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地区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台湾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自古以来就是对台交流的前沿和平台,如今承担起推进祖国统一的历史重任。
     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为主要线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对如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展开了积极的探讨,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少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从经济法治建设如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进行研究,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经济法学的视角,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经济法治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推动作用,着重研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整合两岸及区域内各省市间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经济法治环境,以促进人员交流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实现祖国统一的最终目标。
     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情况。首先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含义、发展目标、功能、性质等的考察,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省市,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三角洲,南接珠三角洲,西连内陆,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性质是同一主权国家内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次,运用经济学中马克思、恩格斯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贸易分工、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得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众多经济区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区,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明显的区别。再次,论述海峡两岸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的响应,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为下一章打下基础。
     第二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的需求。首先阐述法治及其内涵,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是包括着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统一整体。而法治国家是国家法治化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法治国家又是放大了的法治区域。再次,明确经济法治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经济法治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区域内统一的市场体制,消除制度瓶颈等方面。最后,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的应然状态,明确经济法治建设的奋斗目标。
     第三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实证考察。首先论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现状,包括《反分裂国家法》对台湾问题的阐述,《立法法》对地方立法权限的规定,台湾当局关于大陆经贸立法,祖国大陆涉台经贸立法WTO框架内两岸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其次,分析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的主要表现:一是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不健全;二是区域内涉台立法明显滞后;三是区域内各省市地方法规政策存在冲突。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两岸经济结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各省市地方利益冲突严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突,两岸间区域司法制度的差异。最后,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民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呈现出合作、对话取代对抗的特点,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的法律化,外部因素对两岸关系的干扰。
     第四章,首先回顾发达国家区域开发的历程,分析美国后工业化时代地区开发过程中的法治保障,欧盟及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法治实践,从中得到启示。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重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加强区域经济立法;二是构建区域经济法治协调机制;三是建立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四是完善区域内市场竞争机制。进而为论文第五章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法治协调机制建设提供了依据。
     第五章,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的建议。笔者在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现状、障碍和原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区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法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明确政府职能,建设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各项建设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经济法治建设也不例外,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建设高效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完善区域经济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氛围,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影响立法的主要因素,提高立法效率的途径,立法模式,立法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对外招商引资、涉台投资、财政税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三是通过建立经济法治协调机制,化解区域内各省(市)间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政府创新能力,采取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整合区域内已有的司法资源,完善行政许可等措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法治环境。
A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motherland, Taiwan always enjoy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the issues concerning Taiwan are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Located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Fujian Province is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Taiwan area in terms of geography, consanguinity, culture, commercial and juristic practices.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rcourse with Taiwan, Fujian has always been the foreland and an important platform since ancient times. At the same time, Fujian also undertakes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r promoting the reunification of our motherl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theoretical bases, the status qu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s (hereinafter refers to as the Economic Zone) and so 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within the Economic Zone. Up till now, a lot of effective research work has been done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Economic Zone. Unfortunately, few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their research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Therefore, the research status sure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pace of the Economic Zone to some extent. Based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histor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ome 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Zone from the legal angle. The emphase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s across the Strait and within the Economic Zone and the innovation of a cooperative mechanism for the Economic Zone. The aim is to build sound legal surroundings, to promote the personnel intercourses and economic ties, to build a common market and to realize the reunification of our motherlan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s of the Economic Zone. Firstly, the author studies the meaning,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the functions and the nature of the Economic Zone. The Economic Zone is mainly located in Fujian Province, covering the surrounding areas, facing Taiwan, neighboring Hong Kong and Macao. Besides, the Economic Zone lies next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the north, and next to the Zhujian-River Delta in the south.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advantages, the Economic Zone is an integrat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sub-regions within the same sovereign state. Second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trade, the theory of growth pole,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concept of the Economic Zone is in line with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Thus the Economic Zon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evidently differs from other traditional economic zones. Final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responses to the Economic Zone from both sides across the Strait.
     ChapterⅡdeal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need to construct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for the Economic Zone. At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of the rule of law. The rule of law is based on and aimed at democracy, the kernel of which is to act within the law limits, and to restrain the use of power. Thus the rule of law is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s, models of social conductions and social orders of both a country and a society.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the embodiment of state nomocracy and an amplified area under the rule of law. Consequently,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ic Zone.
     ChapterⅢanalyzes the legal surroundings concer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Economic Zon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status quo within the economic zone, such as the specific contents for Taiwan in the Anti-secession Law, the lawmaking power of local authorities granted by the Legislation Law, the laws concerning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the mainland passed by Taiwan authorities (and vice versa), and the resolution systems for the trade disputes within the WTO framework. Then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ain handicap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for the Economic Zone, such as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economy and trade across the Strait, the outdated legislations and the conflicts among the local legislations.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handicaps at length, namely,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s across the Strait, the conflicts of local interests, the conflicts 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uridical systems across the Strait.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establishing process of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in the Economic Zone. When Kuomintang came into power ag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began to develop in a right direction. Both sides attempt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to replace confrontations with dialogues. The new concepts of the mainland's Taiwan policies are gradually secured by law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PA will have some impact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nomic Zone. Besides, some factor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will also influence the relations across the Strait.
     ChapterⅣstudi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economic zone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SA, the EU and Japan. From the comparison, we can get some inspir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gal surroundings in the Economic Zone. Thus the author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for ChapterⅤ, which focus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legal surroundings in th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ordinative mechanism of legal practices across the Strait.
     In ChapterⅤ, the autho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in the Economic Zone.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status quo of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across the Strait, the author clarifies the handicaps. And the suggestions are also partly based on the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legislative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ive mechanism of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should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for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Zone. Firstly, we need to define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s in order to establish clean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The building of the Economic Zone is complete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s whose efficiency needs to be gradually improved. Secondly, we need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s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zone to achiev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issues in detail, such as the guidelines for lawmaking, the factors that will influence lawmaking,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wmaking, the lawmaking patterns, the key areas of the economic lawmaking, and so 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conomic lawmaking shall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macro-control, the order of market economy, the normalization of governmental conducts, investment attraction, investment in Taiwan, financing and taxation, the us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rule of economic law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mo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Economic Zone. Besides activating the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macro-contro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be strengthened. With necessary state intervention, we are able to integrate the judici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coordinative measures such as administrative permission, the integrative clearance system and so on. Thus the Economic Zone will enjoy sound legal surroundings.
引文
2香港黄枝连教授在1980年提出“中国人共同体”概念之后,香港大学陈坤耀教授提出“中国圈”的概念。
    3美国印第安纳州博尔大学郑竹园教授在1990年提出“大中华共同市场”的设想。
    4中国社科院陈亿村教授在1992年提出“中国经济圈”的设想。
    5萧万长:《一加一大于二:迈向两岸共同市场之路》,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1页。
     7张志南,李闽榕主编:《2006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8张志南,李闽榕主编:《2006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9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205页。
    10戎生贤,柳德才:“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3期,第80页。
    11萧万长:“海西可成为两岸共同市场的最佳实验区”,http://203.192.15.114/web/webportal/W5270108/Ufangqf/A233161.html.访问日期:2008-09-03.
    12林祖嘉,陈建良:“中国台湾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关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6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20页。
    1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海峡西岸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专题研究》,2007年,第57—58页。
    14李闽榕:“发挥特色优势推动海西先行”,《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第21页。
    15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6页。
    16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关于福建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9年,第3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9—47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版。
    28李闽榕,王秉安主编:《环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29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30罗宗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福建发展的战略抉择”,《发展研究》,2004年第1期,第8—11页。
    31郑庆昌,罗宗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经济区构建”,《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第5—8页。
    34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经济区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35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0页。
    
    3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37《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38 [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790页。
    39卓泽渊:《法治国家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40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41李玉虎:“论我国经济发展的法治基础”,《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2期,第22—23页。
    42孙笑侠:“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36页。
    43杨玉梅:“正视与反思:我国区域经济的法治化”,《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6期,第28—29页。
    
    4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8—79页。
    45文正邦,付子堂主编:《区域法治建构论——西部开发法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8页。
    46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47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170页。
    48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44页。
    49游劝荣主编:《两岸法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296页。
    50周忠菲:“和平立法有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国际瞭望》,2005年第4期,第56—57页。
    51宋方青:“我国一般地方立法的新体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20—121页。
    52彭莉:“秩序与立法:台湾当局经贸立法分析”,《台湾研究论文精选(经济篇)》,北京:台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560页。
    
    53薛侃:“立法促进台胞来闽投资”,《人民论坛》,2005年第6期,第41页。
    54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55黄世宏:“涉台立法列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重点”,
    56彭莉:“法理结构的改变与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立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3—55页。
    58福建行政学院编:《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研究专题报告》,2008年,第65页。
    59吴国平:“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法律制度安排”,《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5期,第89页。
    60王秉安,王侃著:《海峡经济区竞争力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61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6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63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64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页。
    65蔡定剑:“法律冲突及其解决的途径”,《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第27页。
    
    66付子堂:《法律功能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67王春业:《区域性整理法模式研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8页。
    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亚太经济》,2003年第5期,第110页。
    69杨威:“海峡两岸区际冲突法中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和谐发展”,《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82页。
    70王传丽,张薇:“论两岸四地经贸争议解决”,《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第47—48页。
    72刘茜:“浅谈亚洲区域合作与中国经济发展”,《沈阳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第19页。
    73姜娅薇:“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之现实解析”,《世界经济情况》,2005年第23期,第1页。
    74张远鹏:“海峡两岸经济的整合”,《学海》,2007年第6期,第170—171页。
    75游劝荣主编:《两岸法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313页。
    76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154页。
    77张志南,李闽榕主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
    78纪硕鸣:“台湾经济否重现春天”,《两岸关系》,2008年第3期,第36页。
    79台湾地区“投资审议委员会”编:《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投资统计月报》,2007年,第23页。
    80游劝荣主编:《两岸法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304页。
    
    81马俊波:“CEPA语境下台湾的角色与选择”,《经济前沿》,2006年第12期,第24—26页。
    82全毅:“CEPA对两岸四地径济的影响与对策”,《亚太经济》,2007年第6期,第78—79页。
    83文正邦,付子堂主编:《区域法治构建论——西部开发法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178页。
    84 [美]戴维·卡莱欧著:《欧洲的未来》,冯绍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114页。
    85胡瑾等著:《欧洲旱期一体化思想与实践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222页。
    86何志鹏:《发展权与欧盟的法律体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1页。
    87 [德]贝娅特·科勒著:《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顾俊礼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9页。
    88 Wendv Kennett, "Current Development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48( 1999).p469.
    89肖永平:《欧盟统一国际私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90 See, e. g,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gional Policy,Cohesion policy: the 2007 watershed, Legislative proposals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the reform of conhesion policy (2007-13 period),2004.
    91 Arjun Sengupta, The Human Reight to Development,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2,No.2, June2004,pp. 179-203.
    92何志鹏:《发展权与欧盟的法律体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50—52页。
    93郑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管理》,2004年第3期,第33—34页。
    94文正邦,付子堂主编:《区域法治构建论——西部开发法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198页。
     95王春业:《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地方行政立法模式的变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96刘隆亨主编:《中国区域开发的法制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97“帕累托改进”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在一种制度的改变过程中没有输家,至少有一部分人能赢。帕累托改进是基于人们的既得利益而言,而不是人们正在试图取得的东西,因为后者是没有止境的。简而言之,各方都有利、都同意的事情或制度安排,就是“帕累托改进”。本文引入这个经济学的概念用于说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的收益都得到了提高。
    98刘焱:“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博士毕业论文),2008年3月,第28-29页。
     99靳志玲:“京津冀区域性法治环境建设构想”,《经济论坛》,2006年第24期,第32—34页。
    100 [英]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选编译,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101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10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52页。
    103唐德先:“建设现代法治政府问题的探讨”,《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第19—22页。
    104刘江翔:“和谐海西建设中公共行政定位与法治走向”,《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45—46页。
    105张万明:《涉台法律问题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106林建伟,潘书宏:“论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法律保障”,《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92—93页。
    107周林彬:“中国法律经济学的实务研究”,《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第66页。
    108林萌,石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环境法制的完善”,《能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第56页。
    110黄少鹤:“福建省创新服务海西司法先行机制”,《福建日报》,2008年4月27日,第5版。
    111魏恒:“厦门仲裁委筹备增聘台商担任仲裁员”,hettp://www.chinanews.com.cn/tw/lasq/news/2008/04-18/1224694.shtml.访问日期:2008-04-18.
    112李双元:《国际私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113郭少芬:“海峡两岸区际民事司法协助问题探讨”,《台湾法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第63页。
    114李霞:“浅析通过民间途径加强两岸民事司法协作”,《台湾法研究参考资料》,2008年第1期,第47—48页。
    [1]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陈宏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宗波等:《法律的经济学解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邓力平、唐永红:《经济全球化,WTO与中国特殊经济区再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傅殷才:《制度经济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0]付子堂:《法律功能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宫占奎、陈建国主编:《区域经济组织研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管跃庆:《地方利益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胡兆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李步云、汪永清:《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李非主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年版。
    [24]李青主编:《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5]刘光华等:《运行在国家与超国家之间——欧盟的立法制度》,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26]刘海涛:《地方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7]刘隆亨主编:《中国区域开发的法制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刘文华:《经济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0]卢炯星主编:《宏观调控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3]《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4]《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5]单飞跃、卢代富:《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6]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孙海鸣、赵晓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王春业:《区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9]王钦敏主编:《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福州: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40]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1]吴越:《企业集团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2]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4]刑会强:《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杨三正:《宏观调控权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7]张金锁、康凯主编:《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张世明主编:《中国经济法历史渊源原论》,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9]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章谦凡:《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51]张怡:《写给法律人的宏观经济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2]种明钊主编:《竞争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周起业、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4]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55]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6]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
    [57]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58]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59]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0] [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2] [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杨百揆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3]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6] [美]彼德·斯坦等:《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7]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8]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9] [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宪政新论》,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迟福林:“‘中国自由贸易区’渐成气候”,《中国改革》,2002年第2期。
    [2]陈俊:“以立法协调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党政论坛》,2008年第1期。
    [3]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制动力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
    [4]方爱华、谭力文:“台湾地区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策略的演变”,《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7期。
    [5]郭殊:“论宪法责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李非:“论海峡两岸经济竞争与互补”,《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4期。
    [7]李非:“建立“两岸共同市场”问题研究”,《台湾研究》,2005年第3期。
    [8]林媛媛:“关于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目标模式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3期。
    [9]林志远:“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联邦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0]刘克群、单玉丽:“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构想”,《福建学刊》,1999年第2期。
    [11]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地理学报》,2001年第2期。
    [12]罗豪才:“公法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发展》,2005年第1期。
    [13]欧阳春:“试析法律解释”,《法律科学》,1996年第1期。
    [14]钱弘道:“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5]宋巨盛:“长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当代财经》,2003年第2期。
    [16]唐永红:“经济全球化,WTO与‘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17]唐永红:“WTO框架下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及合作方式探讨”,《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1期。
    [18]唐永红、邓利娟:“当前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创新的空间与路径”,《台湾研究》2005年第6期。
    [19]王春业:“论省际区域行政立法协作”,《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0]王鹤:“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世界经济》,1999年第3期。
    [21]王虎:“探析东京圈的形成与整合”,《上海财经》,2003年第2期。
    [22]王建民:“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对称性分析及思考”,《台湾研究》2004年第4期。
    [23]王建民:“加入WTO对两岸经贸关系影响评估”,《开放导报》,2001年第9期。
    [24]王腊生:“地方立法协作重大问题探讨”,《法治论丛》,2008年第3期。
    [25]王晓辉:“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经济纵横》,2004年第10期。
    [26]王永礼:“预算审批权是特殊立法权”,《人民论坛》,2000年第7期。
    [27]王子正:“东北地区立法协调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8]吴国华:“两岸工业互补性研究”,《台湾研究》,2000年第1期。
    [29]吴能远:“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与两岸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1期。
    [30]吴彤:“复杂性范式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6期。
    [31]刑会强:“宏观调控权行为的不可诉性探析”,《法商研究》,2002年第5期。
    [32]肖金明:“论政府自由裁量权及其立法”,《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2期。
    [33]徐国栋:“西方立法思想与立法史略”,《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2、3号合刊。
    [34]宣文俊:“关于长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思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5]颜运秋、李大伟:“宏观调控行为可诉性分析”,《中国社会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6]叶必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37]于刃刚、戴宏伟:“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及启示”,《世界经济》,1999年第6期。
    [38]曾祥华:“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39]张冠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及其政经影响”,《台湾研究》2005年第2期。
    [40]张泰:“为什么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前线》,1996年第1期。
    [41]张贤明:“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
    [42]郑先炳:“理顺我国财政与银行关系的基本思路”,《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3]周凯:“国企改革与企业所得税制改进”,《南方经济》,1999年第2期。
    [44]周旺生:“立法法与它的历史环境:关于立法法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法学论坛》,2001年第5期。
    [45]庄宗明、张启宇:“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行性及其实施构想”,《东南学术》,2005年第5期。
    [46]资欣:“关于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1年第1期。
    [1] Barry Eichengreen, The Baring Crisisi and Mexican Mirr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ebruary1997.
    [2] J·Fredmann, Regional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1966.
    [3] A·Hirsc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4] A·Losch, Die Raumliche Ordnung der Wirtschaff, 1940; Jena, 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 New Haven,1954.
    [5] Mr Meister reviews the subject of bank insolvencies and moral hazard, BIS Review 15/1999.
    [6] Wor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1998/1999.
    [7] G·A·Selgin, Legal Restrictions, Financial Weakening and 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Cato Journal 1990.
    [8] 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Publishing ltd.,1980.
    [9] The Economic Border of the State,Edited by Hel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0] Van Gend en Loos V. Netherlands Fiscal Administration Case 26/62,(1963)ECR.
    [11] H.W.Richardson, Elements of Regional Economics, LononPenguin Press,1969.
    [12] Willem Molle, The Economic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Thoery, Practice, Policy, AshgatePublishing Company, 3rd Edition, 1997.
    [13] Keeok Park, Friends and Competitors: Policy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in Metropolitan Area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Dec.1997.
    [14] Bernard, Schwartz, Recent Administrative Law Issues and Trends, A dministrative Law Journal,Winter,1989/1990.
    [15] European Court Reports(1960).
    [16] Ernest Gellhorn, Regulated industry in a nutshel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17] Brain AEllis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The Operation of Federalism, in Denver Water Politics, Publics, Fall,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