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临淄段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临淄段氏家族是唐代著名的大家族,因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等几代人在唐代历史上的独特贡献而享誉千古。本文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对这个由武起家、以文立身的家族典型进行了较全面的个案研究。写作中不局限于唐代,而将临淄段氏家族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展开论述,上溯其历史渊源,梳理其影响流绪,观照其文化建树,总结其特色贡献。
     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十一章,前六章为综论,后五章为分论。
     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学术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及历史与现状等。
     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段氏家族的历史踪迹。两汉时期是段氏家族先祖在历史舞台上展露锋芒的重要历史阶段,北朝时期段氏家族再次得到重用,地位得以巩固,隋唐之际段氏家族在唐王朝的建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其家族在唐代兴盛的基础。
     第二章考察段氏家族的文化因缘。诸如家庭内部的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夫妻关系等,从中见出亲情的可贵。段氏家族的姻亲关系既有地缘特点,又有政治色彩。其生活方式可分为战争状态与和平时期两种类型。
     第三章论述段氏家族的社会交往,以段文昌和段成式为代表。段文昌在政治场合中的交往活动,既有与志同道合者的真挚友谊,也有与政敌之间的相互倾轧。段成式与同道文人的交往,在唐代文坛上形成了一个显著的文人群体。
     第四章为段氏家族与地域文化。段氏家族的家族文化风尚,随着其生活空间由边陲迁徙至内地的变化,受制于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由崇尚武力到渐进为崇尚文化的转型特色。段氏家族不同时期的文化名人在辗转各地为官摄政的同时,也在各地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文化遗迹,为当地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章阐述段氏家族对唐代文学的贡献。自段文昌起,段成式、段安节、段公路在唐代文学史上皆有文名,尤其是段成式,作为段氏家族中的扛鼎人物,一部《酉阳杂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段氏家族祖孙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独具一格。
     第六章总结段氏家族的家学门风特点。其家学传统表现出兼收并蓄相对开放的“杂学”特点,其门风讲究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战争年代,奔驰疆场,不惜生命;和平时期,传递文化,存绝兴微。
     第七、八、九章分别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文学体式、多元文化视阈研究《酉阳杂俎》。从段成式的著述态度、审美情趣,到《酉阳杂俎》的叙述语言、驳杂内容等,莫不表现出鲜明的文学人类学倾向。《酉阳杂俎》开创了一种新的“杂俎体”体制,内容无所不有,文体兼采众长,形式分门别类,叙事追求怪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酉阳杂俎》中的酒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婚姻俗尚、对外交往等,莫不是唐代社会文化的折射。
     第十章为《乐府杂录》研究。从《乐府杂录》乐曲的来源、乐器的文化溯源、乐舞、戏剧的发展等方面,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肯定了《乐府杂录》的独具价值。
     第十一章为《北户录》研究。《北户录》记载了岭南地区物产的历史地理分布、特色食品以及占卜民俗等,是研究岭南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料。
     结语归纳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和重要结论。临淄段氏家族自汉代起,历经岁月沧桑的磨练,见证了几多封建王朝的兴亡,亦武亦文,不辍奋斗,审时度势,图谋发展,至唐代达到了家族的显赫兴盛,以自己的独特贡献为唐代文化与文学增添了一笔奇异的色彩。
The Duan's Family of Linzi was an old and well-known family in Tang Dynasty, because of several generational great litterateurs such as Duan Zhixuan, Duan Wenchang and Duan Chengshi, were all came from this family. The article aimed to study this family which is a typical case of ancient clans which were rose from military and supported in culture as an individual case. In this article, the background of research will be the whole Chinese history not limited in the Tang Dynasty, then, tracing back the history, sorting out the influence, viewing the achievements on culture of the family and summarizing its special contributions.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11 chapter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Chapters 1 to 6 a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and chapters 5 to 11 are specialized analysis.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the purpose, confines,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status.
     Chapter 1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trace of the Duan's Family. In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ancestors of this family had stepped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and in Northern Dynasty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the family had been confirmed by the reusing of the imperial authority, and in Tang Dynasty, the family became flourishing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in the rise of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change from Sui to Tang.
     Chapter 2 is the study of family culture of the Duan's Family,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husbands and wives, which shows the family love in this cla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of the affinities has geograph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life styl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war times and peaceful times.
     Chapter 3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of the Duan's Family exampled by Duan Wenchang and Duan Chengshi. During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Duan Wenchang got sincerely friendship as well as jostle against one another. Duan Chengshi communicated with letterers who had same ideal and formed a remarkable group in Tang Dynasty.
     Chapter 4 is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uan's Family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 cultural style of this family was influenced by the geographical change from the frontier area to the interior area. During this progress, the cultural style of the family turned into culture instead of warrior. By the way, when the members of this family took office of other places, they left a lot of historical remains and contributed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growth of local culture.
     Chapter 5 is the research of the contribution in literature of the Duan's Family in Tang Dynasty. Since Duan Wenchang, Duan Chengshi, Duan Anjie and Duan Gonglu were all element person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Duan Chengshi,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itterateurs in this family; his Youyang Miscellany made him an important writer in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contribution in literature of the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in Duan's Family was in several aspects and in unique.
     Chapter 6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i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family customary m o r al st an d a r ds of D ua n’s F a mi l y . In k no w le d g e tr a n s m i ss i o n, th e y h a d a n op e n mi n d a s t h eE c le c ti c s in p re- Qi n p e r i od ; a n d in f a mi l y c u st o ma r y mo r a l st a n da r d s, r e sp on si b il i t y w a s th emo s t f a it h in th e fa m i l y: th e y d e vo te d th e ms e lv e s in ba t t l e f ie ld s th e n k e pt se e ds of c ul t u r e i np e a c e f u l ti m e .
     Ch a p te r 7 , 8 a n d 9 a r e th e st u dy o f Yo u y a n g Mis c e ll a ny i n d if f e r e n t a sp ect s su c h a s li t e r a r ya nt h r o p ol o g y, li t e rar y s t yl e a n d mu l t i c u lt u r a l. Yo u y a n g M is c e ll a n y r e f le c ts th a t th e w ri t e r h a sd is t i n c t v ie w s in l i t e r a r y a n th r op o lo gy b o th in a tt i t u de a nd c o n te n t. By w rit i n g Yo u y a n gM is c e ll a n y th e a ut h or c r e a t e d a ne w st y le o f li t e ratu r e c a l l e d“za z u ti”(杂俎体) , in wh ic h ha s t h ef o ll o w in g f e at u r e s: th e c on te n t is mi x e d an d no th i n g n e e de d is la c ki n g , th e li t e r a ry for m h a sa ss i m i l a te d di f f e ren t o t he r st y le s, th e mo da li t y is a rr a n ge d in to so r ts , a n d th e na rr at i o n is i np ur su i t o f w e ir d . Th e st o r i e s in th e b o o k r e f le ct e d th e r e a l l i f e in Tang D yn as t y , esp e ci a l l y t h ec u lt u r e of w in e , d ie t, f e st i v a l, ma r r ia g e a n d co mm u n ic a t i o n w it h o v e r se as .
     Ch apt e r 1 0 is t he st u dy o f Yu e fu za lu , c o n fir me d th e u ni q u e va lu e o f th i s b o ok b y d e e p l ya n a ly s is in th e so u r c e o f mu si c , th e or ig in o f mu si c a l i ns t r u me n t, th e c o mb in e o f mu si c a n dd a n c e , a nd th e d e ve lo pm e n t o f p la y s .
     Ch apt e r 11 is th e st u d y o f B e i hu lu , a r e c o rd w hi c h is a n pr e c io u s ma te r ia l of t h e
     d is t r ib ut i on o f p r o d uc ts , th e c h a r a c te r is t i c f o od a nd th e p op ul a r d iv i n e o f so u t h of t he F i ve R i d g e s.
     T he con clu si o n su m m a r iz e d th e ma in p o in ts and s i gni f i c an t a r gu me nt s of th e a rti c le . F r o mH a n D yn a st y , th e D u a n’s F a mi l y of Lin zi ex pe rie nc ed th e u p a nd d o w n o f d if fer e n t f e ud a ld yn as t i e s, d ur in g th i s p r o gre ss , th e me mb e r s ju d ged t h e ho u r a nd si z e d up th e si t u ati on , t h ef a mi l y v e r se d in b o t h l i t e r a tu r e a nd mi l i ta r y a ffair s, a t la s t be an i l l u st r i ou s cl an i n Ta ng Dy n as t y,wh i ch ha d f am ou s an d un i qu e c o n t r i bu t i on i n l i t er a r y an d cu l tu re i n t ha t t i m e.
引文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①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②李斌城、胡戟、葛承雍、张弓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社会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54页。
    ③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④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毛少君《中国宗族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内容》,《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⑦魏承思《唐代宗族制度考述》,《史林》1987年第3期。
    ⑧毛策《淅江浦江郑氏家族考述》,《谱牒学研究》第2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⑨佐藤仁史《清朝中期江南的一宗族与区域社会——以上海曹氏为例的个案研究》,《学术月刊》1996年第4期。
    ⑩[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11李永先《齐鲁文化之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86页。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②周勋初《〈酉阳杂俎〉考》,《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2—248页。
    ③刘传鸿《〈酉阳杂俎〉点校订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
    ④许逸民注评《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酉阳杂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⑤金桑选译《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丛书·酉阳杂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⑦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4页。
    ⑧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232页。
    ⑨王恒展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小说卷》,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48—259页。
    ⑩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3—84页。
    11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89页。
    ①程毅中《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49页。
    ②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2—315页。
    ③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503—508页。
    ④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9—242页。
    ⑤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3—190页。
    ⑥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2、559页
    ⑦黄苗子《艺林一枝:古美术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97页。
    ⑧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6、233页。
    ⑨周光武《中国烹饪史简编》,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4年,第142页。
    ⑩李仲均、王恒礼、石宝珩、王子贤编著《中国古代地学书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0页
    11严世芸主编《中国医籍通考》第四卷,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5219页。
    ①周靖、何斌主编《特异功能三百例——古代笔记小说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32页。
    ②陈流沙编《风尘列传》,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③郑愍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④常恒畅:《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⑤李莉:《〈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⑥颜建真:《论〈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颜建真《考先志于载籍——〈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书面素材来源的影响》,《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3期。
    ⑧郭爽:《〈酉阳杂俎〉新词新义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⑨刘传鸿:《〈酉阳杂俎〉词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①陈连山《〈酉阳杂俎〉在李朝成宗时代的刊刻》,《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
    ②石麟《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传奇作品》,《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③倪杨《论〈酉阳杂俎〉奇异故事的双重特性》,《语文学刊》2009年第6期。
    ④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以段成式与贝洛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⑤夏广兴《段成式〈酉阳杂俎〉与佛教》,《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⑥张朝富《〈酉阳杂俎〉所反映的唐代军队佛教信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⑦杨义《从〈酉阳杂俎〉到〈夷坚志〉》,《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⑧汤夺先《从《酉阳杂俎·黥》看唐代的文身风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⑨欧阳健《从〈酉阳杂俎〉看神怪小说的真谛》,《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⑩李晓霞《〈酉阳杂俎〉中的鬼文化浅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②庄大钧《略谈〈酉阳杂俎〉中的齐鲁逸闻》,《德州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③薛克翘《从〈酉阳杂俎〉看中印文化交流》,《南亚研究》1992年第2期。
    ④韩钉钉《近二十年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综述》,《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6期。
    ⑤李浩、贾三强主编《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第758页。
    ⑥张福信《段成式及其父子》,《文史知识》1989年第3期。
    ⑦吕扬《唐代段氏父子》,《大众日报》1983年10月21日。
    ⑧常恒畅《段成式交游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⑨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
    ⑩王琳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散文卷》,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370—371页。
    11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29—631页。
    12陈冠明《“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3李中华《晚唐“三十六体”辨说》,《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14韩雪晴:《三十六体骈文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亓娟莉:《〈乐府杂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亓娟莉《乐府杂录·熊罴部考辨》,《文献》2010年第1期。
    ③亓娟莉《〈乐府杂录〉两处错简新考》,《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④张磐:《〈乐府杂录〉研究》,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乔新建《论唐代段安节的声乐说》,《殷都学刊》2002年第3期。
    ⑥李玫《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⑦丛铁军《读〈史稿〉评〈乐府杂录〉之“胡部”——暨论唐康昆仑翻入琵琶是何曲》,《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5—306页。
    ②《唐故左骁卫朔陂府折冲都尉段府君墓志铭》,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171页。
    ③[元]于钦《齐乘》,嘉靖四十三年(1564)杜思刻本。
    ④[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①徐敬修编《词学常识》,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32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页。
    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38页。
    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4页。
    ⑤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539页。
    ⑥赵迺抟《披沙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587页。
    ⑦吴家荣选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⑧《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729页。
    ⑨吕慧鹃、刘波、卢达编《山东历代作家传略》,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⑩解维俊主编《齐都名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
    11临淄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淄巡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6页。
    12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5页。
    13李永先《齐鲁文化之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14金桑选译《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丛书·酉阳杂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6页。
    15[清]徐政修、马骕纂《邹平县志》卷四《封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①山东省邹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邹平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980页。
    ②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五《段志玄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③《唐故左骁卫朔陂府折冲都尉段府君墓志铭》,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171页。
    ④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全集》(十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①[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五《定数十》。
    ②《全唐文》卷八百十三陆希声《北户录序》。
    ③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类编》第91册,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据道光十一年(1836)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
    ④[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
    ①李永先《齐鲁文化之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②《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①[汉]赵岐《三辅决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46页。
    ③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9页。
    ④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06页。
    ⑤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卷二十三《氏族相传之讹》,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56—1257页。
    ⑥颜师古在这里提出了“徐广乃云姓段”的说法,与前文《集解》徐广所说有矛盾的地方,不知何据,抑或是其所见与文本不同,或是二位先贤对所引用的史籍理解的差错所致。
    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84页。
    ②《新唐书》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五下》。
    ③张澍编纂、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446页。
    ④关于卬的姓氏,从汉代以来就有争议,《汉书》卷四《文帝纪》云:“十四年冬,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卬。”师古曰:“《功臣表》云瓶侯孙单以父北地都尉卬力战死事,文帝十四年封,与此正合。然则卬姓孙,而徐广乃云姓段,说者因曰段会宗即卬之玄孙,无所据也。会宗,《汉书》有传,班固不云是卬后,何从而知之乎?”虽然说从班固到唐代颜师古多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但徐广所云卬姓段当有所据。
    ①《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十六《上之回》云:“回中地在安定,其中有宫也。”
    ②《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
    ③《史记》卷一九《惠景间侯者年表》。
    ④胡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各书文字记述略有差异,《全后汉文》卷二十三班彪《北征赋》为“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邛于朝那”。《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三《序·送南涪州量移澧州》注引班彪《北征赋》云:“吊尉卬于朝那。”
    ⑤《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五苏颋《谏銮驾亲征吐蕃表》。
    ⑥柳宗元著、曹明纲标点《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三《序·送南涪州量移澧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⑦《资治通鉴》卷二十六《汉纪十八·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二年(公元前60)”条胡三省注:“四府,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也;并后将军府,为五府。”
    ①《汉书》卷七十《段会宗传》。
    ②《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①《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②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③《后汉书》卷六十五《段颎传》,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本卷。《汉旧仪》:“罪为司寇,司寇男备守,女为作如司寇,皆作二岁。”
    ④《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云:“(永寿二年)秋七月,鲜卑寇云中。太山贼公孙举等寇青、兖、徐二州,遣中郎将段颎讨,破斩之。”
    ⑤《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云:“(延熹二年十二月)烧当等八种羌叛,寇陇右,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罗亭,破之。”
    ①《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云:“(延熹三年正月)闰月,烧何羌叛,寇张掖,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积石,大破之。……冬十一月……勒姐羌围允街,段颎击破之。”
    ②《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孝桓皇帝上之下》。
    ③《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四《职官部五十二·刺史上》。同书卷三百三十八引《东观汉记》曰:“段颎起于徒中,为并州刺史,有功征还京师。颎乘轻车,介士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拂天蔽日,铮铎金鼓,雷振动地,连骑继迹,弥数十里。”
    ④《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云:“(延熹七年十月),护羌校尉段颎击当煎羌,破之。”
    ⑤《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二月,“护羌校尉段颎击罕姐羌,破之。……六月,段颎击当煎羌于湟中,大破之”。
    ⑥《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云:“永康元年春正月,先零羌寇三辅,中郎将张奂破平之。当煎羌寇武威,护羌校尉段颎追击于鸾鸟,大破之。西羌悉平。”
    ①《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云:“(建宁元年正月)使护羌校尉段颎讨先零羌。……(二月)段颎大破先零羌于逢义山。……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复破先零羌于泾阳。……(建宁二年)秋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悉平。”
    ②《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王徽《创筑罗城记》赞颂段颎云:“段颎在边。未尝蓐寝。”
    ③[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三《西番纪》。
    ④《后汉书》卷七十八《曹节传》记载,熹平元年,段颎以御史中丞身份代替刘猛为司隶校尉,段颎听信宦官曹节、王甫,“乃四出逐捕,及太学游生,系者千余人”。
    ⑤《后汉书》卷二十五《刘宽传》。
    ⑥[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卷二十四《灵帝纪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0页。
    ①《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注引《傅子》。《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传附孙寔传》云:“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是时段颎、樊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
    ②《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吕强传》。
    ③《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
    ④《读通鉴论》卷四《元帝》。
    ⑤《三国志》卷十《魏书·贾诩传》。
    ⑥《全唐文》卷七百五十杜牧《贺平党项表》。
    ⑦《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
    ⑧《宋史》卷一百五《礼志八》。
    ⑨《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二西番诸卫列传》。
    ①《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
    ②《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③《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84—1285页。
    ②《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列传附父晖传》。
    ③《晋书》卷一百二十八《慕容超载记》。
    ④《晋书》卷一百二十五《乞伏炽磐载记》。
    ⑤《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⑥《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宋纪二》。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宋纪三》。“乞伏暮末”《魏书》卷四上《世祖纪上》作“乞伏慕末”。
    ②《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列传附父晖传》。
    ③《魏书》卷五十二《张湛列传》。
    ④《魏书》卷五十二《阴仲达列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元嘉十六年”条云:“魏主命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职;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典著作。浩启称:‘阴仲达、段承根,凉土美才,请同修国史。’皆除著作郎。仲达,武威人;承根,晖之子也。”
    ⑤《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列传》。
    ⑥周嘉猷《南北史世系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集《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58页。
    ①《北史》卷三十四《段承根传》。
    ②《北史》卷六《齐本纪上·高祖神武帝纪》。
    ③《北齐书》卷二十五《赵起传》云:“义旗建,高祖以段荣为定州刺史,以起为荣典签,除奉车都尉。”
    ④《北齐书》卷十八《孙腾传》。
    ⑤《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北史》卷七《齐本纪中·孝昭帝纪》记载,孝昭帝皇建元年十一月,下诏以“故太尉段荣”等十三人配飨太祖庙庭。
    ⑥《北史》卷六《齐本纪上·高祖神武帝纪》。
    ⑦《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中大通三年”条。
    ①《北齐书》卷四《文宣纪》。
    ②《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附子韶传》。
    ①《北史》卷十四《后妃下·段昭仪传》。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1页。
    ①《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
    ②《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一。
    ③孔崇道《大唐故朝请大夫行晋陵郡长史护军段府君(承宗)墓志铭并序》,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188页。
    ④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91页。方南生《段成式家世简表》列段偃师
    父段琰为北齐平陵县令,与段志合墓志所述不同,不知方南生所举“段琰”之名有何据。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8页。
    ①《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1页。
    ③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91页。
    ④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9页。
    ⑤《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本传。《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志四上》云:“武德元年,改鹰扬郎将曰军头,正四品下。鹰击郎将曰府副,正五品上。司马曰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正六品下。旅帅,正七品下。废越骑、步兵二校尉及察非掾。又改军头曰骠骑将军,府副曰车骑将军,皆为府。”据岑仲勉考证,段志玄名雄,字志玄。参见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5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恭皇帝下》“义宁元年”条。关于段志玄跟随唐太宗平定霍邑宋老生的战斗,在新旧《唐书》的记载中,仅仅有《段志玄传》有简单的“平霍邑”“下霍邑”的记载,而《资治通鉴》的记载最为详细。
    ②《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云:“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桑显和所袭,军且溃,志玄率壮骑驰贼,杀十余人,中流矢,忍不言,突击自如,贼众乱,军乘之,唐兵复振。通败走,与诸将蹑获于稠桑,以多,授乐游府车骑将军。”
    ③《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云:“从讨王世充,深入,马跌,为贼禽。两骑夹持其髻,将度洛,志玄忽腾而上,二人者俱堕,于是夺其马驰归,尾骑数百不敢近。”
    ④[清]赵翼《陔馀丛考》卷四十《陷敌脱归》。
    ①《旧唐书》卷五十七《刘文静传附李孟尝传》。
    ②《新唐书》卷一百五《长孙无忌传》。
    ③《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
    ④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9页。
    ⑤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06—1807页。
    ⑥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唐诗》卷二百二十。
    ⑦《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
    ⑧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01页。
    ①《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三》云:“汾州西河郡,望。本浩州,武德三年更名。”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页。
    ①《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
    ②《新唐书》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五下》。
    ③《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圣历元年”条。[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云:“周默啜之陷恒、定州,和亲使杨齐庄敕授三品,入匈奴,遂没贼。将至赵州,褒公段瓒同没,唤庄共出走。庄惧,不敢发,瓒遂先归。则天赏之,复旧任。齐庄寻至,敕付河内王懿宗鞫问。……懿宗性酷毒,奏庄初怀犹豫,请杀之,敕依。引至天津桥南,于卫士铺鼓格上缚磔手足。令段瓒先射,三发皆不中;又段瑾射之,中。”
    ④《元稹集》卷五十八《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3页。
    ①[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91页。关于段怀本没有任礼部郎中之职,劳干也以“生怀本,洛州太守、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断句,明显有误。岑仲勉云:“段怀本,此是《新唐书》表将礼中之官,误分属于段怀本、段同泰二人。”详岑仲勉著《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
    136页。
    ②《册府元龟》卷二十四《帝王部·符瑞第三》。
    ③《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二》。
    ①[宋]孔平仲《续世说》卷九《汰侈》。
    ②[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云:“唐段相文昌家寓江陵。少以贫窭修进,常患口食不给,每听曾口寺斋钟动辄诣谒餐,为寺僧所厌。自此乃斋后扣钟,冀其晚届而不逮食也。后入登台座,连出大镇,拜荆南节度,有诗《题曾口寺》云‘曾遇阇黎饭后钟’,盖为此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将此事记在王播事迹中,并说此事发生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
    ③《全唐文》卷六百十七。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云:“贞元十七年,先君自荆入蜀,应韦南康辟命。”根据段文昌所记述的“贞元十五年”来分析,贞元十七年应当是错误的。
    ④[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五五《定数十·段文昌》引《定命录》。
    ⑤[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三八《徵应四·段文昌》引《录异记》。[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下云:“段文昌,贞元
    中在西川,为南康王韦皋宾从。皋薨后遭刘辟,遂为外邑佐官。”与《录异记》所记载略有差异。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
    ②《新唐书》卷七《顺宗纪》。
    ③《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宪宗上》“元和元年”亦云:“韦皋参佐房式、韦乾度、独孤密、符载、郗士美、段文昌等素服麻屦,衔土请罪。崇文皆释而礼之,草表荐式等,厚赆而遣之。目段文昌曰:‘君必为将相,未敢奉荐。’”[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四《段文昌》云:“文昌父锷,为江陵令。文昌长自渚宫,客游成都,韦南康与奏,释褐为宾从。后刘辟逐佐外邑,高崇文收蜀,召复旧职,指其椅曰:‘此犹不足与君坐。’文昌遽请归阙。”[宋]孔平仲《续世说》卷四《识鉴》云:“高崇文平蜀,事无巨细,一遵韦南康故事。韦皋参佐请罪,崇文皆释而礼之,草表荐房式等,目段文昌曰:‘君必为将相,未敢奉荐。’”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②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
    ③《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亦云:“宪宗数欲亲用,颇为韦贯之奇诋,偃蹇不得进。贯之罢,引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遂为承旨。”《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九《韦贯之传》云:“帝以段文昌、张仲素为翰林学士。贯之谓学士所以备顾问,不宜专取辞艺,奏罢之。”
    ④《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韦贯之传》。
    ⑤《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
    ⑥《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⑦《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⑧《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传》。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七《翰林院》。
    ②《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李景俭传》。[宋]孔平仲《续世说》卷八《轻诋》云:“穆宗时李景俭为谏议大夫。凌蔑公卿大臣,使酒尤甚。萧俛、段文昌相次辅政,景俭轻之,形于谈谑,二人俱诉之,贬建州刺史。元稹用事又召为谏议大夫。景俭朝退,与冯宿、杨嗣复、温造、李肇、王镒同谒史官独狐朗。乃与史馆饮酒,景俭乘醉诣中书谒宰相,呼王播、崔植、杜元颖名。面疏其失,词颇悖慢。宰相逊言止之,旋奏贬漳州刺史。”
    ③《唐会要》卷六十二《御史台下·谏诤》。
    ①《新唐书》卷一百一《萧瑀传附俛传》。
    ②《旧唐书》卷十六《穆宗纪》。
    ③《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④[宋]孔平仲《续世说》卷三《雅量》云:“钱徽为礼部侍郎,段文昌、李绅皆以私书保荐人求名第,徽俱黜之,文昌、绅大怒。文昌镇蜀,辞日,面奏徽所放进士不公,徽坐贬为江州刺史。或令徽以私书进呈,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修身谨行,安可以私书相证耶!’令子弟焚之,人士称徽长者。”[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七《焚私书》云:“唐钱徽拜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扬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善。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绅及元稹知状。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徽江州刺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尚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而行。”
    ①《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七《钱徽传》云:“宰相段文昌以所善杨浑之、学士李绅以周汉宾并诿徽求致第籍。浑之者凭子也,多纳古帖秘画于文昌,皆世所宝。徽不能如二人请,自取杨殷士、苏巢。巢者李宗闵婿,殷士者汝士之弟,皆与徽厚。文昌怒,方帅剑南西川,入辞,即奏徽取士以私。访绅及元稹,时稹与宗闵有隙,因是共挤其非。有诏王起、白居易覆试,而黜者过半,遂贬江州刺史。汝士等劝徽出文昌、绅私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邪?’敕子弟焚书。”
    ②《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①《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李渤传》。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38页。
    ③《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纪》。
    ④《旧唐书》卷十七上《文宗纪上》。
    ⑤《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⑥《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纪下》。
    ⑦[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②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
    ③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④《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附子成式传》。
    ⑤本段撰写参考了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6页。
    ①[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4页。
    ②[宋]王存等《新定九域志》卷一《虚州》。
    ①吴克裘《恶溪变好溪——唐代处州的治水工程考证》,《丽水日报》2009年9月21日。
    ②本段撰写参考了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7—339页
    ②[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③《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④《太平广记》卷三五一《鬼三十六·段成式》引。
    ⑤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
    ⑥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
    ⑦[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云:“成式子安节,娶庭筠女。安节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善音律,著《乐府新录》传于世。”
    ⑧《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五《昭宗十子·沂王禋传》。
    ⑨[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艺术类二》。
    ⑩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
    11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
    12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雷》。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梦》。
    ②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类编》第91册,民国九年(1920年)上海涵芬楼据道光十一年(1836年)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
    ①《北齐书》卷四《文宣纪》。
    ②《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
    ①《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
    ②《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
    ③《全唐文》卷六《功臣世袭刺史诏》中有“左骁卫大将军、楚国公段志玄可金州刺史,改封襃国公”,“余官食邑并如故,即令子孙奕叶承袭。”《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亦云:“左骁卫大将军、楚国公段志玄可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而在《全唐文》卷九《册段志元改封襃国公文》则有“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之语。《唐会要》卷四十七《封建杂录下》也记载,贞观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左骁卫大将军段志元为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此外,《册府元龟》卷一百二十九《帝王部·封建》文字与此相同。这里都以段志玄为樊国公而非楚国公。《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云:“太宗即位,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可知段志玄在世袭刺史时爵位为樊国公而不是楚国公,楚国公可能是录文错误所致。参见刘健明《楚国公段志玄当为樊国公段志玄》,陈国灿、刘健明《〈全唐文〉职官丛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①《册府元龟》卷五百五《邦计部·俸禄一》。
    ②《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附成式传》。
    ③《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成式传》。《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博物》引《玉堂闲话》云:“成式多禽荒,其父文昌尝患之,复以年长,不加面斥其过,而请从事言之。幕客遂同诣学院,具述丞相之旨,亦唯唯逊谢而已。翌日,复猎于郊原,鹰犬倍多。既而诸从事各送兔一双,其书中征引典故,无一事重叠者。从事辈愕然,多其晓其故实。于是齐诣文昌,各以书示之。文昌方知其子艺文该赡。”
    ④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前言》,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第2页。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附韶传》。《旧唐书》卷六十八《段志玄传》。《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亦云:“贞观十六年疾,帝临视,泣顾曰:‘当与子五品官。’顿首谢,请与母弟,乃拜志感左卫郎将。”
    ①《后汉书》卷六十五《段颎传》。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07页。
    ③[宋]佚名《宝刻类编》,《丛书集成新编(4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755页
    ①《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
    ②《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
    ③《北齐书》卷十五《娄昭传》。
    ④《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韦夏卿传》。
    ①《唐左千牛韦珮母段氏墓志铭》,《元稹集》卷五十八《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3页。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01页。
    ①《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06页。
    ③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07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条将“俟斤契弊歌楞”作“俟利发俟斤契苾歌楞”。
    ②《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
    ③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9页。
    ④《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武元衡传》。现存有武元衡缠枝花卉箕形盖砚,砚长度30.9厘米,宽带20.2厘米,加盖高
    17.8厘米。砚底阴刻有隶书铭文:“贞元二十年,武元衡用。”此砚当为武元衡升任御史中丞的贞元二十年所做。李福海、李连晟《唐代红丝石砚鉴赏》第六章《缠枝花卉箕形盖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152—166页。
    ⑤《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梦》。
    ②《新唐书》卷八《宣宗本纪》。
    ③《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一《鬼三十六·段成式》引《南楚新闻》云:“前沂王傅,乃庭筠婿也,自说之。”[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艺术类二》云:“安节,临淄人。宰相文昌之孙,太常少卿成式之子,温庭筠之婿也。(见《南楚新闻》)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
    ①《新唐书》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五下》。
    ②《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
    ③[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汉使立功绝域》。
    ①《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
    ②张力仁《文化交流与空间整合——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③《后汉书》卷五十八《盖勋传》。
    ④《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⑤《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
    ②《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列传附父晖传》。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3—594页。
    ④[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云:“段相文昌,少寓江陵,甚贫窭。每听曾口寺斋钟动,诣寺求食,寺僧厌之,乃斋后扣钟,冀其来不逮食。后登台辅,出镇荆南,题诗曰:‘曾遇阇梨饭后钟。’”
    ⑤[宋]孔平仲《续世说》卷九《汰侈》。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
    ②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6页
    ③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1页
    ①《北齐书》卷十六《段荣传附子韶传》。
    ①[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
    ②《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宋孔平仲《续世说》卷九《汰侈》云:“段文昌布素之时,所向不偶。及其达也。扬历显重,出入将相。洎二十年其服饰、玩好、歌童、妓女苟说于心无所爱惜,乃至奢侈过度物议贬之。”
    ③《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云:“段文昌于荆、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赎为浮图祠。又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彻祭,即以音声歌舞继之,如事生者,捂绅非焉。”
    ④[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
    ⑤[明]林茂桂《南北朝新语》卷四《异迹》也特记述此事,表明这件事在后人心目的的影响。
    ⑥[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湘君》。
    ⑦《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列传附父晖传》。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
    ②[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③《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二《李峘传附弟峄传》。
    ④《旧唐书》卷一百八《杜鸿渐传》。
    ⑤《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九《王璠传》。
    ⑥《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郑絪传附秪德子颢传》。
    ①《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赠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铭》。《全唐文》卷五百六权德舆《唐故朝议大夫太子右庶子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韦君墓志铭》。《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一吕温《大唐故纪国大长公主墓志铭》。
    ②关于石旻的事迹,除了段成式有记述外,唐张读《宣室志》记载了石旻在长庆年间客居宛陵郡,为人变幻“奇术”之事。最终于“会昌中,卒于吴郡也”。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类之四·草篇》。
    ②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之三·木篇》。
    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
    ⑤《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尉迟胜传》。
    ⑥《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胡证传》。《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胡证传》云:“广有舶贝奇宝,证厚殖财自奉,养奴数百人,营第修行里,弥亘闾陌,车服器用珍侈,遂号京师高訾。”
    ⑦《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刘晏传》。
    ⑧白行简《三梦记》云:“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李建字——引者注)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理第,命酒对酬,甚欢畅。”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
    ②[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二《持金刚经》。
    ①[五代]尉迟偓《中朝故事》卷下。[宋]龙袤《全唐诗话》卷四《段文昌》云:“高崇文收蜀,召复古职,……文昌遽请归阙,至兴元鹄鸣驿,有异僧能前识,谓文昌曰:‘去日既逢梅蕊绽,来时应见杏花开。’至京屡升擢,自相位拜剑南节度,西至鹄鸣,僧已物故,杏花方盛。”元和元年离开蜀地,到长庆元年,已21年。
    ②[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九。
    ③《新唐书》卷六十三《宰相表下》云:“长庆元年二月壬午,文昌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西川节度使。”
    ④休师,即南朝僧人惠修,人称休上人,善诗文。此处指广宣上人。曹宏旨出:“元和、会昌年间的安国寺,一时‘名德聚之’,有广宣(生卒年待考)住红楼院,是专门伺候皇帝、应制赋诗的所谓‘内供奉’,与他唱和的有李益、郑纲、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张籍、欧阳詹、杨巨源、王涯、冯宿、王起、段文昌、雍陶、曹松、薛涛等,几乎囊括一时诗坛名流号。”这说明广宣上人后来移居长安。傅璇琮、蒋寅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2页。
    ⑤《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通志二十略·艺文略·诗总集》亦载:“僧广宣与令狐楚唱和,一卷。”与段文昌一样和僧人广宣来往的文人还有李益(《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下引军引自《全唐诗》,仅出卷数)、朱湾(卷三百六)、郑絪(卷三百一十八)、杨巨源(卷三百三十三)、韩愈(卷三百四十四)、王涯(卷三百四十六)、刘禹锡(卷三百五十九)、张籍(卷三百八十五)、元稹(卷四百一十六)、白居易(卷四百三十七、卷四百三十八)、雍陶(卷五百一十八)、曹松(卷七百一十七)、陈陶(卷七百四十五)、李益(卷七百八十九)、薛涛(卷八百三)、欧阳詹(卷八百八十三)。
    ⑥《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⑦《全唐文》卷七百八。关于资福院的情况,《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四《鬼三十九·僧惠进》引《录异记》云:“西蜀有僧惠进者,姓王氏,居福感寺。早出,至资福院门,见一人长身,如靛色,迫之渐急,奔走避之。至竹箦桥,驰入民家。此人亦随至,撮拽牵顿,势不可解。僧哀鸣祈之,此人问:‘汝姓何?’答曰:‘姓王。’此人曰:‘名同姓异。’乃舍之而去。僧战摄,投民家,移时稍定,方归寺中。是夕,有与之同名异姓者死焉。”
    ①卞孝萱指出:“这一记载,充满错误:(1)永贞时,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属工部,云‘礼部员外郎’,误。(2)大和时,刘禹锡为主客、礼部郎中,云‘吏部郎中’,误。(3)刘禹锡为主客、礼部郎中时,距为屯田员外郎,已二十余年,云‘十年后’,误。(4)段文昌于元和十五年正月至长庆元年二月为宰相(《旧唐书·穆宗纪》),此时刘禹锡丁母忧。刘禹锡为主客、礼部郎中时,段文昌在淮南,云‘文昌入相,方除禹锡吏[礼]部郎中’,误。”卞孝萱《刘禹锡丛考》,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163页。
    ②[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也引此文。
    ③《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①学术界多认为此《赠段校书》是薛涛写给段成式的诗,虽然说段文昌与段成式父子均担任过校书郎,但根据段成式在薛涛已经去世之后才任校书郎,此段校书应是指段文昌。李殿元、屈小强《十大才女之谜(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0—403页
    ②[明]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中云:“(薛涛)墓在江干,碑题《唐女校书薛宏度墓》。宏度名,盖涛小字云。卒时年七十三,段文昌为撰志铭,一时名士如韦皋、李德裕、元稹、白居易、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祐,咸与之唱和。”
    ③《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④傅璇琮总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汉唐五代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91页。
    ⑤傅璇琮《唐代翰林与文学——以文史结合作历史文化的探索》,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编辑委员会》编《人文中国学报》第11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①《旧唐书》卷十三《德宗本纪》。
    ②《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③《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
    ④《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云:“后依剑南节度韦皋,皋表为校书郎。宰相李吉甫才之,擢登封尉、集贤校理,再迁左补阙。宪宗数欲亲用,颇为韦贯之奇诋,偃蹇不得进。贯之罢,引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遂为承旨。穆宗即位,屡召入思政殿顾问,率至夕乃出。俄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⑤《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九《韦贯之传》云:“帝以段文昌、张仲素为翰林学士。贯之谓学士所以备顾问,不宜专取辞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白居易传》。
    ②《旧唐书》卷十六《穆宗本纪》。《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七《钱徽传》所载与此相同。[宋]孔平仲《续世说》卷三《雅量》云:“钱徽为礼部侍郎,段文昌、李绅皆以私书保荐人求名第,徽俱黜之,文昌、绅大怒。文昌镇蜀,辞日,面奏徽所放进士不公,徽坐贬为江州刺史。”[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进士试题》云:“唐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知举,放进士郑朗等三十三人,后以段文昌言其不公,诏中书舍人王起、知制诰白居易重试,驳放卢公亮等十人,贬徽江州刺史。”[宋]戴埴《鼠璞·发人私柬》云:“唐穆宗时钱徽掌贡举,段文昌、李绅以书属所善士,不从,言于上曰:今岁礼部不公,皆关节得之。乃贬徽刺江州。或劝徽奏所属书,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奈何奏人私书。取而焚之。”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大臣子弟》云:“人主设取士之科,以待寒畯,诚不宜使大臣子弟得与其间,以示宠遇之私;而大臣亦不当使其弟子与寒士竞进。……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知贡举,中书舍人李宗闵子婿苏巢、右补阙杨汝士弟殷士,皆及第,为段文昌所奏,指摘榜内郑朗等十四人,谓之子弟。穆宗乃内出题目重试,落朗等十人,贬徽江州刺史,宗阂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正因为段文昌上书,所以后世有人认为是段文昌的诬陷。[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五《臣品》云:“长庆元年,钱徽知贡举,段文昌、李绅各有所属,榜出,皆不得与,文昌构之于上,徽遂贬官。或劝奏其私书,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奈何奏人私书,非士君子所为。’取而焚之。观徽此举,何等心事。”清人俞正燮对戴埴的论断指出其不足:“缴奏私书,非特君子不为,亦法令所禁。此直戴埴怪论也。”参见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缴奏私书论》。
    ③《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
    ④《张府君墓志铭》,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183页。
    ①《旧唐书》卷十五下《宪宗本纪》。《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五《定数十》引《定命录》。
    ②《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卢商传》。
    ③《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薛元赏传》。
    ④《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四元稹《唐故使持节万州诸军事万州刺史赐绯鱼袋刘君墓志铭》。《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令狐楚传》记载,元和十四年七月,“皇甫鎛荐楚入朝,自朝议郎授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鎛同处台衡,深承顾待”,而令狐楚在元和十五年六月,唐宪宗葬礼结束后,“会有告楚亲吏赃污事发,出为宣歙观察使”。这说明令狐楚为相仅仅只有一年时间。而段文昌在长庆元年二月入蜀,则段文昌举荐刘颇应当在这一年。因其墓志记载,刘颇代理银州刺史一年后,又任河西令“岁余”,在长庆三年去世。
    ⑤《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王智兴传附宰传》。
    ⑥[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云:“(段文昌)富贵后打金莲花盆盛水濯足,徐相商致书规之,邹平曰:‘人生几何,要酬平生不足也。’”
    ①《太平广记》卷八十《方士五》引《逸史》。
    ②《新唐书》卷八十一《让皇帝宪传附景俭传》。《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李景俭传》云:“性既矜诞,宠擢之后,凌蔑公卿大臣,使酒尤甚。中丞萧俛、学士段文昌相交辅政,景俭轻之,形于谈谑。二人俱诉之,穆宗不获已,贬之。”
    ③《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四《定数九》引《续定命录》。
    ④《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元稹传》。
    ⑤[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五《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94—95页。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附子成式传》。
    ②《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博物》引唐尉迟枢《南楚新闻》。
    ③《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七段成式《好道庙记》。
    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类之四·草篇》。
    ⑤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
    ⑥《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七。
    ⑦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
    ①[清]张德瀛《词徵》卷五《闲中好词》。[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闲中好三首》曰:“唐人闲中好三首,词品不载。前人斥为三首三体,难入词调,殊不知梓人之误。即古今词谱词隐亦祇登其二,以为二体。余于旧本按之,其郑梦复云:‘闲中好,此趣人不知。尽日松为侣,轻风度僧扉。’觉前此倒置之者,反无旨趣。其段成式云:‘闲中好,尘务不关心。坐对床前木,看移三面阴。’其张善继云:‘闲中好,云外度钟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支。’仍然三首一词
    ①《全唐诗》卷八百三十六贯休《上缙云段使君》。
    ②缙云,唐武德四年(621)置括州,天宝元年(742)改为缙云郡,大历十四年(779)改处州。治所括苍(今浙江丽水东南)。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怪术》。
    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关于广升为蜀地僧人,在《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云:“倭国僧金刚三昧,蜀僧广升,峨眉县,与邑人约游峨眉,同雇一夫,负笈荷糗药。……时元和十三年。”文中直接称“蜀僧广升”,广升在峨眉山活动,其活动的慈恩寺显然是指成都的慈恩寺。
    ⑤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物异》。
    ⑥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
    ⑦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五《诺皋记下》。
    ⑧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
    ①“偈”,梵语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
    ②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3页。
    ①《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杜光庭《太上洞元灵宝素灵真符序》。
    ②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壶史》。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
    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
    ⑤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①《旧唐书》卷十七《文宗本纪》。
    ②《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李德裕传》。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
    ④[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亦云:“李德裕至朱崖,著《四十九论》,叙所志。尝遗段成式书,曰:‘自到崖州,且幸顽徒。居人多养鸡,往往飞入官舍,今且作祝鸡翁耳。’”汉刘向《列仙传·祝鸡翁》云:“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
    ①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2页。
    ②周勋初《〈酉阳杂俎〉考》,《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传下·李商隐传》云:“(李商隐)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②《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传下·李商隐传》。
    ③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2—223页。刘学锴《温庭筠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④[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一《史部七·杂史类》。
    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八《经籍考七十五·文史》。
    ⑥[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总集类一》在介绍《松陵集》时曾说:“王士祯记湖广莫进士有《汉上题襟集》,求之不获,今亦未见传本。”
    ①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三。
    ③[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云:“(段成式)连典江南数郡,皆有名山:九江匡庐、缙云烂柯、庐陵麻姑。前进士许棠寄诗云:‘十年三领郡,领郡管仙山。’卢(庐)陵时,为人妄诉,逾年方辨,乃退居于襄阳。温博士庭筠亦谪随县尉,节度使徐太师留在幕府,与成式尤相善。尝送墨一挺与庭筠,往复致谢,搜故事者凡几函。”
    ④《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七。
    ⑤《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①刘学锴认为,温庭筠《答段柯古赠葫芦管笔状》作于荆南节度使萧邺幕府中,徐商离开襄阳赴京后,温庭筠又转投萧邺。刘学锴《温庭筠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8页。
    ②[明]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
    ③[宋]许顗《彦周诗话》也有这一记载。据潘吉星先生研究,云蓝纸的制作原理是让浅蓝色染液在纸面上流动,由其流动轨迹自然形成云状。日本也出现过这类纸,称为云纸。参见李佳行《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④“播掿词”,[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九作“掘柘词”。他在解释“掘柘”时引段成式《寄温庭筠云草蓝纸》诗曰:“三十六鳞充使时,数番犹得寄相思。待将袍祅重抄了,写尽襄阳《掘柘词》。”并且说:“《掘柘词》,温集中亦有。”
    ⑤刘学锴《温庭筠传论》,芜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157页。根据刘学锴先生所论,诗题中的“杜少卿”应为“段少卿(段成式)”。
    ①《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①陶敏《李群玉年谱稿》,《中国韵文学刊》1990年第2期。
    ②梁申威主编《中国书院对联》,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③[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李群玉传》。《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郑处约《李群玉守宏文馆校书郎敕》云:“李群玉放怀邱壑,吟咏性情,孤云无心,浮磬有韵。吐妍词于丽则,动清律于风骚。冥鸿不归,羽翰自逸,雾豹远迹,文彩益奇。信不试而逾精,能久处而独乐。念其求志,可以言诗,用示絷维,命之刊校,可守宏文馆校书郎。”本卷还收录有李群玉的《进诗表》,文长不录。
    ①秦似指出:“李群玉有不少投赠公卿、希企援之以手的篇章,和名纸磨破而未肯投人的名士祢衡是不能相比的。”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30页。
    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李群玉传》云:“归湘中,题诗二妃庙,是暮宿山舍,梦见二女子来曰:‘儿娥皇、女英也,承君佳句,徽珮将游于汗漫,愿相从也。’俄而影灭。群玉自是郁郁,岁余而卒。段成式为诗哭曰:‘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台。’今有诗三卷、后集五卷行世。夫澧浦,古骚人之国。”[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下《钱起咏湘灵鼓瑟》。[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九《鬼神门上》均有李群玉故事的记载。
    ①《后汉书》卷六十五《段颎传》。
    ①《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
    ②《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赞曰。
    ③[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二《陇右道三·凉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36页。
    ④《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⑤《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⑥《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传》。
    ①《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元鼎六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事详《汉书卷六《武帝纪》。
    ②《后汉书》卷三十一《孔奋传》。
    ③《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
    ①《魏书》卷五十二《张湛列传》。
    ②《晋书》卷八十六《张轨传》。
    ③《宋书》卷六十五《杜骥传》。
    ①《魏书》卷五十二《刘昞列传》②《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
    ③《魏书》卷五十二《索敞传》。
    ①《隋书》卷四十五《文四子·杨谅传》。
    ②《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
    ①[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三《州郡十三·古荆州》。
    ②鲁锦寰《汉末荆州学派与三国政治》,《中州学刊》1982年第4期。
    ③王文楚《唐代洛阳至襄州驿路》,《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37—454页。
    ①[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山南东道五·荆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33页
    ②[清]蒯正昌等修、刘长谦等纂《江陵县志》卷二十一《风土一·风俗》引《朝野佥载》,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③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700页。
    ④《汉书》卷七十《段会宗传》。
    ①《魏书》卷七十二《张湛列传》。
    ②[清]倪文蔚、蒋铭勋修、顾嘉蘅、李廷鉽纂《荆州府志》,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①[清]郭茂泰等修、胡在恪纂《荊州府志》卷二十一《陵墓》,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清]胡文焕撰《云中志·坎集》卷三《建置志·陵墓》云:“段文昌墓,城东八里,唐人。碑已剥落。”胡文焕撰《云中郡志》,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据清顺治《云中郡志》点校出版),第157页。[清]黎中辅纂《大同县志》卷五《营建》云:“唐段文昌墓:《府志》云,在城东八里东塘上,唐人碑已剥落。按:文昌,齐州临淄人,褒公志元矗三世孙,卒于西川节度。其先墓在荆州,具见《唐书》本传,未闻其葬云州也。考段秀实之孙、文楚,咸通末为云州防御使。李克用引兵攻之,死于斗鸡台下。《唐书》本传、《沙陀传》及《五代史·唐本纪》皆合。盖其时,国昌父子构祸方亟,文楚仓猝遇害,不得归葬卅阳,固其宜耳。昌、楚音转字讹,踵诬袭谬。若此之类,当亟为更正。”[清]黎中辅纂、许颠玺校注《大同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②[清]倪文蔚、蒋铭勋修、顾嘉蘅、李廷鉽纂《荆州府志》卷七《古迹》,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③[清]孔自来《江陵志余》卷九《志墟墓》,清道光四年(1824)重刻清顺治七年(1650)本。
    ④[清]崔龙见、魏耀修、黃義尊纂《江陵县志》卷二十六《名胜四·冢墓》,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清]蒯正昌等修、劉長謙等纂《江陵县志》卷二十六《名胜·冢墓》也有相同的记载。
    ⑤《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⑥[清]倪文蔚、蒋铭勋修、顾嘉蘅、李廷鉽纂《荆州府志》卷三十六《职官志九·名宦》与卷四十七《人物志一·名臣》均有段文昌的事迹实录,可以反映出段文昌在荆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①[清]蒯正昌等修、刘长谦纂《江陵县志》卷六十四《外志四·寺观》。
    ②[清]王泰雲等修、衷以塤、楊芳燦纂《成都县志》卷二《寺观》,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③《全唐文》卷六百十七段文昌《修仙都观记》。《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云:“相国邹平、段文昌旅寓之年,邅回峡内,时因登眺,炷香稽首,祝于二真曰:苟使官达,粗脱栖迟,必有严饰之报。自是不十岁,拥旄江陵。视事之初,已注念及此。俄梦二真仙,若平生密友,引公登江渚之山,及顶,乃阴君洞门矣,二真亦不复见。翌日,施一月俸钱修观宇,一月俸为常住本钱。常俾缮完,以答灵贶。”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八十一。
    ④王象之编《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三《忠州·碑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
    ①[清]沈恩培等修、胡麟、徐鼎元纂《增修崇庆州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第10页。
    ②陈法驾、叶大锵修、林思进、曾鉴纂《华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清]吴巩、董淳修、潘时彤等纂《华阳县志》卷六《山川》云:“龙华山,治东南四十五里,山前顺圣寺,建有石坊,大书龙华寺三字。”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版补刻)。
    ③成都市文联、成都市诗词学会编《历代诗人咏成都(上册)》,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
    ④四川省崇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四川省崇庆县地名录》,崇庆:四川省崇庆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1987年,第134页,第171页。
    ⑤[清]王泰云等修、衷以埙、杨芳灿纂《成都县志》卷一《古籍》。
    ⑥[清]王泰云等修、衷以埙、杨芳灿纂《成都县志》卷二《寺观》。
    ⑦[清]王泰云等修、衷以埙、杨芳灿纂《成都县志》卷二《寺观》。
    ①[清]濮应台、陆在新修、彭殿元等纂《庐陵县志》卷三《地舆志二·山川》,清乾隆年间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版增刻。
    ②[清]濮应台、陆在新修、彭殿元等纂《庐陵县志》卷十二《祠祀二·寺观》。
    ③[清]平观澜修、黄有恒、钱时雍纂《庐陵县志》卷十《建置志四·寺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除了此本记载外,[清]梅大鹤等修、王锦芳等纂《庐陵县志》卷三十九《寺观志》,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清]陈汝桢等修、匡汝谐纂《庐陵县志》卷四十五《寺观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王补、曾灿材纂修《庐陵县志》卷十三《礼典志·寺观》,民国九年(1920)刻本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①[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九《浙东路·处州》,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57页。
    ②[元]刘应李原编、詹有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下《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520页。
    ③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322页。
    ④[清]张铣纂修《丽水县志》卷三《水利》,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民国]李钟岳修、孙寿芝纂《丽水县志》卷三《山水》,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所记载的内容相同。
    ⑤[清]潘绍诒修、周荣椿等纂《丽水县志》卷十三《职官志上·文职一》,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⑥[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山南东道四·襄州》“宜城县”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20页。
    ⑦[清]陈锷纂修《襄阳府志》卷二十八《寓贤·段成式传》引《广舆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⑧[清]杨宗时修、崔淦纂、吴耀斗续修、李士彬续纂《襄阳县志》卷六《人物·流寓》,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清]恩联等修、王万芳纂《襄阳府志》卷二十六《人物志四·流寓》也有详细的记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①[清]邓性修、李焕章等纂《临淄县志》卷九《人物》收录有段文昌、段成式的事迹,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民国]舒孝先修、崔象谷纂《临淄县志》卷二十一《人物志一·先贤》、卷二十三《人物志三·宦绩·段文昌传》等都有其家族主要人的活动景象,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②[民国]舒孝先修、崔象谷纂《临淄县志》卷三《古绩志》。
    ③[清]徐政修、马骕纂《邹平县志》卷四《封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④[清]程素期修、程之芳等纂《邹平县志》卷二《桥梁》,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⑤张实居《萧亭诗选》卷三,雷梦水、潘超、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25页。
    ⑥郭连贻、王红、杨景敏选注《邹平历代诗选》,邹平诗词学会编,1989年,第50页。
    ⑦王红《邹平文化源流述略》,邹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邹平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6年,第287—288页。
    ⑧[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在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长白山、沙弥二桃的有卷二《玉格》、卷十三《冥迹》和
    ①《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七也收录有温庭皓《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可以与段成式的诗相媲美。
    ②[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六《焚麈寄·谭屑》引《培元录》云:“于頔为襄州日,点山灯一,上油二千石。”
    ③《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六《于頔传》。
    ①《全唐诗》卷五百九十。
    ②关于燃灯习俗的起源,[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七《辩证类·元宵灯》云:“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自昏到明,今其遗事。《容斋三笔》既辩《史记》无此文,尚未得其实,《事物纪原》又引《僧史略》,以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今乃遗事。天事既无据,时日尤非,不足信也。《春明退朝录》以为梁简文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山灯诗》,以为起自南朝。予以此虽灯作,未知何时之灯之咏也,不若显显。唐书《严挺之传》云:‘睿宗好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陁请然千灯,因弛门禁,帝御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继而韦述《两京新记》曰:‘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看灯。’则是始于睿宗,成于玄宗无疑。至宋乾德五年正月,诏以朝廷无事,区宇乂安,令开封府更增十七、十八两夕,五夜之俗因此也。今以十三易十八者,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下余日。后约中定今五日耳。”
    ③[清]陳鍔纂修《襄阳府志》卷六《风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此外,同治《襄阳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在今天襄阳地区仍然流传着正月十五日为灯节的民俗,至于说唐代习俗的因素则相对较少,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灯节习俗所表演的节目类似,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樊市志》卷二十九《民俗宗教方言》,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4年,第885页。
    ④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⑤宗懔《荆楚岁时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①陆羽有《送穷图》,[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艺术类一》。
    ②《全宋词》卷一百五十六。
    ③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北京:中华书局(据十万卷楼本排印),1985年,第92页。
    ④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十三《晦日·号穷子》,第135页。
    ⑤[金]元好问《元好问集》卷十一。
    ⑥[金]元好问《元好问集》卷十二。
    ①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第112—113页。
    ②郭广民、王毅编著《齐鲁酒文化趣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③《全唐诗》卷七百九十六。
    ④李永祥、史瑞玲编《小清河诗文选注》,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①[清]董芸著、宋家庚注《广齐音》,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①[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
    ②对此石镜,明王象春《方山石镜》云:“山魈木魅并川狐,石镜莹莹当禹图。涂抹纵能遮法照,岂防山下有明湖。”参见[明]王象春著、张昆河、张健之注《齐音》,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第91页。清董芸《石镜》云:“曾闻石镜怖山精,异事当年说奂生。莫怪崖前轻使漆,误人从古是聪明。”[清]董芸著、宋家庚注《广齐音》,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8年,第117页。
    ①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十三《南燕》,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集《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上海:开明书店,
    1936年,第116页。
    ②[清]李调元《尾蔗丛谈》卷一《鹅铃》云:“济南郡,张公城西北有鹅浦。南燕时,世有渔人居水侧,尝听鹅声中有铃声,甚清亮。候之,见一鹅,咽颈极长,罗得之,项上有铜铃,缀以银锁,隐起‘元封元年’字。”
    ③[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别集类存目十二》。
    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九《谈艺九》“平陵城”云:“《后山丛谈》云:‘齐之龙山镇,有平陆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马台,其高半之,阔五之三,上下如一,其西与南则在内,东、北则在外,莫晓其理。’今平陵城故址尚在,在历城、章丘界,所谓走马台者,不可复识矣。坡公诗‘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即此地。”于钦《齐乘》:“东平陵城在济南东七十五里。”
    ⑤[宋]苏颂《本草图经·果部》卷十六《杏核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550页。
    ⑥[明]姚可成汇辑、达美君、楼绍来点校《食物本草》卷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第429页。
    ①[明]王象晋纂辑、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98页。
    ②[清]董芸著、宋家庚注《广齐音》,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①《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五。
    ②《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云:“段文昌于荆、蜀皆有先祖故第,至是赎为浮图祠。又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彻祭,即以音声歌舞继之,如事生者,搢绅非焉。”
    ①刘洁《时尚美食》记载:相传有一年,段文昌回湖北省亲,回到家后大宴宾客,在这次宴中,他发现一道菜很特别,这道菜是将肉做成梳子的形状,名叫“梳子肉”。梳子肉吃起来虽然味道不错,但还是很腻,所以根本没几个人吃。宴席散了之后,段文昌找到做菜的厨师,交流改进的办法,建议厨师把肥肉换为五花肉,将其中的配料胡椒换成豆豉,并加入一些其他的配料会更好,交流完之后,段文昌还亲自跟厨师做了试试。过了几天,段文昌要回京了,又设了宴席,而且还点了这梳子肉。但这次的肉红白相间,瘦肉不柴,肥肉不腻,味道极为香美。菜刚端上桌,就被大家吃光了。人们纷纷询问菜名,段文昌看到这菜中的肉像纸片一样薄,一层层好像千张纸叠在一起,便告诉朋友,这叫“千张肉”。这道菜很快就传入各家饭馆,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美味。刘洁主编《时尚美食》,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
    ①《全唐文》卷六百一十七。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传》。
    傅德岷主编《巴蜀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53页。
    ①张淏《云谷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6页。
    ②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
    ③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七《僧无可书寂照碑》记:“此碑为段成式文,僧无可书,成式著《酉阳杂俎》者,好奇之士也。”
    ④胡应麟《增校〈酉阳杂俎〉序》,《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四库全书本。
    ⑤《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云:“《汉上题襟集》十卷(段成式、温庭筠、余知古。)”《郡斋读书志·总集类》著录《汉上题襟集》十卷,记云:“唐段成式辑其与温庭筠、余知古酬和诗笔笺题。”
    ①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
    ①[明]周珽集注《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五十八。
    ②[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七“段成式传”云: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温飞卿曰:“若状此,便可以疻面对捽胡。”成式乃曰:“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消。”又曰:“掷履仙凫起,撦衣蝴蝶飘。羞中含薄怒,颦里带余娇。醒后犹攘腕,归时更折腰。狂夫自缨绝,眉势倩谁描。”韦蟾云:“争挥钩弋手,竞耸踏摇身。伤颊讵关舞,捧心非效颦。”飞卿云:“吴国初成阵,王家欲解围。拂巾双雉叫,飘瓦两鸳飞。”
    ③贾晋华《〈汉上题襟集〉与襄阳诗人群研究》,《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①[清]朱鹤龄《愚菴小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17页。
    ①徐一士《一士类稿》,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1页。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19页。
    ①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前言》,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①王琳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丛书·散文卷》,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371页
    ①石麟《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传奇作品》,《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87—388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40页。
    ①程国赋《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①[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
    ②胡应麟《增校〈酉阳杂俎〉序》,《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四库全书本。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②颜建真:《论〈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页。
    ④[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1页。
    ⑤李莉《〈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第6页。
    ⑥[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2页。
    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页。
    ①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4页。
    ③胡应麟《增校〈酉阳杂俎〉序》,《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四库全书本。
    ④[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4页。
    ⑤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49页。
    ⑥[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①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504页。
    ②柯卓英《唐代笔记小说编撰者略论》,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
    ③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④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⑤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4—436页。
    ②[清]朱鹤龄《愚菴小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17页。
    ③李中华《晚唐“三十六体”辨说》,《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①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3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84页。
    ③卞孝萱主编《唐代文学百科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④韩雪晴《三十六体骈文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2页。
    ⑤谢无量《骈文指南》,北京:中华书局,1940年第13版,第53—54页。
    ⑥韩雪晴《三十六体骈文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6页。
    ⑦韩雪晴《三十六体骈文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34页。
    ①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24页。
    ②尹博《晚唐“三十六体”到底是指什么》,《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③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85页。
    ④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7页。
    ⑤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名人录·段安节》,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第867页。
    ⑥亓娟莉《〈乐府杂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2页。以上所列仅是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①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②李伯齐、车吉心主编《齐鲁闻人》,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第336页。
    ③隗芾、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30页。此外,王文宝《中国俗文学辞典》(1990年)、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2分册)》(1983年)、吴文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1987年)、章佩林主编《全球名人大典》(1992年)、林焕文与徐景学主编《世界名人辞典》(1987年)等均认为段安节生卒年不详。
    ④亓娟莉《〈乐府杂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6—18页。
    ⑤《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一》。《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儒林传二·凌廷堪传》云:“廷堪《礼经》而外,复潜心于乐,谓今世俗乐与古雅乐中隔唐人燕乐一关,蔡季通、郑世子辈俱未之知。因以隋沛公郑译五旦、七调之说为燕乐之本,又参考段安节《琵琶录》、张叔夏《词源》、《辽史乐志》诸书,著《燕乐考原》六卷。”一种说法《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
    ⑥《通典》卷二十七《职官九·诸卿下·国子监》。
    ⑦《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
    ⑧《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唐六典》卷二十一《国子监》云:“祭酒一人,司业二人……司业二人,从四品下。”
    ①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②[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云:“成式子安节,娶庭筠女。安节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善音律,著《乐府新录》传于世。”《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一《鬼三十六·段成式》引《南楚新闻》云:“子安节,前沂王傅,乃庭筠婿也,自说之。”
    ①《旧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成式传》。
    ②[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
    ①俞为民、孙蓉蓉介绍段安节云:“段安节,生卒年不详。唐昭宗乾宁时任国子司业。父段成式曾任太常少卿,善音律。受其父影响,自幼喜好音乐,能度曲,精乐律。作有《乐府杂录》一卷,记载唐代宫中乐部的设置、乐律及歌舞艺人的轶事,考述歌舞、曲调的内容与源流、乐器的弹奏与来源等。”参见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7页。陈尚君介绍云:“太常少卿段成式子。乾宁中为国子司业。仕至吏部郎中、沂王傅。娶温庭筠女为妻。段安节善乐律,能自度曲。因见《教坊记》所载未尽周详,遂于乾宁元年采见闻编成《乐府杂录》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参见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85页。
    ②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85页。
    ①胡天成《论段安节的“咸淡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第二十一辑,北京:
    ①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82页。
    ②《全唐文》卷八百十三陆希声《北户录序》。
    ①陆心源《重刻北户录叙》,段公路纂、崔龟图注《北户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②《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四》云:“高州隋高凉郡。旧治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县。天宝元年,改为高凉郡。乾元元年,复为高州。”
    ③陆心源《重刻北户录叙》,段公路纂、崔龟图注《北户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④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7—348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蜀冈录》。
    ①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2页。
    ②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新亚学报》1963年第2期。
    ③见前文《新唐书》云:“段公路《北户杂录》三卷——文昌孙。”《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二》亦载:“段公路《北户杂录》一卷”。《文献通考》卷二百五《经籍考三十二·史(地理)》云:“《北户杂记》三卷,陈氏曰:唐万年县尉段公路撰。邹平公之孙。邹平,文昌也。”关于《北户杂录》称作《北户录》问题,纪昀云:“疑传写误衍一‘杂’字。”不确,姑为一说。应是后来传写简省一字更妥。
    ①《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②亓娟莉:《〈乐府杂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①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周勋初文集》第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事始·乐府名大郎神》云:“本朝乐府有《二郎神》,非也。按《唐乐府杂录》曰:‘《离别难》。武后朝,有一士人,陷冤狱,籍其家。妻配入掖庭,善吹觱栗,乃撰此曲以寄情焉。初名《大郎神》,盖取良人行第也。既畏入知,遂三易其名,曰《悲切子》,又曰《怨回鹘》。’乃以大为二,传写之误。”
    ②[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十七《子部十二·小说家类五》
    ①吴文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84页。
    ②吴文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题解》,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88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
    ③[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八。
    ④邓复《酉阳杂俎序》,[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2页。
    ⑤《南楚新闻》“段成式”条。
    ①《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成式传》。
    ②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七载:成式,字柯古,文昌之子。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尝于私第凿池,得片铁,命周尺量之,笑而不言。置之密室,时窥之,则有金书二字,报十二时也。成式博物类此。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附子成式传》。
    ②王志民《齐文化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7页
    ①任半塘《唐戏弄》(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71页。
    ①《新唐书》卷八十九《段志玄传附文昌传》。
    ②[明]冯梦龙《古今谈概·食宪章》云:“段文昌丞相精馔事,第中疱所榜曰‘炼珍堂’,在途号‘行珍馆’。自编《食经》五十卷,时称为‘食宪章’。”
    ①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6页。
    ①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82页。
    ①《汉书》卷七十《段会宗传》。
    ②《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记载:唐代建中三年(782),礼仪使颜真卿奏:“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唐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这64人中就包括“太尉新丰侯段颎”。
    ③《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
    ④《读通鉴论》卷四《元帝》。
    ⑤《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列传附父晖传》。
    ⑥《旧唐书》卷六十五《长孙无忌传》。
    ⑦张淏《云谷杂记》卷二。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②《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四《职官部五十二·刺史上》。同书卷三百三十八引《东观汉记》曰:“段颎起于徒中,为并州刺史,有功征还京师。颎乘轻车,介士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拂天蔽日,铮铎金鼓,雷振动地,连骑继迹,弥数十里。”
    ③《北史》卷七《齐本纪中·孝昭帝纪》记载,孝昭帝皇建元年十一月,下诏以“故太尉段荣”等十三人配飨太祖庙庭。
    ①[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64页。
    ②吴克裘《恶溪变好溪——唐代处州的治水工程考证》,《丽水日报》2009年9月21日。
    ③《全唐文》卷六百十七段文昌《修仙都观记》。《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云:“相国邹平段文昌旅寓之年,邅回峡内,时因登眺,炷香稽首,祝于二真曰:苟使官达,粗脱栖迟,必有严饰之报。自是不十岁,拥旄江陵。视事之初,已注念及此。俄梦二真仙,若平生密友,引公登江渚之山,及顶,乃阴君洞门矣,二真亦不复见。翌日,施一月俸钱修观宇,一月俸为常住本钱。常俾缮完,以答灵贶。”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八十一。
    ④《南楚新闻》“段成式”条记曰:“唐段成式词学博闻,精通三教;复强记,每披阅文字,虽千万言,一览略无遗漏。”
    ⑤《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段文昌传附成式传》云:“咸通初,出为江州刺史。解印,寓居襄阳,以闲放自适。家多史书,用以自娱,尤深于佛书。”
    ①郑学檬、冷敏述《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l页。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9页。
    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
    ①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页,第5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续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50页。
    ②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③王俊敏《人类学研究与文化沟通》,《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①[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己云:“长安夏中,或天牛虫出篱壁间,必雨。天牛虫即黑甲虫也,段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②关于蝎子传往南方的历史,各书记载不一。[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云:“剑南元无蝎,尝有人任主簿,将蝎之任,而有之,今呼为主簿虫也。”[唐]佚名《大唐传载》云:“润州金坛县,大历中北人为主簿,以竹筒赍蝎十余枚,置于厅事之柳树后,遂孳育至百余枚。为土气所蒸而不能螫人,南民不识,呼为主簿虫。”蝎子作为从北方地区带往江南的毒虫,在后世仍然引起人们的关注。[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蝎》云:“南都三四十年前绝无蝎,人多白首未见之,顷年处处生此蟲。余家自乙巳归自京师,每岁夏秋间必见之,形差小于京师,被螫者痛楚无异,盖疑为厢笥中携其种至,因遂孳育如此。南邻赵光禄家亦有之。”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顾起元又引用段成式的观察进一步说明。
    ①李朝品《医学节肢动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262页。
    ②《宋书》卷八《明帝纪》云:“宣阳门,民间谓之白门,上以白门之名不祥,甚讳之。尚书右丞江谧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谧稽颡谢,久之方释。”
    ①《酉阳杂俎》卷八《黥》。
    ①《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陈藏器《本草拾遗》卷六云:“壁钱虫似蜘蛛。作白幕如钱贴墙壁间,北人呼为壁茧。”又云:“壁钱主治鼻衄,金疮出血不止,捺取虫汁,注鼻中及点疮上,亦疗五野鸡病下血。”
    ②《酉阳杂俎》卷二《壶史》。
    ③《酉阳杂俎》卷二《壶史》。
    ④《酉阳杂俎》卷五《怪术》。
    ⑤《酉阳杂俎》卷四《喜兆》。
    ⑥《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①《酉阳杂俎》卷八《梦》。
    ②《酉阳杂俎》卷八《雷》。
    ①《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②《酉阳杂俎》卷八《黥》。
    ③岑仲勉主张黄坑为火祆教葬俗,其学生蔡鸿生主张为佛教徒的葬俗,参见岑仲勉《隋唐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第319页。蔡鸿生《唐代“黄坑”辨》,《中外交流史事考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60—67页。
    ①[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已云:“段成式侄女乳母阿史,本荆州人。尝言小时,见邻居百姓孔谦篱下有蚓,口露双齿肚下足如蚿,长尺五,行疾于常蚓。谦恶,遽杀之。其年谦丧母及兄叔,因不可得活。”
    ①郑愍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页。
    ①孙正国《文学的生活遭遇——民间文学本体批评引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②谭达先评价此事云:“此篇属现实类,道土使法捉弄皇帝型故事。主旨是揭露玄宗并非诚心向术士学道,故受愚弄。它说,玄宗向术士罗公远学隐身术,仅以道为戏,终无所成,被他讥笑捉弄。玄宗谩骂他,他便先后使出道术,多次捉
    弄他。故事中采用了幻想性的情节:一、罗公元入殿柱,揭其过失;他下令,叫换了柱子,打碎它。二、公远仍在柱下石再揭其过失,玄宗又换了新的柱下石。三、玄宗看见公远的形象仅高一寸多,仍在新的柱下石中。四、玄宗把它打碎成十多段,却又每一段都有公远的影象;共经过四次捉弄,终使玄宗害怕,被迫道歉。于是,公远又进行了第五次最大的捉弄:忽然失踪了。最后,公远却现身于蜀道,笑着瞩咐中使代向玄宗致歉。这是给玄宗保存一点帝皇面子,也令他啼笑皆非。先后经过五次捉弄。情节曲折多姿,真是层层发展,多次变形的场面,越到后来气氛越紧张,也越有奇趣。终至使玄宗道歉。他才忽隐去。至此,显示了公远确是有高妙的道术者,而玄宗根本不是真心学道者。从进一步看,此篇也寓有告诫学道者的这个深意:如学道非出自真心,即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当时道教十分流行,术士可以斗倒帝王,也富有民间傲视帝王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可视此篇是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的。”[澳大利亚]谭达先《中国二千年民间故事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鱼服”是鱼皮做的箭袋,“困于鱼服”即为人所射之意。
    ①单殿元、王春磊《汉语文献中的非汉语词语》,《淄博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
    ①《酉阳杂俎》卷六《艺绝》。[明]冯梦龙《古今谈概·灵迹部》“卜天津桥”云:“唐天宝末,术士钱知微尝至洛,居于津桥卖卜,一卦帛十匹。历旬,人皆不诣之。一日,有贵公子意其必异,命取帛如数,卜焉。钱命蓍而卦成,曰:‘君戏耳。’其人曰:‘卜事甚切,先生岂误乎!’钱请为隐语曰:‘两头点土,中心虚悬,人足踏跋,不肯下钱。’其人本意卖天津桥绐之。其精如此。”
    ②徐北文主编《济南竹枝词》(合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第86页。
    ①《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九《谚语》引《{制鱼}鱼谚》云:“宁去累世宅。不去{制鱼}鱼额。”赵岐《三辅决录·{制鱼}鱼》云:“{制鱼}鱼,肥炙甚美,谚曰:宁去累世宅,不去{制鱼}鱼额。”
    ②《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二《鳞介部十四·蛎》。
    ③《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五《果部十二·扶留》。
    ④[晋]王嘉《拾遗记》卷七《魏》云:“明帝即位二年,起灵禽之园,远方国所献异鸟珍兽,皆畜此园也。昆明国贡嗽金鸟,人云:‘其地去燃洲九千里,出此鸟,形如雀而色黄,羽毛柔密,常翱翔海上,罗者得之,以为至祥。闻大魏之德,被于荒远,故越山航海,来献大国。’帝得此鸟,蓄于灵禽之园,饴以真珠,饮以龟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
    光。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故宫人相嘲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于是媚惑者,乱争此宝金为身饰,及行卧皆怀挟以要宠幸也。魏氏丧灭,池台鞠为煨烬,嗽金之鸟,亦自翱翔矣。”
    ①关于“有书借人为可嗤,借书送还亦可嗤”中“嗤”的解释,可参考辛德勇《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读书与
    ①[清]董芸著、宋家庚注《广齐音》,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②以上参见王树山、尚恒元、申文元辑《古今俗语集成》(第一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03—504页。
    ①[唐]李济翁《资暇集》卷上《车马有行色》云:“今见将首途者多云车马有行色。按《庄子》称,柳下季逢夫子,自盗跖所问,云此也。意者以其车有尘而马意殆。今有涉远而来者,用此宜矣。《南华》既非僻经,咸所观习,奚不根其文意而正其讹欤?”
    马之骕《中国的婚俗》,台北:经世书局,1985年,第112页。左云霖《风流天子》,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第439页。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79页。
    [宋]王谠《唐语林》卷八《补遗》有相同的记载。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卷三《查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5—136页。
    ①[唐]徐坚《初学记》卷三十《鳞介部·鱼》。
    ②《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四《水族一·子归母》引《感应经》。
    ③[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异鱼》。
    ④《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五》。
    ⑤[宋]曾慥辑《类说》卷四。
    ⑥[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云:“鲎背上有骨如扇,乘风而行,名鲎帆。其众如排筏,名鲎排。”[清]梁章钜《浪迹三谈》卷五《瓯江海味杂诗》云:“鲎瓯人多不敢食,嫌其形似,烹法亦难,厨子多为之束手。鲎帆如便面,离奇形可憎。烹制亦实难,安得天厨星(鲎尾最佳,然烹制实难得好手)?”
    ⑦[明]姚可成汇辑、达美君、楼绍来点校《食物本草》卷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第618页。
    ①[明]陈继儒《群碎录》云:“妈蚁亦不入他群,故为马蚁,一名玄驹。”
    ②[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九《禽鱼》。
    ①[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云:“松命根遇石则偃,盖不必千年也。”
    ②《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九《将帅一·唐休璟》引。[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聪敏》亦云:“唐休璟为灵武大总管……先是,突厥与诸蕃相攻,安西道绝。表奏押至,则天令宰臣商度事宜。休璟俄顷草奏,便施行。居十余日,安西道果奏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所画。”
    ③《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四《报应三十三·李信》引。
    ④《太平广记》卷三百十一《神二十一·进士崔生》引。
    ①《隋书》卷二十二《五行志上》。
    ②《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引《聘北道记》云:“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
    ③[唐]载孚《广异记》。黄永年《唐代的玩偶——新妇子》,《中央日报·文物周刊》1947年7月2日。
    ①[宋]王谠《唐语林》卷一《言语》也有相同的记载。
    ②《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①以上参见刘传鸿:《〈酉阳杂俎〉词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14页。
    ②李志慧云:“为了扩大影响,造成声势,影响主考官的视听,唐代举子在投献新的行卷前,又结成朋党。当时分为两派,称为东西棚,各推有声望者为棚头。刘长卿和袁成用在天宝年间就分别担任过棚头。两派各有门路,与朝中权贵相通,一方面保护本派人员以争取榜上有名,一方面又攻击另一派的人员。”参见李志慧《中国古代文人风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①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八《搂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②[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事始》。《北史》卷二十四《王宪传附云子昕传》云:“尝有鲜卑聚语,崔昂戏问昕曰:‘颇解此不?’昕曰:‘楼罗,楼罗,实自难解。时唱染干,似道我辈。’”
    ③冯汉镛《唐宋文献散见医方证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①[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多蚊》云:“渡淮蚊蚋尤盛,高邮露筋庙是也。”[明]吕新吾《闺范》云:“江南有一女子,父系狱,无兄弟供朝夕,女与嫂往省之。过高邮,其郡蚊盛,夜若轰雷,非帐中不能避。有男子招入帐者,嫂从之。女曰:‘男女别嫌,阿家为谁,而可人也?’独露宿草莽中。行数日,竟为蚊嘬啦而死,筋有露者。土人立祠祀之,世传为露筋庙。”[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四《谈艺四》云:“予少时在扬州,过露筋祠。”王士禛《再过露筋祠》云:“翠羽明鸡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莲。”[清]周伯义《扬州梦》卷三《梦中事》云:“露筋祠无蚊,为贞魂所逐。”[清]周亮工《书影》卷六云:“予在维扬,既集露筋祠诸诗文合镌之,然土人多称为《露泾》。”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杨九娘》云:“嘉定县之东南有杨氏女名九娘者,父命夜守桔槔,为蚊所啮,不易其处,竟以羸死。其死与高邮之露筋同。然露筋之死以贞,九娘之死以孝,其所以死又有不同者。故其里至今名孝女里,而里人立庙祀之,亦如露筋。但高邮为南北往来要冲,故露筋之名颇著,而嘉定僻在海滨,遂罕有知九娘之名者,余故表而出之。”
    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
    ③[宋]晁补之著、乔力校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220—221页。
    ①[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7页。
    ②[魏]吴普《神农本草经》卷一《天明精》。[宋]卢多逊《开宝本草·草部上品》下卷第七云:“天名精:昧甘,寒,无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虫,去痹,除脚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久服轻身,耐老。一名麦句姜,一名虾蟆蓝,一名豕首,一名天门精,一名五门精,一名彘颅,一名蟾蜍兰,一名觐。生平原川泽。五月采。”唐本注云:“鹿活草是也。《别录》一名天蔓菁,南人名为地菘,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故名虾蟆蓝;香气似兰,故名蟾蜍兰。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丁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豨莶苦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类也。”[宋]卢多逊《开宝本草(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①郭爽:《〈酉阳杂俎〉新词新义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刘传鸿:《〈酉阳杂俎〉词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续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49页。
    ①毛晋《〈酉阳杂俎〉前集跋》,[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6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①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第8页。
    ②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7—28页。
    ③《旧唐书》卷六十七《李勣传附敬业传》云:“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廷之遽衰。”《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九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收录了全文。
    ①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②[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己也有这段材料,可见饲养信鸽作为奇闻颇受重视而广为流传。
    ③《梁书》卷五十四《海南诸国传·盘盘国传》。《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传上》“盘盘国”作“槃槃国”。
    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天竺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上·天竺传》。
    ②李云鹄《〈酉阳杂俎〉序》,[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4页。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87—388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40页。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齐景公墓花樽》:“霞头沈佥事宦游时,有发掘齐景公墓者,迹之,得铜豆三,大花樽二。豆朴素无奇。花樽高三尺,束腰拱起,口方而敞,四面戟楞,花纹兽面,粗细得款,自是三代法物。归乾刘阳太公,余见赏识之,太公取与严,一介不敢请。及宦粤西,外母归余斋头,余拂拭之,为发异光。取浸梅花,贮水汗下如雨,逾刻始收,花谢结子,大如雀卵。余藏之两年,太公归自粤西,稽复之,余恐伤外母意,亟归之。后为驵侩所啖,竟以百金售去,可惜!今闻在歙县某氏家庙。”纪昀序明人刘绩《三礼图》:“齐景公器出晋永康中,象尊纯为象形,刘杳据以证象骨饰尊之非。”参见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二《经部二十二·礼类四》。
    ②袁晓春编注《朝鲜使节咏山东集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③文怀沙主编《四部文明(隋唐文明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41页。[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记录有此事,[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五《灭烛寄》也收录有此条材料。
    ①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三。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杂家类七》。
    ③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7页。
    ①许逸民注评《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酉阳杂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①《酉阳杂俎》中有关丧俗的记载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如阎若璩《潜邱札记》卷四《丧服翼注》即云:“或又问:父在为母期,期之丧莫有重焉?为妻服与此同,得毋甚与?曰:非甚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解得致精,一切传注未及。”转引自王齐洲、毕彩霞编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小说集解·下编唐代小说集解》,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577页。
    ①刘黎明《“嫁茄子”与“嫁杏树”》,《文史杂志》2005年第5期。
    ②《管子·小匡》记述齐桓公时疆域南部达到“雕题、黑齿”。《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吕氏春秋·慎行论》中有“黑齿之国”的记载,
    ③《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裴注引。
    ④《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传下》云:“(林邑)其南大浦,有五铜柱,山形若倚盖,西重岩,东涯海,汉马援所植也。又有西屠夷,盖援还,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孳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以其寓,故号“马留人”,与林邑分唐南境。”
    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传下》。
    ②《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熙平郡”条云:“梁简文之临雍部,发教禁之,由是颇息,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到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当葬之夕,女婿或三数十人,集会于宗长之宅,著芒心接篱,名曰茅绥。各执竹竿,长一丈许,上三四尺许,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典。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为风俗。隐讳其事,谓之刺北斗。既葬设祭,则亲疏咸哭,哭毕,家人既至,但欢饮而归,无复祭哭也。其左人则又不同,无衰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到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歌数十阕,乃衣衾棺敛,送往山林,别为庐舍,安置棺柩。亦有于村侧瘗之,待二三十丧,总葬石窟。”
    ③[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十亦云:“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豸尞>子之号。头将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共守之,及夜生翼飞去,晓却还。”
    ①[明]罗曰褧著、余思黎点校《咸宾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31页。
    ②曹炳章原辑、芮立新主校《中国医学大成》第八册《医案医话分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第833页。
    ③《太平御览》卷二十二《时序部七·夏中》引《酉阳杂俎》曰:“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蜕精神,如上屋,即自见其形,魂魄则不安矣。”[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六云:“俗讳五月上屋,言五月人蜕,上屋见影,魂当去。”
    ④[梁]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⑤赵建伟《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风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①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医务生活社,1953年,第38页。
    ②《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
    ③[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一《天部一》。
    ④赵振铎《辞书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37页。
    ⑤[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物部二》引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杜鹃初鸣,田家候之。此鸟昼夜鸣,血流不止,至商陆子熟,乃止。”
    ⑥罗漫《唐宋诗词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
    ①《酉阳杂俎》卷十六《广动植之一·羽篇》。
    ②《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
    ①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①《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②《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③《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
    ④《酉阳杂俎》卷八《雷》。
    ⑤《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明]王象春《瘿女》云:“临济曾闻妒妇津,宿瘤故赘点佳人。往来不用多柑妒,个个喉中积妒嗔。”
    ⑥《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
    ⑦《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
    ⑧[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850页。
    ⑨[清]周亮工《书影》10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页。
    ①[明]江瓘著、苏礼、焦振廉整理《名医类案》卷七《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77页。
    ②《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地部九·玉女山》引《梁州记》云:“肥城东南有玉女山,山有一石穴,中若房宇,有玉女入穴不出,穴前有修竹,下有石坛,风微动竹,拂坛如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二《蓬球》云:“蓬球,字伯坚,北海人也。晋太始中,入贝丘西玉女山中伐木,忽觉异香。球迎风寻之,此山廓然自开,宫殿盘郁,楼台博厂。球入门窥之,见五株玉树。复稍前,有四仙女弹棋于堂上,见球俱惊起,谓曰:‘蓬君何故得来?’球曰:‘寻香而至。’
    ①栾保群编著《中国神怪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7—118页。
    ②柳宗元著、曹明纲标点《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一《题序·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8页。
    ③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4页。
    ④颜建真《考先志于载籍——〈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书面素材来源的影响》,《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3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②段成式关于日南厩山裸民在面部刺花、去齿作为装饰的记述,其实从汉代以来就引起关注。《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汉代海外三十五国中,自西南至东南方有裸国民,说明裸国为南方之国。同书卷十七《说林训》云:“西方之倮国,鸟兽弗辟,与为一也。”又以为国在西方。《述异记》卷上云:“桂林东南边海,有裸川。海上有裸人乡。”则仍为南方之国。
    ③《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二《道部四·天仙》。
    ①金沛霖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第1333—
    1334页。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下册)》卷一百六十《先宋文》杜琼《重思赋》云:“霏霏春暮,翠矣重思。云气交备,嘉谷应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944页。两处文字略有差异。
    ②《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杜琼传》。
    ③卢嘉锡总主编、杜石然本册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9—440页。
    ①[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七《獭祭寄·禽兽》引。
    ②蒋蓝《玄兽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③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页补注:向氏注引《广志》阜山文谓“吊鸟山传说,今犹流行于大理,地在上关之花甸坝。《广志》所云之阜山,非点苍山莫属也。”按: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西汉至南朝时期西南地理·山川名称》吊乌山云: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大理府山川曰:“凤羽山,一名鸟吊山,在浪穹县(今洱源)西南三十里,世传凤凰死于此。九月,百鸟啁啾来朝,土人网之,多异羽。”盖自古相传,改其山名为凤羽山也。向达《蛮书校注》卷二玷苍山谓:“《广志》所云之阜山,非点苍山莫属也。”又谓“吊鸟山地在上关之花甸坝”,所说非也,穆药作《吊鸟山考》已辩之(文载云南《学术研究》杂志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号)。
    ④贾祖璋《鸟与文学》,《贾祖璋科普文集》(上卷,1928—1936),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
    ①《高僧传》卷三《译经下·宋江陵辛寺释法显传》。
    ②《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一《嗤鄙四·教坊人》引。
    ③[美]谢弗(E.H.Schafer)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
    ①《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木部九·桄榔》。
    ②姚立江、潘兰香《人文动物——动物符号与中国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胡新生也认为:“《杂五行书》所谓‘亭部地上土’或是指亭卒办公处所的士,或干脆是指亭卒脚下之土。以亭部之土厌胜盗贼和鼠类,一是因为视鼠、盗为同类,再是想借助治安官员的威名。”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71页。
    ③卢向前《敦煌吐鲁番文书论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9页。
    ①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②[宋]王谠《唐语林》卷四《贤媛》也引用了此条材料。[清]史梦兰有词云:“雅淡仙姿羽客裳,旧传鸦女字虫娘。赤绳新向苏家系,花烛分排换艳装。”[清]史梦兰《全史宫词(上)》卷十九《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329页。
    ①乔力、李少群主编《山东文学通史(上)先秦至清末》,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②[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亦云:“上宽厚之德出于天然。为儿时,常为玄宗器之。每坐于玉案前,熟视上貌,谓武惠妃曰:‘此儿甚有异相,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因命取上清珠,以绛纱裹之,系其颈上。上清珠,即开元初罽宾国所贡(罽宾国在西海)。其珠光明洁白,可照一室。视之,则有仙人、玉女、云鹤、绛节之象,摇动于其中。及上即位,宝库中往往有神光异气。掌库者具以事告,上曰:‘岂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绛纱犹在。乃泫然流涕,遍示近臣曰:‘此我为儿时,明皇所赐也。’遂令贮之于翠玉函,置之于卧内。忽有水旱、兵革之灾,上每虔祝之,无不应验。”苏鹗所记述的文字略有差异,且其生活的年代较段成式为晚,为光启二年进士,其所著文字或引自段成式,或二人皆有所本,亦未可知。[宋]曾慥辑《类说》卷四十四关于上清珠引用的是苏鹗《杜阳杂编》,而《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宝三》关于上清珠则引用的是《酉阳杂俎》。可知在宋代两种说法均存。
    ①[清]许增辑《娱园丛刻十种》,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仁和许增辑刻本。
    ②《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六。
    ③[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一《笔谱上》。
    ④马伯英等、高晞、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统》,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③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①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周勋初文集》第5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②王颖《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③李宗为《唐人传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1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⑤程毅中编《神怪情侠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漫话》,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⑥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9页。
    ⑦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①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②许逸民注评《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酉阳杂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页、15页。
    ③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9页。
    ①严杰《唐五代笔记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页。
    ②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前言第5页。
    ③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4页、5页。
    ④金桑选译《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丛书·酉阳杂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5页。
    ①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4页。
    ②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89页。
    ③《酉阳杂俎》卷八《黥》。
    ①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六《杂记·酉阳杂俎》云:“虽多迂怪琐屑,其门目如《忠志》、《天咫》、《玉格》、《壶史》、《贝编》之类,尤为纤诡,然采取甚博,遗闻佚事,往往而存,实小说之渊薮。”
    ②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89页。
    ③林辰《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
    ①郑愍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83—84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③杨义《从〈酉阳杂俎〉到〈夷坚志〉》,《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①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4—75页
    ①李元度辑、王香余、欧阳谦校刊《原辑南岳志》卷二十六《杂识》记述此事云发生在衡山村。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据民国十二年版影印)。曾国藩、郭嵩焘《湖南通志》卷二百十一《人物志·技术》篇也记载昝老为衡山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430页。
    ②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6页。
    ③《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四《无赖二》将韦少卿之事列于此门下。[明]冯梦龙《古今谈概·怪诞部》。“札青”亦称“点青”、“雕青”,即文身。刺文字或图案于肤,填以青色,使图文永著,故名。
    ①马兰《古代志怪小说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1页。
    ①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②许逸民注评《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酉阳杂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7页。
    ①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目录第7、10、11、12、页。
    ②《霞外杂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七·道家类存目》云:“旧本题铁脚道人撰。有敖英序,称‘嘉靖丁酉,泊舟空舲滩,偶仙翁所授’。又有后跋,称:‘铁脚道人姓杜氏,名巽才,魏人。’亦未详其信否也。所言皆养生术,大旨阐黄老恬静之理。”
    ①卞孝萱主编《唐代文学百科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第1028页。
    ②胡敬署、陈有进、王富仁等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年,第147页。
    ③杨琳《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谈杂俎体诗文的发展过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①杨义《从〈酉阳杂俎〉到〈夷坚志〉》,《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②郑愍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附录一《〈太平广记〉与〈酉阳杂俎〉篇目分类比较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89—104页。
    ③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4—436页。
    ①颜建真:《论〈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颜建真《考先志于载籍——〈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书面素材来源的影响》,《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3期。
    ③[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前言第1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34—236页。
    ③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34页。
    ①[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云:“魏置河东郡,郡多杂流徙民,有刘堕者,工酿,王公庶友牵拂相招饮,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返语为桑落也,桑落酒名;今僧徒饮酒亦有廋语,呼为般若汤,又云不喏,言不揖而径饮也。”
    ②[明]陆楫《古今说海·说略》。
    ③[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4页。
    ④《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七、卷二百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八、卷三百五十五、卷六百八十一。
    ⑤[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四。
    ⑥[明]曹臣编《舌华录·讥语第十三》。
    ①[清]梁廷枏著、骆驿、刘骁校点《海国四说·兰崙偶说》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2页。
    ②《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三《酒》也收录有此故事。[宋]曾慥辑《类说》卷五十九引《酒谱》,[明]李贽《初潭集》卷十七《师友七·酒人》,[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明]刘元卿《贤弈编·附录·闲钞上》,[清]空空主人《岂有此理》午集《美味·酒说》均有昆仑觞的记载。
    ③《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二。
    ④[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一《物部三》。
    ②《酉阳杂俎》卷七《酒食》。
    ③[明]方以智著《通雅》卷三十九《饮食》,北京:中国书店(据清康熙姚文燮浮山此藏轩刻本影印),1990年,第47页。
    ④[清]夏曾传著、张玉范、王淑珍注释《随园食单补正》,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第319页。
    ⑤广健行、陈永明、吴淑钿选编《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5页。
    ①周文柏主编《中国礼仪大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10页。
    ②《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
    ③《全唐诗》卷三百八十四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④《酉阳杂俎》卷五《怪术》。
    ⑤《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
    ⑥《酉阳杂俎》卷五《怪术》。刘淑芬著《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20—425页对于僧人饮酒有详细的讨论。
    ⑦《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梁纪十五·高祖武皇帝十五》“大同十一年”条云:“冬,十月,乙未,诏有罪者复听入赎。东魏遣中书舍人尉瑾来聘。”
    ①《酉阳杂俎》卷十六《广动植之一》。
    ①《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
    ②《非洲“食土者”》,《中国青年报》2010年8月21日。
    ③《酉阳杂俎》卷四《境异》。[元]周致中著、陆峻岭校注《异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页。
    ④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页。
    ⑤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两千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34—235页。
    ⑥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页。沈福伟认为:“《酉阳杂俎》中的仍建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是在瓜达富伊角南索马里南部沿岸的班图族居住区。仍建不过是僧祗的另一个译法,现在通译桑给。当地所有种植都靠天然降雨,它的特点是无井和河涧,用紫矿泥地以供蓄水。无井或河涧是谢贝利河以北索马里南部各州广阔荒原的特征。”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2页。
    ⑦《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云:“海中有拨拔力种,无所附属。不生五谷,食肉,刺牛血和乳饮之。俗无衣服,以羊皮自蔽。妇人明皙而丽。多象牙及阿末香,波斯贾人欲往市,必数千人纳氎镵血誓,乃交易。兵多牙角,
    ①[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02—103年。
    ②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页。
    ③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1页。
    ④《魏书》卷十二《孝静帝纪》。
    ⑤《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高祖武皇帝》。
    ①[明]李贽《初潭集》卷二十五《君臣五·侈臣》云:“世祖幸芳林园,就虞侍中悰求扁米粣,虞献粣及杂肴数十举,大官鼎味不及也。上就虞求诸饮食方,虞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虞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
    ②虞悰《食珍录》云:“刘孝仪曰:‘邺中鹿尾乃酒殽之最。’贺季白有青州蟹黄。《同昌公主传》有消灵炙、红虬脯,宋黾楼子脍,仇士良赤明香脯。韦巨源有单笼金乳酥、光明虾炙。衣冠家有肖家馄饨、庾家粽子,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炀帝御厨用九饤牙盘食。金陵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谢讽《食略》有十样:卷生龙须炙、千金碎香饼子、花无忧腊、连珠起肉……韦琳鳝表,诏答曰:‘省表,具知池沼搢绅、陂池俊义,穿蒲入筕,肥滑有闻。’浑羊设最为珍食,置鹅于羊中,内实粳肉,五味全,熟之。《谢朓传》有鮀臛汤法。贾(王+将)以瓠匏接河源水,经宿,器中色赤如绛,以酿酒芳味世中所绝。宋明帝有蜜渍鱁鮧。”
    ③[清]董含《三冈识略》卷十《鹿尾》。
    ④段成式所记述的材料实际来自《南齐书》卷四十一《周颙传》,该书云:“后何胤言断食生,犹欲食白鱼、(鱼旦)脯、糖蟹,以为非见生物。疑食蚶蛎,使学生议之。学生钟岏曰:‘(鱼旦)之就脯,骤于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至于车螯蚶蛎,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矿壳外缄,非金人之慎。不悴不荣,曾草木之不若。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实。’竟陵王子良见岏议,大怒。”
    ⑤《史记》卷四《周本纪》。
    ⑥《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①《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
    ②[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百三十八。
    ③《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四《食》引。
    ④《宋诗钞·沧浪集钞》。
    ⑤《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伊尹对商汤谈论治国之道时,用烹调美味作比喻。
    ⑥《齐民要术》卷九《飱、饭第八十六》云:“折粟米法:取香美好谷脱粟米一石,勿令有碎杂。于木槽内,以汤淘,脚踏;泻去沈,更踏;如此十遍,隐约有七石米在,便止。”很显然段成式所引材料源于贾思勰。
    ⑦《酉阳杂俎》卷十五《诺皋记下》。
    ⑧《酉阳杂俎》卷七《医》。
    ①《酉阳杂俎·续集》卷八《支动》。
    ②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③闫艶《唐诗食品词语语言与文化之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第53页。
    ④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⑤《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三《定数八》引[唐]卢肇《逸史》卷二《李宗回》。
    ⑥[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
    ⑦[宋]林洪《山家清供》卷下。王云五从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⑧张宇光主编《中华饮食文献汇编》,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酉阳杂俎》卷十一《广知》。
    ②《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类之三》。
    ③《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类之四》。
    ④《说郛》卷七十七引《景龙文馆记》。
    ①《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上》。《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刘太真传》亦载唐德宗诏曰:“此者卿士内外,朝夕公务,今方隅无事,蒸民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胜地追赏。每节宰相、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各赐五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二百贯,客省奏事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制。”
    ②参见《全唐诗》的相关先贤诗。
    ③参见《全唐文》的相关先贤文。
    ④徐兴海、袁亚莉编著《中国食品文化文献举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1页。
    ⑤侯清柏、张培荣著《介之推与寒食清明节》,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⑥《酉阳杂俎》卷十三《冥迹》。
    ⑦《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
    ⑧《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
    ⑨《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皋下》。
    ①《说郛》卷七十七引《景龙文馆记》。
    ②参见《全唐诗》的相关先贤诗。
    ③《酉阳杂俎》卷一《礼异》。
    ④《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二。
    ⑤《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二。
    ⑥《全唐诗》卷八百九十四。
    ⑦《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三。
    ⑧《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云:“龙朔二年,改尚药局曰奉医局。……合口脂匠二人。”《唐六典》卷十一《殿中省》云:“尚药局……合口脂匠二人。”
    ①《唐六典》卷二十二《少府军器监》。《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云:“中尚署……腊日,献口脂。”
    ②[宋]曾慥辑《类说》卷四十二《青庐》云:“士大夫家婚礼露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北朝馀风也。北方婚礼,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以竹枝打婿为戏,有至大委顿者。”
    ③《北史》卷八《齐本纪·幼主纪》。
    ④《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八《狐二》引载孚《广异记·李参军》。
    ①《全后汉文》卷八十九《群书治要》引。
    ①《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四周太祖《策礼乐兵刑问》。
    ②[宋]曾慥辑《类说》卷四十二节选《酉阳杂俎》云:“近世婚礼:当迎妇,以粟填臼,以席覆井,以枲塞窗。妇上车,婿骑而绕之匝。妇入门,先拜灶。成礼之明日,行黍。世俗相传,莫究其义。”
    于门外。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从者毕袗玄,纚笄,被纚黼,在其后。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宾东面答拜。主人揖入,宾执雁从。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降,出。妇从,降自西阶。主人不降送。婿御妇车,授绥,姆辞。”同书《聘礼》云:“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郑玄注:“不言卿,卿与大夫同执雁。”《礼记·昏义》云:“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②《新五代史》卷五十五《刘岳传》。
    ③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8页。赵睿才也指出:“其所云‘铺母’当指婚礼前一天到男家‘铺设房卧’的妇女,‘卺童’即是捧合卺杯盏的双童。”赵睿才《时代精神与风俗画卷——唐诗与民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④常建华《走进古代婚姻女性的世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9页。
    ⑤吴玉贵《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04页。
    ①《全后汉文》卷四十七。《全后魏文》卷二十二崔浩《女仪》云:“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如果说崔浩所述为真,那么北魏太武帝时期,崔浩所言应当是中原地区女性所遵守的行为规范。
    ②《全三国文》卷十五《魏》。
    ③《太平御览》卷二十八《时序部十三·冬至》。《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
    ④《通典》卷九十九《礼五十九》引《叔母寡姑遣还未嫁而亡为服议(晋)》。
    ①金桑选译《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丛书·酉阳杂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辨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5页。
    ③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第1450页。
    ④[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卷二十七《岁时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52页。
    ⑤蒋祖怡、张涤云整理《全辽诗话》,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508页。
    ①《酉阳杂俎》卷三《贝编》。
    ①《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②《酉阳杂俎·续集》卷二《支诺皋中》。
    ③《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
    ①《晋书》卷十《安帝纪》。《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高句骊国传》云:“高句骊王高琏,晋安帝义熙九年,遣长史高翼奉表献赭白马。以琏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骊王、乐浪公。”
    ②《宋书》卷三《武帝纪下》。
    ③《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高句骊国传》。
    ④《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百济国传》。
    ⑤《梁书》卷二《武帝纪中》。
    ⑥《梁书》卷五十四《东夷传·高句骊传》。
    ⑦《酉阳杂俎》卷十《物异》。
    ①《酉阳杂俎》卷七《医》。
    ②《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东夷传·新罗传》。
    ③《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这一特殊的故事,在后世多部书籍中也有记载。[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九《水族六》、[宋]曾慥辑《类说》卷四十二在节选《酉阳杂俎》中专门选到这一故事。[明]江南詹詹外史《情史》卷二十一《情妖类·虾怪》、[明]王愖洲编《艳异编》卷三十四《妖怪部三》、[清]葆光子《物妖志·介类·虾》都有这一故事。
    [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丙集第六》王少傅鏊《海虾图》中有“画工何处写汝真,梦中曾到长须国”之句。北宋陶榖《清异录》卷上云:“二三友来访,买得虾蟹具馔,语及唐士人逆风至长须国娶虾女事,坐客谢谦冲曰:‘虾女岂不好?白角衫里个水晶人!’满筵无不大笑。”这个调侃也是够幽默的,但“水晶人”的胡子总还是连“白角衫”一起剥掉才好。李道和认为,唐代虾夷国这种真实的土著民族,是志怪小说中长须国的真实背景。而长须国“地曰扶桑洲”,正与扶桑为日本的古说及阿伊努人为日本土著的现实相合。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727页。
    ④《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二《四夷部三·东夷三·虾夷国》引《唐书》曰:“虾夷国,海岛中小国也。其吏须长四尺。尤善弓矢,插箭于首,令人戴觚而立,数十步射之,无不中者。显庆四年十月,随倭国使入朝。”此为今本《唐书》所无。《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六《四裔考三·虾夷》也有相同记载。
    ⑤《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四《四裔考一·倭》亦云:“天智立。明年,使者与虾蛦人偕朝。虾蛦人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须长四尺许,珥箭于首,令人戴瓠,立数百步,射无不中者。”
    ①《酉阳杂俎》卷六《器奇》。
    ②《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归崇敬传》。
    ①孙晋泰《朝鲜民族故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②《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之三》。
    ③《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类之四·草篇》。
    ①孙方柱《峨嵋富士紧相连友谊史话传千年——四川与雪村友梅的〈岷峨集〉》,北京大学哲学系、山东大学哲学系编《东方文化集刊(2)》,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2页。
    ②《酉阳杂俎》卷一《忠志》。
    ③《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之三·木篇》。
    ④《隋书》卷八十二《南蛮传·赤土传》。
    ⑤《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下》。
    ①[清]沈镕彪等撰、魏得良标点《续修云林寺志》卷六,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②《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上》。
    ③王进玉主编《化学化工卷》(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430页。
    ④熊大桐主编《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⑤《宋书》卷九《后废帝纪》。
    ①《梁书》卷二《武帝纪中》。
    ②《梁书》卷三《武帝纪下》。
    ③《梁书》卷五十四《海南诸国传·婆利国传》。
    ④《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南蛮西南蛮传·婆利传》。
    ⑤《酉阳杂俎》卷八《黥》。
    ⑥景振国主编《中国古籍中有关老挝资料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6页
    ①王国祥《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克木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3—58页。
    ②周嘉华、曾敬民、王扬宗《中国古代化学史略》,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202页。
    ①[唐]韦述《墨池编》卷一《五十六种书》是:龙书、八穗书、篆书、云书、鸾凤书、蝌蚪书、人书、龟书、钟鼎书、倒薤书、虎书、鸟书、鱼书、填书、大篆书、复篆、殳书、小篆、仙人篆、麒辚书、转宿篆、虫书、传信鸟迹书、细篆书、小篆书、刻符书、古隶书、徒隶书、署书、稿书、气·候时书、芝英书、符信书、金错书、尚方大篆、鹤头书、偃波书、蚊脚书、垂露书、悬针书、章草书、飞白书、一笔书、八分书、蛇书、行书、散隶书、龙爪书、稿及行隶、八体书、草书、虎爪书、鬼书、外国书、天竺书、花书。
    ②《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下》。
    ①《酉阳杂俎》卷十八《广动植之三》。关于各树种的解释参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75—188页。
    ①《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二十三国·阿軬荼国》。
    ②《魏书》卷一百二《西域传·康国传》。《隋书》卷三十八《西域传》云:“康国者,康居之后也。……有胡律,置于祆祠,决罚则取而断之。重罪者族,次重者死,贼盗截其足。”
    ③《周书》卷五十《异域传下·波斯传》。
    ④《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下·波斯传》。
    ⑤《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
    ⑥《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
    ⑦《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
    ①《酉阳杂俎》卷十《物异》。
    ②《全唐文》卷四百三窦忻《大唐云故云麾将军左监门卫将军上柱国彭城县开国公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③《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上·大食传》。《新唐书》卷四《高宗纪上》云:永徽二年“八月乙丑,大食国始遣使朝献。”六年“六月,大食国遣使朝贡。”《唐会要》卷一百《大食国》云:“永徽二年八月,大食遣朝贡。……开元初,遣使来朝,进良马、宝钿带。……十三年,遣使苏梨满等十三人献方物,授果毅,赐绯袍银带,遣还。”
    ④《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①《旧唐书》卷三十五《天文志上》。《新唐书》卷三十一《天文志一》所载相同。《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下》云:“骨利干处瀚海北,胜兵五千。草多百合。产良马,首似橐它,筋骼壮大,日中驰数百里。其地北距海,去京师最远,又北度海则昼长夜短,日入亨羊胛,熟,东方已明,盖近日出处也。”《唐会要》卷一百《骨利幹国》云:“骨利幹处北方瀚海之北,二俟斤同居,胜兵四千五百,口万余人。草多百合,地出名马。其国北接冰海,昼长夕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东方已曙,盖近日出之所也。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内附。”
    ②《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北狄传·铁勒传》。
    ③《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旧唐书》卷一百《裴矩传》云:“矩知帝勤远略,乃访诸商胡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篇,合四十四国,凡裂三道:北道起伊吾,径蒲类、铁勒、突厥可汗廷,乱北流河至拂菻。”
    ④《隋书》卷八十三《西域传·波斯传》。
    ⑤《隋书》卷八十四《北狄传·铁勒传》。
    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上·天竺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上·天竺传》云:“隋炀帝时,遣裴矩通西域诸国,独天竺、拂菻不至为恨。”
    ②《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传·高昌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上·高昌传》云:“武德初,伯雅死,子文泰立,遣使来告,高祖命使者临吊。后五年,献狗高六寸,长尺,能曳马衔烛,云出拂菻,中国始有拂菻狗。”
    ③《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下·拂菻传》云:“贞观十七年,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下诏答赉。大食稍强,遣大将军摩拽伐之,拂菻约和,遂臣属。乾封至大足,再朝献。开元七年,因吐火罗大酋献师子、羚羊。”
    ④《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①马奕主编《中国戏剧电影辞典》,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41页。
    ①《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九《王涯传》云:“大和三年正月,(王涯)入为太常卿。文宗以乐府之音,郑卫太甚,欲闻古乐,命涯询于旧工,取开元时雅乐,选乐童按之,名曰《云韶乐》。乐曲成,涯与太常丞李廓、少府监庾承宪押乐工献于棃园享,帝按之于会昌殿。上悦,赐涯等锦彩。”《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云:“太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于本寺阅集进来者。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其年,太常卿李程进上。至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悬图》二轴进上。”
    ②《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李贺传》。
    ③《唐会要》卷三十三《清乐》也记述了所存词目的名称。
    ①《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
    ①《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三》。
    ②《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四》。
    ③《旧唐书》卷二十八《音乐志一》,卷二十九《音乐志二》,卷三十《音乐志三》。
    ①《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九《乐考二·历代乐制》。
    ②《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八《皇亲部十四·太子三》。
    ③段安节著、钱熙祚校《乐府杂录·熊罴部》,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第23页。
    ①《隋书》卷十五《音乐志下》。
    ②《唐会要》卷三十四《论乐》云:“(神龙)二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曰:‘比见都邑城市,相率为《浑脱》,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之势也;腾逐喧譟,战争之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徵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效,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仪之朝,法戎虏之俗?军阵之势,列庭阙之下?窃见诸王,亦有此好,自家刑国,岂若是也。’”
    ③《唐会要》卷三十三《雅乐下·诸乐》。
    ④胡适《白话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⑤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440页。
    ①《旧唐书》卷三十《音乐志三》。
    ②章培恒、骆玉民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7页。
    ③《旧唐书》卷二十八《音乐志一》。中华书局校勘记云:“‘太平乐’下《册府》卷五六九有‘庆善乐’。”《明皇杂录》卷下云:“(唐玄宗)每赐宴设酺会,则上御勤政楼。……令宫女数百,饰以珠翠,衣以锦绣,自帷中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
    ④《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
    ⑤《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二《乐考十五·乐歌》亦云:“《安舞》、《太平》并周、隋遗音。”
    ⑥《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十二》。
    ⑦《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十二》。《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九《乐考二·历代乐制》。
    ①《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卷二十八《音乐志一》云:“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韦皋以进。”
    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下《南蛮传下·骠传》。
    ③《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宗室宰相传·李夷简传》。
    ④[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陌上桑》云:“右古词:‘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旧说邯郸女子秦姓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仁后为赵五家令。罗敷出采桑陌上,赵五登台见而悦之,置酒欲夺焉。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若晋陆士衡‘扶桑升朝晖’等,但歌佳人好会,与古调始同而末异。”
    ①《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三。
    ②《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六《人事部三十七·溺》引《乐府解》曰:“《公无渡河》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呼而止之,乃遂溺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
    ③[宋]曾慥辑《类说》卷十六《乐府杂录·李牟吹笛》云:“羌乐也,古曲《落梅花》。开元中,李牟独步当时。越州刺史皇甫政月夜泛镜湖,命牟吹笛,有老父泛小舟来,曰:‘某少善于此。’政以牟笛授之。老父始奏一声,波浪摇动,数叠之后,笛遂中裂。即探怀中一笛以毕其曲。舟下二龙翼舟而听。顷刻,老父入小舟,遂失所存。”
    ④《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七《乐部五·鼓吹乐》。
    ⑤《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十七·教坊条》。
    ⑥[清]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孔东塘得汉玉羌笛及唐制胡琴》云:“长笛,又加二孔,以应七律。许慎《说文》注:笛七孔,筒羌笛三孔是也。其曲有《落梅花》、《折杨柳》,古爱其曲,多为玉笛吹之。此笛色如柳花,盖古之绀黄玉也。双钩碾制,肖形竹节,顶节二寸,中节八寸,尾节五寸,较以汉尺,分毫不爽。……笛之三孔,亦犹文字之一画也。”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事始·乐府名大郎神》云:“本朝乐府有《二郎神》,非也。按《唐乐府杂录》曰:‘《离别难》。武后朝,有一士人,陷冤狱,籍其家。妻配入掖庭,善吹觱栗,乃撰此曲以寄情焉。初名《大郎神》,盖取良人行第也。既畏入知,遂三易其名,曰《悲切子》,又曰《怨回鹘》。’乃以大为二,传写之误。”[明]江南詹詹外史《情史》卷二十四《情迹类·大郎神》云:“天后朝,一士人陷冤狱。其妻配入掖庭,善吹觱栗,撰此曲以寄哀情。始名《大郎神》,盖取大郎行第也。畏人知,遂易名《悲切子》终号《怨回鹘》。”从此看出吴曾所作的辨误在明代仍然没有被汲取
    ②[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云:“《望江南》者,朱崖李太尉镇关西日,为亡姬谢秋娘所作,后进入教坊。”
    ①《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八《乐部六·宴乐》引《乐府杂录》云:“《杨柳枝》曲者,白傅典杭州时所撰,寻进入教坊也。”所述与撰于洛阳有差异。
    ②[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夜半乐》云:“夜半乐,《唐史》云:‘民间以明皇自潞州还京师,夜半举兵,诛韦皇后,制夜半乐、还京乐二曲。’《乐府杂录》云:‘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半夜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后,撰夜半乐曲。’”
    ①[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王昭君》云:“惟抱琵琶出塞,乃乌孙公主事,与昭君无干,傅玄《琵琶赋序》详言之,载在《宋书·乐志》。后人因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云云,遂附会以为昭君尔,杜诗‘千载琵琶作胡语’,殆亦本于石崇。”
    ②[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琵琶》云:“琵琶本胡乐,马上所鼓,大约起于晋、宋、齐、隋之间,至有唐而极盛,若贺怀智、康昆仑、王芬、曹保及其子善才,皆有传袭。”
    ③对于贺怀智以鹍鸡筋为弦,宋代以来学者多有质疑,[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云:“唐人记贺怀智以鹍鸡筋作弦,人固疑之,筋比皮似有可作弦之理,然亦不应得许长。”[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也曾对此加以考证。[元]杨瑀《山居新话》云“唐人贺怀智,以鹍鸡筋为弦;欧阳文忠公诗,杜彬皮作弦。后人多疑之。以此观之,或者亦可为尔。”[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七《辩证类·皮弦》云:“尝闻开元中,有贺怀智善琵琶,以石为槽,以鹍鸡筋作弦,用锋拨弹之,至今传以为异。不知宋仁宗时杜彬又过于贺,以皮为弦,促节清音,响彻林木。”
    ④[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①[唐]李亢《独异志》卷下云:“玄宗偶与宁王博,召太真妃立观,俄而风冒妃帔,覆乐人贺怀智巾帻,香气馥郁不灭。后幸蜀归,怀智以其巾进于上,上执之潸然而泣,曰:‘此吾在位时,西国有献香三丸,赐太真,谓之瑞龙脑。’”[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四《猧子乱局》云:“一日,明后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奏琵琶,妃子立于局前观之。上欲输次,妃子将康国猧子放之,令于局上乱其输赢。上甚悦焉。”
    ②《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梨园乐》。
    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
    ④《新唐书》卷八十一《三宗诸子传·让皇帝宪传附汉中王瑀传》。[唐]刘餗《隋唐嘉话·补遗》云:“汉中王瑀见康昆仑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弦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唐]佚名《大唐传载》、[宋]王谠《唐语林》卷三《识鉴》也记述有此事。
    ①《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②《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
    ③《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九。
    ④《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一。
    ⑤《全唐诗》卷四百八十。
    ⑥《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八。
    ⑦欧阳修《六一诗话》。[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九云:“唐世一艺之善,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曹刚琵琶、米嘉荣歌,皆见唐贤诗句,遂知名于当世。”[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王建》、《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八《艺术门》亦有记载。
    ⑧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优伶类》。
    ①《续汉书·五行志一》。《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云:“篪,吹孔有觜如酸枣。横笛,小篪也。汉灵帝好胡笛,五胡乱华,石遵玩之不绝音。《宋书》云:有胡篪出于胡吹,则谓此。梁胡吹歌云:‘快马不须鞭,反插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傍儿。’此歌辞元出北国。之横笛皆去觜,其加觜者谓之义觜笛。”
    ②《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刘贶《武指》。
    ①《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志十一》、卷二十二《礼乐志十二》、卷二十三《仪卫志下》、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下》、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下》。
    ②《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八《乐考十一·竹之属胡部》。
    ③《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四《乐部二十二·觱篥》。
    ④《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三。
    ①《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
    ①关于鲁国季氏僭越用八佾,后世也多有指责。[东汉]王充《论衡》卷九《问孔篇》云:“专鲁莫过季氏,讥八佾之舞庭。”《韩诗外传》卷十云:“季氏为无道,僣天子,舞八佾。”《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云:“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
    ②《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刘交传附刘向传》。《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云:“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师古曰:“两观,谓阙也。大路,玉路之车也。干,盾也。戚,钺也。朱丹其盾,玉为戚杷也。佾,列也,舞者之行列也。一列八人,天子八列,六十四人也。”
    ③《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④《魏书》卷一百九《乐志》。
    ①《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云:“太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于本寺阅集进来者。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其年,太常卿李程进上。至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悬图》二轴进上。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宁殿,上制曲名曰《赞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反正,帝乃制曲以褒之,仍作樊哙排君难戏以乐焉。”
    ②[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四《段成式》。
    ③《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①《旧唐书》卷二十八《音乐志一》。
    ②《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
    ③《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下》。
    ④[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七十六《杂曲歌辞十六》吴均《大垂手》。
    ⑤[宋]曾慥辑《类说》卷七《教坊记·软舞健舞》云:“回波乐,春莺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柘枝,大渭州,达摩支之属,谓之健舞。”[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五十三《舞曲歌辞二·杂舞一》云:“开元中,又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枝》、《团乱旋》、《甘州》、《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大祁》、《阿连》、《剑器》、《胡旋》、《胡腾》、《阿辽》、《柘枝》、《黄獐》、《拂菻》、《大渭州》、《达磨支》之属,谓之健舞。文宗时,教坊又进《霓裳羽衣舞》女三百人。末世兵乱,舞制多失。凡此,皆杂舞也。”[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六云:“《教坊记》:伎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凡出戏日,所司先进曲名,上以墨点者,即舞,谓之进点。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余悉让内人,如《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又有《绿腰》、《苏合香》、《屈柘》、《凉州》、《甘州》、《柘枝》、《黄獐》、《{艹拂}林胡》、《渭州》、《达摩支》之属,谓之健舞;又有剑器、胡旋、胡腾等。”
    ①《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外戚传·武承嗣传附子延秀传》。
    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传下》。
    ③《新唐书》卷五十三《五行志二》。
    ④《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志十一》。
    ⑤《旧唐书》卷二百上《安禄山传》。[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云:“禄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⑥夏写时《论国人戏剧意识的萌生与戏剧观的形成》,李肖冰、黄天骥、袁鹤翔、夏写时编《中国戏剧起源》,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57—58页。
    ①《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乐六》。《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云:“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石垒>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
    ①《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乐六》云:“《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
    ②《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三《乐部十一·歌四》引《乐府杂录》曰:“踏摇娘者,生于隋末。河内有人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为怨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可见今本《乐府杂录》有脱简。
    ③关于《踏摇娘》杂戏的起源,频见于唐人的记述。[唐]刘餗《隋唐嘉话·补遗》云:“隋末有河间人,齄鼻使酒,自号郎中,每醉必殴击其妻。妻美而善歌,每为悲怨之声,辄摇顿其身。好事者乃为假面以写其状,呼为‘踏摇娘’,今谓之‘谈容娘’。”[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附编》云:“隋末有河间人鼓鼻酗酒,自号郎中。每醉必殴击其妻,妻美而善歌,每为悲怨之声,辄摇顿其身。好事者乃为假面以写其状,呼为‘踏摇娘’,今谓之‘谈娘’。”《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乐六》云:“踏摇娘生于隋末。河内有人丑貌而好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美色善自歌,乃歌为怨苦之词。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其身,故号踏摇云。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唐]崔令钦《教坊记》云:“《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鼻包>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怨,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参见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页。
    ④《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志》云:“舞者四人。设五方师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师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师子郎。”《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考十九·俗部乐》言及《九部乐》的《龟兹伎》时云:“设五方师子,高丈余,饰以五方色。每师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师子郎。”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八《岭南道五》。
    ①《汉书》卷九十五《南粤传》。
    ②《晋书》卷五十七《陶璜传》。
    ③《宋书》卷二十九《符瑞志下》。
    ④《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羽族部十一·鹦鹉》引。《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禽鸟一·雪衣女》引《谭宾录》云:“天宝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甚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
    ⑤[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⑥[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也有与此相同的文字记载,当来源于此。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页。
    ②《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乐六·坐立部伎》。
    ③《汉书》卷六《武帝纪》记载,元狩二年夏,“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对于《汉书》注者所言能言鸟为鹦鹉,《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云:“《汉书·武帝本纪》书南越献驯象、能言鸟。注《汉书》者,皆谓鸟为鹦鹉。若是鹦鹉,不得不举其名,而谓之能言鸟。鹦鹉秦、陇尤多,亦不足重。所谓能言鸟,即吉了也。北方常言鸜鹆逾岭乃能言,传者误矣。岭南甚多鸜鹆,能言者非鸜鹆也。”
    ④[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页。《情史》卷二十三《情通类》云:“红蝙蝠,出泷州,皆深红色,唯翼脉浅黑。多双伏红蕉花间,采者若获其一,则一不去。南人收为媚药。”
    ⑤[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蚊母鸟,形如青鹢,嘴大而长,于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俗云采其翎为扇,可辟蚊子,亦呼为吐蚊鸟。”第21页。
    ⑥[宋]王谠《唐语林》卷八《补遗》云:“江东有吐蚊鸟,夏则夜鸣,吐蚊于芦狄中,湖水尤甚。”此条应本自《唐国史补》。
    ①《岭表录异》卷下云:“蚺蛇,大者五六丈,围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围亦称是。身有斑文,如故锦缬,俚人云,春夏多于山林中等鹿过则衔之,自尾而吞,惟头角碍于口中。则于树间合其首,俟鹿坏,头角坠地,鹿身方入腹。如此蝮蛇极羸弱,及其鹿消,壮俊悦怿,勇健于未食鹿者。或云一年则食一鹿。”
    ②《旧唐书》卷一百五《韦坚传》。
    ③《旧唐书》卷十七上《文宗纪上》。
    ④《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云:“广、潮、高、循、峰、邵等州及安南蚺蛇胆。”《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记载,唐代贡献给朝廷蚺蛇胆的郡及数量,分别为:潮阳郡十枚、南海郡五枚、始安郡二十枚、高凉郡(即高州)二枚海丰郡三枚等。《元和郡县图志》也记载数州贡蚺蛇胆的情况。
    ①《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云:“开元四年六月,甯州马岭山下,有白蛇长六七尺,黑蛇长丈余。两蛇斗,白蛇吞黑蛇,至粗处,口眼流血,黑蛇头穿白蛇腹出,俄而俱死。”这里所说与《新唐书》所记不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云:“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侧有白蛇长六七尺,黑蛇长丈余。须臾二蛇斗,白者吞黑蛇,到粗处,口两嗌皆裂,血流滂沛。黑蛇头入,啮白蛇肋上作孔,头出二尺余。俄而两蛇并死。”
    ②《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六《蛇一》引。
    ①《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六《虫豸部三·守宫》。
    ②缪启愉、邱泽奇辑释《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79页。
    ③[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页。
    ④[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
    ②《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三《鳞介部十五·虾》引《南越志》也有这一记载。
    ③李增杰、王甫辑注《兼名苑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8页。
    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酒器》引《异物志》也有相同的引文。
    ①张宗之辑注《嵇含文辑注》卷下,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55页。
    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屐》云:“今粤中婢媵,多著红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或以抱木为之,抱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柔韧,可作履,曰抱香履。潮人刳之为屟,轻薄而耎,是曰潮屐。或以黄桑、苦楝,亦良。香山土地卑湿,尤宜屐。其良贱至异其制以别之。新会尚朱漆屐,东莞尚花绣屐,以轻为贵。……广州男子轻薄者,多长裙散屐,人贱之,呼为裙屐少年。”
    ③《全梁文》卷六十一。《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记载,侯景逼迫萧栋禅位时,“以轜车床载鼓吹,橐驼负牺牲,辇上置筌蹄、垂脚坐”。在篡位后,侯景“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
    ④《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云:岭南道的土贡,“循、振二州五色藤盘。”
    ①《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文献通考》卷二十二《土贡考一》。
    ②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四《岭南藤类不一》。[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云:“五色藤。以红者为簟,曰桃笙,色如夭桃,甚莹滑。白者名琼枝,以红紫间之,为席,为盘,及屏风、盔、甲、马鞭之属,其用甚奢。”
    ③[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④《太平御览》卷九百一十九《羽族部六·鹅》。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页。
    ②《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
    ③张宗之辑注《嵇含文辑注》卷上,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④[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15页。
    ⑤[宋]王谠《唐语林》卷八《补遗》云:“豆有红而圆长,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非也,甘草子也。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①《博物志》卷三《异鱼》。
    ②[宋]陆游《爱日斋丛抄》卷二云:“《北户录》云:‘岭南俗家富者,妇产三日或足月,洗儿,作团油饭,以煎鱼虾、鸡鹅、猪羊灌肠、蕉子、姜、桂、盐豉为之。’据此,即东坡先生所记盘游饭也。二字语相近,必传者之误。”
    ①《全唐诗》卷六百一十四。
    ②《隋书》卷八十二《南蛮·真腊传》。
    ③《太平广记》卷四百八《草木三·睡草》引任昉《述异记》卷下。
    ④《全唐诗》卷五百一十。
    ⑤张宗之辑注《嵇含文辑注》,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20页。
    ①张宗之辑注《嵇含文辑注》,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②[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页。
    ②[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19页。
    ③《新唐书》卷四十三上《地理七志上》。
    ④《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云:“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
    ⑤[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
    ①[唐]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卷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②《全唐诗》卷四百四十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
    ③《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二《果部九·橄榄》。
    ①[宋]曾慥辑《类说》卷四。[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十一亦云:“《番禺记》载岭表占卜甚多,有骨卜、田螺卜、鸡卵卜、牛卜、鼠米卜、箸卜、篾卜,乃知四夷尚鬼,遇物皆得以为卜也。”[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云:“岭表占卜甚多,鼠米卜、箸卜、牛卜、骨卜、田螺卜、鸡卵卜、篾竹卜,俗鬼故也。”也应当是对《番禺杂记》内容的承袭。
    ②《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
    ③[明]张岱缀辑《夜航船》卷十四《九流部·卜算》。
    ④《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
    ⑤《宋诗抄·东坡诗抄》。秦观《雷阳书事》也有相同的记载。
    ①[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丙集第七》。
    ②[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丙集第八》。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2]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5]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6]王溥撰.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9]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集.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M].上海:开明书店,1936.
    [21]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2]林宝撰,岑仲勉校,孙望审订.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3]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4]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注释.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王象之编.舆地纪胜[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26]于钦.齐乘[M].嘉靖四十三年(1564)杜思刻本.
    [27]董芸著,宋家庚注.广齐音[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
    [28]张澍.姓氏寻源[M].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29]张华.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0]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1]刘恂著,鲁迅校勘.岭表录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32]曾慥辑.类说[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33]尤袤撰.全唐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4]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5]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6]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7]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8]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9]徐政修,马骕纂.邹平县志[M].清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40]邓性修,李焕章等纂.临淄县志[M].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
    [41]平观澜修,黄有恒,钱时雍纂.庐陵县志[M].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42]陈锷纂修.襄阳府志[M].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43]潘绍诒修,周荣椿等纂.丽水县志[M].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44]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5]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6]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7]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8]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9]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0]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1]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2]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3]吴兢撰.乐府古题要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4]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5]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6]崔令钦,南卓,段安节,王灼,方成培,罗济平,杨柳.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碧[57]鸡漫志·香研居词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8]段安节撰.乐府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9]段公路著,陆心源附录.北户录[M].归安陆氏,清光绪年间.
    [60]段公路纂,崔龟图注.北户录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章培恒,骆玉民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8]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9]刘麟生.中国骈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2]鲁迅.古小说钩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3]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5]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6]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17]苗壮.笔记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8]许逸民注评.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酉阳杂俎[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9]金桑选译.中国历代笔记小说选译丛书·酉阳杂俎[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0]周勋初.唐人笔记小说考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21]李宗为.唐人传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3]王恒展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小说卷[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4]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5]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26]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7]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续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8]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9]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0]任半塘.唐戏弄(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31]王重民辑录.全唐诗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2]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唐文续拾读全唐文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3]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4]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35]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2006
    [36]胡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7]元锋,烟照.段成式诗文辑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
    [38]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岑仲勉.隋唐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0]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2]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3]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4]王树山,尚恒元,申文元辑.古今俗语集成(第一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45]李斌城,胡戟,葛承雍,张弓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社会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6]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7]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8][美]谢弗(E.H.Schafer)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9]李永先.齐鲁文化之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50]郭连贻,王红,杨景敏选注.邹平历代诗选[M].邹平诗词学会编,1989.临淄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淄巡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51]吕慧鹃,刘波,卢达编.山东历代作家传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52]王志民.齐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53]缪启愉,邱泽奇辑释.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54]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55]徐兴海,袁亚莉编著.中国食品文化文献举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李真瑜.世家·文化·文学世家[J].殷都学刊,1998,(4).
    [2]李真瑜.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J].文艺研究,2003,(6)
    [3]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5).
    [4]魏承思.略论中国封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J].学术月刊》,1987,(4).
    [5]徐扬杰.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6).
    [6]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J].学术月刊,1995,(7).
    [7]魏承思.唐代宗族制度考述[J].史林,1987,(3).
    [8]程国赋.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5,(1).
    [9]吕扬.唐代段氏父子[N].大众日报,1983,10(21):3.
    [10]常恒畅.段成式交游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6).
    [11]张福信.段成式及其父子[J].文史知识,1989,(3).
    [12]刘传鸿.《酉阳杂俎》点校订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6).
    [13]陈连山.《酉阳杂俎》在李朝成宗时代的刊刻[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2).
    [14]石麟.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传奇作品,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5).
    [15]倪杨.论《酉阳杂俎》奇异故事的双重特性[J].语文学刊,2009,(6).
    [16]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以段成式与贝洛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7]夏广兴.段成式《酉阳杂俎》与佛教[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18]杨义.从《酉阳杂俎》到《夷坚志》[J].齐鲁学刊,1992,(2).
    [19]汤夺先.从《酉阳杂俎·黥》看唐代的文身风俗[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0]欧阳健.从《酉阳杂俎》看神怪小说的真谛[J].明清小说研究,1997,(4).
    [21]李晓霞.《酉阳杂俎》中的鬼文化浅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2).
    [22]黄世佐.《酉阳杂俎》中的本草资料及其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4).
    [23]庄大钧.略谈《酉阳杂俎》中的齐鲁逸闻[J].德州学院学报,1995,(3).
    [24]薛克翘.从《酉阳杂俎》看中印文化交流[J].南亚研究,1992,(2).
    [25]韩钉钉.近二十年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0,(6).
    [26]陈冠明.“三十六体”:宋祁总结、认定的骈文体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4).
    [27]李中华.晚唐“三十六体”辨说[J].文学遗产,2001,(2).
    [28]亓娟莉.乐府杂录·熊罴部考辨[J].文献,2010,(1).
    [29]乔新建.论唐代段安节的声乐说[J].殷都学刊,2002,(3).
    [30]贾晋华.《汉上题襟集》与襄阳诗人群研究[J].文学遗产,2001,(5).
    [1]郑愍暻.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2002.
    [2]常恒畅.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2010.
    [3]李莉.《酉阳杂俎》的博杂特征及其文化人类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1.
    [4]颜建真.论《酉阳杂俎》对《聊斋志异》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05.
    [5]郭爽.《酉阳杂俎》新词新义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2002.
    [6]刘传鸿.《酉阳杂俎》词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3.
    [7]韩雪晴.三十六体骈文述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2005.
    [8]亓娟莉.《乐府杂录》研究[D].兰州:西北大学《博士》,2009.
    [9]张磐.《乐府杂录》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2007.
    [10]蔡静波.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