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中国社会无数意志合力造成的总结果。改良与革命两大社会思潮看似矛盾,实则相成,改良孕育了革命,革命突破了改良,完成了改良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大革命的背景下,文学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文艺思潮而言,呈现出新旧文艺观的对立、改良派文艺观与革命派文艺观的差异。改良派的“新民”文艺观与革命党的“排满革命”文艺观都将文学看作重要的宣传工具。不同的是,革命党人站在“排满”的立场上,特别重视汉族传统文学,改良派则多倡文艺革新。与上述两种功利文艺观相对,文坛还存在着复古与游戏娱乐的文艺观。
     就文学外部运行机制而言,在改良与革命的促进下,中国形成了近代图书出版业。这一产业的诞生使得传统意义的作家与读者角色都发生了变化。
     就文学自身发展而言,具有强烈变革色彩的新文体应运而生。新文体以报章为载体,语言相对通俗,摆脱传统文体的束缚,自由论说时政。革命思潮兴起,新文体在改良派与革命党人的论争中演变为逻辑文体。随着革命退潮,新文体式的政论文也迅速消退。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提倡创作一种蕴含革命思想的国文风格散文。这一时期,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新小说兴起。借助“群治”,小说与革命联姻。直接宣传政治思想的政治小说得到提倡,其重政治轻艺术的传达方式实为作家有意为之。社会小说以冷静的观察、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一种直而现实的批判精神。其对晚清官场与黑暗社会的揭露,也是间接宣传革命。女界革命发生,提倡婚恋自由,但辛亥革命前的写情小说仍摇摆于“情”、“礼”之间;革命后的哀情小说虽也有同样挣扎,但其悲剧性的故事实际上肯定了“情”。因此,这类写情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革命的书写,而革命党人与改良派之间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革命萌发期,革命党人与改良派都激烈抨击封建保守的专制主义;准备期,革命党人与改良派开始分化。革命党人多用通俗的文艺宣传激烈的排满革命,改良派则开始否定革命;高潮期,革命党人更激烈的宣传排满,直接描写革命暴力手段与革命战争。对于立宪描写,革命党人否定立宪,社会小说家讽刺立宪,改良派则持同情立宪的态度;退潮期,革命党人先是表现出积极北伐意识。随着革命果实被篡夺,革命党人的作品充满悲愤情调,改良派的作品则有着前途暗淡的感伤情调。这些差异正体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文学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ad deep historical reasons and it was the result of countless forces of Chinese society that worked together. Two major social ideologies, Innovation and revolution seemed to contradict but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in the very essence. Innovation gave birth to revolution while revolution surpassed innovation and in the end, fulfilled the duty that the latter was not possibly capable of.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 had intricate connections. Speaking of the external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iterary, under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revolution, there formed China's modern book publishing industry. Writers and readers had been through some changes. Then speaking of literary ideologies, both reformists'xin min(the new doctrine) and revolutionaries'pai man(against Manchunese) concept all took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tool. The difference was that revolutionaries stood on a base of pai man giv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hile reformists advocated literary and artistic innovations. With these two utilitarian literary concepts, renaissance and recreational views on literature and art were also a part of the literary world. Besides, new literary style came into being with Reform Movement. After the rise of the revolutionary ideologies and during the debate between th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the new literary style changed into logical argument style. As the revolutionary tide ebbed, the new style's political essays quickly dissipated. Meanwhile, Revolutionaries advocated creation a kind of essay that contained revolutionary thought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As novel was concerned, new novels became popular for political purposes. With the help of collective control, novels united with revolution. Direct promotion of political ideals and political novels was advocated which resulted the phenomenon that some writers purposely stressed on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gave much less concern to the artistic communication. Social novels criticized the lat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and exposed the dark side in the society, only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 indirectly. Even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sober observation, detailed descriptions and deeply expose of the dark society reflected in novels is also a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facing the reality in itself. Another thing worth mention here is the female revolution after which the society came to advocate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Pre-revolution love novels swung between the ping(emotions)and li(rites) and finally ended up toward li, Although the sorrow of love novels have the same struggle after the revolution, but its tragic stories in fact, affirmed qing. This kind of love novels i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On the writing of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the germination period of the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ies and reformists were both fiercely attacking the feudal autocracy. In the preparation period, Revolutionary Party and the reformists began to disintegrate. Revolutionaries mostly used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s propaganda to promote the fierce paiman revolution and in the same time, the reformists began to renounced the path of violent revolution. In the peak period, Revolutionaries were more keen to promote full and direct description of revolutionary violence and the Revolutionary War. On the descrip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revolutionaries directly denied the constitutionalism and social novelists criticized the constitutionalism ironically but the reformists were sympathetic to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period of ebbing tide, the revolutionaries showed positive sense toward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their works. After revolutionary fruits were usurped, the revolutionaries'works were full of feelings of grief and indignation while the reformists'works had a bleak sentiment toward the prospect. In the struggle of anti-Yuan(Yuan Shikai the warlord), the two factions joined hands again, and in literature as well.
引文
①徐蔚南《南社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载柳亚子主编《南社诗集》第一册,上海:开华书局出版,中学生书局发行,1936年版。
    ①聂世美《各领风骚五百年——就<中国近代文学从书>答读者问》,载《古籍新书报》,2009年9月28日。
    ②参见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载《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第113-119页。
    ③阮元《十驾斋养新录序》,载钱大听撰《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页。
    ①参见江洋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新华月报社 人民出版社《新华月报》,2001年第11期,第35页。
    ①(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金辅耀等译《大国的兴哀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3月,第11页。
    ②初晓波著《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徐光启对外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③(日)沟口雄三著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5月版,第7页。
    ④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载《历史讲究》1954年创刊号,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6负。
    ⑤参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北京,1957年。
    ⑥陈乐民《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5页。
    ⑦关于晚明是中国近代的开始,尚钺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不拘在经济、政治上以及社会矛盾和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都可以看见明代,特别足明末三五十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在开始着本质的变化。”(尚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67页)沟口雄三从思想史的角度认为明末清初足中国近代历程的萌芽时期。(沟口雄三著 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19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97页。
    ②马君武《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248页。
    ①樊树志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8-30页。
    ②唐枢《御倭杂著》,载陈子龙等《名朝经世文编》第四册卷270,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2年6月版。
    ③中国的出口商品之中,生丝和丝绸数量最多。17世纪一艘葡萄牙船从澳门驶向果阿,装载的货物中数量最大的足生丝和丝绸,其中白丝100担,各色丝绸10000-12000匹。每担白丝在澳门的售价仅为白银80两,运到印度果阿后售价200两,涨价至250%。此外大量的染色的生丝与瓷器,运到欧洲利润高100%-200%。参见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2分册第233-240页。
    ④雍正《浙江通志》卷102《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21册。
    ⑤祝圣培、蔡方炳纂修(康熙)《长洲县志》卷3《风俗》,康熙二十三年刊本。
    ⑥蔡蓉升原纂 蔡蒙续纂《双林镇志》卷15《风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7月版。
    ⑦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66页。
    ①如1868年宁波海关报告说:“十铁很贵,在宁波己全部被洋铁所代替了。”陈炽:《续富国策》卷1《种蔗种糖说》载:“自通商以来,洋舶所带洋糖,色泽莹白,人咸爱之。旧日之糖,销路日微,悄数日绌,糖商折阅,无可挽回,欲求小贫且窘也,其可得乎?”又据美国国务院存档《中国文件》记载:“自1860年长江开放汽航以来,以万计数的中国船民,都被迫退到长江的支流去航行了。这些被迫退入支流的船民,与早以充满支流的船民,发生剧烈竞争;在这竞争中,船民穷饿而死的,难以数计。”(转引自卿汝辑《美国侵华史》第2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2月版,第135页)。
    ①杨天石著《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载《从帝国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前后史事发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98317页。
    ②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届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③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三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版.第276页。
    ④(日)堀敏一著韩昇编,韩昇、刘建英译《隋唐帝国与东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5页。
    杨联陞著《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页。
    ①东西文明史上也有一些交往。汉朝与同时代的欧洲罗马帝国都互有所闻。公元73-102年间班超派遣甘英去寻找过罗马帝国。中国的丝绸也输入罗马,公元120-166年罗马的杂耍艺人和商人则到达了中国。唐代,景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而且,沿着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也十分活跃。元代,威尼斯商人吗费奥·波罗和尼科尔·波罗以及后者的儿了马可·波罗,还有许多方济各会传教士,都曾到过中国。明代,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岸。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也在十五世纪中传到了欧洲。但是这些交往都是零星的,不能给对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若要深入,一方或双方有足够地理知识和航海技术作一持续推进。
    ②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343页。
    ③《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81-286页。
    ④地理学最重要的就是将世界地图介绍给中国人,利玛窦绘制了《山海舆地全图》以及流传最广的李之藻刊印的《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作翻译了《同文算指》;力学和机械学方面专著,邓玉函与王征合作翻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农田水利方面,熊三拔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泰西水法》;徐光启督修的《崇祯历法》详细介绍了第谷的《论新天象》、托勒密的《大综合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开普勒的《论火星的运动》等。关于此段时期西方传教士的著述可参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明清之际耶稣教士在中国者及其著述”。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33-44页。关于此段时期的翻译,参见徐宗洋《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97-298页。
    ⑤徐光启的说法较有代表性。他在《辨学章疏》中说:“至于部臣所言风闻之说,臣在昔日亦曾闻之,亦曾疑之矣。伺察数岁,臣实有心,窥其情实,后来洞悉底里,乃深信不疑。”他又在《泰西水法序》中说:“泰西诸君子、以茂德上才,利宾于国。其始至也,人人共叹异之;及骤与之言,久与之处,无不意消而中悦服者,其实心、实行、实学,诚信于士大夫也。”见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363、66页。
    ⑥《徐光启集》,第436页。
    ⑦参见利玛窦《交友论》,载郑安德编辑《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第一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内部资料),2003年,第294页。
    ①二者交流心态之不同,我们还可以通过东西航海的事件来观察。“前者注意于王道的宣扬与异域风物的诗文唱和,再者大多是社会经济情报的收集和征服的纪实……郑和航海终归导向强化大一统皇权主义和维护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体制,而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行则导向削弱贵族封建统治和勃发商业资本主义。”见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②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卷二《答罗整庵少宰书》,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3月初版,第50-51页。
    ③熊十力著《熊十力全集》第三卷《读经示要》卷二,湖北:武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5页。
    ①颜元《存人编》:“禽有雌雄,兽有牝牡,昆虫蝇蜢也有阴阳,岂人为万物之灵,而独无情乎?故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载颜元著《颜元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第124页。
    ②戴震日:“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见戴震著《孟了字义疏证·卷下·才》,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2月版,第40页。
    ③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原君》,上海:梁溪图书馆,1925年6月版,第1-2页
    ④参见黄梨洲著《明夷待访录·原法》与《明夷待访录·置相》,1925年6月版,第6-12页。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30-31页。
    ⑥魏源在《海国图志》叙言中提出写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这一思想受林则徐的影响。林在1840年即说“中国造船铸炮,不过300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见魏源《圣武记》。《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50卷,1847年增补为60卷,1852年又增为100卷。
    ①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后论西学者大多类似观点。1896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称“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将中西体用理论系统化。
    ②1863年由1863年(同治二年)由李鸿章奏请在上海设立,始称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同文学馆。招收14岁以下文童住馆学习。聘英国人为西教习,另聘中国人任总教习和分教习。课程有外国语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学和惴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1869年并入江南制造局,仍保留原名称,分为英文馆、法文馆和算学馆,1894年(光绪二十年)又增设天文馆。学习期三年,毕业后视成绩分赴各衙门、海关充任翻译等洋务工作。1905年,改为工业学堂。另有设在广州的广方言馆,1861年由广州将军瑞麟、两广总督毛鸿宾仿照上海例,奏请设立。招收14-20岁之间的满汉学生和20岁以上有功名的人入馆学习。设有英、法、德文班。学习期三年,毕业后派充各衙门翻译。经费由粤海关支付。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2003年8月第2次印刷,第28-29页。
    ①关于改良于改良主义的概念辨析参见邓广铭、张希清《论改革、改良与改良主义的区别》,载《光明日报》1980年8月26日。
    ②苏轼著龙吟点评《东坡易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20页。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6月初版,第1-2页):在清季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年兴中会失败以前,中国革命党人向未采用“革命”二字为名称。从太平天国以至兴中会,党人均沿用“造反”或“起义”、“光复”等名辞。及乙韦九月兴中会在广州失败,孙总理、陈少白、郑弼臣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舟过神户时,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闻一则,题曰: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总理语少白曰,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按日人初译英文Revolution为革命,但揆诸《易》所谓汤武革命之本义,原专指政治变革而言,故曰革其王命,又曰王者易姓曰革命。自译名既定,于是关于政治上或社会上之大变革,咸通称曰革命。今国人遂亦沿用之。陈少白的回忆(《兴中会革命史要》)与此略同,并讲到此前他们也只以为做皇帝才叫革命,自己只算是造反。
    ④《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⑤康有为《康南海遗著汇刊》十二《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疏)》,台湾:宏业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87版,第101页。
    ①据杨天石引日本外务省档案考证康有为欲在颐和园围捕西太后确有此事。见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
    ②(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总第46014602页。
    ③光绪二十七年上谕:“捐纳职官,本一时权宜之政。近来捐输益滥、流弊兹多,人员混淆,仕路冗杂,实为吏治民生之害。现在振兴庶务,亟应加意澄清,嗣后无论何项事例,均著不准报捐实官。自降旨之日起,即行永远停止。”(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总第4718页。
    ④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第四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⑤预备立宪重要措施之梗概,详参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页。
    ①(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版,第210页。
    ②《论中央集权之流弊》:“中国号为专制之国,而至于今日则大权所在究难指实政府有权矣,而所下之令或有不使于时者,则各省疆吏可以抗不奉行,政府尤如何也。即或迫十严切诏旨,不可据理力争而其势有万不可行,则相率以阳奉阴违了事,以免政府之催督,而政府无如何也,政府之无权也,督抚有权也。”《东方杂志》第1年第7期,1904年9月4日。
    商会于1904年由商部奏请开办,其最初的动机是团结本国商人与外商对抗,保护商人利益,受理商人纠纷。后进一步延仲至立法领域,1907年8月第一次商法讨论会在上海召开,随后又召开第一次讨论会,并拟订了《商法草案》。“商会介入立法司法领域,表明它已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脱离国家直接控制和干预的社会自治领域。”参见朱育和、欧阳军喜、舒文:《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ever: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New York:Harper Row,1951), p33.
    ①我们可以从改良和革命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来看改良和革命的转化关系。孙中山早期有改良祖国的思想,1890年《致郑藻如书》(参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页)就农桑、教育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1894年希望托人引见李鸿章(参见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一,第28页),其《上李鸿章书》更是鲜明的体现了他的改良思想(参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8贝)。1892年也曾想结交康有为,未果(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47页)。一系列行动的失败以及对清朝统治的失望,促使孙改弦易张,走向革命,“知和平之手段,不能小易以强迫”(参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伦敦被难记》,第52页)。与康有为相比,梁启超思想史为灵活,早期于革命颇为热心,“但可以救我国民者,则倾心助之,初无成心也”(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81页)。其在长沙时务学堂任讲席“盛倡革命”“时学生皆住舍,不与外通,堂内空气日日激变,外间莫或知之。及年假,诸生归省,出札记示亲友,全湘哗变。先是嗣同、才常等设南学会聚讲。又设《湘报》(日刊)、《湘学报》(旬刊),所言虽不如学堂中激烈,实阴相策应,又窃引《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书,加以案语,秘密公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梁启超年谱长编》83页)。梁氏后参与康有为变法,虽流亡海外,却常与统治阶层阴相往来,已接触到中国统治政治圈的核心人物,转入改良。康梁流亡日本期间,孙、康曾一度酝酿合作,梁启超也表现出积极态度,但终因宗旨与政见不同,没有成功。
    ②陈旭麓著《近代史思辨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73页。
    ③亚里斯多德说:“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企图达到优越(不平等)的境界。”(参见(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详《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版,第236页。)
    ①(美)周锡瑞著,江枫详《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8页。
    ②肖仲勋《湖北地方自治研究会杂志》,第十一期,第4页。
    ③《公论新报》,1910年1月9日。
    ④(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详,《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⑤《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第9页。
    ⑥孙文《民报发刊词》,载民撒馆编《民报》第1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第8页。
    ⑦梁启超《上陈宝箴书》,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①《说国民》,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0年4月版,第72、74页。
    ②书廔《教育会为民团之基础》,载《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548页。
    ③“五四”时期仍然存在改良和革命两条不同路线,“杜威的那套信奉以渐进手段进行社会改良的实用主义哲学,由他的弟了胡适介绍过来;而崇尚革命手段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则在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大力宣传。”(参见徐中约著 计秋枫 朱庆葆译《中国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①需要注意的是,老百姓对新政时期的新教育并不甚欢迎,“故农民宁欢迎私塾(所谓‘汉学’),不欢迎学校。宁欢迎私塾老师,不欢迎小学教员。”(参见毛泽东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哈尔滨:东北书店印行,1948年10月,第34页。)
    ②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详《中国人》《文学与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206页。
    ①周振甫译注《易经·系辞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6页。
    ②周振甫详注《易经·贲卦·彖》,第81页。
    ③刘向著,杨以漟较《说苑·指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1页。
    ④谭松林尹红整理《周敦颐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46页。
    ⑤顾炎武在《目知录集释》“文人之多”条引宋刘挚之训子孙语:“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尤足观欠。”(参见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目知录集释》,上海:世界书局印行,1936年,第450页。)
    ⑥《目知录集释》,第445页。
    ①黄宗羲《余姚县重修惴学记》,载《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
    ②王夫子评选王学太校点《唐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54页。
    ④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第158页。
    ⑤俞樾《皇朝经世文续编序》,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七十五辑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页。
    ⑥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第231232页
    ⑦《魏源集》,第8页。
    ⑧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②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23年,第118页。
    ①梁启超:《<蒙学报>、<演义报>合叙》,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二,第56页。
    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2月版,第126贝。
    ③梁启超《详印政治小说序》,载梁启超、冯镜如等编辑《清议报》第一册,成文出版社印行,第54页。
    ④《小说从话》侠人语,载黄霖 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61页。
    ①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载阿英编《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页。
    ②梁启超《丽韩十家文钞序》,载梁启超《饮冰室书话》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79页。
    ③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载《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十二,第189页)
    ④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载《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十二,第191页
    ⑤梁启超《夏威夷游记》载《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十二,第190页
    ⑥蒋智由《维朗氏诗学理论》,载1905年《新民从报》第三年第二十二号
    ⑦桨启超《清议报100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载梁启超、冯镜如等编辑《清议报》第100册,成文出版社印行。
    ①夏曾佑《人境庐诗草跋》,载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学笺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4页。
    ②胡适说:“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可以推知当战国的时候中国的文体已经不能与语体一致了。”钱玄同认为:“周秦以前的文章,大多是白话作的”,而“到了西汉,言文已曾分离了。”(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63页。)
    ③参见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册91页、第9册345页。
    ④张鹤龄《文敝篇》,载郑振铎编《晚清文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6页。。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⑥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辛亥初印本跋》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1页。
    ⑦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①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录自《重刊官话合声字母序列即关系论说》,裱褙胡同义塾藏板。
    ②详参杨家骆《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第343-347页。
    ③详参杨家骆《戊戌变法文献汇编》第三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第6071页。
    ④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载《清议报会编》卷二十六。
    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43页。
    2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一册)《敬告我同业诸君》,大道书局,1936年,第140页。
    ①陶祐曾《中国文学之概观》,载王书良等主编《中国文化精华全集12文学卷:3》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858页。
    ②章炳麟《革命军序》,《苏报》1903年6月10日
    ③刘铁冷《民权素序四》,载《民权素》第一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14年。
    ④章炳麟《洪秀全演义序》,载黄小配著《洪秀全演义》,上海:启智书局印行,1934年。
    ⑤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载民报馆编《民报》第1号1,1905年。
    ①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载1904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署名陈佩忍。
    ②陈去病《笠泽词征序》,载《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
    ③章炳麟《校文士》,载《太炎文录》,上海书店,1992年版。
    ④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①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选自《刘申叔遗书·左盦外集》第十三卷,1934年宁武南式校印本。
    ②高旭《愿无尽庐诗话》,载《民权素》第七集,发表时署名钝剑。
    ③同上。
    ④章炳麟《革命军序》,《苏报》一九〇三年六月十日
    ⑤金天羽《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载《新小说》1905年第17号。
    ⑥黄人《清文汇序》,录自《南社丛选》文选卷七,1924年上海国学社铅印本。
    ①复苏《梦罗浮馆诗词序》,载《天铎报》1912年2月5日。
    ②蛮《小说小话》,载《小说林》1907年第1卷
    ③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载《月月小说》1907年第1卷,第11期
    ①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载《南社》第八集。
    ②沈砺《南村遗集序》,载胡幞安编《南社文选》,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1936年,第321页。
    ③邓实《国学保存会小集叙》,载《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
    ④《本社特别广告》,载《民报》第19号。
    ⑤柳亚了《丹徒赵君传》,载吴芹编辑《近代名人文选》,上海:广益书局,1937年版,第143页。
    ①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8-29页。
    ②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载《民报》第1号,1905年。
    ③金天羽《论写情小说十新社会之关系》,载《新小说》1905年17号
    ④高旭《答胡寄尘书》,载《南社从选》文选卷七,上海国学社1924年铅印本。
    ⑤柳亚子《胡寄尘诗序》,载《南社丛选》文选卷九,上海国学社1924年铅印本。
    ①柳亚子《习近斋诗话序》,载《南社》第十集,1914年7月出版。
    ②柳亚子《胡寄尘诗序》,载南社第五集。
    ③冯平《与狄君武书》,载《南社丛选》文选卷七,上海国学社1924年铅印本。
    ①秋梦《绮霞轩诗话》,载《民权素》第二集。
    ②《芷江时务局劝购时务知新农学湘学各报公启》,载《湘报》第105号。
    ①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御夷论一》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75页。
    ②《湘绮楼诗文集》《御夷论二》第79-80页。
    ③张之洞《劝学篇·循序第七》,载《张文襄公全集》二百零二卷,戊辰(1928)仲春刊本
    ④范鹏《辛亥革命与中体西用》,载胡伟希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38页。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七奉上谕:“本目翰林院奏,侍讲黄绍箕呈逃张之洞所著《劝学篇》。据呈代奏一折,原书内外各篇朕详加披览,持论平正通达,于学士人心大有裨益。著将所备副本四十部由军机处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危言。饮此。”(见《劝学篇·序》)
    ⑦辜鸿铭《广学解》,载《读易草堂文集》内篇.台湾:文海出版社。
    ①林纾《爱国二童了传达旨》,载林薇选注《林纾选集 文诗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5-188页。
    ②林纾《译斐洲烟水愁城录序》,载《林纾选集 文诗词》,第225页
    ③林纾《译洪罕女郎传跋语》,载《林纾选集 文诗词》第223页。
    ①(宋)李廌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4页。
    ①赵伯陶《明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47页。
    ②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载姚鼐、王先谦编《正续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76页。
    ③方宗诚《桐城文录序》,载《柏堂集》次编卷一,光绪六年(1800)本。
    ④姚永概《畏庐续集序》,载《林琴南文集畏庐续集》,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⑤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14页。
    ⑥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⑦王阎运《论文体》,载《国粹学报》第三十八期。
    ①王闿运《诗法一首示黄生》,载王运熙主编邬国平 黄霖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46页。
    ②王闿运《论诗示黄镠》,载甲戍秋成都日新社《湘绮楼说诗》卷六。
    ③钱仲联《论“同光体”》,载文学评论编辑部编《文学评论丛刊第九辑古典文学专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④参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二》,载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⑤陈三立诗《黄山谷》:“驼坐虫语窗,私我涪翁诗。镵刻造化手,初不用意为。”而其《漫题豫章四贤像拓本》之《陶渊明》:此士不在世,饮酒竞准省?想见咏荆轲,了了漉巾影。”
    ①金天羽《天放楼文言》第十卷《答樊山老人论诗书》,台湾:文海初版社,1969年,第349-350页。
    ②王闿运《论文体》,载《国粹学报》第38期。
    ③王闿运《湘绮楼论文》,载《国粹学报》第22期
    ①马其昶《抱润轩文集》卷四,1923年京师刊本。
    ②林纾《送文科毕业诸学士序》,载《民权索》第十七集,发表时署名琴南。
    ③吴汝纶《吴汝纶全集》(三)《与李赞臣》,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149页。
    ④蠡勺居士《瀛环琐记序》,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隐集1》,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3月版,第200页。
    ⑤《侯鲭新录序》,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隐集1》,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第228页。
    ①朱自清《论严肃》,载《中国作家》创刊号1949年,第57页。
    ②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载《河南》第二期,1908年,第80页。
    ①《三辅黄图》:“元始四年(4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经书,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议树下,侃侃訚訚。”(《艺文类聚》卷八八)因此书市又称槐市。杨雄《法言·吾子》曰:“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
    ②《后汉书·文苑列传》记载:山东宁阳人刘梁为“宗室子弟,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议.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①宋原放、李白坚著《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9页。
    ①(美)卡特著 吴泽炎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12月版,第170-180页。
    ②《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1800)》,载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420页。
    ①《同文书会章程、职员名单、发起书和司库报告》,1887年,转引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第21页。
    ②宋原放、李白坚著《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84页。
    关于中国铅字的研制,详参《中国出版史》,第182-183页。
    ① 《东方杂志》第一期,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二十五.第6页
    ②1906年,商务印书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一篇“专售各种印书机器”的广告。
    ①胡愈之《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18971992))《追悼杜亚泉先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5页。
    ②可参见《美商版权交涉始末记》正文及附录较为详细叙述了清末民初以商务印书馆为首的上海书业商会为争取正当出版权益与政府交涉过程。(文载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版,第327334页。)
    ③《中华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载《中华教育界》,1913年1月号。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载任继愈主编郑振铎编《中华传世文选晚清文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②彼时报纸所摭拾,大率里巷琐闻,无关宏旨。国家大政事大计划,微论无从探访,取得之亦决不敢形诸笔墨。故报纸资料,大半模糊而琐细。核其门目,约分数端:一为谕旨、奏折、宫门抄、辕门抄等。备官场中人浏览,藉知升迁降调等情形与送往迎来之事迹;葢宦海之珍闻也。一为各省各埠琐录,如试场文字、书院题目与夫命盗灾异、以及谈狐说鬼等,备普通社会阅之,藉为酒后茶余之谈助;葢裨官之别派也。一为诗词,彼唱此和,喋喋不休,或描写艳情,或流连景物,互矜风雅,高据词坛,无量数斗方名士,咸以姓名得缀报尾为荣,累牍连篇,阅者生厌;葢诗社之变相也。此外如商家市价,轮船行期,戏馆剧目等等.皆属于广告性质,藉使一般人士之检查,是又游客之指南针,旅人之消遣品也。要而言之,其时开报馆者,惟以牟利为目标;任笔政者,惟以省事为要诀。而其总原因,由于全国上下皆无政治思思,无世界眼光,以为报纸不过洋商一种营业,与吾侪初无若何关系。(参见雷瑨《申报过去之现状》,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选《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校内用书,1979年10月,第179180页)
    ③梁启超《清议报100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香港《中国日报》为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自己亥(清光绪二十五年以至辛亥,此十三年中,凡兴中会及同盟会所经历之党务军务,皆藉此报为唯一之喉舌;中间遭遇无数之风潮及重大之阻力,均能独立不挠,奋斗不懈:清、英一国政府终无如之何。”见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1月版,第160页。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第11页。
    ①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②《知新报》第六十四册,澳门:澳门基金会、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870页。
    ③戈公振著《中国报业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版,1986年第2词印刷,第168页。
    ①《瀛环琐记序》,转引自《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第200页。
    ②据《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的统计中国近代文艺性报刊有388种。其中绝大部分创刊于辛亥革命时期。
    ③亚卢(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载《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
    ④弃疾(柳亚子)《发刊辞》,载《复报》第一期,1906年5月8日。
    ⑤参见《南社》第九集,1914年5月。
    ①《月月小说发刊词》,载《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1906年11月1日。
    ②据阿英的《晚清小报录》此类有27种。
    ③阿英《阿英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11月第1版,第829页。
    ①瓶庵《中华小说界发刊词》,载《中华小说界》第一年第一期,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14年1月,第31页。
    ②檗子(庞树柏)《墨海·发刊词》,转引自魏绍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隐集1》,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7月版,第945-946页。
    ①蒋箸超《民权素序》,载刘铁冷、蒋箸超编《民权索》第一集,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1978年7月出版。
    ①洪迈著鲁同群刘宏起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第182页。
    ②刘昫等撰《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中文苑中·李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43页。
    ③刘禹锡著卞孝萱校订《刘宾客集》《祭韩吏部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4页。
    ③郑板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编《郑板桥集》《板桥润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84页。
    ⑤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页。
    ①见《新民从报》第十九号(1902年),该文再《新小说》创刊号加印本上又曾刊出,题为《本社征文启》。
    ②《月月小说征文启》,载《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二号(1906年)
    ③《小说月报·征文通告》,载《小说月报》1910年第1期。
    ④《小说从报·枕亚征文》,第21期,1916年。
    ⑤关于当时稿酬与收入情况的比照状况可参阅刘德降《稿酬制度的建立对晚清小说繁盛的影响》,载郭延礼主编《爱国主义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43-453页。
    ①舒芜著《稿酬与署名》,载《光明日报》1989年5月30日。②包天笑著《钏影楼回忆录》《时报的编制》,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6月版,第349页。
    ③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8页。
    ④《严复集》第三册“书信”,第544页
    ⑤《著作权章程》,载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544、547页
    ①寅半生《小说闲评·叙》,载阿英《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剧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第467-468页
    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北京市: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第131页
    ①虞浩旭主编《天一阁文从》第2辑,浙江:宁波,2005年,第72页。
    ②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24-1231页。
    ①《广注占文辞类纂序》,载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6年6月版,第1页。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5-377页。(刊《时务报》第二十九册、三十册,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十一、二十一日(一八九七年六月十、二十一日)出版,题为《报章文体说》)。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3-295页。
    ②康有为《孟子微·总论第一》,载蒋贵嶙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五,台北:宏业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0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1版,第195页。
    ④《谭嗣同全锻》下册,第292页。
    ①康有为《康南海遗著汇刊·七次上书汇编》十二,第12页。
    ②康有为《康南海遗著汇刊·戊戌奏稿》十二,第42页。
    ③徐勤《戊戊奏稿》序,载康有为《康南海遗著汇刊·戊戌奏稿》十二,第1-2页。
    ④康有为《康南海遗著汇刊·戊戊奏稿》十二,第9页。
    严复:《严几道书札》、《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48页。
    ①郑振铎《梁任公先生》,载《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2号。
    ②严复《严复集》《严几道书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48页。
    ③吴其吕著《梁启超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①鲁迅《关十太炎先生二三事》,载《鲁讯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4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第230-233页。
    ③民报馆编《民报》,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465页。
    ①精卫(江兆铭)《驳革命可以瓜分说》,载《民报》。
    ①县解(朱执信)《就论理学驳新民从报论革命之谬》,载《民报》第六号,第854-856页。
    ①李书城《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回忆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181页。
    ③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思想之变迁》,载《新潮》,二,五。
    ①章士钊《开明专制》,载《章士钊全集》第三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39140页。原载《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二号,署名秋桐。
    ①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上海申报馆印刷发行,1921年3月版,第55页。
    ②同上。
    ①黄远庸著《远生遗著》第二册“杂著第四”《致甲寅杂志记者》其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月版,第189页。
    ②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三十自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兼出版,1951年版,第204页。
    ③同上。
    ①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附录《三十自述》,上海:商务书书馆,1916年版,第162页。
    ②闻少华著:《汀精卫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4页。
    ③章炳麟《菿汉微言》,载《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叶德辉《答友人书》,载《翼教从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176页。
    ⑤黄节、邓实主编《国粹学报》第三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3月第1版,第页。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第252页。
    ②《革命逸史》第四集,第253页。
    ③夏晓虹著《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④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10集《中国颠危误在于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⑤李剑农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版,第80页。
    ①黄节、邓实主编《国粹学报》第三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3月第1版,第4页。
    ②鲁迅《热风·一是之学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③黄节、邓实主编《国粹学报》第三册,第3页。
    ①黄节《国粹学报叙》,载《国粹学报》第8页。
    ②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29页
    ①田北湖《哀蝙蝠文》,载黄节、邓实主编《国粹学报》第三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3月第1版,第980-981页。
    ①天僇生(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1年第11号,光绪丁未年十一月,第3-5页。
    ②佚名:《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社报》第7期,1907年。
    ①《新世界小说报社》,1906年5月25日。
    ②康有为《<日本书日志·小说>识语》,载《康有为全集》(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12页。
    ③参见王妙如《女狱花》第十二回,转引自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653页。
    ④陈天华《狮子吼》,载《民报》第2号。
    ①鲁迅在东京时也颇受梁启超的影响,他说:“末了是梁任公所编刊的《新小说》。《清议报》与《新民从报》的确都读过,也很受影响。但足《新小说》的影响,总是只有更大,不会史小。梁任公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当初读了,的确很有影响。”参见周作人《关于鲁迅》载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研究室编②《曾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内部资料,第316页。
    ③《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中称:“总而言之,凡世界所有之事,小说中无不备有之,即世届所无之事,小说中亦无小包有之。忽而大千世届,忽而须弥世界,忽而文明世界,忽而黑暗世界,忽而强权不制世界,忽而公理大明世届,种种世届,无不可以小说造,种种世界,无不可以小说毁。过去之世界,以小说唤起之。政治焉,社会焉,侦探焉,冒险焉,艳情焉,科学与理想焉,有新世届乃有新小说,有新小说乃有新世届,传播文明之利器在是,企图教育之普及在足。”这里更是将小说的功用绝对地推向顶峰,“小说势力之伟大,几几乎能造成世届矣”。
    ④陈建华《民族“想象”的魔力——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2009年10月版,第6584页。
    ①江延陵《月月小说出版祝词》,载《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1906年9月。
    ②扪蝨谈虎客批《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总批,载赵毓林编辑《新小说》第1年第3号,1902年12月,第67页。
    ③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高》,载赵毓林编辑《新小说》第1号,1902年10月,第51页。
    ①梁启超《佳人奇遇序》,《清议报全编》卷十三,1898年,第5-8期
    ②衡南劫火仙《小说之势力》,《清议报》第68册,1901年。
    ③梁启超《佳人奇遇序》,《清议报全编》卷十三,1898年,第58期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②《清议报》第一百册,1901年12月21日
    ③孙宝碹《中华文史论从增刊忘山日记》(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616-617、624页。
    ④《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新民从报》第十四号,1902年7月15日。
    ①关于《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的作者是谁曾有争论,夏晓红有文《谁是<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的作者》辩证了第五回仍为梁氏所作,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1日。
    ②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一回,载《新小说》,光绪二十八年,第一期。
    ③陈天华,字星台。于1905年12月8日投海去世,因此小说在《民报》第3、4、5号时署“星台先生遗稿”,第7、8、9号署“星台遗稿”。
    ④陈天华《狮子吼》,载《民报》。
    ⑤日本女士中江笃济藏本,中国男儿轩辕正裔详述《瓜分惨祸颅言记》,上海独社铅印本,1903年。
    ①侠民著无悔批点《中国兴亡梦》第三《愚公园之胜会》,载《新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一,第5页。
    ②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载《新小说》第一号
    ③平等阁主人《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总批。
    ①俞佩兰《女狱花叙》,载阿英编《晚晴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1页。
    ②李宝嘉《活地狱·引首》,载《绣像小说》1903年第1期。
    ③连梦青《<官场现行记>序》,载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416页。
    ①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原评”,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10月版,第92页。
    ②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9回,《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第757758页。
    ③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0回,第364-365页
    ①蘧园著《新编小说负曝闲谈》第二十三回,载《绣像小说》1903年第30期。
    ②《新编小说负曝闲谈》第一十六回,载《绣像小说》1903年第33期,第11-13页。
    ①吴趼人《二十年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8月版,第329页。
    ②1蒋瑞藻编《小说考证附续编拾遗》卷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5月版,第222页。
    ③周良斌《<二是年目睹怪现状>考证》,载《大风》,1940年2月20日,第1903-1904页。
    ①阿英《小说四谈》《(文明小史>叙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157页。
    ②曾朴为《孽海花》的结构辩护:“但他(按:他指胡适)所说我的结构和《儒林外史》等一样,这句话我却不敢承认,只认为虽然同是联缀多数短篇成长篇的方式,然组织法彼此截然不同。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恨线,穿一颗算一颗,一直穿到底,足一根珠练: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交西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参见曾朴著《孽海花》《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上海:真善美书店,1941年5月版,第3页。)其实无论是集锦式还是珠花式,基本的结构方式都是联缀短篇成长篇,都是故事的集合。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8月版,第248-249页。
    ④《中国小说史略》,第331页。
    ⑤顾实著《汉书艺文志讲疏》,撒花那个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版,第172页。⑥天僚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1年第11号光绪丁未年十一月,第5页。
    ①李宝嘉著《文明小史》第六十回,载《绣像小说》第56期,1903年,第12页。
    ②曾朴著《孽海花》,上海:真善美书店出版,1941年5月,第115-116页。
    ①白眼著《后官场现行记》,载《月月小说》第2年第6号(原第十八号),戊申六月发行,第98页。
    ②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22年,76页。
    ①《列了·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目,不知天下之有广夏隩室,绵纩狐狢。顾谓其妻曰:“负日之煊,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参见唐敬杲选注《列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26年9月初版,第75页。)
    ②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官场现形记>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8页。
    ③连梦青《官场现行记序》:而不意有一救世佛焉,为之放大千之光,摄世届之影,使一般之蠕蠕而动、蠢蠢以争者,咸毕现于菩提镜中。
    ①大木《谈官场现形记》,载《时与文》,1948年第3卷第22期。
    ②郁达夫《读老残游记》,载《北新周刊》.1927年,第51-52期。
    ③马君武著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弥勒约翰之学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142页。
    ①《上谕》(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京报》,1902年2月1日。
    ②容闳《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第1页。
    梁启超著下河边半五朗编《饮冰室文集类编》《论女学》,日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印刷,明治三十七年五月发行,第58、61页。
    ③梁启超著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8页。
    ④《江苏学务处批女学小能延男教习》,《顺天时报》,1906年4月3日。
    ①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81-82页。
    ②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绪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4页。
    ③鲁迅讲演陆学仁 何肇葆笔记《娜拉走后怎样》,载《妇女杂志》第十卷第八号,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219页。
    ①郭沫若《娜拉的答案》,载《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220221页。
    ②《文明小史》中的钮逢之的母亲的话很有代表性。她听了钮逢之的一番关于婚姻的话后,说:“我儿这番说话倒奇了。人家娶媳妇总不过指望他能十,模样儿长得好。你另有一番见识。话虽如此,但足那学堂里的女孩子放大了脚,天天在街上乱跑,心是野的,那能帮你成家立业,侍奉得我来。我倒不明白这个道理。”钮母的话代表了社会大部分的看法。(参见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载《绣像小说》第35期,1903年。)
    ③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婚姻进化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第67-68页。
    ④《女界钟》,第78-79页。
    ⑤1902年在当时影响很大的《大公报》、《中外日报》上出现了中国第一份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上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了,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请即邮寄亲笔复函,若在外埠能附寄大著或玉照,史妙。信面写AAA,托天津《大公报》或青年会二处代收。(参见刘志琴、闵杰编:《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9240页。)
    ⑥《文明小史》中对此有十分形象的描写:“见他把书在桌上一撩,站起身来走几步路,像是风摆荷叶一般,叫人捉摸不定,可见他那双脚儿,晓得可怜的了,钮逢之虽是个维新人,讲究天足的,到此地也不禁看呆了,钉着脚几不动。”参见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回,载《绣像小说》第36期,1903年。)
    如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3年1月3日)发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九竹规定女教科书法:“应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且要面极明现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于两卷。并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不相悖者(若日本下田歌子所著《家政学》之类),广为译书刊布。其书卷帙甚少,亦宜家置一编。”这里明显强调女子妇道。这种意图在《章程》第十节表述更为明确:“三代以来女子亦皆有教,备见经典。所谓教者,教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惟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小宜令其结对入学,游行街市,且小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配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识应用之文字,通解家庭应用之殊算物理,及妇职应尽之道,女工应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其无益文词概不必教,其干预外事、妄发关系重大之议论,更不可教。故女学之无弊者,惟家庭教育。”(参见《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载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95-96页。
    ①松岑(金天翮)《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载《新小说》第二年第五号,1905年,第3页。
    ②松岑(金天翮)《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载《新小说》第二年第五号,1905年,第3页。
    ③《论写情小说十新社会之关系》,载《新小说》第二年第五号,1905年,第4-5页。
    ④参见陈攸序《小说时报·来函》第27号,上海正有书局印行,1916年。
    ⑤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新民从报》第十四号,1902年7月15日。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76页:
    ①吴组缃、端木蕻良、时盟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249页。
    ②吴趼人遗著《情变·楔子》,载《闻书》.1938年第3期。
    ③新广《说小说·恨海》,载《月月小说》,1906年第3号。
    ①魏文哲《卫生者言——论吴趼人的写情小说》,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③鬟红女史《鸳鸯潮》评语,《鸳鸯潮》,国华书局,1914年。
    ①徐枕亚《玉梨魂·芳讯》,《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6》,第459页。
    ②《玉梨魂·芳讯》,第459页。
    ③参见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第七章第三节《无情的情场》,第813-824页。
    ①陈志群《孽冤镜·序二》,载吴双热编纂《孽冤镜》,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年12月15日第二版。
    ②徐枕亚《孽冤镜》序,一九一四年民权出版部版《孽冤镜》,转引《中国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404页。
    ③吴双热编纂《孽冤镜·楔子》,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年12月1日第二版。
    ①陈志群《孽冤镜·序二》,载吴双热编纂《孽冤镜》,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年12月15日第二版。
    ②徐枕亚《雪鸿泪史·自序》,《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6》,第598页。
    ③古吴徐枕亚评校《雪鸿泪史》,《小说从报》第1期,1914年。
    ①吴双热编纂《孽冤镜·自序》,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年12月15日第二版。
    ①徐天啸《茜窗泪影·序三》,载李定夷著《茜窗泪影》,上海国华书局,1914年11月初版。
    ②徐枕亚《下梨魂·诗媒》,载《玉梨魂》,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①庄悔《倩影》,载《娱闲录》第13期,1915年。
    ①《清议报》首发于1898年11月11日,其栏目《支那近事》登载了《戊戌政变记》,第一册载第四篇《政变前记》的两章:政变之总原因与分原因,第二册载第五篇二章:《推翻新政》与《穷捕志士》;第三册承上期载:《穷捕志士》与《论西后及今政府将来之政策如何》,附《记南海先生出险事》;第四册载第五篇:《谭嗣同传》;第五册载《政变近报》;第六册载《康广仁传》;第七册载《杨深秀传》与《杨锐传》:第八册载《林旭传》、《刘光第传》,并《附烈宦寇连材传》,第九册载《光绪圣德记》,第十册接九册。欲后出单行本相比,有些章节社《清议报》刊载,但为入《戊戌政变记》栏内,如第一册《本馆论说》栏目载《论八月之变乃废立而非训政》,后入单行本第二篇第四章;第三册《本馆论说》载《政变原因答客难》后入单行本第三篇第三章。后出单行本补充完整了事件,且对篇目整合补充了第一篇《改革实情》、第二篇《废立始末记》:将《清议报》上的第四篇改为第三篇《政变前记》并《附记保国会事》,且加第三章;将第五篇改第四篇加篇名《政变正记》,第五篇为《政变后论》三章:《论中国之将来》、《政变后与各国之关系》、《英日政策旁观论》;将《清议报》所载各传记合并成第六篇《殉难烈士传》,后最后附录三:《变法起原记》、《湖南广东情形》、《光绪圣德记》。单行本日录据中华书局1937年发行的《戊戌政变记》(第二版)。
    ②孙中山《与<伦敦被难记>俄译者等的谈话》,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86页。
    ①梁启超《政变原因答客难》,载《清议报·第三册》。
    ②甘永龙编详《孙大总统自述·伦敦被难记》,上海商务印书馆译印,1912年4月初版,第35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第二版,第69-70页。
    ②《戊戌政变记》,第113页。
    ①甘永坨编译《孙大总统自述·伦敦被难记》,上海商务印书馆译印,1912年4月初版,第64、66页。
    ②《孙大总统自述·伦敦被难记》,第79-80页。
    ③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6页。
    ④《戊戌政变记》,第37页。
    ⑤《戊戌政变记》,第35-36页。
    ⑥关于孙中山的中文能力可参见冯自由的《孙总理之文学》:总理自幼读十故乡翠亨私塾,稍长至檀香山,肄业于督教学校,于英文虽获优奖,而于国学自嫌浅薄。归国后初拜区凤墀为师,勤读不辍。及至博济医院习医,乃延一汉文教师陈仲尧,每日到寓教授。次年转学香港医校,陈亦同行,遂仍日就陈读,至港饺毕业时,所学亦已大进,人咸讶其进步之速,迨后迭在澳门广州业医,仍手不释卷。甲午(一八九四年)尝草《上李鸿章书》,过上海时,就正于太平天国状元(?)王韬,王为易数语而已。丁酉(一八九七年)在横滨撰《讨满洲宣言,分派华侨商点,有“侵三江而距两湖,直捣燕京”之句,殆脱胎于王勃《滕王阁序》。甲辰(一九〇四年)在檀香山与新中国报笔战,特撰《驳保皇报》一文,载于《隆记报》,又在旧金山为洪门致公党手订《致公党重订章程要义》.及新章规八十条,皆自出心裁,不假人手,为海内外人士所传诵。总理生平不喜读小说,而于小说之章程回目则颇娴熟。丙午(一九〇六年)居东京时,尝效小说题,戏撰一联赠邓慕韩、陈和二人云:“邓帅爷厨房演说;陈和叔冷巷失鞋”……(载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孙总理之文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第13-14页)
    ①甘水龙编详《孙大总统自述·伦敦被难记》,上海商务印书馆译印,1912年4月初版,第15页。
    ②参见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载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①吴宗濂著《随轺笔记》,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一编》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②《戊戌政变记》,第69页。
    ①咄咄和尚蔚蓝《戊戌八月感事》,载《清议报》。
    ①张之洞《劝学篇》,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49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03页。
    ②羽衣女士撰《东欧女豪杰》第一回,载《新小说》第1号1902年,第41页。
    ①《猛回头》书广告,转引自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②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③《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第179页。
    ④《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第200页。
    ⑤章士钊《读革命军》发表于1903年《苏报》,署名“爱读革军者”,载《章士钊全集》第27页。
    ①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7页。
    ①《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第14页。
    ③我佛山人《痛史》第一回,载《新小说》第八号1903年。
    ③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二版),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第69页
    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216页。
    ①任克《苦英雄逸史·普露士亚皇后路易》,载《浙江潮》第一期,1903年。
    ②《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第57页。
    ①饮冰室主人著,扪虱谈虎客批《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载《新小说》第三期,1902年,90页。
    ②《破裂小全的小说》,载《江苏》,1903年第1期118-120页。
    ①羽衣女士撰《东欧女豪杰》第一回,载《新小说》第1号,1902年,第45-46页。
    ①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②《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邻容集》,第31-32页。
    ①《少年军》,载《浙江潮》第一期,1903年。
    ②江苏同乡会发行《江苏》第二期,第145、152、153页。
    ③佩忍《将游东瀛赋以自策》,载江苏同乡会发行《江苏》第二期,第118页。
    ④孙中山《擅香山兴中会盟书》,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0页。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6月初版。
    ②羽衣女士撰《东欧女豪杰》第四回,载《新小说》1903年,第四号第103-104页。
    ①张岱年主编郅志选注《中国启蒙思想家文库·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①《新中国未来记》稿本,载《新小说》第7号,1903年,第124页。
    ①郭长海、金菊贞编《柳亚子文集补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67页
    ②君木《刺时并序》,载《浙江潮》第10期,第161162页。
    ③《文明小史》始刊十《绣像小说》1903年创刊号上。
    ④《老残游记》刊于1903年9月《绣像小说》第九期至1904年1月第18期。后重刊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
    ①在1904年孙中山在旧金山改组《大同日报》重订致公堂章程,以“驱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盟誓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76-277页
    郑振铎《晚清戏曲小说日序》,载《阿英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643页。
    ②高旭《光复歌》、《逐满歌》,载《中国白话报》,第19期,1904年8月20日。
    ①西狩(章炳麟《逐满歌》,载《复报》第五期。
    ①我佛山人(吴趼人)《痛史》第一回,载《新小说》第八号,第1页。
    ②《痛定痛》,载江苏同乡会发行《江苏》第三期,第119页。
    ①痛哭生第二撰《仇史·凡例》,载《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②《仇史》,载《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第23页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洪秀全演义作者黄世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页。
    ①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子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贝。
    ②侠民著无悔批点《中国兴亡梦》,载《新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8页。
    ①高旭著,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②星《恭祝立宪》,载《汉帜》第二号,1907年,第37页。
    ③蜗石女氏《吊国民之庆祝满清政府之立宪》,载《汉帜》第二号,1907年,第12页。
    ①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日本东京印刷,中国各大书坊发售,1908年9月,第1页。
    ②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日本东京印刷,中国各大书坊发售,1908年9月,第7页。
    ③吾庐主人梭公氏《大马扁序》,载小配著《大马扁》日本东京印刷,中国各大书坊发售,1908年月,第7页。
    ④新世界小说社编译《宪之魂》第二回,载崔国光等校点《枭国鬼雄记》,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版,第285页。
    ①《枭国鬼雄记》,第286-287页。
    ②吴趼人《立宪万岁》,载《月月小说》第5号,光绪三十二年(1907)正月发行,第188页。
    ③《枭国鬼雄记》,第283页。
    ④《枭国鬼雄记》,第284页。
    ①柳亚子《满江红闻清五臣遇刺感赋》,载《复报》第一期,1906年5月8日。
    ②章太炎《山阴徐君歌》,载《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页。
    ③参见阿英著《小说一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0- 187页。
    ①静观子著《六月霜》,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8月版,第61-62页。
    ②黄小配著,木讷标点《五日风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近代文学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③关于《血泪黄花》二种版本可参陈清原等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183页。
    ①陆士谔 黄小配著 王俊年标点《血泪黄花 五日风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①原载《南社》第七集(1912年12月1日),题作《感事,集钱蒙叟<投笔集>句,得十章》
    ①鲁迅《三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月版,第105-106页。
    ②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③《天铎报》,1912年1月3日,转引自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39-40页。
    ②姚昆群 昆田 昆遗编《姚光全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22-223页。
    ③叶楚伧《与二君别后,军队已陆续出发,余亦不日渡江,因赋此诗》,载《南社》第L集。
    ④傅尊《送粤军张参谋智北伐》,载《南社》第五集。
    ①西顾《新婚别》,载《小说月报》第三年(1912)第三期。
    ①洪炳文《和黄叔颂岁朝感事诗原韵》,载《小说月报》第三年(1912)第一期。
    ②梁启超《述归五首》,载钱仲联编《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565页。
    ③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第二十六辑柳弃疾著《南社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5页。
    ①徐自华著,郭延礼辑校《徐自华诗文集》卷三《满江红》,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81页。是词原刊《南社》第十一集,(文中所引为《南社》所刊),《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1929年第二期亦刊,与《南社》本有异文。《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题为《满江红·悼秋兢雄》,将《南社》本中的“权奇”作“聪明”,“古轩亭口”后的词句为:“风雨凄凉当日恨,波涛汹涌今还骤。胜吾徙,纪念为君留,君知否?”
    ②陈去病《偕梦蘧、醉庵游岳麓,有悼陈天华烈士》,载殷安如、刘颖白编《陈去病诗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9293页。
    ①雷昭性《追悼革命诸先烈哀诗》,载柳亚子主编《南社诗集》第六册,上海:中学书局发行,1936年2月出版,第52页。
    ②陈去病《谒克强灵帏》,载柳亚子主编《南社诗集》第四册,上海:中学书局发行,1936年2月出版,第344页。
    ①姚光《哭周实丹文》,载姚昆群,昆田,昆遗编《姚光全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42页。
    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六辑柳弃疾著《南社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6-47页。
    ①蔡济民《书怀》,原载1913年汉口《国民公报》,转引自贺觉非编著《辛亥首义人物传》(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275-276页。
    ②梁启超《哭孺博八首》,载《大中华》,第一卷第四期,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15年4月20日出版。
    ③袁世凯《临时大总统誓词》,载《中华杂志》第1卷第9号。
    ①柳亚子《青兕宣言》,载《天铎报》1912年2月月17日。
    ②章炳麟《时危四首》,章太炎著作编注组《章太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第55页。
    ①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载《大中华》第一卷第八期.1915年8月,第5页。
    ②张光厚《依韵和柳亚子》,载《南社》第十五集。
    ③顾无咎《醉后适有人持<圭塘唱和集>一卷投赠者,遂掷之地,并占五是六字,呈南社诸子》,载《南社》第二十集。
    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卷《讨袁檄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90页。
    ⑤康有为《丙辰元旦感事书》,载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十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326页。
    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54年
    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阿英编《中日甲午战争文学集》北新书局,1948年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北京:中华书局,1960-1962年
    阿英编校《近代外祸史》上海:上海潮锋出版社,1941年
    阿英著《阿英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阿英著《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阿英著《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阿英著《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阿英著《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阿英著《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包天笑著《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曹聚仁著《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曹聚仁著《我与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曹聚仁著《书林新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曹亚伯著《武昌革命真史》上、中、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建华著《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2009年
    陈孟坚著《民报与辛亥革命》中正书局发行,1986年
    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平原著《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陈去病著殷安如、刘颖白编《陈去病诗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陈去病著张夷主编《陈去病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陈天华邹容著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旭麓编《宋教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陈旭麓著《近代史思辨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衍《近代诗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初晓波著《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徐光启对外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储祚编《辛亥革命》上海:大众书局印行,1936年
    崔国光等校点《枭国鬼雄记》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
    存粹学社《辛亥革命资料汇辑》香港:大东公司印行,1980年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范群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1997年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冯自由著《革命逸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冯自由著《革命逸史》(第1-6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高旭著,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戈公振著《中国报业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版
    关爱和著《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郭延礼主编《爱国主义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延礼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郭延礼著《秋瑾文学论稿》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侯外庐著《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重庆:三友书店印行,1944年
    侯外庐著黄宣民校《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胡朴安编《南社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胡绳武金冲及著《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胡适著《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上海申报馆印刷发行,1924年
    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伟希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胡韫玉录《南社丛选》国学社印行
    湖北历史学会编《辛亥革命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华南师院中文系《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歌》编写组《辛亥革命时期的诗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黄小配著《洪秀全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黄小配著《大马扁》日本东京印刷,中国各大书坊发售,1908年
    黄远庸著《远生遗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上海:梁溪图书馆,1925年
    黄遵宪著《日本国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吉林省历史学会编《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论文集》长春:内部发行,1981年
    蒋瑞藻编《小说考证附续编拾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静观子著《六月霜》: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康有为著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北:宏业书局,1987年
    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黎乃涵著《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
    李伯元著《南亭四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
    李伯元著《活地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伯元著《官场现形记》北京:
    李伯元著《南亭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伯元著《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伯元著,阿英校序《庚子国变弹词》上海:粮油图书公司发行,1935年
    李伯元著,秦克巩军标点《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大钊著《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定夷著《茜窗泪影》上海:国华书局,1914年
    李剑农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台北:学生书局,1974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
    梁淑安著《南社戏剧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林纾著《畏庐文集·诗存·论文》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9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
    刘鹗著《老残游记》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刘鹗著《老残游记》上海:百新公司,1916年
    刘纳著《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刘师培著《刘申叔遗书》1934年宁武南式校印本
    刘斯翰注《辛亥革命诗歌选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刘望龄编著《辛亥革命后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刘望龄编著《辛亥革命大事录》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年
    刘增杰关爱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柳亚子主编《南社诗集》上海:中学书局发行,1936年
    柳亚子主编《南社丛刻》扬州:广陵书社,1996年
    柳亚子主编《南社诗集》上海中学生书局发行1936年
    柳亚子著《南社纪略》台湾:文海出版社
    柳亚子著《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柳亚子著郭长海、金菊贞编《柳亚子文集补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柳亚子著郭长海金菊贞编《柳亚子文集补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柳亚子著中国革命博物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磨剑室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柳亚子著中国革命博物馆编《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卢毅著 《章门弟子与近代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鲁迅著《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陆士谔 黄小配著 王俊年标点《血泪黄花 五日风声》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马君武著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一、二、三》台湾:文海出版社
    牛仰山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 概论·诗文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
    秦艳春著《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钱仲联编著《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饶怀民著《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容闳著《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芮和师等编《中国文学史资料全变现代卷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上海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尚钺著《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
    宋原放、李白坚著《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孙宝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孙宝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孙占元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孙中山著甘永龙编译《伦敦被难记》上海:商务印书馆译印,1912年
    谭嗣同著《谭嗣同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
    谭嗣同著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汪兆铭著《汪精卫讲演录》中国印书馆,1926年
    王尔敏著《晚清政治思想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光祈计《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王俊年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王闿运著《湘绮楼日记》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
    王先谦著《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
    王冶秋著《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魏绍昌 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下卷 作品部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 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闻少华著《汪精卫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吴趼人著《我佛山人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吴趼人著《九命奇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吴趼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
    吴趼人著《白话西厢记》上海:新华书局发行,1924年
    吴趼人著《恨海·情变》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
    吴趼人著,海风主编《吴趼人全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
    吴其昌著《梁启超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吴切著《辛亥革命论文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吴双热编纂《孽冤镜》上海:民权出版部,1915年
    吴玉章《论辛亥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夏晓虹著《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夏晓虹著《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熊十力著《熊十力全集》湖北:武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徐枕亚著《枕亚浪墨》上海:清华书局,1933年
    徐枕亚撰《玉梨魂》上海:清华书局,1929年
    徐自华著郭延礼编校《徐自华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严迪昌《近代词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严复著,王拭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严复著王拭主编 《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阳海青等编《辛亥革命稀见史料汇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杨联陛著《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杨天石刘彦成著《南社》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杨天石著《从帝国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前后史事发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姚公鹤著《上海闲话》(上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
    姚昆群,昆田,昆遗编《姚光全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6年
    袁进著《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曾朴著《孽海花》上海:真善美书店出版,1941年
    曾朴著《孽海花》上海:真善美书店,1946年
    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香港:大东公司印行,1980年
    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间十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0年
    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戊辰(1928)仲春刊本
    章开沅 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章开沅著《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章开沅著《章开沅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章士钊著《章士钊全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
    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章太炎著《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章太炎著《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章太炎著《国学讲演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985年
    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199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近代文学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
    (1949-197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
    (1949-1979)概论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
    (1949-1979)诗文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八是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周葱秀涂明著《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执信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
    (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金辅耀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沟口雄三著 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金辅耀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沟口雄三著 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大中华》《新新小说》《绣像小说》《汉帜》《江苏》《浙江潮》《新新小说》《新青年》《竞立社小说月报》《娱闲乐》《双星》《文艺杂志》《庄谐 杂志》《自由杂志》《妇女杂志》《甲寅杂志》《时务报》《小说从报》《小说月报》《中华小说界》《月月小说》《复报》《中华教育届》《河南》《东方杂志》《湘报》《国粹学报》《民报》《南社》《礼拜六》《小说林》《新小说》《民权素》《苏报》《新民丛报》《清议报》《小说新报》《庸言》《不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