038页。
    1《全唐文》卷26《放还诸蕃宿卫子弟诏》,第299-300页。
    2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58页。
    3《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第5231页。
    4《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第5311页。
    5《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3页。
    6《册府元龟》卷168《帝王部·却贡献》,第1868页。
    1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60页。
    2崔明德:《汉唐和亲史稿》,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2《诸互市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80页。
    4《新唐书》卷118《张廷珪传》,第4263页。
    5《资治通鉴》卷213《唐纪二十九》玄宗先天元年,第6775页。
    6《全唐文》卷40《元宗二十一·赐突厥玺书》,第440页。
    7参见《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13页。
    1《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07页。
    2《旧唐书》卷60《宗室》,第2347页。
    3《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铁勒》,第5345页。
    1《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六月,第6237页。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42页。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唐墓壁画中出现女性胡人形象很少,仅见于薛莫墓壁画、韦洞墓后室北壁《仕女图》中。
    1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页。
    1《新唐书》卷24《车服志》,第522页。
    2《新唐书》卷24《车服志》,第529页。
    3《旧唐书》卷44《职官三》,第1885页。
    4《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拂林国》,第5314-5315页。
    5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载《世界历史》2010年第1期,第109-120页。
    1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高丽》,第5320页。
    3王维坤:《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载《考古》1996年第1期;《再论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的两个问题》,见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4《资治通鉴》卷210《唐纪二十六》玄宗开元元年二月,第6680页。
    5《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渤海靺鞨》,第5360页。
    6《新唐书》卷219《北狄传·渤海》,第6182页。
    1《册府元龟》971卷《外臣部·朝贡四》,第11237页。
    2参见《册府元龟》971卷《外臣部·朝贡四》,第11240页。
    3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17《食货考》,辽阳金氏千华山馆,1934年。
    4《旧唐书》卷124《李正己传》,第3535页。
    5《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下·大食》,第6262页。
    6《唐会要》卷100《大食国》,第1789页。
    7《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大食国》,第5315-5316页。
    1刘江英:《(客使图)大食使者再质疑——兼论唐与粟特之关系》,载《文博》2011年第3期。
    2《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第6072页。
    3《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22页。
    4《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19页。
    5《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21页.
    6《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21-5222页。
    7《旧唐书》卷87《刘祎之传》,第2847页。
    8《旧唐书》卷92《赵彦昭传》,第2967页。
    1见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11页。
    1原文见程旭:《章怀太子墓西壁客使图高昌使者说质疑》,载《人文杂志》2011年第6期,第123页。
    2王维坤:《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辨析》,载《考古》1996年第1期。
    3《梁书》卷54《诸夷传·高昌国》,第811页。
    4《魏书·高昌传》记录一段北魏孝明帝对高昌的诏书,称:“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北齐]魏收:《魏书》卷101《高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4页。)唐太宗统一高昌后,对高昌人下诏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在另一封诏书也说:“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唐智宗墓志》说他的祖先本居酒泉,“因五凉延祸,避难二庭,因此不归”(吐鲁番文馆所:《高昌墓砖拾遗》,载北京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18-620页。)《张礼臣墓志》说白已祖籍原是南阳,后来迁敦煌,“属苻坚肆虐,梃扰五凉,避难西奔,奄居右垒”(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11页)。《杨保救墓志》:“君姓杨字保救,渤海梨阳人也。避难河右,违逾玉关,卜宅瞻星,保居高昌也。”(同上)吐鲁 番解放前后出土许多墓砖,专家曾对其中有故乡标志的进行过统计,在58方墓志中,除三人具体原籍不明确从外,其他都明白无误来自中原,而以敦煌最多,共21人。
    1[唐]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9页。
    2[唐]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第248页。
    1《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高昌》,第52945295页。
    2《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高昌》,第5295-5296页。
    3《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高昌》,第6223页。
    4《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高昌》,第5296页。
    5李方:《试论唐西州高昌县的等级》,载《西域研究》2006年第3期。
    1[唐]吴兢:《贞观政要》卷3《君臣鉴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8-79页。
    2[唐]吴兢:《贞观政要》卷1《政体》,第23页。
    3[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30《讨高丽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03页。
    4《旧唐书》卷198《西戎传·高昌》,第5296页。
    1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562页。
    2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33页。
    3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35页。
    4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611页。
    5《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传上·高昌》,第6221页。
    1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6-335页。
    1《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下》,第5181页。
    1《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第6037页。
    2[唐]吴兢:《贞观政要》卷9《安边》,第275页。
    3(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29页。
    4(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第29页。
    1蒙古利亚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具体参见程旭: 《朝贡·战争·礼物——何家村唐代金银器再解读》,载《文博》2011年第1期。
    1见齐东方《唐墓壁画中的金银器图像》,载《文博》1998年第6期。
    2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58贞。
    3《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第6253页。
    1《唐会要》卷100《杂录》,第1798页。
    2《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1页。
    3《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康国》,第5311页。
    4《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3页。
    5《旧唐书》卷198《西戎传·拂菻国》,第5314页。
    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南塬汉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1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60页。
    2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60页。
    1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商业活动的历史意义》,载《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第118-124页;
    王尚达:《唐代粟特人与中原商业贸易产生的社会作用与影响》,载《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载《文史》第3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9-114页。
    2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49页。
    3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第153页。
    1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第150-151页。
    2林英:《唐代拂菻丛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拜占庭与中国正式往来始于公元4世纪后。据《太平御览》卷758《前凉録》载,前凉张轨曾与拜占庭有过接触,并接受过其赠品金胡瓶。卷787《晋起居注》“兴宁元年闰月,蒲林王国新开通,前所奉表诣先帝,今遣使到其国慰谕。”(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魏书》卷5、6记载北魏时拜占庭遣使三次,时称普岚。《旧唐书》和《册府元龟》记载唐朝拜占庭遣使七次,时称拂菻。据《旧唐书》卷198《西域传》记载,“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伐其部,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667),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701)复遣使来朝,开元七年(719)正月,其主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一只。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据《册府元龟》载,景云二年(711)十二月,拂菻国献方物。天宝元年(742年)五月,拂菻国遣大德僧来朝。751年唐朝军队在逻斯与阿拉伯军队交锋失败后,阿拉伯人已经完全控制了中亚,退守小亚一隅的拜占庭帝国已无法与东方的中国进行联络,故此后拜占庭使节消失于中国史籍中。
    4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见陕西师范大学编:《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08年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第148页。
    5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见陕西师范大学编:《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08年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第170页。
    1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第188页。
    2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见陕西师范大学编:《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08年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第190-191页。
    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年,第130页。
    1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见陕西师范大学编:《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08年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第143页。
    2(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姑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张绪山:《唐代拜占庭帝国遣使中国考略》,见陕西师范大学编:《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2008年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第4页。
    2《新唐书》卷108《裴行俭传》,第4089页。
    1参见《旧唐书》卷68《尉迟敬德传》,第2497页。
    2《旧唐书》卷106《王琚传》,第3250页。
    3(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裸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74页。
    1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2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3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344页。
    4勾利军:《唐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第64页。
    1《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3页。
    2《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3页。
    3《旧唐书》卷196匕《吐蕃传上》,第5222页。
    1《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31页。
    2《新唐书》卷219《北狄传·渤海》,第6182页。
    3《梁书》卷54《诸夷传·高昌》,第811页。
    4[唐]许敬宗:《文馆词林校证》“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一首”,第249页。
    1韩钊:《中日古代壁画墓比较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1《新唐书》卷216上《吐藩传上》,第6081页。
    2伊斯拉菲尔·玉苏甫主编:《新疆生治区培博物馆》,香港:香港金版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1][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5][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7][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9][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0][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1][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8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12][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4][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5][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58年。
    [17][唐]张鷟撰,赵守偐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8][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9][唐]苏鹗:《杜阳杂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20][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3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2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81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22][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3][唐]南卓:《羯鼓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4][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5][唐]李肇:《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2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27][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
    [28][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9][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0][唐]孙頠:《幻异志》,《龙威秘书四集》第七册,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大酉山房本。
    [31][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32][宋]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33][宋]沈括:《梦溪笔谈》,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34][宋]陈肠:《乐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乐类,第21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3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6][宋]施宿等:《会稽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48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37][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8][宋]李防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39][宋]李防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宋]吴自牧:《梦粱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9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42][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4][明]杨慎著,王仲镛笺注:《升庵诗话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5][清]毕沅撰,张沛校点:《关中胜迹图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46][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47][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9](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曹兴:《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3]牛志平:《唐代婚丧》,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4]马驰:《唐代番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5]耿占军、杨文秀:《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年。
    [6]傅起凤:《中国杂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何新:《危机与反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8]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9]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
    [10]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龚国强:《隋唐长安佛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2]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3]段新龙:《佛都长安》,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年。
    [14]徐连达:《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李斌城:《唐代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6]李浩,矢野建:《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7](美)爱德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18]杜斗成:《河西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9]海波:《佛说死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加润国:《中国儒教史话》,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23]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4]罗宏才主编:《西部美术考古》,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
    [25](法)莫尼克·玛雅尔著,耿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26]韩钊:《中日古代壁画墓比较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27]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8]冀东山主编:《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陶俑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9]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30]周天游主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31]陕西历史傅物馆编:《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32]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3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唐节憨太子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礼泉县昭陵博物馆:《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36]陕西历史博物馆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西安:三秦出版,2004-2011.12。
    [37]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8]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39]韩香:《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0]王志远:《中国佛教表现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1]严耀中主编:《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2]谭前学:《盛世遗珍--唐代金银器巡礼》,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43]莫丽云:《唐诗里的衣食住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4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5]杜斗成:《正史佛教资料类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
    [46]林冠群:《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47]关也维:《唐代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8]马建春:《大食·西域与古代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9]黄大龙:《中国服饰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50]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51]林英:《唐代拂菻丛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2]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53]宋博年、李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54]金秋著:《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55]周菁葆:《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
    [56]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57]陕西考古研究所编:《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58]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59]张国刚、吴莉苇著:《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0](美)巫鸿著,李清泉、郑岩等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1]葛承雍主编:《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6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古代西域服饰撷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63]乾陵博物馆编:《丝路胡人来风·太大胡俑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64]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6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6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67]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六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
    [68]张有隽、徐杰舜:《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69]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70]郝本性:《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71]张鸿修:《中国唐墓壁画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
    [72]唐昌东:《大唐壁画》,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6年。
    [73]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4]乾陵博物馆编:《丝路胡人外来风——唐代胡俑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75]常任侠:《中国舞蹈史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76]颜廷亮:《敦煌文学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77]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78]赵超:《霓裳羽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9]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80]李一氓:《花间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8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七、八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年。
    [82]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
    [83]南京博物院:《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
    [8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85]吴钢主编:《全唐文補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1]许星:《论唐代受胡文化影响的舞与服》,《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2]李浩:《从唐代仕女画看唐代妇女妆饰制度》,《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 4期。
    [3]许敏:《唐朝贞观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和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4]王立霞、彭勃:《唐设羁縻府州的民族因素》,《求索》,2007年第11期。
    [5]闫莉:《从饮食文化看大唐世风流变》,《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2期。
    [7]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8]李岩:《论盛唐文化的发展与变异》,《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
    [9]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传交流的特点》,《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10]孟彭兴:《唐代发达的内外贸易与唐人社会生活风貌的嬗变》,《学术月刊》,1996年第6期。
    [11]陈金生:《唐代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2]周宝砚:《论唐王朝治边方略及其启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3]管彦波:《论唐代中原与边疆地区多层面的文化交流》,《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4]崔明德《唐宪宗时期及其之后的民族关系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5]雷学华:《论唐代比方和西北方诸族在促进祖国统一与发展中的贡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彭德志:《关干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王厚香:《析唐代民族“混血”现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8]朱小琴:《唐初的民族政策》,《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9]荆世杰:《唐代的开放及其嬗变》,《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0]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1]江云岷,金丹元:《论唐代外来文化激活感性思维》,《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2]于文伟:《略述唐文化的兼容性》,《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3]邵晨霞:《浅析外来文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4]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5]史向军:《唐长安的胡风胡化》,《陕西档案》,2005年第2期。
    [26]张雪莲:《汉文化为中心的唐代文化大融合》,《人文地理》,1997年第3期。
    [27]杜文玉,范迎春:《我国隋唐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汉唐研究》,2006年第6期。
    [28]温翠芳:《唐代长安西市中的胡姬与丝绷之路上的女奴贸易》,《西域研究》,2006年第2期。
    [29]李强,梁俊涛:《从宿卫制度看唐朝的民族关系》,《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30]马国荣:《唐鸿胪寺述论》,《西域研究》,1999年第2期。
    [31]傅晓静:《唐代的胡风饮食》,《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32]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上)》,《文博》,1984年第1期。
    [33]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下)》,《文博》,1984年第2期。
    [34]田中华:《唐庆山寺舍利塔精室壁画乐舞初探》,《文博》,1988年第3期。
    [35]雒长安:《唐墓壁画的发掘与保护》,《文博》,1997年第2期。
    [36]齐东方:《唐墓壁画中的金银器图像》,《文博》,1998年第6期。
    [37]雒长安:《唐墓壁画鉴赏》,《文博》,1999年第2期。
    [38]王昱东:《唐墓壁画中所见拂尘》,《文博》,2000年第4期。
    [39]庞雅妮:《西安地区唐纪年墓妇女发髻研究》,《文博》,2001年第1期。
    [40]徐涛:《吕村唐墓壁画与水墨山水的起源》,《文博》,2001年第1期。
    [41]张建林,刘阿妮:《关中唐墓壁画残片分析》,《文博》,2001年第3期。
    [42]樊英峰:《乾陵唐墓壁画的历史价值》,《文博》,2003年第1期。
    [43]李怡:《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卫士常服考辨》,《文博》,2003年第3期。
    [44]王晓莉:《永泰公主墓壁画题材及艺术特色》,《文博》,2003年第5期。
    [45]乾旭,高嵘:《有形的史诗——大唐墓室壁画》,《文博》,2004年第2期。
    [46]孙志虹:《从陕西富平唐墓山水屏风画谈起》,《文博》,2004年第6期
    [47]王保平:《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文博》,2005年第1期。
    [48]李怡:《陕西唐墓壁画中幞头形制考辨》,《文博》,2005年第5期。
    [49]梁勉:《从唐墓壁画中的竖箜篌谈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文博》,2008年第5期。
    [50]屈利军:《新发现庞留唐墓壁画初探》,《文博》,2009年第5期。
    [51]杨泓:《观陕西汉唐墓室壁画札记》,《文博》,2011年第3期。
    [52]尚刚:《唐墓壁画札记两则》,《文博》,2011年第3期。
    [53]师小群等:《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壁画初释》,《文博》,2011年第3期。
    [54]裴建平:《唐墓壁画中的楼阙图及其反映的相关问题》,《文博》,2011年第3期。
    [55]刘江英:《客使图大食使者质疑——兼论唐与粟特之关系》,《文博》,2011年第3期。
    [56]粱勉:《一幅唐墓壁画中的轧筝考》,《文博》,2011年第3期。
    [57]杨瑾:《唐墓壁画中的胡人形象》,《文博》,2011年第3期。
    [58]张佳:《从壁画中看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文博》,2011年第3期。
    [59]侯纪润:《浅论北朝至唐代壁画墓中的屏风图像——以树下老翁为中心》,《文博》,2011年第3期。
    [60]屈利军:《从古代屏风看唐代壁画中的山水》,《文博》,2011年第3期。
    [61]田小娟:《唐墓壁画中的“云鹤图”述论》,《文博》,2011年第3期。
    [62]翟战胜:《李寿墓壁画寺观图试析》,《文博》,2011年第3期。
    [63]杨效俊:《临潼庆山寺舍利地宫壁画试析》,《文博》,2011年第3期。
    [64]方孝廉,谢虎军:《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95年第8期。
    [65]常一民,陈庆轩,裴静蓉:《山西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文物》,2010年第7期。
    [66]傅晓静:《唐代的胡风饮食》,《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67]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的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68]韩钊:《中国唐壁画墓和日本古代壁画墓的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
    [69]朱利民:《唐代侏儒考》,《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
    [70]胡荣:《唐代女性服装的审美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1]魏郭辉,李强:《新罗质子侍唐刍议》,《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72]马海舰:《从唐燕妃墓壁画透视唐代文明》,《文物世界》,2002年第2期。
    [73]高春鸿:《昭陵唐墓壁画》,《文物世界》,2002年第1期。
    [74]侯世新:《西域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
    [75]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集及汉化》,《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76]韩香:《唐代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7]范文礼:《唐代的安姓胡人》,《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8]谢建忠:《试探岑参诗中的西域胡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79]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0]葛承雍:《论唐代长安西域移民的生活环境》,《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
    [81]杨作山:《吐蕃与大食关系刍议》,《回族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82]权奎山:《试析南方发现的唐代壁画墓》,《南方文物》,1993年第4期。
    [83]云翔:《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中日本使节质疑试析》,《考古》,1984年第12期。
    [84]黄世君:《关于“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再认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6期。
    [85]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86]殷存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87]何晓芳:《试论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征》,《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88]余梓东:《民族关系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39页。
    [89]昭陵博物馆:《唐昭陵长乐公主墓》,《文博》,1988年第3期。
    [90]孙祚民:《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重要准则——读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91]翁独建:《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讨论历史上的中国及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6月22日。
    [92]余远:《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贡献——隋唐民族关系探索》,《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93]李炳泉:《<隋唐民族关系探索>评介》,《历史教学》,1994年第7期。
    [94]赵志坚、林红:《隋唐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收获——<隋唐民族关系探索>评介》,《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95]李衡眉、赵强:《民族关系的历史审视评——隋唐民族关系探索》,《北方论丛》,1995年第1期。
    [96]管彦波:《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
    [97]王克芬:《龟兹乐舞对唐代舞蹈发展的深刻影响》,《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98]安峥地:《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文博》,1990年第1期。
    [99]富平县文化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凤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5期。
    [100]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简璧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年第6期。
    [101]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 第7期。
    [102]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103]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李勣(徐懋公)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10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礼泉县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2期。
    [105]昭陵博物馆:《唐安元寿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10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年第1期。
    [107]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108]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10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110]陕西省考古所唐墓工作组:《西安东郊唐苏思勖墓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111]陕西省文管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洞墓发掘记》,《文物》,1959年第8期。
    [112赵力光、王九刚:《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壁画》,《文博》,1989年第4期。
    [1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
    [114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第9期,第71-88页。
    [115]井增利、王小蒙:《富平县新发现唐墓壁画》,《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116]宝鸡市考古队:《歧山郑家村唐元师奖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3期。
    [11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1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
    [119]王仁波、何修龄、单暐:《陕西唐代壁画之研究(上)》,《文博》,1984年第1期。
    [120]葛承雍:《唐代狩猎俑中的胡人猎师形象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第6期。
    [121]卢兆荫:《何文哲墓志考释——兼谈隋唐时期在中国的中亚何国人》,《考古》,1986年9期。
    [122]韩香:《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123]梁子、文军:《乾陵六十一蕃王考述》,《文博》,2003年第6期。
    [124]昌庆志:《论胡商形象出现于唐人小说的商业原因》,《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5]张广达:《唐代的豹猎——文化传播的一个实例》,《唐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6]韩顺发:《北齐黄釉瓷扁壶乐舞图像的初步分析》,《文物》,1980年第7期。
    [127]李国珍:《唐代中外乐舞交织图——苏思勖墓的乐舞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128]周伟洲:《西安地区部分出土文物中所的唐代乐舞形象》,《文物》,1978年第4期。
    [129]万晓:《唐墓壁画部分内容考辨》,《文博》,201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