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真理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人们的社会认知达到真理何以可能进行的一种哲学追问。人类越是走向现代社会,越是走向文明,就越是需要揭示自己的本真存在,认识自己的现实生存。现时代社会问题的凸显,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也是社会真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真理作为人类的独特存在方式,是人们对作为自身安身立命之根的本真性存在的探寻和追问,也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哲学研究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内,人们大都自觉地贯穿着对人类自身和事物的存在及本性的深切关注,都有意识地对真理问题进行探究。尤其在近代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以后,真理问题成为了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社会真理作为真理的一个分支,是人类的社会存在方式,也是人类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本身先行内蕴了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实认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本真性生存构成了社会真理的存在论根基,人们对社会生活过程及其本性和规律的本真性揭示和领悟则直接促成了社会真理的形成。因此,社会真理作为对社会生活及其本性和规律的正确合理性把握,不是现成的、外在于人的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人们随意发现的主观的和心理的东西,而是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参与和创造的生成过程。故社会真理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以人的社会历史生存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为主线,从考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探寻和追问社会真理的思想演变历程、本质规定、理论基础、生成机制及其检验方式入手,勾勒出社会真理的整体轮廓,揭示人们形成社会真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文章从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说明社会真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社会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社会真理是在区别于科学真理的意义上提出的,在与科学真理的比较和对照中,从真理、科学真理到社会真理的层层分析中,作者考察社会真理的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及其分类。然后通过对哲学思想史上社会真理问题的起源和标志性发展阶段的分析,揭示出社会真理演变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对社会真理的理论基础的考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通过对社会真理在社会实践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分析,考察社会真理与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人对世界的确定性渴望和对社会逻各斯的追问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阐释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探索社会真理的逻辑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真理与科学真理、社会规律、社会价值和历史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凸显社会真理的本质内涵。对社会真理的实践生成机制的分析构成了本文的另一重要内容。从考察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入手,通过分析社会真理与物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和语言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真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生成机制及其条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社会真理本质特征和当代哲学的主要真理观,提出检验社会真理的原则和方法。文章最后提出社会真理问题研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树立正确合理的社会真理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
This article is a philosophical questioning on how people's social cognition reaches to the truth. Human being need further to reveal their own authentic being, and cognize the real existence, when they tend toward the more modern society, the more civilization. It is the symbol that human being cognize itself more deeply, 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f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ocial truth that the social problems highlight in Contemporary.
     Truth as a uniqu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is about the probing and questioning on human authentic being that human being settle their own root down, and but also the one core of philosophical study. In each period and each field of philosophical study, most of people consciously impenetrate the concerning deeply about the existence and nature of human being and things, and deliberately study the issue of truth. Especially, after the modern philosophy turned to epistemology, the issues of truth became the core theme of philosophical study. The Social truth as a branch of the issue of truth is the way of human social existence, and but also the thought basi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at they practice effectively. The developing logic of human society antecedently implies the true cognition of the social life, human authentic being form the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truth in practice, It precipitates directly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truth which people reveal and comprehend the process and the nature and laws of the social life in practice. Therefore, the social truth is not vested and off-the-peg and external things, and also not the subjective and psychological things that people found out at random, but i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at human being as Subject involve and create in practice. Consequently, the research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the social truth is on the basis of human social and historical being, and the dialect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main line to it. It sees about the process of which human being probed and questioned the social truth, the nature, theoretical basis, the practical formation and the test methods of the social truth, sketches out the overall outline of that the social truth, and reveals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social truth study.
     We study the social truth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illuminate the necessity of the social truth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ubject which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truth.The Social truth is brought forward in a different sense from the scientific truth, and in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with the scientific truth, and in the layers of analysis from the truth to the scientific truth and to the social truth, the author sees about the connota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ocial truth, And then 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s and landmark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issue of social truth in the philosophical history, we reveal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basis of the social truth is one keystone of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ocial truth, the author se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truth and human transcended being nature and the aspiration of that human being probe the world certainty and quest for the social logos, and explains the logical necessity of which human being quest the social truth in practice. On this basi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truth and the scientific truth, the laws of society, social values and historical truth, we highlight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 trut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social truth constitutes another important part of this article. Through seeing about human social existence, and analy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truth and the material practice, social intercourse, language practice, we reveal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 truth in practice. And then, from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truth and the contemporary leading views of the truth, we put forward the test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social truth. Finally, the article suggest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ssue of the social truth which brings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specially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at we promot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etical system to innovate constantly.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need establish a correct and reasonable view of the social truth, and then it promot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theory to develop and innovate.
引文
①[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陈志尚:《论社会真理的阶级性》,《哲学动态》,1979年第6期。
    ③愚樵:《论社会领域真理的客观性》,《齐鲁学刊》,1979年第2期。
    ④龚群:《哈贝马斯的社会真理观》,《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
    ⑤[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印版,第163页。
    ①张明仓:《社会真理:深化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②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①马天俊:《真理的境遇》,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②贺来:《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①[意]维柯:《新科学》(英译者的引论),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页。
    ②[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世纪集团2006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贝。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89页。
    ①安起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②安起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①贺来:《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①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②高清海:《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狄隘视界》,《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
    ①张明仓:《社会真理:深化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0页。
    ①欧阳康:《深入探析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回顾、透视和展望》,《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干斯博士为原始第一版所作的序言》,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页。
    ①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4贝。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8页。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45页。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6页。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45页。
    ③[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2页。
    ④[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狄尔泰:《狄尔泰全集全集》(第一卷),转自李勇的《社会认识进化论》,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第31页。
    ①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21页。
    ②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04页。
    ①[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译者前言:狄尔泰及其“历史”“哲学”>》,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译者前言:狄尔泰及其“历史”“哲学”>》,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①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0贝。
    ②刘振铎:《新编中国四大辞书 古代汉语辞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③岳克剑,钟小霖:《当代新儒学八大集<唐君毅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550页。
    ④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前附<智怂说三篇>导论<冯契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贝。
    ⑤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1页。
    ①龚颖:《“哲学”、“真理”、“权利”在日本的定译及其他》,《哲学译从》,2001年第3期。
    ②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1页。
    ①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1--22页。
    ②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5页。
    ①[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10页。
    ②[苏]T·A·库尔萨诺夫:《真理的定义和结构的辩证法》,张曙光译,吴铮校,《哲学译从》.1982年,第1期。
    ③[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译,段德智修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④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Ieser.A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page.18.
    ⑤姚介厚:《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学术版),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216页。
    ①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美诺篇>》,王晓朝译,97C。
    ①[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②同上,第187-188页。
    ③[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④[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⑤[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5页。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218页。
    ②[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7贝。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④[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47页。
    ⑤[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68页=。
    ⑥[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2页。
    ①[意]托马斯·阿奎那:《真理论》,傅安乐译,《哲学译从》,1978年第5期。
    ②[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21页。
    ③[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0贞。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8页。
    ②钱宁:《超越知识论的真理观》,《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卷第2期。
    ①[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①[德]君特·沃尔法特:《尼采遗稿选》,虞龙发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08页。
    ②[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端禾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8页。
    ③贺来:《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④[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贝。
    ①黄克剑,钟小霖:《当代新儒学八大集<唐君毅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550页。
    ①[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王路:《论“真”与“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③孙正聿:《真理观的哲学视野》,《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①[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②[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131页。
    ③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00页。
    ④刘振铎:《新编中国四大辞书古代汉语辞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页。
    ①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7页。
    ②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21贝。
    ③[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赵卫国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序言),黎鸣等译,周纪荣等校,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页。
    ②参看欧阳康教授的著作《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中关于《社会认识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关于社会认识的理解,从知识论意义上探讨知识的社会性生产、从社会主体层面展开社会主体如何认识对象、从社会客体层面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三种解释。
    ③郑文先:《社会理解论》(导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匈]G·卢卡奇:《关十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①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②高清海:《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狄隘视界》,《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
    ③崔秋锁:《主体实践的合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真理观探析》,《长白山学刊》,1996年第4期。
    ①马天俊:《真理的境遇》,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②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③[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33页。
    ①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04-605贝。
    ①马天俊:《真理的境遇》,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②[德]马丁:《马克思、韦伯、施米特论人与社会的关系》,成官泯译,《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①[美]帕森斯:《论社会的各个分支及其相互关系》,鲁品越译,《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页。
    ②夏甄陶,欧阳康:《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人文杂志》,1987年第6期。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科学》,张美川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
    ①姚介厚:《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学术版),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7页。
    ①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与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②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①[苏]科尔舒诺夫,曼塔托夫:《真理和理性》,方影译,李翔宇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灭。
    ①欧阳康:《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7月,第36卷第4期。
    ②张曙光:《对社会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再思考》,《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8页。
    ①张曙光:《对社会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再思考》,《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
    ②欧阳康:《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7月,第36卷第4期。
    ③张曙光:《对社会规律定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再思考》,《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
    ①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袁祖社:《“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①庞卓恒:《时代精神与历史真理》,《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①柏拉图:《申辩篇》,36D-E,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②对于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康福德在《苏格拉底前后》中就指出,这种知识一方面是“为了达到精神的完善,需要一种不同的知识,即对各种事物价值的直接洞见力”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知识可以称作‘自觉’(self-knowledge)——即对每个人的自我或心灵的认识,心灵的完善才是生命的真正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知识不同于一般自然事物的知识,特别是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构成的知识。由此,可以说明苏格拉底本人主要关注人类事务,而不关注与探索自然。
    ①柏拉图:《高尔吉亚篇》,493A-B,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②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00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③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13E,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④[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苏格拉底前后》,孙艳萍,石冬梅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⑤[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苏格拉底前后》,孙艳萍,石冬梅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姚介厚:《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学术版),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7页。
    ②柏拉图:《国家篇》,505SA-B,王晓朝译,载于《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柏拉图:《国家篇》,473D-E,王晓朝译,载于《柏拉图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柏拉图:《理想国》,517ⅢC-D,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6页。
    ①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1008b。
    ②姚介厚:《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学术版),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9页。
    ③姚介厚:《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学术版),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6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95a15-20,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98a15-20,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4页。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4页。
    ③[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V21,转白全增嘏的《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5页。
    ①马天俊:《真理的境遇》,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马天俊:《真理的境遇》,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③[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5页。
    ④笛卡尔:《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21页。
    ⑤《高清海文集》(第四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①[德]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20页。
    ②周晓亮:《西方哲学史<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学术版)(第四卷),凤凰人民出版社.,汀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①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9-140页。
    ①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1页。
    ②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3页。
    ①高家方:《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实践颠倒》,《江汉论坛》,2008年第12期。
    ①[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杜任之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③欧仕金:《存在的真理》,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9页。
    ①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①李建华:《科学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② Jarret Leplin. Scientific Reali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p.1.
    ①Wilfred · Sellars, science, perception and Reality, New York:Humanity Press,1963, P 107.
    ②H·Putnam, Mathematics, Matter, Metho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P.Ⅶ-Ⅷ.
    ①[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俊,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8贝。
    ④陈亚军:《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①[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俊,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6页。
    ②Brian-Ellis, What Science aims to Do, In Churchland P. M. Hooker C. A.ed, Images of Scienc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5, P.5.
    ③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46页。
    ④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97页。
    ⑤Richard Boyd, Scientific Realism and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 PSA,1980, P.615.
    ① H·Putnam, Mind, Language, and Reality:Philosophical Papers, Vol.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P.1.
    ②郭贵春,成素梅:《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③郭贵春:《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①郭贵春,成素梅:《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会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0页。
    ②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0页。
    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
    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页。
    ⑤[美]R·T·列赫:《论连贯性是真理的标准和本性》,文志玲摘译,伊从校,《哲学译从》,1984年第4期。
    ⑥高家方:《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37页。
    ①江怡:《西方哲学史<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学术版)(第八卷)(上卷),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②[法]迪昂:《物理学理论的日的和结构》,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③[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0页。
    ④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36页
    ⑤D·J·奥康诺:《批评的西方哲学史》,洪汉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940页。
    ⑥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①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943页。
    ②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948页。
    ③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①[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6页。
    ②[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1页。
    ③[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4页。
    ①[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荀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34页。
    ②[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页。
    ③[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姜义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①谢地坤:《西方哲学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版)(第七卷),凤凰人民出版社,汀苏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462-463页。
    ②[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64页。
    ③谢地坤:《西方哲学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版)(第七卷),凤凰人民出版社,汀苏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461页。
    ④[德]雅思贝尔斯:《论真理》,袁义江,刘向东译,孟庆时校,《哲学译从》,1984年第4期。
    ①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7页。
    ②[德]雅斯贝尔斯:《论真理》,袁义江,刘向东i译,孟庆时校,《哲学译从》,1984年第4期。
    ③[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1页。
    ④[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69-670页。
    ⑤[美]梯利:《西力哲学史》,荀力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72页。
    ①[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译者序言),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②钟晨发:《马克思真理观的形成极其伟大的生命力》,《华中帅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i译局编译,人长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贝。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i译,人长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7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57页。
    ③[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十二卷),中央编i译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0-161页。
    ④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7页。
    ⑤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十二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第56页,第57页。
    ③吴宏政:《历史生存论观念》,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中央编i译局编i译,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中央编译局编i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贝。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贝。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733页
    ②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1页。
    ①[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古译,三联书社1961年版,第198页。
    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曹葆华译,三联书社1984年版,第195页。
    ③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1页。
    ②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7页。
    ④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74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0-91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8-299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3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疻》,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7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9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7页。
    ③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④[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⑤[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9页。
    ①[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6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47页。
    ①[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③[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④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211页。
    ⑤[意]葛兰西:《现代君主及其他作品》,转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张一兵,胡大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①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②[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页。
    ③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②[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③[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
    ①[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207页。
    ②[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
    ③[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
    ④[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②《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9-140页。
    ③《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1页。
    ①《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54贝,
    ②[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③《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9页。
    ④戴维·麦克莱伦:《与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页。
    ①[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6页。
    ②[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③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页。
    ④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①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与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②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力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贝。
    ③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与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④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与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①《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30页。
    ②《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28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②《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06页。
    ③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④蛾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贝。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
    ③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①马尔库来:《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②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②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转自俞吾金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口.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0页。
    ③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转自俞吾金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④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转自俞吾金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①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转自俞吾金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439页。
    ①俞吾金:《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口.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7页。
    ②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144页。
    ③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①[南斯拉夫]马尔克维奇,彼得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②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①[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3-154页。
    ②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长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贝。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贝。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年1995版,第68页。
    ①艾彦:《知识社会学问题<以人为中心的现象学知识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贝。
    ②艾彦:《知识社会学问题<以人为中心的现象学知识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注释:德文的"positiv"既有“实证的”意思,又有“实际的”、“实在的”意思——《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注释,转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吴宁:《在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②蔡东伟:《试论社会信息中阈的社会真理》,《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页。
    ②[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1页。④王晓磊:《社会空间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版,第1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项松林:《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与现时代》,《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现象学与政治哲学>》(第十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①陈凤敏:《社会交往的社征及其精神生产力功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1卷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语言符号中介》,《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②[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66-3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贝。
    ②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5-2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56年版,61-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②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④[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准备性研究及其补充》,转自章国锋《话语—权力—真理—社会正义与话语的伦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②欧阳康:《论人文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7期,第36卷第4期。
    ③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②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页。
    ①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②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年,第40页。
    ①[英]丹西:《当代认识论中真理的连贯论》,段丽萍译,李国海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1期。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③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1日。
    ①欧阳康:《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观念创新和实践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7期。
    ①陈继勇,张艳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湖北日报》,2003年12月1版。
    ①欧阳康:《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观念创新和实践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7期。
    ①欧阳康:《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美]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Z].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德]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文军,赵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英]罗宾·科恩.全球社会学[M].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M].陈君华译.河北教育出版2003.
    [16]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7][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8][英]戴维·麦克莱.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M].李秋零,田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20][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06.
    [21][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3][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M].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4][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6][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7]狄尔泰.狄尔泰全集(第一卷)[M].转自李勇的《社会认识进化论》,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28]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9]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0]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1]安起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2]马天俊.真理的境遇[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3]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4]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5]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诠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6]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7]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8]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9]刘振铎.新编中国四大辞书·古代汉语辞海[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0]黄克剑,钟小霖.当代新儒学八大集<唐君毅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41]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前附<智慧说三篇>导论<冯契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2][法]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M].陈修斋译,段德智修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3]姚介厚.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上)(学术版)[M].江苏: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美诺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6][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7][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8][德]君特·沃尔法特.尼采遗稿选[M].虞龙发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9][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M].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0]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1]李建华.科学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2][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俊,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3]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M].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4]常春兰.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M].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5]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7]高家方.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M].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
    [58]江怡.西方哲学史<现代英美分析哲学>(学术版)(第八卷)(上卷)[M].江苏: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9][法]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
    [60][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1]D·J·奥康诺.批评的西方哲学史[M].洪汉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2]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63]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李步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4][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5][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6]谢地坤.西方哲学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版)(第七卷)[M].江苏: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9][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1]吴宏政.历史生存论观念[M].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3]欧阳康.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4]郑文先.社会理解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75][匈]G·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M].白锡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7][德]马丁.马克思、韦伯、施米特论人与社会的关系[M].成官泯译.转自《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78][美]帕森斯.论社会的各个分支及其相互关系[M].鲁品越译.转自《二十世纪西 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0][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科学[M].张美川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1]亨利·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M].李元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6.
    [82]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与社会理论的兴起[M].程志民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央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6]欧阳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7]柏拉图.申辩篇[M].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8]柏拉图.高尔吉亚篇[M].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9][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苏格拉底前后[M].孙艳萍,石冬梅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0]柏拉图.国家篇[M].王晓朝译.载于《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3]笛卡尔.哲学原理[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94]高清海文集(第四卷)[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5]周晓亮.西方哲学史<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学术版)(第四卷)[M].江苏: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6][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M].杜任之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7]欧仕金.存在的真理[M].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8.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
    [100][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M].博古译.北京:三联书社1961.
    [101]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M].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社1984.
    [102][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03][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4]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林春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
    [106][意]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07]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08]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9][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10][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11]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13]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14]俞吾金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5][南斯拉夫]马尔克维奇,彼得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重庆出版社1994.
    [116]艾彦.知识社会学问题<以人为中心的现象学知识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2000.
    [117]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8]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19][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20]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1]王晓磊.社会空间论[M].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122]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现象学与政治哲学>(第十辑)[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2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24]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M].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
    [125]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126][法]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
    [1]欧阳康.面向21世纪人类文明的社会认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欧阳康.深入探析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回顾、透视和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3年第6期.
    [3]愚樵.论社会领域真理的客观性[J].齐鲁学刊.979年第2期.
    [4]贺来.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J].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5]龚群.哈贝马斯的社会真理观[J].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
    [6]陈志尚.论社会真理的阶级性[J].哲学动态.1979年第6期.
    [7]高清海.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狄隘视界[J].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
    [8]张明仓.社会真理:深化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J]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9]龚颖.“哲学”、“真理”、“权利”在日本的定译及其他[J].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10][苏]T·A·库尔萨诺夫.真理的定义和结构的辩证法[J].张曙光译,吴铮校.哲学译丛.1982年第1期.
    [11][意]托马斯·阿奎那.真理论[J].傅安乐译.哲学译丛.1978年第5期.
    [12]钱宁.超越知识论的真理观[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卷第2期.
    [13]王路.论“真”与“真理”[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14]孙正聿.真理观的哲学视野[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5]陈亚军.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普特南哲学的终极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6]郭贵春,成素梅.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7]郭贵春.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J].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
    [18][美]R·T·列赫.论连贯性是真理的标准和本性[J].文志玲摘译,伊丛校.哲学译丛.1984年第4期.
    [19][德]雅思贝尔斯.论真理[J].袁义江,刘向东译,孟庆时校.哲学译丛.1984年第4期.
    [20]钟晨发.马克思真理观的形成极其伟大的生命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21]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J].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22]崔秋锁.主体实践的合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真理观探析[J].长白山学刊.1996年第4期.
    [23]夏甄陶,欧阳康.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上>[J].人文杂志.1987年第6期.
    [24][苏]科尔舒诺夫,曼塔托夫.真理和理性[J].方影译,李翔宇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1年第4期.
    [25]欧阳康.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7期,第36卷第4期。
    [26]张曙光.对社会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再思考[[J].哲学研究.1988年第6期.
    [27]袁祖社.“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J].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28]庞卓恒.时代精神与历史真理[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29]高家方.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实践颠倒[J].江汉论坛.2008年第12期.
    [30]吴宁.在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1]蔡东伟.试论社会信息中阂的社会真理[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
    [32]夏甄陶.关于认识的语言符号中介[J].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33]章国锋.话语—权力—真理—社会正义与话语的伦理[J].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4]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英]丹西.当代认识论中真理的连贯论[J].段丽萍译,李国海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1期.
    [36]项松林.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与现时代[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7]欧阳康.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观念创新和实践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7期.
    [38]欧阳康.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39]陈凤敏.社会交往的特征及其精神生产力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1卷第4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胡锦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1年7月1日。
    [3]陈继勇,张艳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湖北日报》,2003年12月1版。
    [1]Hans 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Sheed & Warden Ltd and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Group,2004.
    [2]Donald Davidso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Hilary Putnam,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81.
    [4]Richard Rorty, Objectivity, relativism and truth,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9.
    [5]Michael Devitt, Realism and tru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41 William Street, Princeton, New Jersey 08540.1997.
    [6]Crispin Wright, Truth and objectivity, Fir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leser.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8]Jarret Leplin. Scientific Reali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9]Wilfred·Sellars, science, perception and Reality, New York:Humanity Press, 1963.
    [10]H·Putnam, Mathematics, Matter, Metho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11]Brian-Ellis, What Science aims to Do, In Churchland P. M. Hooker C. A.ed, Images of Science,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5.
    [12]Richard Boyd, Scientific Realism and Naturalistic Epistemology, PSA,1980.
    [13]H·Putnam, Mind, Language, and Reality:Philosophical Papers, Vol.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