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洋军阀政治研究在史学界已有丰硕成果。但该领域依然存在很大研究空间。本课题拟从省区军政制度的视角,探讨军阀政治运行的制度基础,进而探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移植于中国后所发生制度蜕变的原因。督军制与巡阅使制度是中国军阀政治形态的生存基础,也是军阀实现其政治统治的最主要途径和工具。但是,在政治体制方面,军阀时期在省区一级三权分立政治结构始终存在。在中央一级,三权分立政治结构直到1924年北京政变之前也一直存在。因此,军阀政治从制度上而言,它是一种法外干政的变态政治体制。它自始至终都无法完全解决自身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也无法解决中央政府权威及国家层面政治整合的问题。这也是北洋军阀政治仅仅十多年便被国民党党政体制取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问题的提出,学术界已有研究现状,中外军人政治相关理论对本课题的指导和启发,研究计划和研究范围方法等进行介绍。
     正文五章分别初步探讨了民国北京政府军阀时期的督军制、巡阅使制,都统和护军使制的基本情况。在研究省区主要军制的同时对省区军政制度的常态与逸轨运行,督军巡阅使对中央政治的干预和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具体言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本文围绕军政关系或军民分治问题,探讨了军阀时期省区(本课题“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三特区,二是指民国军阀时期逐步形成的超省级的巡阅使区即准大军区。后文中具体指哪一种含义视语境而定,后文不再一一说明。)军政关系的制度规定及实际运行状态。本课题探讨研究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制度的基本史实。辛亥革命初期一度出现的军政合一的省区体制,袁世凯时代恢复重建省区“军民分治”制度的努力:法定省区制度为省级行政机构与军政机构独立设置,文武职官分轨运行。这种制度设置终北京政府时期没有改变。虽然各省行政长官或由军政长官兼任,或听命于本省军政长官,但是,行政公署并没有沦为军政机构的附庸,军政机构也没有将处理民政的行政公署取而代之。
     第二,本课题探讨研究了北洋军阀政治运行的制度基础即省区军政制度督军制及超省级巡阅使制。督军制与巡阅使制在所辖省域的共同军制制度基础是道与县域重要军事要地设置的镇守使及其镇守使制。督军制是普遍设立的经常制度,巡阅使是临时设置的非常机构。督军与巡阅使制度的运行都是以督军制为基础不断扩张法外权能而实现的。督军与巡阅使制度既是是中国军阀政治形态的基本方式,也是军阀实现其政治统治的最主要途径和工具。
     第三,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实施的则是军政合一的都统政治体制。都统体制也与巡阅使制和镇守使制互为犄角,共生共存。
     从省区军政制度对军阀政治整体影响来看,本课题通过对督军巡阅使横向干预省政,纵向干预国政过程的研究,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军阀政治是一种制度外干政的变态政治。军阀政治出现的远因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加剧的间接结果。北洋军事集团将领走向近代中国政治前台的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日益尖锐复杂激烈的国内外社会矛盾。具体而言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推翻后各个政治实力派的国体与政体之争以及第一世界大战参战与战争善后事务的处理都使军事将领及其所辖军队的政治筹码作用凸显。
     第二,督军巡阅使对中央政治的干预有诸多途径与方法。军阀前期和后期也有所不同。军阀前期主要是以“督军团”集体联合干政形式为主。军阀后期以军事派系干政形式为主。期间也有督军巡阅使之间纵横捭阖的分化组合,但均以派系利益为依归。督军巡阅使干政具体途径之一就是操纵国会或立法机构。包括总统副总统选举等。干政方法之二,就是操纵政府内阁人事和内阁政策。最终,实力派军阀直接建立军政府,彻底废弃国会机构及民主政体。军阀时期军阀对司法的干预可分为制度性干预模式与非制度性干预行为。制度性干预模式体现在军事司法对普通司法的侵越和干预,将凡与军事活动相涉的普通公民犯罪行为置于特殊军法制裁之下。非制度性干预行为具体体现在军阀意志左右个别重大司法案例。
     第三,军阀时期,督军巡阅使对省区政治干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几个。一是督军兼任省长,以督军身份军事立场管理省长事务,以军事侵越民政事务。二是督军巡阅使干预省议会事务,包括省议会议长人选或省议会议案,主要是控制该省区财政预算决算大权。三是督军巡阅使依靠军政权力优势通过对所辖区域重要人士任免权的干预,间接控制省区道县财政经济大权。
     第四,军阀时期,军政关系或文武关系中军队与军将对于文官系统及文官的优势地位和作用源自早于行政系统的军制改革及其制度化成果。民初“文武关系”逆转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文武科举制度除后,军事科层制优先于文官制度建立发展的结果。军事科层制的优先发展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自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我国将军事近代化改革置于其他制度近代化改革之前。
The studies on the Northern Warlords Politics have acquired plentiful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iography circle, but they still leave many to b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vincial Army and Government System, this subject discusses the system basis of the military politics oper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change of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 system when it was applied in Chin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Military Governor System and Inspector System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rvival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warlord political domination. However,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 in provincial level still existed in warlord period. In central level, the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 had existed until the 1924 Peking Coup. Thus, warlord politics is a kind of abnormal politic system that intervenes on politics beyond laws. It always was unable to solve its own problems on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which we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why the Northern Warlords Politics gave place to the KMT party system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politic domination.
     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al of the topic, the existing research documents and relative study theory both at home and aboard, the introduction presents briefly the research planning, scope and methods.
     The five chapters of main body distinctively study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ilitary Governor System, Inspector System, Command-in-Chief and Protection Corp system during the warlord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sides the study on provincial main military system, this part also probes into th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illegal operation of the provincial military system, the influence and interference system of military governor inspector toward the central politics.
     Firstly, focusing on the Army and Government System or the separation of army and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my and Government System as well as its practical operation in warlords provincial areas (the three special region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Rehe, Chahar and Suiyua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rmy-politics united provincial system appeared in the 1911 Revolution changed from Yuan Shikai Times to "the separation between arm and people", namely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and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the distinguished working between th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The three special regions applied the army-politics united system, which has kept the same since the Peking Government Period. Although the provincial executives may be served by the military governor or submit themselves to the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does not subordinate to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or be replaced by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civil authority.
     Secondly, Northern warlord makes its politic regime realize on the basis of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system and over-provincial inspector system.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 General system, and inspector system is temporarily established. To expand politics intervention beyond laws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can help realize the oper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and inspector system). Military Governor system and inspector system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rvival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for the realization of warlord political domination.
     Thirdly, Re-cha-shui Special District dominates in the politics system of the unity of the Army and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the provincial Army and Government System toward the Warlords Politic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nterventions of the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and inspector toward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political process, I arrive at the following reviews:
     Firstly, warlor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is a kind of abnormal politic system that intervenes on politics beyond laws. Warlord politics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intensify of the intern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old China (a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country)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Crisis.
     Secondly,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and inspector have various methods for the central political intervention whenever in the early Warlord period or in the late. In the early warlords period, they mainly show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crop" joint-intervention politics. In the early warlords period, they mainly Intervene on politics by military factions. The between there are the open and close between provincial military governor and inspector, but they have the same view of sectarian interests. One method is to manipulate the Parliament or the legislature, including the election of the President, the Vice President and so on. The other is to manipulate the Government personnel of the Cabinet and the Cabinet policy. Eventually, the strength warlord directly organizes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completely abandons parliamentary institutions and democracy politics system.
     Thirdly,during the warlord, in the aspect of justice interventions, Warlord shows justice intervention in a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model, rather than individual behavior.
     Fourthly, in the Warlord Period,army's key institu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of Army and Government System derived from the Military System Reform and systemization of it. And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 reverse between the civil and martial results from, afte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at military bureaucracy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why military man system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is the stagnation and lag of modern political part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action culture.
引文
①洪陆训.武装力量与社会.[M].台北.麦田出版社,1999:315
    ②汤世铮.拉丁美洲军人政权之研究.[M].台北.知书房出版社,1996:55-58
    ①姜明新.军人政治传统与土耳其现代社会变革.[J].战略与管理2002:(5)47-48
    ②和劲松.当代缅甸军人政权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
    ③董经胜.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人政权.[J].江汉大学学报2004(2):13
    ④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M].第6卷(下)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250
    ①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01
    ①董经胜.拉美军人与政治:理论与范式的演进[J].史学理论研究,2003:(3)94-106
    ②[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77
    ③赵中孚.近代中国军事因革与现代化运动.[J].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51
    ④Samuel E.Finer."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E", rev.ed. Penguin Books. [J].1976:126
    ①Samuel E. Finer."The Man on Horseback: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Boulder,CO:Westviev,U.S.S. [M].1988:4
    ②徐勇.藏北京国家图书馆[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纸质稿 (现已出版)。徐勇说明,差别主义与平等主义的法制概念,在英文中尚未见到直接对称的词汇,文中英文释义经由彭小瑜教授核定.
    ③[日]中野登美雄.军人的参政权.[J].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杂志,第37号,昭和9年:78
    ①王世杰.军人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与政治权[J].东方杂志22(3):14-19
    ②[美]拉尔夫·尔·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79:248
    ③[美]费正清主编.[M].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0
    ①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6
    ①高民政.当代世界的军政关系实践形态及其评价——兼论军事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军事历史研究[J].2009(2):155-161
    ②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实质[N].解放军报,2006-3-30
    ③[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3转引自高民政.当代世界的军政关系实践形态及其评价—一—兼论军事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军事历史研究[J].2009(2):159
    ①[日]三宅正树.文民统治的确立与可能[J].中央公论.昭和55(9):106
    ②徐能武.锻铸军魂——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体制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③洪陆训.军事政治学:文武关系理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304-305
    ①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M].第二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286
    ②非常国会议员亦提议组织临时政府[N].晨报,1925-3-4
    ③索罗科维科夫.督军制在中国的作用[J].红军在东方,1921(1):36
    ④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8
    ⑤陶菊隐.督军团传[M].北京:中华书局,1948
    ⑥萧志华.湖北督军萧耀南[J].湖北武汉文史资料,2006(5)47-56,冯黎栋.浅谈冯玉祥督军陕西,是一篇本科大学生的习作[J].商业文化,2008(11)204
    ①中国近代史[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2
    ②陟樯.章炳麟出任东三省筹边使档案史料历史档案[J].1991(1);陈长河.冯玉祥在陆军检阅使任内[J].安徽史学2006(2),张建军的“西北筹边使及相关问题史事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1-56
    ③佟佳江.中华民国时期东北职官概述》(上)[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④笔者相关拙文:民国前期使职设置考略[J].史学月刊2008(4),民国前期使职渊源、特点及其作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3),长江巡阅使政治职能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4),“二次革命”时期的中央使职制度[J].湘潭大学学报2007(4),护法运动后北洋政府南方使职职能政治化探析[J].求索2008(3)北洋政府督办参战事务处及西北筹边使与参战署军政职能探析中州学刊[J].2008(4),热察绥巡阅使与民国前期特区军政体制探析《南华大学学报》[J].2007(3)东三省巡阅使职能探析东北师大学报[J].2009(4)北洋政府时期东北地方对外交涉体制探析社会科学战线[J].2008(10)
    ①李剑农.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②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99
    ①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0-4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36-43
    ②彭明.北洋军阀(研究纲要)”[J].教学与研究,1980(5)33-37;(6):31-38
    ③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④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研究四十年[M].历史教学,1991(8):24-29
    ⑤孙占元.十年来北洋军阀史重点问题研究概述[M].历史教学M1992(6)46-48
    ⑥祝伟波.北洋军阀各派统治的更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2)
    ⑦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M].民国档案,1995(4):73-79
    ①来新夏,莫建来.50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9(5):1-17
    ①张玉法.军阀政治.中国现代史论集[A].第五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②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1[M].台北: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下册),1989
    ③王续天.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J].史学月刊,2002(6),80—84.张连红.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④迟振汉.近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2000硕士学位论文http: //datas.nci.edu.tw/theabs/1/2001/12-1/2005/8-29
    ①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M].台北:复大美术印刷有限公司,1986
    ②汤立双的.北洋六镇军事现代化研究:以制度为中心,[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徐庆江.近代军人的崛起与文武关系的变迁,[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未刊。台湾辛宜灯.北洋政府时期文武关系研究.[D].淡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网络版;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局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③莫建来.试论段棋瑞在北洋建军中的作用[M].历史档案,1991(1)
    ④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M].近代史研究,1990(6)
    ⑤吕茂兵.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M].争鸣,1991(1)
    ⑥李良玉等.[Z]倪嗣冲年谱,黄山:黄山书社,2010,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郭从杰倪嗣冲与蚌埠临时会议历史教学2011
    (10)、倪嗣冲与1917—1918年安武军入湘作战安徽史学2010(3)、夏侯叙五倪嗣冲在张勋复辟前后的表演江淮文史,1997(5)郭从杰,郭坤杰 冯玉祥滞兵武穴与皖督倪嗣冲的应对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等。
    ①常城.张作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②郭剑林.吴佩孚传上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Z].吴佩孚档案选编,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2010
    ④来新夏,莫建来.50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9(5):17
    ⑤景占魁.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李茂盛等.阎锡山全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王翔主编.阎锡山与晋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①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②李朝阳.冯玉祥与近代中国政治[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汤立双的.北洋六镇军事现代化研究:以制度为中心,[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局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的内外人事与战时指挥[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83-87
    ②林明忠.北洋时期奉系军队之研究(1912-1928)[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http://datas.nci.edu.tw/theabc/11998-9-27/2005-7-25,徐庆江.近代军人的崛起与文武关系的变迁[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未刊。
    ③刘敬忠,田伯伏.国民军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④陈崇桥.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1840-1927[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⑤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未刊稿(2009年已经出版。)
    ⑥莫建来.民初军阀三大内战纪实,来新夏北洋时期的三次军阀战争[J].社会科学战线2008(9)237-248
    ⑦罗志田.发表系列论文: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J].近代史研究,1999(4);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J].史林,2003(1);“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J].中国社会科学,2003(5);“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J].历史研究,2006;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⑧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①Γ·维连斯基一西比利亚科夫.中国军阀吴佩孚[M].莫斯科一列宁格勒,国家出版社1925:26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②Γ·维连斯基一西比利亚科夫.中国的政治集团与党派[J].共产国际,1922(23):6104 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③Γ·威金斯基.中国形势的评论.共产国际[M].1926(4)(总第53号):1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④索罗科维科夫.督军制在中国的作用.红军在东方[M].1921(1):36;参见B·H·尼基福 罗夫。苏联史学家论中国问题[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0:100、101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①参见A·B列兹尼科夫.共产国际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战略与策略[M].共产国际与东方,东方文献出版社,1969:152
    ②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文献与资料[M].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6:92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③r·威金斯基.中国发生了什么?,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24:11、27;r·威金斯基.中国形势的评论[J].共产国际,1926(4)(总第53号):11
    ④·威金斯基.1925—1927年革命前夕的中国政治形势[J].历史问题.1947(7):5—51
    ⑤中国近代史[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2,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⑥中国现代史[M](1917-1930),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72,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①Γ·E·涅波姆宁.过渡的中国社会中的专制国家与军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问题总结.第14次“中国社会与国家”科学讨论会提要和大纲[M].第三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3:46、47,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②本书编写组.中国现代史[M].(1917—1927)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3,转引自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①B·茄科夫著,王永祥译.前苏联学术界的北洋军阀史研究[J].历史教学,1992(3)20-25
    ②[美]麦科德著.周秋光译.“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3(3):79-82;周子峰.中国大陆及西方的中国近代军阀研究评述[J].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会刊,NO:8,1996-12
    ③陈志让著,鲜于浩译.乱世奸雄袁世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笔者不赞成袁世凯是军阀的观点。作为综述姑且收入此类,以供参考
    ④薛立敦著.中国的军阀冯玉祥,即邱权政、陈昌光、符志兴译.冯玉祥的一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转引自[美]麦科德著.周秋光译.“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3(3):79-82
    ⑤唐纳德·G·季林.牛长岁、陈文秀、宋美云译.阎锡山研究——一个美国人笔下的阎锡山[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转引自[美]麦科德著.周秋光译.“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3(3):79-82
    ①转引自[美]麦科德著.周秋光译.“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3(3):79-82Hans J. Van De Ven, Public Finance and the Rise of Warlordism,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0, No.4, Special Issue:War in Modern China. Oct.,1996:830
    Alfred H. Y. Lin, Building and Funding a Warlord Regime:The Experience of Chen Jitang in Guangdong,1929-1936, ModernChina, Vol.28, No.2. Apr.,2002:179
    ②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91(已经出版)
    ①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91-92(已经出版)
    ①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93-94
    ②参见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44—117:金光耀、郭秋香: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5:(1)
    ③Dianaury在后来的一本专著中从另一角度对这一观点做了验证,见wartordsoldiers, 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③有关革命话语的起源与形成,参见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美)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
    ①庸言杂志[J].第1卷第1号,1913年;上海泰东书局,1914年.安福祸国记.北京神州国光社,1920年;刘楚湘.癸亥政变纪略.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年;赵晋源编.贿选记.上海凇沪通讯社,1924年;寒霄.六月十三.灵隐刊行,1924年;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东方时报馆,1924年;鲍明钤.中国民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顾敦鍒.中国议会史.苏州木渎心正堂,1931年;邱昌渭.议会制度.世界书局,1933年;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M].1948
    ②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程舒伟的.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严泉的.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2-1923>
    ①郑志廷.试谈曹锟贿选.河北大学学报.1982(2);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机构.历史研究.1984(6);宝关成.民初国会论述.社会科学战线.1985(4);谢伟.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江海学刊.1995(2);张学继.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近代史研究.1994(2);袁伟时.政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战略与管理.2000(6);陈希贤.军权政权的兴起及中国宪政化的衰败.战略与管理.2000(6);杨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国会.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2);沈传亮.北洋时期第一届国会议员的政治社会化考察.学术探索.2004(4);邓丽兰.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河北学刊.2004(5);经先静.内阁、国会与实力派军阀.史学月刊[J].2004(4)
    ②张淑娟.民初国家重建中知识分子对代议制的探索与困惑,[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未刊;柳飒.民初议会的宗派情结析论[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未刊;贾德威.试论安福国会[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未刊;张淑娟.吴景濂与民国政治:1916-1928②[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未刊;王雷.误读的共和:1916-1924年的北京国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度,未刊;李学智.第一届国会的最后一幕——1924年北京政变后的国会非常会议[J].历史教学2005(1):24-29
    ③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丁以德.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演变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关系之探讨[D].新疆大学博士论文2003.熊秋良.变异的政党竞选——以民国第二届国会选举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7(1)158-163
    ④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M].长沙:岳麓书社,2004
    ①张朋园相继发表《从民初国会的选举看政治参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79年第7期;《安福国会的选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其代表性论著为《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②李守孔.民初之国会[M].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胡象贤.民初国会之渊源与演进及其失败原因的分析研究[M].台北:台北学海出版社,1983年;方惠芳.曹锟贿选之研究[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3年;荆知仁.中国立宪史[M].台北:台湾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89年;管美蓉.吴景濂与民初国会[M].台北:台湾国史馆,1995
    ③[日本]佐藤三郎,井上一叶.民国之精华[M].北京写真通讯社,1916年;哈罗德(V.Vinacke Harold) [M]. MdderneonsriturionaldevelopmentinChina,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20
    ④李学智.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与法制建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⑤张朋园.安福国会的选举—论腐化为民主政治的绊脚石.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2001年),杨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国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2),以及李学智.第一届国会的最后一幕.历史教学.2005(1)等。以立法、宪政历程作为视角的专著也有部分涉及,如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等。谢彬.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7,谢彬.民国政党史[M].学术总会出版社,1926等
    ①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2)56-57
    ①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2)60
    ②顾敦鍒.中国议会史、丘昌渭.议会制度、谢彬.民国政党史、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秦孝仪.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M].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印行,1987、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张星久、祝马鑫.新编中国政治制度、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下)、徐宗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耿云志等.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等。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①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1、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2、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2、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3、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4、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1、朱宏源.从变乱到军省:广西的初期现代化(1860-1937)[M]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5,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②苏云峰.湖北咨议局与省议会1909-1926[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C],台湾:“中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78:421,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③王树槐.清末民初江苏省的咨议局与省议会[A].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481,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④张朋园.近代地方政治参与的萌芽—湖南省举例[A].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23集)[C].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26,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⑤杨鹏程.湖南咨议局与民初省议会的比较研究[J].湘潭师院学报,1989,(1):50,转引自张 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①陈惠芬.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J].台湾:师大历史研究所,1985,(7):236,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②沈晓敏.民初浙江之议会政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0-11,1994:67,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③孙玲.略论民国时期的贵州省级民意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2,(5):92;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未刊。
    ④吕芳上.民国初年的江西省议会1912-1924[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C].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9,(6):221;吕实强.民初四川的省议会1912-1926[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C].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7,(6):251;许友书.1912-1927年四川省议会述略[J].巴蜀述闻,1994,(4):50;李明.民国时期云南省民意机构变迁概况[J].云南档案史料,1991,(2):42;高健、赵江名.民国前期新疆省议会研究,[J].西域研究,2005(3):40-48,转引自张爱华.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31
    ①王晨鹿.山东省第一届省议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杨林样.地方主义与民初江西省议会,江西师范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未刊;姚联合的“民国初年的甘肃省议会(1912-1927)”西北民族大学2009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②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③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直隶地方议会研(1912-1928)[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④王续添.论五四运动中的省议会[J].中共党史研究,1999(4)
    ⑤刘建军.论顺直省议会与五四运动”[J].党史博采,2008(5):5,12
    ①高迎晖、高炯合.民国时期山西首届省议会副议长高洪[J].人物与回忆2004:29-32;赵艳玲.边守靖连任三届顺直省议会议长的性格原因简析[J].沧桑.2009(4)20-21;朱英.民国时期省议会与省长之间的冲突——以江苏省议会弹劾省长案为例[J].李平亮.民国初期江西省议会中的党派之争[J].1912-1921
    ② 唐启华北京政府外交部组织与人事研究(1912-1928)[OB/OL]http: //datas.nci.edu.tw/theabs/1/2001-12-1/2005/8-29
    ③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M].西安:古城出版社,1928
    ④经先静.内阁、国会与实力派军阀——20世纪20年代罗文干案始末[J].史学月刊2004(4),解学兰.袁世凯时代中央政府构成研究[D].2003,上海大学硕士论文,鲁卫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构成研究[D].2006,上海大学硕士论文,鲁卫东.军阀与内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阁员群体构成与分析(1916-1928)[J].史学集刊2009(2)102-111
    ⑤杨绍滨.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论[J].安徽史学2003(3)、胡宝华.北洋政政府参谋本部锁忆[J]文史精华2001(11)、周炎明、尹海清.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军队文职人员制度浅探[J]求实 2011(1)
    ①张建军.清末民初中央政府参谋机构的设置及其沿革初考[J].民国档案2009(4)、民国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的内外人事与战时指挥[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民国北京政府陆军训练总监始末[J].民国档案2011(1)
    ②陕西师范大学系列硕士论文.陈振宇民初内务部研究—以卫生事业为中心2011李锋民初陆军部研究(1912—1916)邓同莉民初海军部研究(1912年——1919年)——以海军总长刘冠雄为中心2010王苗徵民初财政部研究(1912—1916)——以周学熙两任财长为中心李金全民初交通部研究(1912—1916)2010,吴明翰民初司法部研究1912-1914 2011
    ③李宏.北洋行政法研究[D].2006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④杨卫东.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博士论文,沈小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与省议会[D].2005,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直隶地方议会研究,2008
    ①谢国祥.北洋军阀史料序[M].无页码,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或著述有:第一编孙曜编:.中华民国史料.罗文干.狱中人语.国宪议.刘楚湘.癸亥政变记.警民.徐世昌.佐藤三郎辑.民国之精华.游悔原.中华民国再造史.朱启钤.蠖园文存.徐树铮.建国铨真.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谷钟秀.中国民国开国史.吴廷燮编.合肥执政年谱初稿.岑春煊.乐斋漫笔.竞智图书馆等编.北洋人物史料三种.赵恒惕编.吴佩孚先生集.陶菊隐.督军团传.张梓生.壬戌政变记.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岑学吕编.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郭卫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费敬仲.段祺瑞.第二编参议院公报科编.参议院公报.许指严编.民国十周纪事本末.改造湖北同志会编.民国十年之吴佩孚.张耀曾、岑德彰编.中华民国宪法史料.刘振铠编.中国宪政史话.第三编黄远庸.远生遗箸.吴宗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前后编.南海胤子.[M].安福祸国记
    ①顾敦鍒.中国议会史[M].邱昌渭.议会制度;杨幼炯.中国政党史、近代中国立法史、中国政治思想史,邹鲁.澄庐文选;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王世杰.比较宪法;谢彬.民国政党史;萨师炯.民国政制史、贾逸君.中华民国政治史等。
    ①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
    ②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①高民政.军政现象与军政关系探微[J].兼论军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9(1)159
    ①李月军.新文武关系理论:范式替代抑或理论补充.军事历史研究[M].2010(2)143-153
    ②亨廷顿的文武关系理论集中体现其3本专著中.军人与国家——文武关系的理论和政治学侧重于基础性的理论建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则侧重于实践层面的研究,关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中的军队问题。
    ③洪陆训在《武装力量与社会》一书中也是从广义的角度解释文武关系一词的,他认为文武关系是指“武装力量的组织和成员与社会的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于武装力量与社会二者之间,在组织整体、领导者、精英集团和成员,四种不同层次上的关系。在此意义上的‘文’不仅指狭义上的文官或文人政府,而且是指广义上的平民或民间社会。”参见洪陆训:《军事政治学:文武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8-9
    ①Wilfried von Bredow,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Democracies [EB/OL] http://www.staff.uni-marburg.de/-vonbredo/pdf/Civil-Military-Relations&Clausewitz_Bredow.pdf
    ②[英]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22.
    ③田口富久治.当代世界政治体制[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
    ④山口定.政治体制[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7
    ①王新生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J].日本学刊2000(6):23-33、26
    ①[日]中野登美雄.军人参政权[J].政治经济学杂志,第37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昭和九年,P77
    ①关于“封建”一词的流变,参见冯天瑜.“封建”考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04
    ②李月军 20世纪中国三种文武关系模式与国家现代性的成长当代中国研究2005(2)2-46;[DB/OL]http://www.cngdsz.ne 2009-5-19/2010-6-7
    ①“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元年一至六月份(初稿)[Z].影印版.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6:505
    ②参见周生春、孔祥来.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M].北京:三联书店,上,1983:307
    ②中国年鉴[M].1914:321
    ①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99
    ①废督方案改为十大之军区[N].申报1923-10-18(6)
    ②废督方案改为十大之军区.申报[N].1923.10.18(6)
    ①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藏.[一○○四82]苏省各地绅商团体附和卢永祥关于倡议定军制划军区废督裁兵等问题文电[Z]1925年3月
    ①政府公报[Z].1913年1月9日,第243号。
    ②政府公报[Z].1914年6月30日命令;刘绍唐主编.民国大事日志[Z].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1):48
    ③长江巡阅使张勋授定武上将军为1914年6月30日第一批。载: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册第309页。而另据刘寿林书第112页载:1916年4月10日政府命令,有一特殊“武”字的将军的人物为张勋,他被封为定安上将军,兼长江巡阅使。这是错误的。
    ①政府公报[Z].1914年6月30日命令第33册第3-12页;刘绍唐主编.[Z].民国大事日志,1989(1):48
    ①申报[N].1919-1-19(6)
    ①旅沪浙人对新简浙省长主张,申报[N].1920-7-7(10)
    ②市隐:旅京苏人之废督运动.申报[N].1921-9-18(7)
    ①请速裁撤巡阅使督军之公电.申报[N].1920-12-5(10)
    ②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公署与都统公署暂行条例[Z].南京二档资料[一○一二 71]
    ③刘寿林.[M].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6:437、444
    ①刘郁芬监修,杨思,穆寿祺等编撰.甘肃通志稿·兵志二[M].第92页至第103页。存疑,据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齐海四十年.载,北洋政府于1914年设蒙番宣慰使,1915年裁撤青海办事长官,同年改西宁镇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并由马麒身兼两项职务。转引自李庆勇、尹伟先、王建斌“陆马争督”与甘肃军政格局的演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3-55
    ②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十七)[M].兰州: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22-50,转引自李庆勇、尹伟先、王建斌“陆马争督”与甘肃军政格局的演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3-55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二十七)[M].兰州: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32,转引自李庆勇、尹伟先、王建斌“陆马争督”与甘肃军政格局的演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3-55
    ④刘寿林.[M].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集团有限公司,1996:431-432
    ①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z].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①王友平四川军阀割据中的防区制特点[J].天府新论1999(2)35-36
    ②广文.防区时代之四川军政务系统[J].载四川文献1966:7-8,转引自王友平四川军阀割据中的防区制特点[J].天府新论1999(2)36-38
    ③参见二十一军防区各县县政概况[J].载四川月报1933:148,转引自王友平四川军阀割据中的防区制特点[J].天府新论1999(2)36-38
    ④李达昌主编.四川省志·财政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306,转引自王友平四川军阀割据中的防区制特点[J].天府新论1999(2)36-38
    ⑤周开庆.建设新四川的展望,[N].国闻周报1935-05-27,转引自王友平四川军阀割据中的防区制特点[J].天府新论1999(2)36-38
    ①匡珊吉、杨光彦主编.[M].四川军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52
    ②文公直.[M].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上册,315-323
    ①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M].上册,323-326
    ②湖北人驱逐王占元,湖南人出兵援助,谓之援鄂战争,载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M].下册,104-111
    ③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Z].483-484
    ①湘西将实行乡自治[N].长沙:大公报.1922-8-16
    ①陈渠珍所部编撰的.乡政.和.乡制[M].转引自杨学东.何键传东方出版社2005:375
    ②许和钧.陈渠珍的一生[Z].湖南省政协文史办资料室材料。参见杨学东.[M].何键传东方出版社,2005:377
    ①参见杨学东.何键传.[M].东方出版社2005:380
    ①政府公报[Z].1913年1月9日,第243号。
    ②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公署与都统公署暂行条例[Z].南京二档资料[一○一二 71]
    ①陈雷.倪嗣冲与安徽二次革命,[]].文教资料2010(2)中旬号
    ①各省军政长官年表三载钱实甫编著、王清整理.北洋政府职官年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5-76
    ①陆防军队仍由军民两署分别管辖令,[Z].北洋政府公报,命令,1916-8-20
    ①刘寿林主编[Z].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地方之部”,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集团有限公司,1996:344,304
    ①军谘处奏.拟陆军人员补官暂行章程摺.政治官报[Z].宣统元年十月十七日,第752号,摺奏类,第5-8页
    ②又奏陆军司法人员官阶片.政治官报[Z].宣统二年六月十二日,第967号,摺奏类,第4页
    ①周健.中国军事法的传统与近代转型[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2,未刊.刘庆.清末军制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未刊;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已出版)
    ①该数据笔者根据统计而来.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近代史资料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110-130
    ②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史资料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111
    ①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史资料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264
    ②赵倜(1871-1933)(老北洋系)字周人,河南汝阳人。1890年入伍,曾随毅军赴朝鲜作战。原是武卫左军(毅军)马玉昆部下。参加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之役。1908年升任毅军翼长。辛亥革命期间率部镇压陕、甘、豫反清起义。民国后任河南护军使。因镇压白狼起义军被封宏威将军,其军一度称“宏威军”。1913年9月28日任河南护军使,1914年9月20日任河南将军,改任同时原护军使裁撤。后封德武将军。袁死后依附皖系。1916年7月6日改任督军,直至1922年5月10日被免职。从1917年12月4日至1920年2月26日以河南督军兼省长。赵后投奔奉张,任张之高等顾问。1927年随奉军返回开封,后被北伐军击败,逃至北平,1933年病逝赵倜简历依据来新夏书附录二北洋军阀人物志,有所删修。见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152
    ①直皖两系大激战.[N].民国日报1920-3-2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直皖战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66-68
    ③云南省公署档案.云南省档案馆,转引自郭剑林.吴佩孚传[M].(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67
    ④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史资料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296
    ①八日北京电[N].申报1920-3-9:(4)
    ②姜桂题简历依据来新夏书附录二北洋军阀人物志,有所删修。见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154
    ③大总统令[N].天津:大公报,1921-9-20
    ①姜桂题反对奉军到热河[N].北京:晨报,1921-7-17
    ②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M].231
    ③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M].大事记.7:56
    ④大总统令[N].天津:大公报,1921-8-26
    ①东报论李纯出缺之影响[N].天津大公报,1920-10-21
    ②宁警厅发表李纯遗书[N].民国日报,1920-10-15
    ③齐燮元继任苏督之波折[N].湖南大公报,1920-10-20
    ①北京电[N].申报,1920-10-28
    ②刘长林,杜勇.仪式表演与权力博弈——以北洋军阀李纯葬礼为中心的探讨[J].理论学刊,2009(5)111
    ①“八日北京电”[N].申报1920-3-9:(4)
    ②赵倜简历参见来新夏书附录二北洋军阀人物志。载来新夏.北洋军阀史[M].(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152
    ①北京特约通信[N].新闻报.1923-8-12
    ①政府公报[Z].1925年4月25日,第3256号
    ①张绛.李大钊在开封[J].史学月刊1982(5)59
    ①顺天时报[N].1926-12-31
    ②东方杂志[J].24(9):89
    ①中央及各省区现有军队暨将领姓名驻地一览表[M].北洋陆军部档案载196-198,200,203-204
    ②转引自郭剑林书.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40
    ①豫省代表来京请愿裁兵章伯锋编.北洋军阀.资料(二)[M].武汉:武汉出版人民社1990:431-433
    ①李泰菜.国民军史稿[M].(上),133-203
    ②李泰菜.国民军史稿[M].(上),203-207
    ①各省军政民政长官管辖军队权限条例[Z].政府公报1914-6-29 命令教令第八十五号
    ①各省军政民政长官管辖军队权限条例[Z].政府公报1914-6-29,教令第八十五号
    ①将军行署编制令.政府公报[Z]1914-7-19,命令教令第一百一号。
    ②巡按使公署附设军务厅编制令[Z]1914-7-19,命令教令第一百二号。
    ①将军行署编制令.政府公报[Z]1914-7-19,命令教令第一百一号
    ②各省军政民政长官管辖军队权限条例政府公报.[Z].1914-6-29,教令第八十五号.
    ①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公署暂行条例.都统公署暂行条例[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一二 71].
    ①江苏省政治年鉴.官厅[Z](1924),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3-7
    ①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8.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268-271.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307-309.
    ①陈独秀.我的国内和平意见,每周评论[J].1919-2-2.转引自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B/OL]2009 144
    ①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391.
    ②林茂生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397.
    ③陈独秀.中华民国坏在那里[J].星期评论,1919-6-8.
    ①邵元冲编.朱执信文存,1925年12月,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Z].第6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359-366
    ②东方杂志[J].1920年,第17卷第9号.
    ③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8.
    ①朱启钤致钱能训电.上海某美人对于双方代表之希望.一月十五日朱总代表与美使馆白少尉谈话节略,1919年1月,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2-105.
    ②中西独立报对于时局之适当主张,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91-92.
    ③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南北议和会议卷宗集成.第1册,[Z].2004:475转引自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CNKI数据版2009:144.
    ①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中华书局,1987:309.
    ①“景耀月解决国局意见具体条款说明书”,1918年12月7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50-58.
    ②南北和平会议的过去未来[J],星期评论,1919-6-8.
    ③第六次会议记录,1919年4月9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J].中华书局,1962:224-226.
    ①张敬尧主张裁兵筑路之通电,1919年1月11日[M].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97-98.
    ②卢永祥倡议废督以为根本解决全国和平统一问题通电,1920-4-23[M].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22-24.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M]中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984.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M]中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960.
    ①田夫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940——1990)[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②参见刘建强.谭延凯与湖南自治运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7
    ①北洋政府公报[M].1913年1月9日,第243号.
    ②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公署与都统公署暂行条例[Z].[南京二档资料一○一二 71]
    ①钱实甫著,黄清根整理.北洋政府职官年表[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151-156.
    ②张宪文.中华民国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7.
    ③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二册·志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69-71.
    ①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二册·志一[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24
    ②参见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M].中华书局,2005:53
    ③赵现海.东北师大2005年度博士论文[D].明代九边军镇制度研究[DB/OL].233.cnki博士论文数据库
    ④徐州师院历史系编.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M].(内部发行)第340页
    ①徐州师院历史系编.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M].第358页。
    ②蒋玮.萨镇冰.中国率舰宣抚海外侨胞第一人[J].侨园1996年2(42).
    ③刘绍棠主编.民国大使日志[M].第一册卷二.台北:1975:34
    ④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477
    ①参见拙文:长江巡阅使军政职能探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J]2007(3)
    ①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477-484
    ②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2
    ③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3
    ④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7
    ⑤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16
    ⑥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18
    ⑦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20
    ⑧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Z].第一册卷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24
    ⑨北洋政府公报[Z].1914年4月25日,第706号.
    ⑩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6:444
    11直鲁豫巡署吴佩孚在洛阳恰商任命川粤鄂省军政委员来往电[Z].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1 003(2),卷宗60.]
    12李泰棻.国民军史稿[M].见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90
    13苏省各地绅商团体附和卢永祥关于倡议定军制划军区废督息兵等问题[Z].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1 004(2),卷宗82.]
    14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6:468
    ①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四册.志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0
    ②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四册·志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8
    ③庾恩.普防巡阅使条陈[M].(石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藏.
    ④参见笔者拙文.民国前期使职设置考略.史学月刊[J].2008(4).131-133.
    ①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M].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70
    ①东三省巡阅使署组织大纲[M].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1026,卷宗380.
    ②北京政府公报[Z].法律1919年7月19日,第1239号.
    ③北京政府公报[Z].1920年4月16日,第1498号.
    ①北京政府公报[Z].1920年10月18日,第1678号.
    ①张洪祥,徐兴云,岳谦厚.民初五大总统列传布衣总统曹锟[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45.
    ①本文为笔者为今年“倪嗣冲与北洋军阀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题为:军阀时期长江巡阅使苏皖赣巡阅使与安徽军区制论略。
    ②参见绌文.长江巡阅使军政职能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2007(4)31-35,
    ③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郭从杰倪嗣冲与蚌埠临时会议历史教学2011(10)、倪嗣冲与1917—1918年安武军入湘作战安徽史学2010(3)等。
    ①丁文江.民国军事近纪[M].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七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05-409
    ②南京快信.[N].申报,1917-9-18;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0
    ③南京通信.[N].申报,1917-10-6;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1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档案号一○一一(172)]
    ①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2
    ②苏皖赣巡阅使问题[N].申报.1920-9-6
    ③刘寿林.辛亥革命十七年后职官年表[M].载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续编第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321-330,
    ①前揭刘寿林书P322-330
    ②关于皖督倪嗣冲基本军政活动的研究论文有:陈雷倪嗣冲与安徽二次革命2010(2)中旬号丁春莉倪嗣冲与袁世凯称帝关系探究传承2010(6)夏侯叙五倪嗣冲在张勋复辟前后的表演江淮文史,1997(5)郭从杰,郭坤杰 冯玉祥滞兵武穴与皖督倪嗣冲的应对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③袁氏取消帝制后,段氏为了从袁手中取得合法权力,先拿袁之心腹倪嗣冲开刀。1916年4月10日,将倪任之安徽将军改由张勋兼任。同日,任命倪氏担任长江巡阅副使。随后在4月22日,又免了倪氏将军职务。总之,将倪张权位与袁氏当初安排刚好来了个换位。倪氏失去了独占皖省地盘的地位,与张氏共享皖省地盘。此间,张勋组织四次督军团徐州会议。
    ③长江巡阅使除首任由谭人凤担任外,第二任使职是张勋,任职时间为1913年12月15日至1917年7月8日。1917年9月至1919年12月,由王廷桢继任长江巡阅副使。1919年12月26日,王廷桢调任察哈尔都统后,该职位裁撤。参见前揭刘寿林书477-48、457
    ⑤苏皖赣巡阅使问题[N].申报.1920-9-6
    ①地方通信[N].申报.1925-11-26.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一)(上)[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81.
    ②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一四 (26)]
    ③长江巡阅使条例:1914-07-13[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1026,卷宗379]
    ④内务、参谋、陆军三总长第四号咨[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1026,卷宗379]
    ①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M].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文献丛刊,清同治朝政务档案2:419—445
    ②胡海燕晚晴长江水师新探[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9
    ③胡海燕晚晴长江水师新探[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01
    ④叶赫那拉·煜麟北洋时期的中国海军[N].舰载武器2006(10):49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档案号一○一一(172)]
    ③皖督赞成长江联防电.[N].大公报,1920-7-26;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0-23
    ①郭从杰.清末民初阜阳人与长江防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0-23
    ②前揭刘寿林书,1996:481
    ③巡阅使问题之现在与将来[N].申报,1920-9-6
    ①苏皖赣巡阅使问题,[N].申报,1920-9-6
    ①郭剑林.[M].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06-207
    ②时评,巡阅使制度[N].1920-10-4
    ①前揭刘寿林书,1996:481
    ②苏皖赣巡阅使问题[N].申报,1920-9-6
    ③巡阅使问题之现在与将来[N].申报,1920-9-6
    ②特任王士珍为苏皖赣巡阅使此令[Z].政府公报命令 1920-12-4第1725号
    ③前揭刘寿林书P481明确记载该职于次年1月7日裁撤该职,有误,笔者在《申报》看到此后还有多处关于该职人事任命的讨论与猜测,故应为搁置。
    ④如1920年10月7日《申报》之“李督与苏省人民感情日恶”一文,1920年10月14日《申报》之“国内要闻”,1920年10月13日《申报》之“国内要闻”
    ⑤陈明胜,申晓云.江苏省废督运动与省自治[J].江苏社会科学2009(6)179-183
    ⑥[N]申报,1920-10-14;陈明胜,申晓云.江苏省废督运动与省自治[J].江苏社会科学2009(6)179-183
    ①[N].大公报,1920-10-19;陈明胜,申晓云.江苏省废督运动与省自治[J].江苏社会科学2009(6)179-183
    ②[N].大公报,1920-11-1;陈明胜,申晓云.江苏省废督运动与省自治[J].江苏社会科学2009(6)179-183
    ③[N]大公报,1920年11-6;陈明胜,申晓云.江苏省废督运动与省自治[J].江苏社会科学2009(6)179-183
    ④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⑤刘长林,杜勇.仪式表演与权力博弈——以北洋军阀李纯葬礼为中心的探讨理论学刊2009(5):106-111
    ①[N].大公报,1920-10-19
    ②国内专电.王巡阅齐署督何护军使三令已下[N].申报1920-12-4
    ③静(观).王士珍对苏赣皖巡阅近态[N].申报1921-1-7
    ④北京通信.苏皖赣巡阅与张勋[N]申报.1921-1-12
    ①市隐.旅京苏人之废督运动[N].申报1921-1-18
    ②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91
    ①省宪法[N].申报,1921-6-17
    ②苏皖赣巡阅使复活问题[N].1922-11-13
    ③六公团请速裁苏皖赣巡阅使,申报1921-4-5;北京电,1921-8-5
    ④苏皖赣巡阅使就职记[N].1924-2-8
    ①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479
    ②国务院等为大总统特派曹锟、张怀芝为一、二两路司令秘电,北京政府陆军部档案.转引自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29
    ③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X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①张洪祥等.民初五大总统列传.布衣总统曹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45
    ②上海:申报[N].1918-03-02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9-20
    ④政府公报1918年6月4日.第849号.命令
    ⑤懒江浊物.吴佩孚正传[M].上海:上海中央国史编辑社,1920.83-84
    ①吴佩孚主张和平之马电.上海:申报[N].1918-08-25.
    ②上海.申报[N].1918-10-12.
    ①天津大公报[N].1919:11—30;懒江浊物.吴佩孚正传[M].上海.上海中央国史编辑社1920.27-30
    ①新民协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9
    ②吴佩孚谴眷回籍北京:晨报[N].1920-03-14
    ③云南省档案馆[z].云南省公署档案
    ④天问,第17号[J].1920:5—23
    ⑤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95-196
    ⑥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95-206
    ①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07.
    ①参见拙文:督办参战事务处与西北筹边使署职能探析.[Z].中州学刊.2008(4)
    ②北京政府公报[Z].命令1918年2月26日第752号.
    ①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4期;吴廷燮.合肥执政年谱初稿.来新夏.北洋军阀(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53.
    ②北洋政府督办边防(参战)事务处档案 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一)(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20-722
    ③北洋政府边防军(参战军)第三师档案 见 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23-729
    ④北京政府公报命令1918年8月16日第1267号
    ⑤北京政府公报公文1919年7月18日第2639号
    ⑥曾毓隽.忆语随笔,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编(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5
    ⑦坂西少将致参谋次长电(1918,2,2,)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三)[M].武汉出版社1990,962
    ① 北洋政府边防军(参战军)第三师档案.载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23-729
    ①章宗祥.东京之三年,近代史资料,1979(1):85-86
    ②韩世儒.参战军与直皖战争概述,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编(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6、67、68
    ③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M].护法与护法军史料,台湾:1969,60-67
    ④参见李永昌1918-1920年中国出兵西伯利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3(1):213
    ⑤五四运动档案资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58-160.参见李永昌.1918-1920年中国出兵西伯利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3(1)211-226
    ①坂西少将致参谋次长电(1918-2-2,)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三)[M].武汉出版社,1990:962
    ②参见胡宝平.北洋政府参谋本部琐记[J].文史精华2001(11):53-56
    ①紧要新闻,爱国者白话报[N].1920-07-20.
    ②懒江浊物.直皖战争始末记,近代史资料,1962(2)见郭剑林.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8.
    ①何千里.张作霖与徐树铮[M].吉林文史资料选辑 第四辑,229.373-374
    ②朱寒冬王彦民.徐树铮真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194
    ③北京政府公报[Z].法律1919年7月19日第1239号
    ④政府公报[Z].公文1920年4月16日第1498号
    ①张建军.西北筹边使及相关问题史事述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9(3):51-56
    ①赵清明辑.我国兵役制度的演变[J].档案时空2004,(8)24.
    ②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册.卷十七
    ①中国军事史[M].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3卷.兵制,119,138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M].战士出版社1977:125
    ③嘉佑集.卷5衡论下兵制
    ④吴晗.读史扎记[M].三联书店1956:92
    ⑤明史.卷90.兵志二[M].明史.卷92.兵志四
    ⑥陆容.菽园杂记[M].“本朝军伍皆调发罪人充之,使子孙世世执役,谓之长生军。”转引自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3
    ⑦明史.卷138.陈修传[M].“翟善迁吏部尚书,帝欲除其家戌籍。善日:戌卒宜增,岂可以臣破例。帝益以为贤。”
    ①罗尔纲.绿营兵制[M].第232-234页.
    ②荀悦.汉记[M].卷10.
    ③夏燮.中西纪事[M].96
    ④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6.
    ①参见拙文:民国前期征兵主体多样化与地方主义[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3):141-144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裤[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7
    ③张侠,孙宝铭,陈长河.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①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三)卷204,兵考3[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9517—9519.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清末新军编练沿革[M].北京:中华书局,1978,100—110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85
    ④张建军.北洋政府时期兵役状况述论[J].历史教学,2003(2):33—37
    ⑤张侠,孙宝铭.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87:208-212
    ①参见张侠,孙宝铭.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99
    ②参见张侠,孙宝铭.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③参见茅海建著.中华民国军制述略.历史教学[M].1986年(4):15
    ④冯玉祥.我的生活[M].哈尔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7
    ①参见张侠,孙宝铭,陈长河.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95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527
    ③北洋政府边防军(参战军)第三师档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M].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23—729
    ④参见张侠,孙宝铭,陈长河.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87:129
    ①硕夫.直系军阀马蹄下的山东人民[J].向导周报(88),1924-11-22
    ②波多野乾一.现代支那之记录[M].北京:北京燕尘社,1926
    ③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略稿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17
    ④辽宁省档案馆资料汇编第三卷,529页,转引自郝秉让.奉系军事[M].辽海出版社,2000:89
    ①辽宁省档案馆资料汇编第四卷[Z].305,317转引自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91
    ①钱能训致朱启钤电,1919年3月6日,《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191.
    ②赵倜宣布反皖附直通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M].直皖战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49-150
    ①王续添.现代中国关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J].史学月刊2002(6)80-86,他还有“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略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行为、民国地方主义成因的制度分析等地方主义专题系列论文发表于《史学月刊》、《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直皖战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0:84-87.
    ②中央及各省区现有军队暨将领姓名驻地一览表,北洋陆军部档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5-2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③195-198.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5-200.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2.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6-207.
    ①漱江浊物.吴佩孚正传(二编)上海中央国史编辑社1920:135-136.
    ②政府公报.1920-7-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直皖战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0:89-90.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直皖战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97.
    ①经济学会编.湖南全省财政说明书.岁出军政.上海,1914:2-3,转引自张朋园.清末民初湖南的军事变革[J].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9辑:101.
    ②经济学会编.湖南全省财政说明书岁出军政.上海,1914:76-81,转引自张朋园:《清末民初湖南的军事变革[M].近代史研究集刊第辑:103.
    ③湖南历史资料[Z]1958(3):119.
    ④时报[A].1912-10-21.
    ①张朋园.清末民初湖南的军事变革[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辑第101-115.
    ②参见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M].上册,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301-315.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95-200.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2.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三辑,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6-207.
    ④参见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M].上册,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323-326
    ⑤详见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M].下册,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104-111.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0.
    ②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5.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6-29.
    ①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13
    ①张衍学,袁方乔.沈鸿烈是怎样起家的[M].山东文史资料选辑.2:30
    ②张凤仁.东北海军的建立与壮大[M].辽宁文史资料选辑.3:78
    ③吴杰章,苏小东,程志发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M].解放军出版社,1989:308.
    ①褚玉璞就任第七方面军团长电(1927年7月13日)①北洋执政府档案,载[M].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761
    ②国务院关于省防军制暂用原有名义等情公函(1927年7月9日)[Z].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761
    ①豫省代表来京请愿裁兵章伯锋编.北洋军阀[M].(二)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431-433
    ①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陆军训练总监始末民国档案2011.(1):67-68
    ②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7年8月6日第559号
    ③政府公报1917年8月23日 第576号
    ④国内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的研究已经由20多年历史。李维东:近20年保定军校研究综述保定学院学报2008(2):130-133;郑志廷.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DB/OL]http://www.hudong.co2006-10-9
    ②
    ①根据.东北年鉴.军事.军事教育[M].数字统计,转引自郝秉让.奉系军事[M].辽海出版社,2000:181
    ①东三省军士教导队学员数字统计,转引自郝秉让.奉系军事[z].辽海出版社,2000185-186
    ②余心清.我所认识的冯玉祥,载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会未刊稿,第11页。转引自刘敬忠.国民军史纲[M].人民出版社,2004:15
    ③莫志斌.冯玉祥与基督教问题新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5)
    ④冯玉祥.我的生活[M].(上)294
    ⑤[美]詹姆斯.薛立敦.冯玉祥的一生[M].162
    ①[美]詹姆斯.薛立敦.冯玉祥的一生[M].156
    ②宋聿修.宋聿修回忆录转引自刘敬忠.国民军史纲[M].人民出版社2004:78
    ③[苏]维.马.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M].200
    ④参见郭剑林.吴佩孚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93-497
    ⑤[日]冈野增次郎.吴佩孚[M].第29页
    ⑥戚继光.纪效新书[M].第1卷《束伍篇》
    ①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军事(一)(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99-200,202.
    ①北京政府1913年11月改归绥道为特区归绥远将军统辖。绥远特区辖绥远道及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1914年7月设立绥远道,由前清所设12厅改制而成的县及同年6月察哈尔特区设立时从该区割与之丰镇等4县;热河1914年1月设特区,热河辖热河道及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其中热河道,统辖所属15县民政;1914年6月,设察哈尔特区。察哈尔辖兴和道及锡林郭勒盟及察哈尔左翼四旗察哈尔右四旗各旗牧厂达里冈崖商都各牧厂地方。兴和道初辖丰镇、兴和、凉城、陶林四县及原属直隶口北道的张北、独石、多伦三县。同年7月将丰镇等4县划归绥远特区。
    ②都统官制[Z].政府公报,1914-7-7,第779号.
    ①陆军部.陆军行政纪要[M].北京:1916:85;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内蒙古大学城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2
    ②都统官制[Z].政府公报,1914-7-7,第779号
    ③政府公报[Z].1914年11月2日第896号。《1916年下半年至1918年下半年各都统署人员统计表》,陆军部编《陆军统计(第二次)》,1920年
    ④政府公报[Z].呈批五月十一日,第三百六十三号
    ①大元帅令[Z].政府公报,1928-2-23,第4143号
    ①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内蒙古大学城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2-55
    ②关钟麟.绥远都统马福祥[A].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9辑[Z].1985:56;大总统令[Z].政府公报,1921-5-27,第1889号
    ③临时执政令[Z].政府公报,1925-1-6,第3150号
    ④过家芳.从五原誓师到北伐成功[A].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冯玉祥五原誓师[Z].1986:153;赵国鼎.世远堂旧话[A].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1辑[Z].1988:73
    ①大元帅令[N].政府公报,1927-11-14,第4151号
    ②陆军次长暂行代理部务罗开榜呈大总统为已革军官王丕焕越权擅杀依律判处罪刑文[Z].政府公报,1917-11-10,第1553号
    ①以上任命分见.政府公报[Z].1925年2月14日第3187号、3月10日第3211号、1926年1月14日第3507号、1928年5月12日第4321号
    ②关钟麟.记蒋雁行任“绥远都统”期间的几件事[A].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内蒙古文史资料:第5辑[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6;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M].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2):110
    ①过家芳.从五原誓师到北伐成功[A].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冯玉祥五原誓师[Z].1986:75-76;包头市文史办整理.老一团的前前后后[A].政协包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4辑[Z].1983:116-117;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M].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2):110
    ②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M].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2):110
    ③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都统制度初探[M].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2):110
    ①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二册,志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0.
    @陟樯.章炳麟出任东三省筹边使档案史料[J].历史档案1991,1.
    ①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台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482
    ①本文有关行政区划与军政职务基本材料未注明者均以刘寿林该书为据
    ②“会办毅军事宜王怀庆办理毅军改编成师及人事军需等有关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20]
    ①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二册,志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0
    ② “长江巡阅使条例”,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六 案卷号379]
    ③ “东三省巡阅使署组织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六 案卷号380]
    ④“直鲁豫巡阅使署组织令”政府公报[Z].1920年10月18日,第1678号,命令
    ① “热察绥巡阅使署编制及其任职人员情况”,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80]
    ①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二册,志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72-73
    ②朱汉国,张群.中华民国史[M].第二册,志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71-375
    ①热河都统署归绥都统署审判处暂行条例[Z].载政府公报[Z].1914年7月17日,第789号
    ②法权调查委员会.法权委员会报告书.北京:国家图书馆保存本.第二编第五章 附录一 中国新式法院地点及法官员缺一览表(1926年编制)53-59
    ①修正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修正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修正众议院议员选举法[Z]载政府公报.法律1918年2月18日,第744号
    ②省议员各省复选区表[Z].载政府公报第156号,1912年10月3日.法律;特区所属各县选区划分,载政府公报[Z].公电.1920年11月28日,第1719号
    ③政府公报[Z].公电.1918年6月30日,第874号
    ④政府公报[Z].公电.1918年7月12日,第886号
    ①警察犯罪拟适用陆军刑事条例各条[Z].政府公报.1915年12月9日,第1289号
    ②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39]
    ①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39].
    ②“热河各军事机构设置及其编制情形与有关问题等文电”,载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40].
    ③“热察绥巡阅使署设置建(平)凌(源)剿匪司令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18].
    ① “关于设置热河朝(阳)阜(新)边防司令部文件”,载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119].
    ② “会办毅军事宜王怀庆办理毅军改编成师及人事军需等有关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 案卷号120].
    ③“热察绥巡阅使收编军队补充兵额有关文件”,载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 案卷号121].
    ④ “王怀庆为辞京畿卫戌总司令专任热察绥巡阅使并调动三区都统致吴佩孚函”,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 案卷号179].
    ⑤政府公报[Z]命令.1917年4月25日,第462号.
    ① “关于军警人员被控各案文件”(热察绥巡署),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五案卷号97(1)).
    ② “关于军警人员被控各案文件”(直鲁豫巡署),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案卷号97(2)).
    ③ “关于军警人员被控各案文件”(直鲁豫巡署),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Z](全宗号一○二○案卷号97(2)).
    ④“关于为镇压社会动荡不安情形由曹锟领衔请将“办盗贼法”继续展期办理有关文件”, 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号 一○二五 案卷号127]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7)2.
    ② 张连红.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③“王怀庆致察哈尔都统张关于蒙盐税款分配来往函电”,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号一○二五 案卷号265].
    ④ “关于取缔北京晨报并查禁反直印刷品致京津军警当局函电底稿”,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号一○二六案卷号26].
    ①政府公报[Z].法律,1912年9月5日,第128号.
    ②省议会暂行法[Z].政府公报[Z].法律1913年4月6日,第326号;东方杂志,[N].第9卷第11号,中国大事记.
    ③政府公报.法律,1912年9月5日,第128号.
    ①政府公报[Z]法律,1913年4月6日,第326号
    ②政府公报[Z].公电,1918年7月1日,第875号,
    ③政府公报[Z].公电,1920年9月30日,第1662号
    ④政府公报[Z].1921年3月至8月各相关号,文中日期为.政府公报登载日期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开封张凤台电[Z].1921年9月22日,“各省第三届省议员选举办理情形暨当选清册及有关文件,[一○○—1227]转引自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233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各省第三届议会选举办理情形及当选情形清册及有关文件”,[一一○○].政府公报[Z].公电,1918年7月1日,第875号
    ①黑龙江省长咨送第四届省会当选议员、候补议员票数名册暨分配初选复选名额表请备案[Z].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②黑龙江省长咨送第四届省会当选议员、候补议员票数名册暨分配初选复选名额表请备案.1925年4月4日[Z].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③政府公报[Z].法律1924年9月18日,第3050号,
    ④黑龙江省议会议员选举总监督咨送筹备选举事务期限纲要请查核备案.1926年11月13日[Z].原件存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⑤ 国务院交黑龙江省议会代电举行第五届第一期常会日期并选正副议长.1927年9月1日[Z].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①吉林张作相代电.1926年12月9日[Z]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引自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238-240
    ①文史资料选辑[M]4:82
    ②北洋军阀政权山东省议会[EB/OL]http://www.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K=a&A=12&rec=22&run=13
    ① 黑龙江省长咨送第四届省会当选议员、候补议员票数名册暨分配初选复选名额表请备案.[Z].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①尊庸.临时参政院参政最新一览表[N].申报,1925-9-8.
    ②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与省议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5:434-450.
    ①刘超.清末民初甘肃省议会述论[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D].河北人民民出版社,1990:1474.
    ③慕寿棋.甘宁青史略正编[M].卷廿七,第291页.
    ④慕寿棋.甘宁青史略正编[M].卷廿七,第292页.
    ①慕寿棋.甘宁青史略正编[M].卷廿七,第25页,陆洪涛督甘始末[M].甘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61页.
    ②钱端升等编.省议会之职权[M].民国政制史第103页.
    ③钱端升等编.省议会之职权[M].民国政制史第103页.
    ④慕寿拱.甘宁青史略正编卷廿七[M].第297页.
    ①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M].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286
    ②夏侯叙五.许世英主皖反贿选[J].《民国春秋》1998(5)
    ①夏侯叙五.直皖战后皖军内的勾心斗角民国春秋1998(1)
    ②政府公报[Z].第243号,1913—1—9.
    ③省官制.北洋政府公报[Z].第735号,1914—5—24
    ①政府公报[Z].第814号,1914—8—11
    ②政府公报[Z].第841号,1914—9—7
    ③政府公报[Z].第771号,1914—6—29
    ④政府公报[Z].第182号,1916—7—7
    ⑤政府公报[Z].第592号,1917—9—8
    ⑥政府公报[Z].第657号,1917—11—14
    ①张玉法.“民国初年山东省行政制度的变革,1912-193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第551页.
    ②政府公报[Z].第735号,1914—5—24
    ③政府公报[Z].第771号,1914—6—29
    ④上海东亚同文会编[M].第五回支那年鉴[M].上海:1926:103-104.
    ⑤政府公报[Z].第243号,1913—1—9
    ①政府公报[Z].第940号,1914—12—16
    ②政府公报[Z].第58号,1912—6—27
    ③政府公报[Z].第326号,1913-4-3
    ①参见奉天省军政职官年表[M].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6:252—260.吉林省军政职官年表[M].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6:261—269.黑龙江省军政职官年表[M].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6:270—278
    ②刘国铭主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5-246.
    ①钱实甫编著、黄清根整理.北洋政府职官年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9-107.
    ②政府公报[Z].1913—1—9,命令第243号
    ③张侠等.北洋军阀陆军史料(1912—1916)[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21.
    ①政府公报[Z].第735号,1914—5—24
    ②政府公报[Z].第771号,1914—6—29
    ③政府公报[Z].第243号,1913—1—9
    ①陈志新.北洋时期东北四省区军政首脑[C].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4:259
    ②王永江.致张作霖的信[C].政协大连市金州区文史资料委员会、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王永江纪念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3:154—155.
    ①财政部财政调查处编[M].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浙江(民国16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十二辑,文海出版社印行,第18页.
    ②财政部财政调查处编[M].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浙江(民国16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十二辑,文海出版社印行,第10页.
    ③财政部财政调查处编[M].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浙江(民国16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五十二辑,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0页.转引自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浙江大学博士论文[DB/OL]CNKI博士论文数据库2005:119
    ④奉张委任张作相兼吉林省长王树翰为代理省长[N].申报,1924—5—2,202—26(3)
    ①王树翰代吉林省长后之军民权限划分问题[N].申报,1924—5—11,202—232(5)
    ②吉省军民两署之冲突[N].申报,1926—8—4,226—83(2).
    ①崔跃魁:我所知道的边守靖[M].中华文史资料文库[M](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102.
    ②直隶省会常会开幕礼[N]益世报,1926-10-22。同日大公报·昨日省议会之开会式的记载是:“省议会为辅助行政机关,并非监督行政机关”
    ③消极抵制[N].大公报,1913-5-20
    ①省会举行开会式[N].大公报,1918-10-4
    ②崔跃魁.回忆直隶省议长边守靖[J].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文史集粹(政治卷),100.
    ③崔跃魁我所知道的边守靖[M].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①赵艳玲边守靖连任三届顺直省议会议长的性格原因简析沧桑2009(4)35
    ②省议会最近之暗潮[N].大公报,1923-9-21.
    ①省议会之近闻二则、省议会开会纪事、省议会今日开会[N].大公报,1922-10月-1923-5-15、5-16.
    ②李廷玉致曹使函,[N].大公报,1922-4-22.
    ①刘国铭主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5-246
    ①王晨鹿.民初山东省议会与省长关系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63
    ①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83.
    ②东三省巡阅使署编制大纲[N].奉天公报1919-3-5.
    ③东北三省巡阅使职能[N].上海时报,1918-09-1.
    ①参见拙文.东三省巡阅使职能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6-130
    ②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6-29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4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56
    ②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9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40-143.
    ①温滋泉.东北军后勤业务改进历程[M].辽宁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83:115-116。转引自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42.
    ②第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52-55.
    ①张侠等.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430.
    ②张伯锋,李宗一.北洋军阀1912-1928[M].武汉出版社,1990:139.
    ①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料汇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M].(9):529
    ②笔者拙著.北洋政府时期东北地方对外交涉体制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145-147.
    ①韩立夫,姜克夫.中华民国大事记:卷1[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922年4月12日
    ②参见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Z]第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477.
    ③直鲁豫巡阅使署同官录[Z].载《河南全省文武同官录》,藏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阁),河南简报社承印.1923.
    ①[J].东方杂志第22卷第8号,第150页.
    ①车维汉、朱虹、王秀华.奉系对外关系[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93-94
    ②参见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M].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地方之部”相关部分
    ①东方杂志[J]第22卷第8号,第150页.
    ②辽宁省档案馆藏.东三省交涉总署档甲[卷宗第125号]
    ③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J].台北: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331-332
    ①徐世昌.“东三省职司官制章程”[M].徐世昌奏“拟订东三省职司管制及督抚办事要纲摺”前摺附件,退耕堂政书:卷八:25-26
    ②佟佳江.中华民国时期东北职官概述: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49-55
    ③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3
    ④郝秉让.奉系军事[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20
    ①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J].学海2007(5)57
    ①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M].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3页.
    ②参见拙文.“二次革命”时期的中央使职制度[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①长江巡阅使条例:1914-07-13[B].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1026,卷宗379).
    ①参见拙著.长江巡阅使政治职能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4.
    ②潘荣,魏又行.张勋真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72.
    ③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76.
    ①“各省区联合会”发布八条纲领[N].晨钟报.1916-09-25(1).
    ②潘荣,魏又行.张勋真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106.
    ③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81、83.
    ①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87、86
    ②潘荣,魏又行.张勋真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117
    ③潘荣,魏又行.张勋真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124
    ①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103、105.
    ②张立真.冯国璋真传[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
    ①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76-79.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史话: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07.
    ①陶菊隐.北洋军阀史话: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10.
    ②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79.
    ③刘绍棠.民国大事日志[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86.
    ④陶菊隐.北洋军阀史话: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510.
    ①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M].海天出版社1937年印行.北京:中华书局,2007(重印):28.
    ①徐树铮电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277.
    ①南海胤子.安福祸国记[M].见章伯锋、荣孟源.近代稗海[z].第四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83
    ①修正国会组织法第二十一条地二项[Z].政府公报1923年4月30日。修正国会组织法(第7条后加一条)[Z].政府公报,1923年10月4日,法律三号。第一届众议员议员改选令[Z].政府公报1923年10月4日,教令19号。第四届省议会议员选举法[Z]法律一号.政府公报1924年9月17日
    ②中华民国宪法[Z].政府公报法律,10月18日
    ①参见武小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M].商务印书馆,1936:313.
    ②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M].(上册),商务印书馆,1937:70.
    ①审议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报告书[Z].宪法会议公报,第二十五册,民国六年.
    ①白坚武.白坚武日记第一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96.
    ②来新夏、郭剑林、焦静宜编著.北洋军阀史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67-268.
    ③公孙旬.直系军阀始末[Z].河北文史资料22-122-123.
    ④谢彬.民国政党史,[M].上海: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4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六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71.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M].上海: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4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六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74.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M].上海: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4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六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75-82.
    ②与西南各省有关系的护法议员联欢会即大孙派南沟沿六十四号即民八派、民治社即小孙派、地方制度协进会小孙派,接近洛阳吴佩孚派。主张促成制宪者7团体。蒙事研究会即湖北议员、南庐即广东派、顺城街三十三号即蜀苏议员、翠花街十七号即浙江议员、匡庐即江西议员、明社即两广议员、永月庵七号即顺城街三十三号分店,蜀苏议员.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M].上海: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4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六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87、90、91-93
    ①善后会议条例[J].东方杂志第22卷第1号。临时参政院条例[J]1925年4月13日,东方杂志第22卷第9号;修正临时参政院条例[Z].政府公报1926年3月30日,教令2号。国民代表会议条例[J].1925年4月24日,东方杂志第22卷第11号修正临时参政院条例各条1925年5月5日,[J].东方杂志第22卷第12号.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1924年11月24日[J].东方杂志第21卷第24号。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J].1925年12月26日东方杂志第23卷第3号。临时法制院官制[J].1924年12月4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24号。京畿警卫总司令部暂行条例[Z].政府公报,1925年8月24日.
    ②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J].1927年6月18日,东方杂志第26卷第16号。国务院官制及政府各行政机关及附属机构官制指令44号。1927年7月12日,[Z].政府公报1927年7月14日.
    ③航空军官佐官官俸条例、1926年11月20日。海军总司令公署条例、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部条例、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部条例、1928年2月4日。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公署暂行条例都统公署暂行条例。[Z].政府公报1928年2月22日.指令.
    ①杜威.中国真正危机[J].东方杂志[J].第24卷第13号,1927年10月25日.
    ②军阀时期的总统包括总统、临时执政及陆海军大元帅等国家元首
    ①中华新报[N]1916-6-16.
    ②费敬仲:段祺瑞.中编[M].第1922:55
    ①国会议员林森等通电[M].中华民国法统递嬗史 无锡民视社,1922:120
    ②国会议员林森等通电[M].中华民国法统递嬗史1922: 120
    ③卢永祥等反对黎元洪复位通电[M].中华民国法统递嬗史1922: 122
    ④[N].顺天时报1922-6-6
    ①“政治神学”,施米特.刘小枫编,刘宗坤等译.政治的概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②“政治神学”,施米特.刘小枫编,刘宗坤等译.政治的概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③施米特.刘锋译,宪法学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20.内容为:联邦大总统得临时将本法一一四、一一五、一一七、一一八、一二三、一二四、及一五三各条所规定之基本权利之全部或一部停止之。本条第一第二两项规定之处置。但此项处置得由联邦大总统或联邦国会之请求而废止之.
    ④施米特.刘锋译,宪法学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5.
    ①王雷.施米特的法眼与黎元洪的决断,[DB]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57期近代中国[EB/OL]ht tp://www.china1840-1949.com/show.aspx?id=7615&cid=82009-06-10.
    ②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7.
    ③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8.
    ④施米特.刘锋译.宪法学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3.
    ①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6.
    ②章宗元请解散国会呈[M].黎元洪[M].卷一,1996:1002-1003.
    ①张淑娟.吴景镰与民国政治:1916—1923,[D].复旦大学2007年度博士论文,未刊
    ①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M].383.
    ②上海.国民日报[N].1916-9-6.
    ③上海.国民日报[N].1916-9-30.
    ①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
    ①宝望:《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10):5173
    来新夏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一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993年版.
    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第一一六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丛刊·善后会议,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王宜恭编.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黎元洪卷第9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19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直皖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徐树铮电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
    天津市档案馆编.北洋军阀天津档案资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二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
    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辛亥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全国政协、山东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土匪军阀张宗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密信.中华书局,1985年版.
    辽宁省档案编馆.奉系军阀密电.中华书局,1987年版.
    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内部刊印).
    辽宁省档案馆历史部整理.有关1917年中德断交的一组史料.民国档案史料.1991年第1期.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9-1927年).“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4-1979年版.
    张溶西、岑德彰.中华民国宪法史料.(中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版.
    吴宗慈.中国民国宪法史前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
    陆世益.孙中山兵工计划论.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日]冈野增次郎.吴佩孚.1929年印本。
    中央新闻社.吴佩孚军略书犊合编.上海世界书局,1923年版.
    赵恒惕等编.吴佩孚先生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版.
    [苏]克利莫夫等著,何智涛等译.在中国土地上:苏联顾问回忆录.1925-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冯玉祥.冯玉样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冯玉祥.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62年版.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4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8年版。
    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吉林社科院编.满铁史资料》第二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王芸生.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日]铃木武雄.西原借款资料研究.东京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
    政协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政协辽宁省及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辽宁文史资料选辑.沈阳文史资料.
    政协吉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
    政协贵州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
    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
    政协太原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太原文史资料.
    政协云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档案馆编.云南档案史料.
    政协湖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
    西南军阀史研究会.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
    毛泽东选集.四卷横排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1-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
    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陈旭麓等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下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华兴、吴嘉应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扬荫杭.老圃遗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日]东亚同文会编,胡毓峥译.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下).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政府公报(1916-1928).申报(1916-1928).东方杂志(1916-1928)
    国闻周报(1924-1928).向导(1922-1927).益世报(1916-1928)太平洋杂志
    (1917-1922).晨钟报(1916-1917).晨报(1917-1928).
    王景镰、唐乃需编.中华民国法统递擅史.无锡民视社,1922年版.
    吴经熊.中国制宪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王世杰等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增订版
    顾敦蹂.中国议会史.民国丛书.第三编(21),上海书店,据苏州木读心正堂1931年版影印.
    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民国丛书.第二编(85),上海书店出版社.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社,1979年版.
    [日]园田一龟著,胡毓铮译.怪杰张作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吴佩孚正传.上海中央国史编辑社,1920年版.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中、下),三联书店,1983年版.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一一四),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
    陶菊隐.吴佩孚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王毓超.北洋人士话沧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高兴亚.冯玉祥将军.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王鸿宾.张作霖和奉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版.
    王晓华.北洋袅将孙传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82年版.
    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版.
    左治生.中国经代财政史丛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荫薄.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下).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奉系军阀资产和投资事业表.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1期.
    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太平洋印刷公司,1921年印刷.
    刘彦.中国外交史.台北三民书局,1962年版.
    刘彦.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印.
    沃丘仲子.段祺瑞.广文书局,1920年版.
    [日]园田一龟.东三省的政治和外交.奉天新闻社,1925年版.
    [美]J.B鲍威尔著,邢建榕、薛明扬、徐跃译.鲍威尔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冯玉祥.我的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冯玉祥.冯玉祥自传.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徐树铮正传.中央国史编辑社,1920年版.
    赵恒惕.吴佩孚先生集·传记.1924年,收入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3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罗尔纲.绿营兵志.民国丛书第五编(3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玉法主编.军阀政治.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五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版.
    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钱实甫编著、黄清根整理.北洋政府职官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6年版.
    来新夏等著.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
    章开沅等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1975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出版.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书店民国55年版.
    谢本书、冯祖贻主编.西南军阀史(Ⅰ-3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版。
    王吉尧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薛立敦著,丘权政、陈昌光、符致兴译.冯玉祥的一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美]齐锡生著,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唐纳德·G·季林著,牛长岁、陈文秀、宋美云等译.阎锡山研究—一个美国 人笔下的阎锡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加]陈志让著,傅志明、鲜于浩译.乱世奸雄袁世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英]加文·麦柯马克.张作霖在东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苏]J维·马·普里马科夫.冯玉样与国民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英]B·比林斯利.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简又文.冯玉祥传》(下).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郭绪印、陈兴堂.爱国将军冯玉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莫世祥.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莫济杰主编.新桂系史.第Ⅰ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张学继.胡帅班底—张作霖幕府.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年版.
    王彦民.徐树铮传.黄山书社,1993年版.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蔡少卿主编.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玉海.奉系纵横.辽海出版社,2000版.
    马尚斌.奉系经济.辽海出版社,2000版.
    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车维汉等著.奉系对外关系.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常城.东北近现代史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翔主编.阎锡山与晋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景占魁.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常城.张作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茂盛等著.阎锡山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社,1979年版.
    高兴亚.冯玉祥将军.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王鸿宾.张作霖和奉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版.
    王晓华.北洋袅将孙传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版
    左治生.中国经代财政史丛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荫薄.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下).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雷麦.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杜询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黄逸峰等著.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重庆出版社,1993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胡福明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陶孟和.一个军队士兵的调查.社会科学杂志.第1卷第2期,1930年6月。
    彭明.北洋军阀(研究提纲).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
    孙思白.论军阀史研究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裴长洪.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年第4期.
    陈长河.从档案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陆军及其军费.历史教学,1983年第8期.
    孔祥征.王占元鄂督与驱王运动.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单宝.段祺瑞“三造共和”平议.安徽史学,1984年第5期.
    李新.军阀论.史学月刊,1985年第1期.
    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娄向哲.直系军阀政权与英美关系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王红勇.北京政变性质与原因新探.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
    章伯锋.直皖战争与日本.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娄向哲.论第二次直奉战争.史林,1987年第4期.
    王先明.论近代中国的绅士集团.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林军.1924年中苏复交述评.世界历史,1990年第1期.
    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任恒俊.新军差异与南北军阀的形成.文史哲,1990年第4期.
    刘晓.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学术研究,1990年第6期.
    吕茂兵.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争鸣,1991年第1期.
    朱东安.关于曾国藩的幕府和幕僚.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莫建来.试论皖系军阀的形成.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莫建来.皖系军阀的特点及其评价.江海学刊,1992年第1期.
    来新夏.论近代军阀的定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
    刘江船.试论民初军阀割据的文化原因.争鸣,1994年第2期.
    王宏斌.民国初年禁烟运动述论.民国档案,1989年第1期.
    邱立英.张作霖改革财政的经济思想.北方文物,1997年第Ⅰ期.
    张朋园.安福国会选举—论腐化为民主政治的绊石.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1998年)版.
    久玉林.中国近代军阀政治探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
    景占魁.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晋阳学刊2000年第4期.
    刘会军.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制度新论.学集刊2001年第3期.
    黄岭峻.1925年—1927年间军阀张作霖和吴佩孚交往的历史内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罗志田.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年.史林,2003年第Ⅰ期.
    陈长河.冯玉祥与护国之役.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谢俊美.袁世凯成败简论.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研究四十年.历史教学,1991年5月.
    来新夏、莫建来.五十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社会科学研究战线,1999年5期。
    周子峰.中国大陆及西方的中国近代军阀研究评述.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8期,
    茅海健、刘统.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5期.
    张海鹏.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和方法评析.近代史研究.1999年5期.
    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张注洪、王晓秋.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综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已出版)
    王光祥.北洋政府新文官制度初探.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已出版)
    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陶新华.魏晋南北朝地方军政职官研究——以中央对地方的军政管理为中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路爱林.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党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4.
    董江爱.山西村治与军阀政治(1917—192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
    Lucian W. Pye, warlord politics: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praeger pulishers,1971
    Odoric Y. K. Wou, Militarism in Modern China, The Career of Wu P'ei- Fu,1916-39,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8
    Edward A. Mccord, the Power of Gu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ese Warlord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Hans J. Van De Ven, Public Finance and the Rise of Warlordism,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0, No.4, Special Issue:War in Modern China. (Oct.,1996)
    Alfred H. Y. Lin, Building and Funding a Warlord Regime:The Experience of Chen Jitang in Guangdong,1929-1936, ModernChina, Vol.28, No.2. (Apr.,2002)
    Gino Germani and Kalman Silvert,"Politics and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Latin American',收于Polit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参见Hannah Arend t,The Origin of Totalitarianism (N.Y.,1966)及Harold D. Lasswell and Denial Lerner (ed),world Revoultionary Elites, (The MIT Press,1966)有关各章。
    Germanni & Silvert, "Politics and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Latin Ameican",收入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ical Change本文对各型军事与政治形式有详细说明。
    Rustow,A World of Nations Samuel p.Huntington,"Patterns of Violence in World Politics",收于Changing Pattern of Military Politics (The Free,1962)
    参见Samuel P.Huntington,The New Military Politics ",收于The Changing Pattern of Military Politics.
    Bengt Abrahamsson, Millitary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olitical Order(Sage, Baverly Hill,1972);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Vintage Books N.Y.1957); Morris Janowitz,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N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64);John J. Johnson,The Military and Socity in Latin Ameri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1964)
    Wou, Odric Y. K. Militarism in modern China:the career of Wu P'ei-fu, 1916-1939. Studies of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Columbia Univ-Ersity. Folkestone,
    Kent:Wm. Dawson and Sons;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8 Seymour Lipset, The First New Nation (Free Press, N. Y.,1963)
    Wou, Odric Y. K.'A Chinese"Warlord"faction:the Chihli Clique,1918-1924',in Andrew Cordier, ed. Columbia essays in InternationalAffairs uol.Ⅲ,the Dean's papers,1967,249-274.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