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已有的研究充分证明,现代性与现代化诸问题源于工业化初期,高发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外历史表明,诸多社会问题似乎源于城市化,但本质上还是源于企业。胡锦涛在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学术界对社会现代化概念的解释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对企业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剖析和把握,从而导致对国有企业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
     本文以中国国有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为线索,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国特色背景下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路径问题。本文共分6章,第一章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矛盾运动规律,辨析了社会现代化相关理论和概念,分析了现代性矛盾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对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做了深入剖析,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以共产党为领导、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建设模式。第二章提出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的思想,阐述了国有企业进入社会建设领域的五大理由和国有企业对于社会现代化所具有的五大价值。第三章分析了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意识形态冲突,提出了建立全新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并提出了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三大责任。第四章从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的视角,详细论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政治优势。第五章提出了国有企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具体分解为五大具体路径,强调国有企业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六章介绍了沪东中华公司与沪东街道共同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情况,并对国有企业参与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例研究。
     在政府、社会、国有企业三者互动关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核心因素。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领导国有企业推进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要到达社会现代化的最高境界——实现人的完全自由,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发展力和推动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历史经验,完全有可能再创国有企业与城市社会同步发展的新经验。
Modernity research has fully testified that modernity and modernization issues all originated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climaxed in the middle and 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ies have proved that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seemed to be stemmed from urbanization, while in essence they rooted in enterprises. On February 19,2011, Hu Jintao clearly pointed out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Social Management & Innovation Seminar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that "we shall further enhance and improve social management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intensify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improve social management and service functions of various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guide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themselves and their ability in serving the society, support social groups to take part in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and engage the people into social management so as to give play to their basic functions." However, there ar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which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ignores the position of and the role play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With the clue of nationalization-l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l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ushing forward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approach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ush forward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6 chapters. In Chapter I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Marxism movement law of human society conflicts,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related to soci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ty contradiction to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is differenti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s analyzed in depth, as a result the question why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must adopt the construction mode hav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leadership, the government for governance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or mainstay is answered in a theoretic way. Chapter II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the mainstay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laborating the five reasons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enter social construction domain and the five valu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or social construction. Chapter III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conflict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proposes a brand-new Chines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pt, and propos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Chines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and brings forth the thre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pushing forward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king part in soci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IV dwells on the political advantag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arty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construction. Chapter V puts forward paths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ush forward soci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 it includes five key paths and five specific paths, proving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taking responsibility in social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ci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VI presents the practice made by Hudong-Zhonghua Company and Hudong Community in jointly push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conducted theoretic and case studies on the mod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leadership of CPC is a core factor. Party organ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the key link for the CPC's leadership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ushing forward of social construction.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re the historical mission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tage of social modernization—complete freedom of human be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development and driving force are indispensible. China's socialism construction has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industrialization-led urbanization. It absolutely can create a new experience in the synchronized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urban society.
引文
①王美琴.后单位时代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问题新解.学术论坛.2011,2:134
    ①王美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下单位制社区的走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6
    ②钟裕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之嬗变.社会主义研究.2010,4:58
    ③罗志英.新中国企业精神的历史价值与未来发展—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综述.企业文明.2010,12:42
    ①NISBET.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3,2:156-164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7
    ③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3
    ④崔月琴.新时期中国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变迁.福建论坛.2010,11:174-178
    ⑤崔月琴.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学习与探索.2010,4:50
    ⑥俞可平.发展社会企业,推进社会建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增刊.2007,9:2
    ⑦透视社会企业—中国与英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增刊.2007,9:5
    ①陈幽泓.社区治理视阈下的“公”“私”之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4:4
    ②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84
    ③易宁.政府、企业、居民三者间的错位.中国经营网.2011,7,15
    ④向楠.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历来遵循压力回应规率.中国青年报.2011,9,30:6
    ①李荣融.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网.2007,5,24
    ②巢峰.简明马克思主义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2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3
    ①马西恒,鲍勃·谢比伯等.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温哥华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54
    ①陈嘉明.现代性与后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②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10
    ③陈嘉明.现代性与后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1
    ①郑德荣,梁继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
    ③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64
    ④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66
    ⑤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选择.科学出版社,2010:4
    ①摘自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②安东尼·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183
    ③塞廖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
    ④鲍宗豪.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40
    ⑤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6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③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65
    ④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253
    ⑤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
    ⑥庞元正.社会结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关系新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5:37-4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929
    ②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2011,4:6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⑤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301
    ⑥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305
    ①徐京跃,李亚杰,周英峰.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新华社北京2011年2月19日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0
    ③张维为.关于中国模式的若干思考.上海宣传通讯.2011,12:23-24
    ④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选择.科学出版社,2010:4
    ①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5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14
    ③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2011,4:9-10
    ④刘坤喆.英国:“大社会”政策推行不顺,解困必备两大条件.中国青年报.2011,4,23:4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35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5-436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02
    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0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249
    ②现代文明与人的困难—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79-80
    ③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21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①成中英.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69
    ②参见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班“文明与后现代”讲课资料《现代性批判》
    ③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78
    ④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104
    ⑤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3
    ①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23-24
    ②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③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1
    ①陆学艺.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4:76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18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88
    ①本书编写组编.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②本书编写组编.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③徐京跃,李亚杰,周英峰.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新华社北京2011年2月19日电
    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①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74
    ①SWANK D. Culture,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6,40(3):660-679
    ②AMIN A, THRIFT N. Living in the Global[C]//AMIN A, THRIFT N.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22
    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国民经济需求结构.文汇报.2010,2,8:6
    ①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7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61
    ②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4,13:1
    ③斯蒂芬·罗奇.中国不同于世界的十大理由.参考资料.2011,102
    ①小宫隆太郎:《竞争的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作用》,载于吴家骏、汪海波主编:《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355
    ②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1995,4:30
    ①2009年9月30日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我市国有企业社区属地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州区府办张剑2011-05-25:吉州区全面完成军工口国有企业改制社区移交工作;新余新宣网2010-04-13报道:江西钢丝厂等7家国有改制企业社区移交地方管理
    ②许明峰.朱荣辉出席国企社区移交属地管理签约明确要求做好移交,来源:九江新闻网2010,1,2
    ③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8
    ①李宁宁,苗国,姚俊.后单位制时代社会支持的断裂与再造.南京社会科学.2010,11:87-92
    ②李怀.单位空间环境与职工集体维权行动的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9,6:158-164
    ③王珏.“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道德与文明.2010,4:135
    ④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9,6:17-23
    ⑤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①丁超.全能主义架构中的城市社区与单位.地名知识.2001,4:2-9
    ②姚亮.城市社会变迁:社区分化与利益群体分化.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8页
    ③李雪萍.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1-42
    ④国资委主任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讲话,2011,8,31来源www.gov.cn国资委网站
    ⑤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95
    ①安徽省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www.farmer.com.cn,2008,4,18
    ②安徽省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www.farmer.com.cn,2008,4,18
    ③李荣融.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网.2007,5,24
    ④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96
    ⑤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06-207
    ①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22
    ①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
    ②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徐京跃,李亚杰,周英峰.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新华社北京2011年2月19日电
    ②中国青年报.2011,1,10
    ③胡钧.客观、公正地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20-21
    ④国资委主任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讲话,2011,8,31来源www.gov.cn国资委网站
    ①中国青年报.2011,8,3:12
    ②工人日报,2010,6,3:7
    ①孙丰云.中国企业伦理发展的挑战及未来之“应当”形态.道德与文明.2010,2:96脚注①
    ②孙丰云.中国企业伦理发展的挑战及未来之“应当”形态.道德与文明.2010,2:98
    ③陈才.减少对社会组织的管制.中国青年报.2011,7,12:2
    ④新民晚报.2011,9,15:7
    ①胡钧.客观、公正地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20-21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1-405
    ②彼得·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
    ①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7:234
    ②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7:112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7
    ②周婷玉,朱旭东.“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超农村.工人日报.2010,7,4:1
    ③徐蕊,何雨欣.“真金白银”推升我国民生水平.中国青年报.2011,8,6:1
    ①PARFIT D. Equality and Priority [J]. Ration (new series)X3,1997,12:0006-0034
    ②FRANKFURT G H. Equality as a Moral Ideal [J]. Ethics,1987,98:21-24
    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54-60
    ②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 [R].www.globalreporting.org,2002
    ①ARCHIE B. 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61,7:497-505
    ②Abbott Walter F. and Monsen, R. Joseph.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Involv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22(3):501-515
    ③中国青年报.2011,7,26:8
    ④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7
    ⑤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46
    ⑥王淑芹,向征.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分析.道德与文明.2011,1:127
    ①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7
    ②李荣融.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网.2007,5,24
    ①王超逸.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十大问题http://blog.sina.com.cn/sukersong.200912-19(转)
    ①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写.上海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标准201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4
    ①杨淑峰,姚平.中船重工发布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船舶报.2011,8,26:1
    ②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9-30
    ①中国青年报.2011,1,10:10
    ②中国青年报.2011,1,17:10
    ③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
    ①安东尼·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73
    ②周汉民.中国企业发展须与城镇化保持同步.新浪财经网.2011,7,3
    ①罗伯特·M·福格尔森.下城(1880—1950年间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②罗伯特·M·福格尔森.下城(1880—1950年间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41
    ①习惯由企业包办的居民茫然了.新民晚报.2011,7,15:A30
    ②罗伯特·M·福格尔森.下城(1880—1950年间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63-264
    ③罗伯特·M·福格尔森.下城(1880—1950年间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11
    ①郭祥焰.重视社区与社会建设是当今世界潮流.党建通讯.2011,5:37
    ②创造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平台.党建通讯.2011,6
    ③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人民日报.2000,12,13
    ②吴旭.社会建设从社区做起.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京).2011,4:42
    ③阮正福.城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24-325
    ④阮正福.城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3-29
    ①鲍宗豪.文明城市:一种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新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京).2011,3:5-16
    ②马西恒,鲍勃·谢比伯等.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温哥华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4
    ①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93—1999年(基层党建).1999:127,内部资料
    ①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93—1999年(基层党建).1999:304,内部资料
    ①郑莉,于宛尼.中国工会会员数逆势增长再创新高.中国网.北京2010年2月23日电
    ②中广网北京2010年8月30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32分报道
    ③王娇萍,丁军杰,郑莉.中国工会会员数再创新高.工人日报.北京2011年1月18日电
    ①鲍宗豪.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重构.中州学刊.2008,1:28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国家统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006,4,7
    ①MARK DWIE. Losing Ground: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t the Clo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MIT press,1995:141
    ①据《企业党建参考报》2010年5月31日报道
    ②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21日第四版报道
    ③据《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16日第四版报道
    ④据2010年05月15日07:25:09中财网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2-133
    ①杨海蛟.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管理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3:8
    ②朱佳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成六件大事.上海宣传通讯,2011,13:19-20
    ①上海浦东新区:94面党旗在外资银行金融机构飘扬.来源:2011年03月0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①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优势.求是.2009,17:4
    ①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优势.求是.2009,17:5
    ①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优势.求是.2009,17:4
    ②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部分第(四)节
    ①甄小英.警惕政治优势弱化.上海宣传通讯.2011,13:37
    ①中国共产党党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
    ②郭祥焰.重视社区与社会建设是当今世界潮流.党建通讯.2011,5:37,内部出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0
    ①见《内部参考》第16期(总第8095期),新华通讯社主办,2010年3月4日出版
    ②见《浦东时报》2011年5月13日第5版
    ③郭祥焰.重视社区与社会建设是当今世界潮流.党建通讯.2011,5:37,内部出版
    ①阮正福.城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522
    ②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61
    ③摘自《城市化动态》.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北方经济.2002,12:20
    ④田毅鹏,刘杰.“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学习与探索.2010,4:46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05
    ②姜恒雄.中国企业发展简史.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349350
    ①张云武.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以大庆市和浦东新区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69
    ②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大事记卷.沈阳出版社,1989:234
    ①杨浦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47-589
    ②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1995,4:30
    ①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艰难探索1956—1965: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60-61
    ②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综合卷.沈阳出版社,1990:57
    ③《歇浦路街道志》第64-65页,1993年8月编写,内部资料
    ④《歇浦路街道志》第72页,1993年8月编写,内部资料
    ⑤同上
    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艰难探索1956—1965: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66
    ①鞍山市铁东区志编纂委员会.鞍山市铁东区志.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鞍出临图字1990第51号),1991:238
    ②万里、曹荻秋等.建立城市人民公社具有伟大历史意义.新华半月刊.1960,9:124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①李怀.单位空间环境与职工集体维权行动的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9,6:158-164
    ②《近年来首钢社会建设工作的成就和启示》,10:53:32来源:2010-09-29北京社会建设网
    ③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9
    ④新华社记者.富士康事件暴露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矛盾.内参选编.2010,46:6
    ⑤王美琴.后单位时代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问题新解.学术论坛.2011,2:134
    ①徐红曼.多元参与构建文明社区——吉林市企业社区文明创建的探索与实践.来源:2007,1,25http://www.sina.com.cn企业文明
    ②胡顺涛.企业成立社区咨询委员会邀周边居民“挑刺”.来源:2011,8,9中国网,重庆商报
    ③顾磊.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应眼光长远——打造企业服务社区平台的尝试.来源:2010,6,22人民政协网.
    ①据2011年08月23日证券时报报道
    ①浦东时报.2010,9,17:10
    ①万俊人.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笔谈六篇).理论视野(京).2010,12:9-20
    ①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国有企业在社区建设中有哪些作为.社区.2002,13:33
    ①一切为了万余名离岗大军的稳定.企业党委书记报(上海市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主办).2011,8,15:1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③《工人日报》2010年6月3日第2版
    ①杨浦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428
    ②编委会.前进中的沪东造船厂.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44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89
    ④刘汉林等.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3
    ①闵学勤.分治抑或共治:社区权力博弈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4:11
    ①杨浦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619
    ①21世纪的浦东新区沪东街道辖区呈方形,以沪东新村为核心区:20世纪60年代的杨浦区沪东街道辖区呈长条形,沿黄浦江南岸分布,涵盖杨浦区隔江相望的浦东地区的所有城区,沪东新村位于长条形的尾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中国共产党党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2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4]本书编写组编.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第二卷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英汉版).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查尔斯·卡米克.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评论指针(王迪译).上海 三联书店,2010年版
    [29][美]塞廖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30][美]塞廖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31][美]塞缪尔·享延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政治和发展(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5][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6][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8][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9][波]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1][以]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4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3][美]彼得·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4][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7年版
    [45][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6][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菲·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7][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难—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版
    [48][美]罗伯特·M·福格尔森.下城(1880—1950年间的兴衰)(周尚意 志丞 吴莉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9][美]哈德凯瑟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夏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53][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美]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55][古]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王玫、邓兰珍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6][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57][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8][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9][英]拉尔夫·大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英]科林·琼斯.巴黎城市史(董小川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奥]卢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日]千叶望.500小镇上的世界级企业(户田光胤译).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64][美]理查德·布朗.现代化美国生活的变迁(马兴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6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6]巢峰.简明马克思主义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
    [67]鲍宗豪等.科学发展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68]马西恒,[加]鲍勃·谢比伯等.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温哥华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9]陈嘉明.现代性与后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71]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2]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选择.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7]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写.上海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标准2011版.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8]卞绍斌.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9]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夏军,马西恒等.人类汇聚与现代文明—以上海模式为镜.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81]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82]李雪萍.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3]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阮正福.城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85]姜恒雄.中国企业发展简史.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
    [86]张云武.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以大庆市和浦东新区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7]编委会.前进中的沪东造船厂.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
    [88]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大事记卷.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
    [89]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城市建设卷.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
    [90]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综合卷.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
    [91]杨浦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92]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艰难探索1956—1965: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93]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4]刘汉林等.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5]吴家骏、汪海波.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96]万里、曹荻秋等.建立城市人民公社具有伟大历史意义.新华半月刊.1960,9:124
    [97]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优势.求是.2009,17:4,5,4
    [98]俞可平.发展社会企业,推进社会建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增刊.2007,9:2
    [99]透视社会企业—中国与英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增刊.2007,9:5
    [100]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2011,4:6,9-10
    [101]陆学艺.目前形势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4:76
    [102]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1995,4:30
    [103]鲍宗豪.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40
    [104]鲍宗豪.文明城市:一种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城市化新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5-16
    [105]鲍宗豪.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重构.中州学刊.2008,1:28
    [106]成中英.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69
    [107]吴旭.社会建设从社区做起.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4:42
    [108]崔月琴.后单位时代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以“中间社会”的构建为视角.学习与探索.2010,4:47,50
    [109]崔月琴.新时期中国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变迁.福建论坛.2010,11:174-178
    [110]王美琴.后单位时代传统单位制社区重建问题新解.学术论坛.2011,2:134
    [111]王美琴.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下单位制社区的走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6
    [112]钟裕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之嬗变.社会主义研究.2010,4:58
    [113]罗志英.新中国企业精神的历史价值与未来发展—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综述.企业文明.2010,12:42
    [114]郑德荣,梁继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6
    [115]庞元正.社会结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关系新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5:37-42
    [116]李宁宁,苗国,姚俊.后单位制时代社会支持的断裂与再造.南京社会科学.2010,11:87-92
    [117]李怀.单位空间环境与职工集体维权行动的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9,6:158-164
    [118]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54-60
    [119]孙丰云.中国企业伦理发展的挑战及未来之“应当”形态.道德与文明.2010,2:96,98
    [120]毛寒松.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道德与文明.2010,1:111
    [121]王珏.“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道德与文明.2010,4:135
    [122]王淑芹,向征.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分析.道德与文明.2011,1:127
    [123]摘自《城市化》动态.世界城市化的几种模式.北方经济.2002,12:20
    [124]田毅鹏,刘杰.“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学习与探索.2010,4:46
    [125]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9,6:17-23
    [126]丁超.全能主义架构中的城市社区与单位.地名知识.2001,4:2-9
    [127]胡钧.客观、公正地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20-21
    [128]万俊人.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笔谈六篇).理论视野(京).2010,12:9-20
    [129]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国有企业在社区建设中有哪些作为.社区.2002,13:33
    [130]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4,13:1
    [131]徐京跃,李亚杰,周英峰.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新华社北京2011年2月1 9日电
    [13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人民日报.2000,12,13
    [133]周婷玉,朱旭东.“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超农村.工人日报.2010,7,4:1
    [134]王娇萍,丁军杰,郑莉.中国工会会员数再创新高.工人日报.北京2011,1,18电
    [135]刘坤喆.英国:“大社会”政策推行不顺,解困必备两大条件.中国青年报.2011,4,23:4
    [136]陈才.减少对社会组织的管制.中国青年报.2011,7,12:2
    [137]徐蕊,何雨欣.“真金白银”推升我国民生水平.中国青年报.2011,8,6:1
    [138]向楠.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历来遵循压力回应规率.中国青年报.2011,9,30:6
    [139]陈幽泓.社区治理视阈下的“公”“私”之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4:4
    [140]闵学勤.分治抑或共治:社区权力博弈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4:11
    [141]杨海蛟.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管理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3:8
    [142]杨淑峰,姚平.中船重工发布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船舶报.2011,8,26:1
    [14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化国民经济需求结构.文汇报.2010,2,8:6
    [144]习惯由企业包办的居民茫然了.新民晚报.2011,7,15:A30
    [145]李荣融.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人民网.2007,5,24
    [146]周汉民.中国企业发展须与城镇化保持同步.新浪财经网.2011,7,3
    [147]安徽省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008,4,18 www.farmer.com.cn,
    [148]王超逸.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十大问题.2009,12,19(转)http://blog.sina.com.cn/sukersong.
    [149]易宁.政府、企业、居民三者间的错位.来源:2011,7,15中国经营网
    [150]江西钢丝厂等7家国有改制企业社区移交地方管理.来源:新余新宣网2010,4,13
    [151]许明峰.朱荣辉出席国企社区移交属地管理签约明确要求做好移交.来源:2010,1,2九江新闻网
    [152]国资委主任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讲话,来源:2011,8,31国资委网站,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153]石勇.“二元对立秩序”下的现代性症状hi.baidu.com
    [154]郑莉,于宛尼.中国工会会员数逆势增长再创新高.中国网.北京2010,2,23电
    [155]上海浦东新区:94面党旗在外资银行金融机构飘扬.来源:2011,3,7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56]近年来首钢社会建设工作的成就和启示.来源:2010,9,29北京社会建设网http://www.bjshjs.gov.cn
    [157]徐红曼.多元参与构建文明社区—吉林市企业社区文明创建的探索与践.2007,1,25 http://www.sina.com.cn,企业文明
    [158]胡顺涛.企业成立社区咨询委员会邀周边居民“挑刺”.来源:2011,8,9中国网,重庆商报
    [159]顾磊.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应眼光长远—打造企业服务社区平台的尝试.来源:2010,6,22人民政协网.www.rmzxb.com.cn
    [160]财政部:2010年国有及控股企业效益创历史新高,来源:2011,1,17中国新闻网
    [161]张维为.关于中国模式的若干思考.上海宣传通讯.2011,12:23-24
    [162]朱佳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成六件大事.上海宣传通讯,2011,13:19-20
    [163]甄小英.警惕政治优势弱化.上海宣传通讯.2011,13:37
    [164]刘宗洪.公民社会视域中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上海:党建通讯.2011,5:42
    [165]郭祥焰.重视社区与社会建设是当今世界潮流.上海:党建通讯.2011,5:37
    [166]创造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平台.上海:党建通讯.2011,6
    [167]—切为了万余名离岗大军的稳定.企业党委书记报(上海市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主办).2011,8,15:1
    [168]斯蒂芬·罗奇.中国不同于世界的十大理由.北京:参考资料.2011年第102期
    [169]新华社记者.富士康事件暴露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矛盾.北京:内参选编.2010,46:6已解密
    [170]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工作文件选编1993—1999年(基层党建).1999:127,304
    [171]歇浦路街道街志办.歇浦路街道志.1993年8月编写,第64-65页,第72页
    [172]鞍山市铁东区志编纂委员会.鞍山市铁东区志.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鞍出临图字1990第51号),1991:238
    [173]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班“文明与后现代”讲课资料《现代性批判》
    [174]姚亮:《城市社会变迁:社区分化与利益群体分化》,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8页
    [175]NISBE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43,2:156-164
    [176]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1996).
    [177]Barker, Chris, Culture studies:Theory and Pracitice (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0).
    [178]AKDOGAN M. (1996) The Global A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179]ALTMAN I. (1995) "Spanish migration to the Americas", in Cohen,1995.
    [180]AMIN S. (1996)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
    [181]Global Change, Regional Response: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Develop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0-42
    [182]BENJAMIN W. Eduard Fuchs, Collector and Historian [C]//in the Essential Frankfurt School Reader. New York:Continuum,1982:252
    [183]SWANK D. Culture,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6,40(3):660-679
    [184]AMIN A, THRIFT N. Living in the Global[C]//AMIN A, THRIFT N.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1-22
    [185]PARFIT D. Equality and Priority [J]. Ration (new series)X3,1997,12:0006-0034
    [186]FRANKFURT G H. Equality as a Moral Ideal [J]. Ethics,1987,98:21-24
    [187]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 [R]. www. globalreporting. org,2002
    [188]ARCHIE B. CARROL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61,7:497-505
    [189]Abbott Walter F. and Monsen, R. Joseph.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Involv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22(3):501-515
    [190]MARK DWIE. Losing Ground: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t the Clo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MIT press,1995:1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