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社会,徽州人口一方面受制于农田匮乏所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徽州又拥有大量适宜于发展木业、茶业等山林经济的丘陵山地,因而,以木业和茶业为主体的徽州山林经济对明清时期的徽州人口具有重要的维持与改善生计作用,并且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山林产品的商品化步伐显著加快。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徽州的山林物产及其经济价值,在徽州山林经济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买卖、租佃、纠纷与诉讼等社会关系,以及在山林环境这样一种生存与生活场域中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心理、社会文化、传统习俗以及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等。
     具体地说,本文的引言部分在对选题缘起、相关学术史、研究方法与思路进行介绍之后,重点对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和界定。
     本文的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论述徽州山林物产与徽州日常生计以及徽商贸易之间的重要关联。具体地说,在介绍徽州山林经济中的山林物产及其用途价值的基础上,阐述木材与茶叶这两种徽州主要山林物产的种植与贸易情况,并简要述及其他山林物产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第二章主要介绍明清徽州山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徽州林业山场的经营与管理情况。山地是徽州人口重要的财产来源,在徽州山地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买卖、租佃、看养等山林文书,是探讨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极好资料。由大片山地构成的林业山场是徽州宗族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章第二节以《窦山公家议》为文献依据,以祁门善和程氏宗族为个案,剖析徽州宗族对族产山场的经营与管理。
     第三章论述明清时期徽州的山林纷争及其裁处。山林纷争在徽州民事纠纷中具有多发性,对之进行探讨,是认识徽州山林经济活动与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本章将明清时期徽州山林纷争划分为山地经营与买卖纷争、坟山及坟葬风水纷争、山界争议以及徽州的上棚之争等四个类别,分析了民间调处与官府裁决这两种基本的纷争解决途径,并就山林纷争裁处中的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结合,以及山居生活与徽民“健讼”之风的关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是对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所形成民俗与民间信仰的分析。重点分析了生产与生活中的徽州林俗与茶俗、徽州风水信仰中的坟茔荫木及其民俗内涵,并通过徽州方志“祥异”关于山林动植物的记载,探讨部分山林动植物在徽州官方与民间意识中所呈现的民俗意象
     第五章是就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徽州山林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探讨。主要围绕徽州园林、建筑、文学、艺术几个角度,论述徽州山水对徽人精神文化生活之潜移默化式熏陶与影响。
     在上述五章内容的基础上,本文在结语部分提出:一,以木业和茶业为主体的山林经济在徽州生产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明清时期徽州山经济发展出现了林业与商业的关系趋于紧密、山林经济在徽州族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徽州山林经营与管理受到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负面影响等几个特点与趋势;三,山林环境浸染中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具有浓郁的山区社会与文化特质。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due to the shortage of cultivable land and grain,mountainous Huizhou depended on hilly land to plant trees and tea to earn a living.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products such as wood and tea were important to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Huizhou common people and Huizhou merchants.This article pays main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subjects: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products and their economic value,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sale,tenancy and disputes of Huizhou hilly land, regional social psychology,culture,folklore and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nfluenced by Huizhou mountainous environment,etc.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the origin of this subject,the academic history about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framework of this article.Several important concept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are also explained in this part.
     The text contains five chapters.
     Chapter1dicusses the economic value of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products and their role in Huizhou living and Huizhou commodity economy.This chapter also simply introduces the utilization of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products besides wood and tea.
     Chapter2is about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izhou hilly land,which was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Huizhou people.In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izhou hilly land,a large number of Huizhou forestry documents were made out about the sale,tenancy and disputes related to Huizhou hilly land and its utilization,which were valuable archives to interpre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n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The second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akes Cheng clan in Shanhe,Qim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how Huizhou clans managed their hilly lands for forestry purposes.
     Chapter3is a study of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disputes and their mediation.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chapter describes four main kinds of disputes about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including disput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sale of hilly land,disputes about grave Fengshui,disputes about hilly land boundaries and disputes between Huizhou natives and outcomers.The second section first analyzes two ways of dispute settlement,then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mountain life upon belief about legal actions of Huizhou people.
     Chapter4probes into Huizhou folk customs and beliefs formed in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mountain forestry.Folk customs and beliefs about Huizhou forestry and tea, Huizhou Fengshui,plants and animals in Huizhou mountain area are seperately described.
     Chapter5discusses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Huizhou peopl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Huizhou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Huizhou garden,architecture,literature and art.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draws three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above chapters.First,mountain forestry,composed mainly of wood and tea products,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of Huizhou peopl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Second,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ow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estry and business was increasingly close,forestry return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Huizhou clan properties,and the outflow of labour from Huizhou had done certain harm to the management of Huizhou mountain forestry.Third,the regional society and culture in Huizhou presented strong cultural features of mountain society.
引文
①陈野:《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5期。
    ②傅衣凌:《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明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研究》,《文物》,1960年第2期。
    ③[日]斯波义信:《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载《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
    ④栾成显:《改革开放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月刊J》,2009年第6期。
    ⑤道光《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形势》。
    ⑥康熙《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⑦崔思棣:《徽州地区经济开发史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⑧彭镇华:《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林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⑨陈瑞:《明清徽州林业生产发展兴盛原因探讨》,《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①参见关传友:《徽州地区林业文化的概况及形成原因》,《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安徽史学》,1958年第2期。
    ③参见胡樵碧:《祁门茶叶略述》,《安徽史学》,1958年第5期。
    ④张雪慧:《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⑤陈柯云:《明清山林苗木经营初探》,载《平淮学刊》第4辑(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版。
    ⑥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学术界》,1991年第2期。
    ①参见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五章《徽商在茶、木、粮、典和棉布业中的经营活动》。
    ②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
    ③参见刘和惠:《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
    ④参见[日]中岛乐章撰,张玉林译:《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2期。
    ①[日]中岛乐章:《济代徽州的山林经营、纷争及宗族形成》,《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②陈柯云:《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江淮论坛》,1992年第1期。
    ③陈柯云:《明清徽州地区山林经营中的“力分”问题》,《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④道光《祁门县志》卷5《舆地志·风俗》。
    ⑤万历《休宁县志》卷7《艺文志·纪述·朱熹<新安道院记>》。
    ⑥(宋)罗愿:《新安志》卷1《州郡·风俗》。
    ⑦参见韩秀桃:《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第八章,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⑧具体参见韩秀桃《明清徽州民间坟山纠纷的初步分析》,载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2008年第四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①[日]中岛乐章:《清代徽州的山林经营、纷争及宗族形成》,《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②参见邵本武:《徽州崇尚风水之俗的历史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③卞利:《徽州民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Gibson,J.J.The Ecola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cpti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9转引自秦晓利:《生志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1《地理·山川》。
    ②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
    ③道光《休宁县志》卷1《疆域·风俗》。
    ④淳熙《新安志》卷1《州郡·风俗》。
    ⑤淳熙《新安志》卷2《物产·叙物产》。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 》。
    ②徽州地方志甚多,选此二志的原因是其对徽州山林物产及其功用的记载相对较为详尽
    ③参见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土产。
    ④参见民国《歙县志》卷3《食货志·特产》。
    参见关传友:《徽州地区林业文化的概况及形成原因》.《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宋)范战大:《骖鸾录》,乾道壬巳岁正月三日条。
    ②淳熙《新安志》卷1《州郡·风俗》。
    ③淳熙《新安志》卷1《州邵·风俗》。
    ④《增补陶朱公致富奇书》卷1,转引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2期。
    ⑤(清)赵吉址:《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
    ⑥见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2《餒货六·上供采造等》。
    (清)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校注:《我之小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4、188页,第十一回《禀父书清言娓娓 接弟信文思滔滔》
    ①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
    ②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11册《北京歙县义庄》。
    ③参见朱世良等主编:《徽商史话》,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80页。
    ④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18册《歙风俗礼教考》。
    ⑤ (明)金瑶:《柴斋文集》卷7《百滩汪翁传》。
    ⑥康熙《婺源县志》卷2《风俗》。
    ①乾隆《婺源县志》卷4《疆域·风俗》。
    ② (民国)吴目法:《徽商便览·缘起》,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7页。
    ③光绪《螯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④光绪《婺源县志》卷31《人物·义行》。
    ⑤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⑥(清)詹鸣铎著, 王振忠、朱红校注:《我之不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第十回《买棹泛湖中选胜.辞亲往连市经商》。
    ⑦(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6册《明季县中运米情形 》
    ⑧(宋)范成大:《骖鸾录》,乾延壬巳岁正月二日条。
    ①(明)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卷407《以备采择以裨治安疏》。
    参见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学术界》,1991年第2期。
    ③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松江府为禁修茸官府横取赊买竹木油林材料告示碑》。
    ④(明)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卷4《与徐按台》。
    转引自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41页。
    杨大金编:《现代中国实业志》第2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中国经济史料丛书”第1辑第5种,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3月影印本,第775页。
    ①(唐)张途: 《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载《全唐文》802卷。
    ②转引自胡武林:《徽州茶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③引自张海鹏, 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页。
    ①参见陈琪主编:《祁门民间故事》,祁门县文化局内部资料,第96-97页,《祁门红茶传说》。
    ②(近)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光绪《婺源乡上志》第6章《婺源风俗》。
    (明)王士性:《广志经》卷1《江南诸省·;江西》
    鉴于野生动物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敏感性.徽州较为丰富的山林动物品类尖本文考察祭范畴。
    ①利用徽州文书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包括叶显思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章有义的《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杨国帧的《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等一批研究专著以及《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从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徽州文书》等徽州文书的汇编成果,此外,使用过徽州文书的研究论文多不胜数。
    ②管见所及,目前使用徽州文书对徽州山林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为数小多的研究论文,有雪慧的《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陈柯云的《明清徽州地区山林经营中的“力分”问题》(《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陈柯云的《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汀淮论坛》,1992年第1期)、日本中岛乐章的《清代徽州的山林经营、纷争及宗族形成》(《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杨冬荃的《从民间契约看明清徽州的山场经营》(《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等。
    ①参见见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②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微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1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永乐二十一年祁门冯得茂卖山地赤契.又:所有引用文书,其中若有损毁或不能识别之字,以“□”代替:“()”中内容为引用者加按:“[]”内为漏字加补,引用时省略内容用“……”表示
    ①刘伯山:《徽州文书》第一辑(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清乾隆十七年
    二月邱阿汪等立卖山地契》。
    ②阿风:《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土地买卖中的权利与地位》.《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
    ①徵州山地往往由多名承佃者共同承佃,火佃.刘重日通过考证发现“火佃”自宋至明并非庄仆、山仆等佃仆之一种,而是一般贫苦农民或流民,但随着庄仆制的盛行,入清以后,火佃逐渐与庄仆混淆不清,但火佃在一定范围内仍是相对自由的(参见刘重日《火佃新探》.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再论“火佃”渊源及其性质》,载《明史研究》第五辑等文。
    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8-1049页,《明弘光元年(一六四四年)徽州火佃朱成龙等承山约》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1卷,第193页,《成化十年祁门谢进原探木文约》。
    ②《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4卷,第207页,《天启七年方梓茂拚木承约》。
    ③《徽州文书》第一辑(9),第24页,《清咸丰五年七月李秀山立议山木价字》。
    ①《徽州文书》第一辑(7),第371页,《清乾隆五十年十一月程加会等立出拚浮木契》。
    ②《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1卷,第256页,《嘉庆祁门凌氏立合同文约誊契簿》。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1卷,第197页,《成化十一年祁门胡神童租地文书》。
    ②《徽州文书》第一辑(5),第117页,《清嘉庆十四年七月方长利立典柜木约》。
    ①《徽州文书》第一辑(5),第161页,《清道光 十一年又二月江佛光立加断字》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10卷,第25页,《崇祯祁门李氏謄契簿(之九)》。
    ②《徽州文书》第一(5),第281页,《清光绪二十六年三月方康平等立赎回豆坦茶柯柜木字》。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4卷,第244页,《雍正五年王小法立甘服约》。
    鸣锣罚戏是明清时期徽州的常见惩罚手段,这种惩罚手段将爱罚者的过错直接暴露于公众场合,意味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惩罚,同时对公众也起到教育作用。
    《徽州千年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第165页,《康熙五十二年吴子富等立看守文书》。
    ①古代祭品“三牲”一般指牛、羊、其它富奇,民间祭祀限于财力,一般以鸡(或鹅)、(鲤)鱼、猪(头)充作三牲。就徽州而言,即祭祖也仅用猪、羊、鱼、鸡等,如《茗洲吴氏家典》规定本族祭始祖时“宰豕羊一,主人躬诣牲省视。每席割毛二盟,熟肉一篮,饭一杆,大羹一杆,铡羹一杆,炙肝一篮,鸡一篮,鱼一盟,蔬菜脯酿六品,米食六品,果六品。另据田野调查,徽州地区素有“杀猪封山”的习惯做法,2006年第2期《法制与社会发展》载有一篇题为《徽州田野调查的个案分析——从“杀猪封山”看习惯的存留与效力》的文章论及徽州“杀猪封山”的习惯一直传承至今。
    ②《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410页,《隆庆二年鲍祐因盗伐甘罚文约》。
    ①《徽州千年契定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242页,《嘉庆三十五年张祖等护山禁约》。
    ②《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下),第 1080-1081页.《明降庆五年(?)年)祁门县洪儒寺族众护产誓词》。
    ①(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页。
    ②万历《祁门县志》卷4《风俗》
    ③康熙《徽州府志》卷2《与地志下·风俗》。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4卷,第236页,《天启七年陈、金二家互不侵害坟茔合同》。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藏室藏契
    栾成显:《明清徽州土地佥业考释》,《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②《徽州文书》第一辑(5),第456页,《清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余刘氏等立杜断典园墙基地等契》。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286面,《嘉靖三十九年陈孟孙等对换山地契》。
    ②《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1卷,第33页,《洪武二十七年祁门谢銮友卖山地赤契》。
    ③《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1卷,第38贝,《洪武三十一年休宁张朝宗卖山地白契》。
    ④参见刘和惠:《明代徽州地契中的“地骨”和“山骨”》,《徽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徽州文书》第一辑(4),第101页,《清咸丰五年十二月金汪荣立加茶柯山价字》。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33页,《嘉靖五年祁门李德昇卖山赤契》。
    《徽州文书》第二辑(1).第335页,《清光绪(?)十年十二月(?)起旺祠秩下经手育之等立杜卖葬穴契》。
    《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下),第705页,《明洪武 十四年(一三九一年)祁门县汪森如卖山地红契》。
    《徽州文书》第一辑(6),第478页,《清康熙五十一年五月程衡祀立出佃山约抄白》。
    ①从文书影印件来看,也不排除文书原件左侧落款处有缺损,但召租文书立契人落款处首为山主,是毫无疑问的。
    《徽州文书》第二辑(1),第109页,《清嘉庆十二年二月石邑胡立承租荒山约》。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4卷,第455页,《崇祯十三年谢上春等立看养山场合同》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3卷,第417页,《万历三九年休宁郑廷玉等承管包约合同》。
    ②《徽州文书》第二辑(9)),第199页,《清道光二十八年三月李有富立承山字抄白》。
    ③《徽州文书》第一辑(7),第18页,《清雍正九年二月王子成立承租山约》。
    ④关于徽州文契中山主对佃山人的劳役补偿,杨冬荃认为其补偿形式主要有五种:一是山主只给佃山人以力分,二是山主只给佃山人以工食银,三是山主只给“花利”与佃山人,以折应给之力分,四是山主既给花利又给工食银,五是山主既让佃山人收取花利,又分给力分(详见杨冬卷:《从民间契约看明清徽州的山场经营》,《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
    ① 《徽州文书》第一辑(8),第49页,《清嘉庆五年十一月张起贵立承佃栽苗约》。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50页,《嘉靖七年郑五春等卖树木白契》。
    ②《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4卷,第449页,《崇帧十二年汪廷才等卖力坌契》。
    参见杨冬荃:《从民间契约看明清徽州的山场经营》,《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
    《徽州文书》第一辑(8),第86页,《清嘉庆九年三月程加财立承佃兴山茔苗约》
    ①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藏契,转引自刘重日:《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载《明史研究》第五辑,1997。
    ②《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4卷,第140页,《天启四年吴士奇等看坟、租佃契》。
    《窦山公家议》卷首《叙家议》
    ①[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②已有研究可见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载《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颜军:《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载《明史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61-67页)、刘道胜:《众存产业与明清徽州宗族社会》(载《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等专门论文论文,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等著作也有涉及。
    ③参见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④刘道胜:《众存产业与明清徽州宗族社会》,《安徽史学》,2010年第期。
    ①《窦山公家议》卷1《管理议》。
    ②《窦山公家议》现存共六个刻本,分别为北京图书馆万历三年本、北京图书馆万历二十五年甲、乙本、安徽省图书馆万历本、安徽省图书馆顺治本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本,1993年周绍泉、赵亚光二位学者根据上述六本整理出版了《窦山公家议校注》,下文各处相关引即均出自周、赵《窦山公家议校注》。
    ③同治《祁门县志》卷5《风俗》。
    ④颜军:《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载《明史研究》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64页
    ⑤嘉庆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安徽省图书馆藏。
    ⑥《窦山公家议》卷首《窦山先生程公行实》。
    ⑦周绍泉:《窦山公家议及其研究价值》,《江淮论坛》,1991年第6期。
    ①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74页
    ②《窦山公家议校注》,第70页.
    ③《窦山公家议校注》,第71页。
    ④《窦山公家议校注》,第1页
    ⑤《窦山公家议校注》,第13页
    ①(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7《外神祀议·厉祭仪节·仪节·祝文式》。
    此部分内容所涉及引文皆出自《窦山公家议校注》卷5《山场议》,不——标注页码。
    此部分所涉及引文皆出自《窦山公家议校注》卷5《山场议》。
    ①此部分内容主要根据《窦山公家议校注》卷2《墓茔议》、卷5《山场议》和卷6《庄佃议》整理归纳。
    ①《窦山公家议校注》,第92-94页。
    ②《窦山公家议校注》,第94-95页,《众立提轮谷重造窦山公寢庙并祠旁庄屋合文》
    ③《窦山公家议校注》,第91-92页。
    ④《窦山公家议校注》,第18页。
    ①颜军:《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载《明史研究》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67页。
    ②《窦山公家议校注》,第87页。
    ③《窦山公家议校注》,第90页。
    ④《窦山公家议校注》,第91页
    (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祁门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为最多》。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明)傅岩:《歙纪》卷9《纪谳语》
    ①[韩]权仁溶:《从祁门县“谢氏纷争”看明末徽州的土地丈量与里甲制》,《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②该案例参见(明)傅岩:《歙纪》卷9《纪献语》。
    ③ (明傅岩《歙纪》卷9《纪谳语》中记载了一个相关讼案,韩秀桃(参见《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将这个诉案的案情简介为:“徐汝德冒称王达祖的一块田地为其祖地,并有嘉靖地契为证,王家以万历年间地契为驳证”,可见新契胜出旧契。
    ④参见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⑤陈义钟编校:《海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9页
    ①[日]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等编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②卞利:《国家与社会的冲突和整合——论明清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③马建石、杨有裳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卷9《户律·田宅·典买田宅》,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页。
    ④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71页
    ①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藏契,转引自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148页。
    ②汪崇筼:《清代徽州土地与商业投资回报率的比牧》,《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③嘉靖《徽州府志》卷2《风俗》。
    ①张小也:《清代的坟山争讼—以徐士林<守皖谳词>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②(清),赵吉士:《寄园所寄》卷11《故老杂纪》。
    ③光绪《婺源县志》卷3《风俗》。
    ④万历《祁门县志》卷4《人事志·风俗》。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
    ⑤韩秀桃I:《明清微州民间坟山纠纷的初步分析》,载曾宪义主编:《法律文化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1611。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第414页,《乾隆四十年休宁县告示》。
    ②《中国历J代契约会编考释》(下),第905-906页,《明万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休宁县吴有祈等卖坟山红契》。
    ① (清)徐栋:《牧令书》卷18《刑名中·听断》。
    ②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619页。
    ③(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
    ④(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
    (清)葛光汉:绩溪《泉塘枢密谱·祠规》。
    ①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7页,《歙县胡宗朝等保护风水文约》。
    ②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93页。
    ③《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3卷,第22页,《同治四的休宁县告示》。
    ④郑小春:《明清徽州汪氏祠墓纠纷初探》,《徽学》第4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①张佩国:《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慕“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页。
    ②万历《祁门县志》卷4《风俗》。
    ③康熙《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下·风俗》.
    ④乾隆《绩溪县志》卷1《方舆·风俗》
    ①任志强:《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载《明清论丛(五)》,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②(清)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33《户政八·徭徵议》。
    ③栾成显:《明代黄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8页。
    ④胡旭晟:《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⑤陈柯云:《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汀淮论坛》,1992年第1期。(清)廖腾煃:《海阳纪略》卷下。
    ①(宋)袁采:《世范》卷下《治家·田界宜分明》。
    ②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6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契,转引自春杨:《清代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以徽州私约为中心的解读》,《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②佟屏亚: 《试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及其发展》,《古今农业》.1989年第1期。
    ③(清)严如煜: 《三省边防备览》卷9《山货》。
    ④道光《徽州府志》卷4《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①(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上
    ②参见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载《中国生物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
    ③(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十
    ③参见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学术界》,2006年第6期。道光《祁门县志》卷5《风俗》
    ①转引自佘伟:《婺源<保龙全书>的整理与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6页。
    ②(清)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10《记棚民事》。
    ③(清)贺长龄等: 《清经世文编》卷41《荒政一》,鲁仕骥:《备荒管见》
    ④(清)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10《记棚民事》。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浙江巡抚颜检为遵旨酌议稽查棚民章程事奏折》
    ⑥杨中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页。
    ①转引自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学术界》,2006年第6期。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历史档》,1993年第1期,“编选者语”
    ③相关成果如谢宏维《清代徽州外来棚民与地方社会的反应》(载《历史档案》2003年第2期)、《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载《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清代徽州棚民问题及应对机制》载《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载《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陈端《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梁诸英《契约与民生清代徽州棚民长期存在之反思》(载《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等等。
    ④参见赵贇:《强势与话语:清代棚民历史地位之反思》,《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①文道胜:《明清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歙风俗礼教考》。
    ①《窦山公家议校注》第295页,《竹岩公青龙山合同》
    ②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8页.
    ③乾隆《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许氏家规·尊崇族长》
    ④万历《绩溪县志》卷3《食货志·岁役》
    ⑤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27册《广东、》上
    ⑥周绍泉:《微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粮长、里长和老人》,《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5页,《嘉靖元年祁门谢思志等误认坟茔戒约》。
    ②参见[日]中岛乐章:《从<茗洲吴氏家记>看明代的诉讼处理程序》,载周绍泉、赵华富主编:《19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183页。
    [韩]金仙憓:《从祁门县“谢氏诉讼”看明代中期徽州的诉讼处理和里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全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2《户部类·禁革主保里长》。
    ④顺治《歙县志》卷6《兵防志》。
    ⑤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1页。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 (清民国编)》第1卷,第9页,《弘光元年江礼兴等立还文约》。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7《新安竹枝词》。
    刘道胜:《明清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法制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明)张卤:《皇明制书》卷9《教民榜文》。
    ③(清)汪辉祖:《学治臆说·断案不如息案》,载刘俊文、田清主编:《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影印本。
    ④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①丁国锋:《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司法官的思维特点及其影响》,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秋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② (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自杀之多寡》
    ③(清)吴宏:《纸上经纶》卷5《告示·词讼条约》,载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明清公犊秘本五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④韩秀桃:《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⑤康熙《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下·风俗》
    ⑥(清)廖腾煃:《海阳纪略》卷上《上高臬宪》
    ①《徽州千年契约书(清民国编)》第1卷,第52页,《顺治十六年汪汝亨控世仆案卷》。
    ②参见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参见周绍泉:《明清徽州诉讼案卷与明代地方裁判(便概)》,载《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第2卷,第311页,《嘉靖四十二年谢祖昌等息讼合同》。
    上海政法学院田涛教授藏契.转引自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法制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 (宋元明编)》第1卷,第240页,《弘治元年祁门黄富等三人重立山界合同》
    ①此处上名原缺载。
    ②《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下),第1020-1021页,《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歙县黄垂继等保坟移屋合同(红契)》。
    ③胡中生:《凭族理说与全族谊:宗族内部民事纠纷的解决之道》,《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的第6期。
    ①韩秀桃、金大宝:《“民从私约”与民事纠纷解决——对明代徽州38件契约文书的分析》,载《中西法律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135页。
    ②《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七《许氏家规》,转引自赵华富:《明代中期徽州宗族统治的加强》(载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术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③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222页
    ④道光《祁门县志》卷5《与地志·风俗》。
    ⑤(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61《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
    ⑥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宋)朱熹:《新安道院记》。
    ①(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6《江伯玉让名论》。
    ②(明)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③(清)吴::《纸上经纶》卷5《告示·词讼条约》,载郭成伟、田涛点校整理:《明清公犊秘本五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④嘉庆《绩溪县志》卷1《风俗》。
    (清)刘汝骥:《陶瓷公犊》卷10《察详》,《徽州府察地方情形文》。
    ②参见[英]查·l索·博尔尼著.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引言”第4页。
    ①(宋)范成大撰,孔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②民国《婺源县志》卷3《疆域三·星野·候古》正月条。
    ③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11《食货志·物产·木之属》。
    ④下处引文凡出自《诉神奏格》,除另有标注外,均转引自王振忠:《明清徽州的祭祀礼俗与社会生活》,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2003年10月。
    ①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徽—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①参见祁门县文化局编:《祁门民间万古故事》,内部发行,第50-51页,《郑族长斩孙护林》。
    ②徽州宗族护林行为既是徽州宗族研究,也是林学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分布较广,如关传友《徽州宗谱家法资料中的植树护林行为》(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载《中国农史》2003年第2明)等文较集中地探讨了徽州宗族护林行为,其他如徽州棚民研究中的零散护林研究不胜枚举。
    ②参见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③《全唐文》第802卷,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
    ④光绪《婺源乡土志》第6章《婺源风俗》。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期《歙风俗礼教考》
    乾隆《歙县志》卷6《食货志下·物产》
    ①参见郑建新:《徽州古茶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②光绪《婺源乡土志》第6章《婺源风俗》。
    ③[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①[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②根据朱红《一份清代道光间的徽州奁谱》(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4期)整理归类。文中奁谱系朱红个人收藏。
    ①转引自栾成显:《明清徽州土地佥业考释》.《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3《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溺女之有无》。
    ③清末民初婺源人詹鸣铎自传《我之小史》,中数次提到童媳,有“小过门”、“小嫁”等称呼。詹鸣铎出身木商世家,家境殷实,其妻查氏.系九岁时小嫁至詹家:詹鸣铎二弟媳江氏四岁小嫁詹家:詹鸣铎女儿月英出生不久即“小嫁沱曰”可见当时送养和抱养童养媳不不限于贫寒人家,已与风俗有关。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科·歙县民情之习惯·婚嫁之年龄》弘治《徽州府志》卷十《词翰一诗间·媒(?)问答》
    ①陈爱中:《明清婺源茶商习俗采撷》,《农业考古》,2001年4期。
    ①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涥熙《新安志》卷10《记间》
    ① (清)魏青江:《它谱迩言》卷2《问阳宅树林》。
    ②转引自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992年版,第24页。
    ①康熙《徽州府.志》卷2《与地志下·风俗》
    ②《明神宗实录》卷4,“降庆八年六月癸酉条”
    ③刘勇强:《一僧一道一术士 明清小说超情节人物的叙事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④(明)郎瑛:《七修类稿》卷4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521页
    ⑤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5页
    ①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修备赘言》。
    ②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
    ③ 卞利:《徽州民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④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0页,汪梦斗《思家五首竹枝体》。
    ①(清)吴瞿:《茗洲吴氏家典》卷5《治葬》。
    ②(清)鲍琮: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17《祀事》。
    ③(清),赵吉士I:《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
    ④(清)吴(?):《茗洲吴氏家典》卷5《治葬》。
    ⑤康熙《徽州府志》卷17《邱墓》.
    ⑥(民国)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 卷首,
    ①嘉靖《徽州府志》卷1《风俗》。
    ②[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③转引自史索昭:《古代文学中的桑林母题及其文化内涵》,《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4期。
    ④(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1《家规八十条》。
    ①嘉庆《绩溪县志》卷1《风俗》
    ②弘治《徽州府志》卷10《祥异》
    ①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绩·修桥赘言》。
    ② (宋)戴元表:《孝善胡先生(斗元)墓志铭》,《新安文献志》卷92上。
    ③万历《休宁县志》卷1《风俗》。
    ④光绪《婺源乡土志》第6章《婺源风俗》。
    ⑤嘉庆《黟县志》卷1《政 志·学校》。
    ①陈开曦:《徽州绿文化探微》,载张国标主编:《海阳漫话》第四辑.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②道光《休宁县志》卷24《杂志·琐记》。
    ③光绪《婺源县志》卷3《疆域志·地产》。
    ④(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5《丧服制度·仗》
    ①乾降《歙县志》卷6《食货志(下)·物产》。
    ②(清)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校注:《我之小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③(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4《阳宅宜忌》。
    道光《徽州府志》卷16《杂记·祥异》。
    嘉靖《徽州府志》卷2《风俗》
    ①(明)傅岩:《歙纪》卷4《问政余业·牒·驱虎牒》。
    ①(明)傅岩:《歙纪》卷4《问政余业·徽·驱虎檄》。
    ②道光《歙县志》卷9《艺文志·杂著·碑碣·章氏二孝女庙碑》。
    ③“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此处形容考虑被打时疼得腿脚连连颤抖的样子。
    ④转引自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参见山民:《中华民俗文丛 狐狸信仰之謎》,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102-112页。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5《江兰家异事》
    淳熙《新安志》卷1《州郡·风俗》。
    淳熙《新安志》卷1《州郡·风俗》。
    乾隆《绩溪县志》卷3《学校》
    洪振秋:《徽州古园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5《吴天行》。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27《水香园于乾隆中易主》。
    ①周晓光:《明清徽商建筑文化的特色》,《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
    关传友:《徽州地区的风水林》,《寻根》.2011年第2期.
    陈琪:《徽州村落水口林浅析》,《徽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转引自朱万曙:《明清两代徽州的演剧活动》.《徽学》(第一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①(清)姚廷銮:《阳宅集成》卷1《第三看 基形法》。
    ②(明)古之贤:《新安蠹状》卷下《牌票·行六县劝士民葬亲》。
    (明)王君荣:《阳宅十书》卷1《论宅外形第一》,载《古今图书集成》之“艺术典”第675卷,“堪舆部”汇考 25,页1。
    ③(清)钱泳:《履园丛话》卷12《艺能·营造》。。
    ④张仲一等:《徽州明代住宅》,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①卞利:《徽州民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②(汉)王充:《论衡》卷25《诘术篇》。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歙县内俗之习惯·居处》。
    ④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⑤民国《歙县志》卷3《食货志·特产·木属》。
    ①(明)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②(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歙县风俗之习惯·居处》。
    ③(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婺源风俗之习惯·居处》。
    ④(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祁门风俗之习惯·居处》。
    ⑤(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绩溪风俗之习惯·居处》。
    ⑥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①张仲一等:《徽州明代住宅》,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
    ①(宋)袁采《世范》卷下《治家·起造房屋 量力而行》。
    ②美 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41页。
    ③弘治《徽州府志》序(林瀚)
    ④民国《歙县志》卷1《与地志·风土》。
    (元),赵汸:《东山存稿》卷4《商山书院学田记》。
    淳熙《新安志》卷3《歙县·沿革》。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413页,卷12《工弇州诸人游歙》。
    ①毛飞明:《方回年谱与诗选》,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次前韵将归隐黄山》
    ①毛飞明:《方回年谱与诗选》,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②此部分所引用许承尧诗皆出自(民国)许承尧撰,江聪、徐步云点注:《疑庵诗》,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
    转引自赵腾腾:《许承尧给你<疑庵诗>》,《安徽文学》,2008年第2期。
    (民国)江辟疆:《汪辟疆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页。
    ①转引自黟县中学、民盟黰黟县支部编:《黟山风物诗词选》.内部刊物,第46-47页。
    ②(近代)许承尧:《歙事闲谭》卷6《为黄山寄远方游客书》。
    ③[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卷6《为黄山寄远方游客书》。
    ④参见见朱万曙: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①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清)闵麟嗣 :《黄山志定本》卷4《艺文志中》,吴龙翰《黄山游记》。
    ③(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卷4《艺文志中》,汪泽民《游黄山记》。
    ④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⑤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①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52页.
    ②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10《解脱集之(?)游记、杂著·齐云》。
    ③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杂著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页。
    ④(明)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① (明)袁宏道:《袁宏首集笺校》卷10《解脱集之三——游记、杂著:·新安江行记》。
    ②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③ (眀)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④《黄山志》编纂委员会:《黄山志》,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320页,(清)钱谦益《游黄山记》。
    ⑤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⑥(明)汪道昆:《太函集》卷74《水嬉记》。
    (明)江道昆:《太函集》卷72《曲水园记》。
    (近)许承尧:《歙事闲谭》卷5,《溪南曲水园》。
    吴兆民:《徽州文学创作群体的类型研究》.《黄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①高寿仙:《微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②参见王世华、李锦胜:《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江村之书画家》。
    ①姚翁望:《安徽画家汇编》第138 139页,转引自高寿仙:《徽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②参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全书》(15),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9年版,第29页
    ①此两处引文皆出自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新安派论略》。
    ②参见高飞:《新安画派名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③高居翰:《黄山特展目录导论》,载安徽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编:《论黄山诸画派文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374页。
    ④康熙《徽州府志》卷17《方技·僧弘仁》。
    (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7页,卷1《渐江逸事》。
    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渐江大师事迹佚闻》。
    ①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渐江大师事迹佚闻》。
    ②参见陈传席:《中国名画家全集·弘仁》,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附录“主要伟世作品目录”第232-234页。
    ①参见潘红卫:《渐江山水画及其美的根源》,《考试周刊》,2010年第47期。
    唐贵江等:《渐江<秋山双瀑图>在穗拍出3220万人民币》[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10/3522856.shtml
    (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2《渐江<画偈>》。
    ①毛飞眀:《方回年谱与诗选》,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江南二》引《王荆公孙抚墓碑》。
    ③嘉靖《徽州府志》卷1《风俗》。
    ④(明)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⑤(清)洪朝样等: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卷59《德佛公传》
    ⑥(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记》。
    ⑦光绪《婺源县志》卷3《风俗》。
    ①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孝友》。
    ②(清)查荫元:《婺源查氏族谱》.光绪18年本,卷尾之上《文翰·列传》之《有仁公原配节母余孺人传》
    ③参见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学术界》,1991年第2期
    嘉庆《黟县志》卷11《政事》。
    转引自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孔翔、陆i韬: 《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大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为例》,《人文地理I》2010年第3期
    [1](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2](明)汪道昆:《太函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3](明)傅岩撰,陈春秀校点:《歙纪》,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4](明)程昌撰,周绍泉、赵亚光点校:《窦山公家议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5](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清)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9](清)吴翟撰,胡益民编校:《茗洲吴氏家典》,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10](民国)许承尧著,李明回等校点:《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
    [11](清)詹元相著,刘和惠点校:《畏斋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清)廖腾煃:《海阳纪略》,清康熙三十年刻本。
    [13](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明万历刻本。
    [14](明)张卤:《皇明制书》,载《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46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1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明)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7](清)洪朝样等: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18](清)赵吉士著,周晓光、刘道胜点校:《寄园寄所寄》,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19](清)查荫元:《婺源查氏族谱》,清光绪十八年本,上海图书馆藏本。
    [20](明)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1](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2](明)金声:《金忠节公文集》,清光绪十四年重刊本
    [23](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4](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清宣统三年安徽印刷局排印本。
    [26](清)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7](清)徐栋:《牧令书》,清道光二十八年校刻本。
    [29](宋)袁采:《袁氏世范》,载(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
    [30](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清道光刻本。
    [31](清)高廷瑶:《宦游纪略》,载刘俊文主编:《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32](清)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校注:《我之小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33](清)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清咸丰刻本。
    [34](清)吴宏:《纸上经纶》,清康熙刻本。
    [3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清宣统三年安徽印刷局排印本。
    [36](明)丘溶著,林冠群、周济夫点校:《大学衍义补》,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
    [37]乾隆《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本。
    [38](明)戴金:《皇明条法事类纂》,日本古典研究会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影印本
    [39](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40](明)海瑞著,陈义钟编校:《海瑞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1](清)魏青江:《宅潜迩言》,民国石印本。
    [42](清)查荫元等纂修:《婺源查氏族谱》,清光绪十八年木活字本。
    [43](明)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4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5]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46](民国)胡仲毓: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民国十年刻本。
    [47](明)程春宇:《士商类要》,载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8](明)古之贤:《新安蠹状》,明万历刻本。
    [49](清)姚廷銮著,李祥等释义:《阳宅集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
    [50](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1](明)王君荣:《阳宅十书》,载《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第67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2](明)袁宏道撰,钱伯城点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3](明)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54](清)段光清撰:《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55](清)洪朝样等撰: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清嘉庆二十三年木活字本。
    [56]嘉庆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安徽省图书馆藏清刊本。
    [57](清)程兆裕纂: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谱》,上海图书馆藏乾隆十二年刻本。
    [58](民国)许承尧撰,汪聪、徐步云点注:《疑庵诗》,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
    [59](民国)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宋元方志从刊》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明)何棠纂:万历《绩溪县志》,明万历九年刻本。
    [3](明)张涛编,谢陛纂:万历《歙志》,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
    [4](清)丁廷楗、赵吉士:康熙《徽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安徽大学图书馆藏。
    [5](清)马步蟾、夏銮纂:道光《徽州府志》,清道光七年刊本。
    [6](清)许显祖:《休宁孚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清)佘华瑞:《岩镇志草》,《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8](清)江登云:《橙阳散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9](清)程文翰:祁门《善和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0](清)清恺修,席存泰纂:嘉庆《绩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道光《休宁县志》,清道光三年刻本。
    [13](清)吕子珏修,詹锡龄纂:道光《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4](清)周溶修,汪韵珊纂:同治《祁门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5](清)倪望重:光绪《祁门县志补》,《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清)谢永泰修,程鸿诏纂:同治《黟县三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7](民国)吴吉枯纂:《丰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8](民国)许承尧纂:《西干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9](民国)葛韵芬等修,江峰青纂:民国《重修婺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2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20](民国)吴克俊、许复修,程寿保、舒斯笏纂:民国《黔县四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1](民国)石国柱、楼文钊修,许承尧纂:民国《歙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南京:江苏古籍L出版社,1998年
    [22]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休宁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23]婺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婺源县志》,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
    [24]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绩溪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25](明)何东序修:嘉靖《徽州府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26](明)彭泽修:弘治《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五年刻本。
    [27](清)吴鹗修:光绪《婺源县志》,清光绪九年刻本。
    [28](清)周溶修,汪韵珊纂:同治《祁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29]光绪《婺源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30]黄山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山志》,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
    [31](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清康熙十八年刻本。
    [1]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刘淼.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1988.
    [3]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5]韩秀桃.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6]曾宪义.法律文化研究(第四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卞利.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8]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朱世良.徽商史话[M].合肥:黄山书社,1992.
    [10]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
    [11]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2]胡武林.徽州茶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3]卞利.国家与社会的冲突和整合一—论明清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14]吴浩,任羽中.徽州人文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6]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j刘伯山.徽州文书(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刘伯山.徽州文书(第二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9]刘伯山.徽州文书(第三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王钰欣,周绍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M].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
    [21]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3]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4]马建石,杨有裳.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5]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6]胡旭晟.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7]王育民.中国人口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8]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秩序[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9]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0]郭成伟,田涛.明清公牍秘本五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1][英]查·索·博尔尼著,程德祺等译.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2]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33][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5]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36]山民.中华民俗文丛——狐锂信仰之谜[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37]洪振秋.徽州古园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38]张仲一等.徽州明代住宅[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39]毛飞明.方回年谱与诗选[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40]李一氓.明清人游黄山记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41]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文集(杂著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42]高寿仙.徽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43]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15)[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44]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45]安徽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论黄山诸画派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46]陈传席.中国名画家全集·弘仁[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47]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8[日]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等编译.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北京京:法律出版社,1998.
    [1]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J].学术界,1991(2).
    [2]陈野.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J].安徽史学通讯,1958(5).
    [3]傅衣凌.明代徽州庄仆文约辑存——明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研究[J].文物,1960(2).
    [4][日]斯波义信.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C].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88.
    [5]栾成显,改革开放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月刊,2009(6).
    [6]崔思棣.徽州地区经济开发史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7]彭镇华.徽商兴起与中国传统林业[J].林业科学研究,2002(2).
    [8]陈瑞.明清徽州林业生产发展兴盛原因探讨[J].中国农史,2003,(4).
    [9]关传友.徽州地区林业文化的概况及形成原因[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0]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J].安徽史学,1958(2).
    [11]胡樵碧.祁门茶叶略述[J].安徽史学,1958(5).
    [12]张雪慧.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J].中国史研究,1987(1).
    [13]陈柯云.明清山林苗木经营初探[C].平淮学刊第4辑(上),北京:中国商业 出版社,1985.
    [14]唐力行.明清徽州木商考[J].学术界,1991(2).
    [15]刘和惠.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J].安徽史学,1984(1).
    [16][日]中岛乐章撰,张玉林译.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12).
    [17][日]中岛乐章.清代徽州的山林经营、纷争及宗族形成[J].江海学刊,2003(5).
    [18]陈柯云.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J].江淮论坛,1992(1).
    [19]陈柯云.明清徽州地区山林经营中的“力分”问题[J].中国史研究,1987(1).
    [20]陈柯云.明清徽州族产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21]邵本武.徽州崇尚风水之俗的历史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22]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1).
    [23]王振忠.徽商章回体自传《我之小史》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J].史林,2006(5).
    [24]杨冬荃.从民间契约看明清徽州的山场经营[J].历史档案,1991(3).
    [25]刘重日.火佃新探[J].历史研究,1982(2).
    [26]栾成显.明清徽州土地佥业考释[J].中国史研究,2010(4).
    [27]刘和惠.明代徽州地契中的“地骨”和“山骨”[J].徽州社会科学,2003(6).
    [28]刘道胜.众存产业与明清徽州宗族社会[J].安徽史学,2010(4).
    [29]颜军.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C].明史研究(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97.
    [30]周绍泉.窦山公家议及其研究价值[J].江淮论坛,1991(6).
    [31][韩]权仁溶.从祁门县“谢氏纷争”看明末徽州的土地丈量与里甲制[J].历史研究,2000(1).
    [32]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J].历史研究,2000(1).
    [33]汪崇筼.清代徽州土地与商业投资回报率的比较[J].清史研究,2006(1).
    [34]张小也.清代的坟山争讼——以徐士林《守皖谳词》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5]郑小春.明清徽州汪氏祠墓纠纷初探[C].徽学(第4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6]张佩国.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37]任志强.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C].明清论丛(五),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38]春杨.清代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以徽州私约为中心的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9]佟屏亚.试论玉米传入我国的途径及其发展[J].古今农业,1989(1).
    [40]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C].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41]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6).
    [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J].历史档案,1993(1).
    [43]谢宏维.清代徽州外来棚民与地方社会的反应[J].历史档案,2003(2).
    [44]谢宏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3(2).
    [45]谢宏维.清代徽州棚民问题及应对机制[J].清史研究,2003(2).
    [46]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6).
    [47]梁诸英.契约与民生:清代徽州棚民长期存在之反思[J].安徽史学,2009(3).
    [48]赵赞.强势与话语:清代棚民历史地位之反思[J].中国农史,2007(3).
    [49]刘道胜.明清徽州的民间调处及其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50]周绍泉.徽州文书所见明末清初的粮长、里长和老人[J].中国史研究,1998(1).
    [51][日]中岛乐章.从《茗洲吴氏家记》年明代的诉讼处理程序[C].周绍泉,赵华富:19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2][韩]金仙憓.从祁门县“谢氏诉讼”看时代中期徽州的诉讼处理和里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3]田涛.徽州地区民间纠纷调解契约初步研究[J].法制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1).
    [54]丁国锋.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司法官的思维特点及其影响[C].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秋季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5]周绍泉.明清徽州诉讼案卷与明代地方裁判(梗概)[C].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6]胡中生.凭族理说与全族谊:宗族内部民事纠纷的解决之道[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7]韩秀桃,金大宝.“民从私约”与民事纠纷解决——对明代徽州38件契约文书的分析[C].中西法律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8]王振忠.明清徽州的祭祀礼俗与社会生活[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2).
    [59]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J].中国农史,2003(2).
    [60]朱红.一份清代道光年是的徽州奁谱[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61]栾成显.明清徽州土地佥业考释[J].中国史研究,2010(4).
    [62]陈爱中.明清婺源茶商习俗采撷[J].农业考古,2001(4).
    [63]刘勇强.一僧一道一术士——明清小说超情节人物的叙事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2).
    [64]史索昭.古代文学中的桑林母题及其文化内涵[J].贵州文史丛刊,2007(4).
    [65]陈开曦.徽州绿文化探微[C].张国标.海阳温话(第四辑),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
    [66]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J].清史研究,2001(2).
    [67]周晓光.明清徽商建筑文化的特色[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2).
    [68]关传友.徽州地区的风水林[J].寻根,2011(2).
    [69]陈琪.徽州村落水口林浅析[J].徽州社会科学,2000(3).
    [70]朱万曙.明清两代徽州的演剧活动[C].徽学(第二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71]赵腾腾.许承尧与《疑庵诗》[J].安徽文学,2008(2).
    [72]米万曙.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J].中国文化研究,2004(3).
    [73]吴兆民.徽州文学创作群体的类型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6(1).
    [74]王世华,李锦胜.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J].学术月刊,2005(1).
    [75]高飞.新安画派名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76]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2).
    [77]孔翔,陆韬.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为例[J].人文地理,2010(3).
    [1]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3]佘伟.婺源《保龙全书》的整理与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4]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