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资源型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城市都掀起了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高潮,相关研究也屡见不鲜,工业地段更新及工业建筑改造已成为当前建筑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唐山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在经历了多年的资源开采及初加工后,城市中留下了大量废弃的工业地段,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经济、环境乃至社会的发展。如何对这些工业地段进行恰当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唐山城市的转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对唐山城市及工业发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将唐山工业地段视为城市发展的新资源——即工业地段资源的观点,并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案例进行了论证,并归纳了工业地段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唐山工业地段开发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明确其价值构成。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山工业地段价值评价方法,并依此对唐山近200处工业地段进行价值评价,确定其中较为优秀的工业地段名单,并根据价值评价的结果对唐山工业地段的价值规律进行总结,使之成为制定相关开发方法的依据。在唐山工业地段特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唐山工业地段开发的目标,提出了“一点、一线、一组团”的总体开发思路,并对相关的开发方法、业态选择以及可能涉及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形成了唐山工业地段开发的完整理论框架。
     在实施层面,明确了实施的程序,驱动方式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对唐山工业地段开发的实践进行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相关的实施对策。
     尽管唐山只是国内众多资源型城市中的个案,但其积累的工业地段开发的成功经验必将对其它面临相同问题的资源型城市产生深远影响。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wenty-first Centuryworld is going from industrial era to information era,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this background, major cities in the world had ignited a wave ofaged industrial building redevelopment and flourishing with related theories and casestudies. The 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nd aged industrial buildingredevelopment is becoming the focus questions in architecture field.
     Tangsh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After years ofexploitation and Simple Processing, a lot of discarded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the cityaffected the city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dly. How toproperly develop and make use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is the main problem ofTangshan city transition currently.
     On the review of Tangsh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with the relatedresearch results, it put forward making Tangshan industrial district as a new resourcesof city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view of industrial district resources. It also make ainducti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industrial district resour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contact with the practise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in development of Tangshan industrial district is tomake clear its value composition. On the former related researches, it put forward theevaluation method to Tangshan industrial districts district value and evaluate nearly200 industrial district value. On these bases ,it obtain the list of the more excellentindustrial district, and summarize the law of Tangshan industrial district value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at can be the basis for the method of formulatingreleva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judgment intangshan, it propose the clear goal of industrial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the generaldevelopment thinking of“one point, one line, one group”. And also, the methods ofrelevant development, the selection of business mode and the involved technicalmeasures are elaborated and summarized. To sum up the above arguments, the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district development in Tangshan come into be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driving manner and support measures are madeclear in implementation aspect. It make a summary of Tangshan industrial districtimplementation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itestablish the enforceable Measures.
     Although Tangshan is one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t accumulate successful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district development, that is bound to have profound influenceon other resource-based cities who facing the same problems.
引文
1王丽,资源型城市旧工业地段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津,2006
    1王建国,蒋楠,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08)
    1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
    1吴良铺,人居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1997(3)
    1许琳琳,唐山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08
    1许琳琳,唐山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08
    1中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一点一滴汇成源头,开滦日报,2003—9—26(3).
    1张心昊,王振良,王士立,唐山工业文化初论,唐山学院学报,2005(06)
    1张心昊,王振良,王士立,唐山工业文化初论,唐山学院学报,2005(06)
    1张心昊,王振良,王士立,唐山工业文化初论,唐山学院学报,2005(06)
    2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建筑创作,2006c(9):36-51.
    
    1王凤春,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9
    2刘剑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中南大学,2007
    1摘自《工业转型研究——区域煤炭产业转型研究篇》,《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与振兴》,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主编。
    1引自《洛林地区工业转型的经验与合作环境》,让·皮埃尔·卡罗路,载于《工业转型研究》,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主编。
    2引自《洛林地区经济的重新开发》,克里斯托昂·拉托,载于《工业转型研究》,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主编。
    1张险峰,张云峰,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城市更新的范例,国外城市规划,2006(06)
    1孙青丽,20世纪废弃地景观改造的价值分析,山西建筑,2007年2月
    2田欣欣,国家战略调整下北方港口城市产业与空间重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9
    3曹凯成等,唐山市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实施方案的研究,河北工业科技,2007,07
    1李文君等,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2(7),P515.
    2沈瑾,赵铁政,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
    3郭磊,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城市规划通讯,2004(05)
    1沙彬,刘冰,崔明子,唐山城市文化探微,唐山学院学报,2005(04)
    1沙彬,刘冰,崔明子,唐山城市文化探微,唐山学院学报,2005(04)
    1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446
    1王建国等,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1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遗产评价办法初探,建筑学报,2008(12)
    1 Lynch, Kevin.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84
    1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建筑学报,2006(8):21-23
    1张谦益,土地置换和城市持续发展——以济南市为例,城市规划汇刊,1997(3)
    1李江泱,上海市旧工业建筑改建居住建筑的实践与经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1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
    1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
    1沈瑾,赵铁政,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
    1陈旭,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王建强,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2001(06)
    1刘力,徐蕾,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工业元素”再利用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1周陶洪,学位论文: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5。
    1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6(6),p34
    1朱文一,赵建彤,启新记忆——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业遗存保护更新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0(12)
    1郝卫国,于坤,城市记忆的延续——唐山工业旧厂区再生为系列展陈空间的探索与实践,装饰,2010(02)
    2王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建筑学报,2008(12).
    1王建国,张愚,沈瑾,唐山焦化厂产业地段及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城市规划,2008年第32卷第2期.
    1刘抚英,栗德祥,唐山市古冶区工业废弃地活化与再生策略研究,建筑学报,2006(08).
    1陈玲,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国际城市规划,2007(06)
    1王建国等,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1白莹,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
    1焦怡雪,英国城市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民间团体,规划师,2002,(05)
    [1]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赫曼·赫茨伯格著,仲德崑译,《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李大夏著,《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赛威尔著,欧阳文译,LOFTS:艺术家的藏酷空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7]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李冬生.,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实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0]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11]王缉慈,工业地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王建国等,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1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5]唐山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唐山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8
    [1]周铁军,张月淳,王雪松,保持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改造初探,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6):22~24
    [2]高辉,张神树,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世界建筑,2001,10,80~81
    [3]王建国,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现利用,城市规划汇刊,2001,6,17~22
    [4]王林,城市记忆与复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实践,时代建筑,2006,2,100~105
    [5]邓雪娴,从两则国外工业建筑谈起,建筑学报,1996,11,22~26
    [6]余啸峰,负空间——天津万科水晶城运动会所设计,时代建筑,2006,2,94~99
    [7]王红晋,工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山西焦煤科技,2003,6,43~44,49
    [8]殷文慧,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现状与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180~180,177
    [9]张艳锋,陈伯超,张明皓,国外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再创造,建筑设计管理,2004,1,45~47
    [10]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1),33~36
    [11]刘霄峰,胡敏萍,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协调过渡的处理,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32(1),11~15
    [12]曲冰,梅洪元,建筑与环境文脉的整合──哈尔滨市少年宫创作体验,新建筑,2001,1,37~40
    [13]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4),292~294,298
    [14]庄简狄,李凌,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学报,2004,11,68~71
    [15]沈实现,韩炳越,旧工业建筑的自我更新——798工厂的改造,工业建筑,2005,35(8),45~47
    [16]叶雁冰,刘西,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工业建筑,2005,35(6),35~38
    [17]寇怀云,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示空间的再利用研究,中国博物馆,2005,4,72~75
    [18]叶雁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探析,工业建筑,2005,35(6),32~34
    [19]张艳锋,陈伯超,张明皓,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再生的设计开发模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9(2),117~120,137
    [20]悠阳,旧建筑的新生命,人民日报,2000,9,11
    [21]王未,邵龙,旧建筑空间环境的整合再生,煤炭技术,2003,22(2),65~68
    [22]庄简狄,李凌,老树新花——谈谈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外部设计,建筑知识,2004,24(3),23~26
    [23]刘敏,历史环境中新旧建筑的多元共生——以青岛旧城为例,城市建筑,2006,8,90~92
    [24]张轲,张弘,茹雷,另一种对话——“标准营造”旧建筑改造的两个实验,世界建筑,2006,5,33~35
    [25]鲍家明,吴建刚,论建筑外部环境设计,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6,16(4),25~29
    [26]阮仪三,留住我们的根——城市发展与城市遗产保护,城乡建设,2004,7,8~11
    [27]尹国均,论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重庆建筑,2000,1,37~38
    [28]章明,张姿,欧洲新旧建筑的共生体系,时代建筑,2001,4,18~21
    [29]王建国,彭韵洁,张慧等,瑞士产业历史建筑及地段的适应性再利用,世界建筑,2006,5,26~29
    [30]王家倩,适应与超越——历史环境中的新旧建筑整合,四川建筑,2004,2,15~17
    [31]黄贻平,韩兵,徐锋,苏州河南岸莫干山地块旧工业建筑群改建中的几点思考,工业建筑,2004,34(8),25~27,50
    [32]孙峰,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与不足,山西建筑,2005,31(22),24~25
    [33]陈颖懿,现代化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经济价值,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61~62
    [34]王晓龙,英国成功的旧建筑再利用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05,3,66~67
    [35]周俭,在历史中再创造——当代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趋势,时代建筑,2006,2,28~35
    [36]叶雁冰,整合与共生--旧建筑改扩建工程的新旧关系研究,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16(3),51~55
    [37]周俭,在历史中再创造——当代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趋势,时代建筑,2006,2,28~35
    [38]刘晓都,孟岩,王辉,制造历史——旧厂房的再生,时代建筑,2006,2,48~53
    [39]王建国,蒋楠,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08)
    [40]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06(4):10-45.
    [41]陈烨,,宋雁.,哈尔滨传统工业城市的更新与复兴策略,城市规划,2004,28(4):81-83.
    [42]郝卓敏,金向荣.,中国工业的发展及布局,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0-51
    [43]胡小平,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3):49-55.
    [44]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城市问题,2004(4):28-31,54
    [45]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建筑创作,2006a(9):24-30.
    [46]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建筑学报,2006b(8):21-23.
    [47]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建筑创作,2006c(9):36-51.
    [48]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规划汇刊,2004(4):53-57.
    [49]邵健健,越传统历史层面的思考——关于上海苏州河沿岸产业类遗产“有机更新”的探讨,工业建筑,2005,35(4):32-34,54.
    [50]沈磊,,陈梅,宁波太丰面粉厂改造竞赛,建筑学报,2006(8):31-34.
    [51]王慧芬,论江苏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东南文化,2006(4):6-10.
    [52]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2001(5).
    [53]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中国园林,2001(5):27-30
    [54]吴唯佳,对旧工业地区进行社会、生态和经济更新的策略,国外城市规划研究,1999:35-37.
    [55]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新建筑,,2001(5).
    [56]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8):47-52.
    [57]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地理科学进展,2004a,23(1)1-12.
    [58]俞孔坚,李伟,李迪华,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5a,(1):69-76.
    [59]俞孔坚,张蕾,周菁,新苏州园林:运河工业文化景观廊道——苏州运河(宝带桥至觅渡桥段)两岸景观规划案例,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2005b.
    [60]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中国园林,2006a,(8):9-12.
    [61]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建筑学报,2006b,(8):12-15.
    [62]俞孔坚,刘向军,张蕾,贾军,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景观设计,2006c:72-76.
    [63]张伶伶,夏柏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发展策略,工业建筑,2005(4):2-3,7.
    [64]张松,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17.
    [65]张卫宁,从废弃的厂房到居住社区——探索一种再生的开发思路,中国房地产金融,2002a,(1).
    [66]张卫宁,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再生产的开发方式,城市发展研究,2002b,(2).
    [67]张艳锋,陈伯超,张明皓,国外九宫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再创造,建筑设计管理,2004(3)
    [68]黄鹤,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6(6)
    [69]郝卫国,于坤,城市记忆的延续——唐山工业旧厂区再生为系列展陈空间的探索与实践,装饰,2010(02)
    [70]王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建筑学报,2008(12).
    [71]王建国,张愚,沈瑾,唐山焦化厂产业地段及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城市规划,2008年第32卷第2期.
    [72]刘抚英,栗德祥,唐山市古冶区工业废弃地活化与再生策略研究,建筑学报,2006(08).
    [73]焦怡雪,英国城市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民间团体,规划师,2002(05)
    [74]焦华富,陆林,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自然资源学报,2000(3)
    [75]吴良铺,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1997(3)
    [76]孙青丽,20世纪废弃地景观改造的价值分析,山西建筑,2007(02)
    [77]吕国平,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适应的新资源观,资源科学,2001(5)
    [78]曹凯成等,唐山市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实施方案的研究,河北工业科技,2007(07)
    [79]李文君等,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2(07)
    [80]沈瑾,赵铁政,棕地与绿色空间网络——唐山南湖采煤沉陷区空间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08)
    [81]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遗产评价办法初探,建筑学报,2008(12)
    [82]张谦益,土地置换和城市持续发展一以济南市为例,城市规划汇刊,1997(03)
    [83]李江泱,上海市旧工业建筑改建居住建筑的实践与经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84]李佳,陈秀梅,采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园林工程,2006(09)
    [85]刘力,徐蕾,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工业元素”再利用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85]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86]沙彬,刘冰,崔明子,唐山城市文化探微,唐山学院学报,2005(04)
    [87]郭磊,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城市规划通讯,2004(05)
    [88]王建强,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2001(06)
    [89]朱文一,赵建彤,启新记忆——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业遗存保护更新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0(12)
    [90]陈玲,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国际城市规划,2007(06)
    [91]张险峰,张云峰,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地区——城市更新的范例,国外城市规划,2006(06)
    [92]张心昊,王振良,王士立,唐山工业文化初论,唐山学院学报,2005(06)学位论文
    [1]李建斌,沈阳市工业景观更新与设计研究——与德国城市工业景观更新与设计的研究比较:[硕士学位论文],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05
    [2]曹丽平,城市滨水区产业旧建筑及地段的改造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
    [3]姜海纳,工业建筑外部多元化表现形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
    [4]王岩,工业建筑艺术的先锋性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5]傅瑶,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9
    [6]李伟林,历史工业建筑及地段的新生:[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7]戎俊强,城市更新中工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0
    [8]王驰,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3
    [9]顾承兵,上海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苏州河沿岸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3
    [10]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11]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7
    [11]周陶洪,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5
    [12]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13]王丽,资源型城市旧工业地段改造再利用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6
    [14]田欣欣,国家战略调整下北方港口城市产业与空间重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9
    [15]刘抚英,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7
    [16]白莹,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
    [17]陈旭,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8]刘剑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中南大学,2007
    [19]许琳琳,唐山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08
    [1]http://www.shucm.sh.cn
    [2]http://www.abbs.com
    [3]http://www.shucm.sh.cn
    [4]http://news.enorth.com.cn
    [5]http://www.jfdaily.com.cn
    [6]http://www.shanghaiwater.gov.cn
    [7]http://news.sina.com.cn
    [8]http://www.cnbmb.com
    [9]http://www.tsf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