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公共园林故事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典型公共园林和基本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研究和史料研究、对比研究为基本方法,对古代公共园林故事进行故事性分析和探讨。本文的重点在于古代公共园林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专注于古代公共园林衍生出的各种理念、价值观、思想和实践,探寻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脉络的继承。
     本论文坚持古代公共园林故事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公共园林进行分析讨论,力证古代存在公共园林。介入叙事学理论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以叙事学、解释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将古代公共园林故事按照叙事立场作梳理,从文士立场、官方立场和民间立场三个主要叙事立场设置独立章节,对公共园林故事和故事性展开比较研究和文本分析。
     最后通过对古代公共园林故事和故事性的讨论,结合古代公共园林建设的理念和具体实践,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现代公共园林和城市规划建设当中,文化内涵的缺失问题。对于古代公共园林规划和建设的相关规制,本文也进行了整理和思考,以期对现代城市和公共园林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指导。
     基于上述对中国古代公共园林和公共园林故事性的研究,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本文研究明确肯定了中国古代公共园林历史地位、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公共园林,并且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补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2)对中国古代公共园林故事性的研究,不仅对我国传统叙事学领域进行了拓展,从小说、电影的叙事研究转为古代公共园林与公共园林故事性,为本土叙事学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领域。
     (3)古代公共园林的故事性不仅扩展了叙事学领域,作为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现阶段城市和园林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内涵,弥补现代建筑故事性和人文精神缺失的遗憾,更在精神层面上有助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精神空虚和生态危机问题;
     (4)结合中国古代公共园林和故事性的研究,本论文汲取的古代生态理念和思想实践,不仅帮助我们继承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明,对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指标也具有指导意义,成为构建我国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5)综上观点,我国古代公共园林和故事性的研究,从器物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对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和诗意栖居的有力保障。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
In this paper, it is focus on typical ancient Chinese public gardens, takes historical and narrative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as basic methods, has a narrat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ancient public gardens and the culture history study, and also the variety ideas, values, thoughts and experiments, to find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inheritanc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sist on combining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of ancient public gardens narrative, select several representative public gardens,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ancient public gardens. Then there is a narrative method introduction for the ancient public gardens, sets three main chapters from scribes position, official position, to folk position,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have a tex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public gardens and its narrative.
     Through these discussions,we can have fully cognizant of the problems in modern public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n addition, for the ancient public garde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lso has a study,to provide a guide for modern public gardens and harmonious civilization.
     By backward of the ancient public gardens, and the analysis and its narrative study, here ar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1. This study clearly affirmed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research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public gardens. In ancient China the public gardens indeed exist,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with high research value, and it is worth continuing in-depth study;
     2. This paper expands the narrative of ancient public gardens and the narrative fields. Studies on the narrative develop from the novel, the film's narrative research into the ancient public gardens and narrative, supply a new research idea and field;
     3. The narrative of ancient public gardens not only expand the narrative field, but also supply a rich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culture, make up the narrative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lack of human spiri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ncient culture, for modern city and garden constructions.
     4. Narrativ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of Chinese public gardens. Those narrative are greatly enriched the ancient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nd life, and it has a good mitigation effect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impact of the modern spiritual crisis;
     5. Combine to the narrative and nar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public gardens, this paper have a strong support fo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and a guide effec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cient culture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need to inherit and carry, it help improve relations and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6.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and the Chinese public gardens, have a significance meaning for moder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rom substance, spirit to cultur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public garden, which can help the poetic dwelling 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e true. In this study, it is not only has a far-reaching historical roots, as well as a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文
1 曹尔琴.唐代长安的游赏胜地曲江[J].学林漫路.1984年第9期
    2 曹辑.中国古代花卉园艺书籍辑录.森林与人类[J].2001年第4期
    3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4 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5 陈春会.唐代官吏考绩制度初探[J].理论导刊,2009年第6期
    6 陈从周.说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
    7 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
    8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
    9 陈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0 陈植,张公弛.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11 城市化进程如不遵循客观规律会带来严重“城市病”[J].商用汽车,2011年第2期
    12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13 杜顺宝.中国的园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 段晓明,陈荟.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10期
    15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6 樊宝敏.中国林业思想与政策史:1662-2008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7 方四文.江南古典园林的生态意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8 费多益.认知研究的解释学之维[J].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9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J].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20 高云才.城市化如何给力未来[J].中华建筑报,2011年3月1日
    21 葛卫增.西湖十景织锦雅赏[J].收藏界,2010年第7期
    22 耿占军.关于曲江池与芙蓉园、芙蓉池的关系问题[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3 谷康,陈蓉.历史在现代园林绿地中的体现[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第2期
    24 郭春林.从滁州诗歌创作看欧阳修。中年时期的贬官意识[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25 赫强.汉代造园思想浅析[J].山西建筑,2009年第35期
    26 韩树永.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27 韩国河.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4期
    28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9 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5期
    30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31 何文亮,罗志远.试论生态园林理论的实践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第25期
    32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33 贾祥云.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J].园林科技信息,2004年第3期
    34 雷艳平.苏轼园林文学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5期
    35 李传桐.以制度约束官员对政绩的非理性追求[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6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7 李浩,王书艳.被遮蔽的幽境:唐代园林诗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38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39 李红霞.论唐代园林与文人隐逸心态的转变[J].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40 李金坤.唐诗山水自然生态审美[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1 李静娟.对园林设计中“理水”的再思考[J].四川建筑,2004年第8期
    42 李孔怀.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43 李令福.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J].唐都学刊,2006年第4期
    44 李庆友.云天化集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绩效评估[J].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6期
    45 李亚,龙赞.中国古代公共游览的典范——论南宋西湖的景观功能与社会意义[J].中国园林,2004年第3期
    46 李亚,龙赞.中国古代公共游览的典范:论南宋西湖的景观功能与社会意义[J].园林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47 李宇林.试论杜甫秦州诗中的生态环境美[J].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
    48 刘碧珍,邹生根.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叙事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49 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0 刘开美.论欧阳修贬令夷陵的作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1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52 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53 刘瑞瑜,弓弼,周文强,何红芸.汉代园林景观特征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6期
    54 刘瑞瑜,弓弼,姚卓,何红芸,王靛.汉代皇家造园成就浅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5 刘若愚,甘德欣,林海燕.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第4期
    56 刘守华.论中国民间故事史的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57 刘文勤.打生态经济之牌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宜业宜居宜游中等园林城市[J].承德目报,2009年9月3日
    58 刘锡涛.唐代的植树造林活动[J].浙江林业,2008年第3期
    59 刘锡涛.唐代林业史话.[J].甘肃林业,1996年第3期
    60 刘曦,董丽.试论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园林景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1 卢平.试论柳永的都市风情词[J].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
    62 陆伟华.岭南园林与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2008年第6期
    63 罗桂环等.中国环境保护史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64 罗志田.“诗史”倾向及怎样解读历史上的诗与诗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65 马臻.试论唐代官吏管理制度及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6 马爱国.论我国古代林业思想及政策中的和谐观[J].林业经济,2005年第4期
    67 马爱国.论我国古代林业思想及政策中和谐观[J].林业经济,2003年第2期
    68 美 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69 美 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70 闵琦,陈兆钢.中国古代官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
    71 明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72 明文震亨.长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74 蒲志仲.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价值观的反思与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第3期
    75 前苏联巴赫金.白春仁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年
    76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7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78 邱宝林,吴仕龙.中国历代官员考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79 绍增.西蜀名园—新繁东湖[J].中国园林,2005年第10期
    80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1 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体—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82 史念海.唐长安城的池沼与园林[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增刊)
    83 史艳红,路忽玲.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J].山西建筑,2007年第7期
    84 宋林希逸.庄子口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5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86 苏畅,周玄星.非一般的园林——中国古代文人与古典园林[J].中国园林,2005年第4期
    87 苏祖荣,苏孝同.城市森林文化及其理念[J].中国城市林业,2007年第5期
    88 孙亚菲.官员优劣的重新认识[J].南方周末,2003年第1029期
    89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90 唐 韩愈.韩昌黎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1 唐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92 唐 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93 唐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4 唐 杨衍之.洛阳伽蓝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95 唐 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96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97 汪小玲,杨海真.生态城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第3期
    98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99 王铎.中国吉代苑园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0王稼句.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01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102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03 王乾宏,弓弼,刘建军.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04王绍增.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105 王双怀.唐代曲江风景区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增刊)
    106王雪梅.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路径[J].新西部,2008,年第6期
    107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8 巫仁恕.江南园林与城市社会——明清苏州园林的社会史分析[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丛刊,第61期
    109 吴美霞,廖嵘.四川名人纪念园林与古代公共园林[J].广东园林,2008年第1期
    110吴瑕.略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公共园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11 吴永江.唐代公共园林曲江[J].文博,2000年第2期
    112西湖旧十景[J].风景名胜,2005年第3期
    113 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4夏忠.浅议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改革的方向[J].商业时代,2008年第8期
    115谢泉.浅谈唐代的“曲江”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6熊大桐等人编著.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
    117徐卫民.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18许宪春.关于绿色G D P的几点认识[J].中国统计,2004年第7期
    119 许正文.论曲江池的兴衰[J].唐都学刊,2002年第三期第十八卷(总第73卷)
    120薛熙明,唐雪琼.中国古代景观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121 阎景娟.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生态和谐理念[J].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122阎希娟,郭文毅.汉唐长安城园林的绿化及其现代启示[J].唐都学刊,2001年第2期
    123 杨立行.现代园林及古典园林向现代转成之绉议[J].中国园林,1997年第3期
    124杨珊珊,陆炜.唐代围林对现代城市詈观设计的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
    125姚亦锋.论平淡自然的绿化景观以及公园规划[J].建筑学报,2005年底8期
    126姚亦锋.论现代城市公园审美以及景观规划[J].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9期
    127姚亦锋.试论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审美和景观规划[J].城市环境设计,2008年第9期
    128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29亿里.唐长安街道的绿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3期
    130尹君.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形成和确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31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2英雷蒙·威廉斯.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年
    133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
    134 英纳撒尼尔·哈里斯.古中国生活[M].山西:希望出版社,2007年
    135 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
    136岳海鹰,杨瑞梅.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之评介与借鉴[J].长江论坛,2006年第1期
    137 岳毅平.论白居易的园林景观说[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38 岳毅平.论文人与园林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39 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
    140张长征.诗意、自然:寻找回来的世界—中国古代造园理论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41 张大玉,李伦喜,牛健.传统乡土园林研究初探[J].中国园林,2002年底9期
    142张大玉.乡土园林研究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3 张继光,杨文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44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5张家骥.中国造园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6张剑光.理想与现实:中唐文学家对农业经济的关注—以韩愈、白居易、元稹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47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8张绪伯.柳宗元园林文化研究,2005-10-17/2009-09-15.http://2006.yzcity.gov.cn/col 12/index.html?Id=12
    149 张绪伯.柳宗元园林文化研究[J].潇湘文化,2005年第10期
    150 张颖.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
    151 张仲民.“讲故事”的文化史研究—读《档案中的虚构》[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152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53 赵鸣.试论我国古代的衙署园林[J].中国园林.2003第4期
    154赵慧宁.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J].艺术百家.2005第1期,总第81期,146-148
    155 赵世瑜.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5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7 朱青晓.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伦理理念[J].河南科学,2004年第1期
    158 朱玉麒.唐代长安的建筑园林及其文学表现[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59 邹建辉.唐代官吏选任与考核制度之价值[J].中国商界,2009年第184期
    160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161 Bryson, N.et al.eds. Visual Theory, Cambridge:Polity,1992.
    162 Bryson, N. et al.eds. Visual Culture: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 London: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94.
    163 Burgin, V. In Different Space:Place and Memory in Visual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164 Cohen, S. Vision of Social Control, Cambridge:Polity,1993.
    165 Dandeker, C. Surveillance, Power and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1990.
    166 Debord, G.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Zone,1994.
    167 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95.
    168 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 London:Sage,1995.
    169 Heywood, I. & B. Sandywell, eds. Interpreting Visual Culture, London:Routledge,1999.
    170 Jonathan Dewald. Roger Chartier and the Fate of Cultural History[J].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21, No.2,(Spring,1998)
    171 McGuigan, J.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Routledge,1996.
    172 Melvill, S. & B. Readings, eds., Vision and Textuality, London:Macmillan,1995.
    173 Lawrence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 [J].Past and Present, No.85,(Nov.,1979)
    174 Levin, D. M. ed. Modernity and the Hegemony of Vis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75 Levitt, H. Way of Seeing,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176 Lynn Hunt. No Longer an Evenly Flowing River:Time, History, and the Novel [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3, No.5, (Dec.,1998)
    177 Michell, W. J. Iconology: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78 Miles M. Art, Space and the City, London:Routledge,1997.
    179 Pollock, G. ed. Generations and Geographies in the Visual Arts, London:Routledge,1996.
    180 Sarah Maza. Stories in History:Cultural Narratives in Recent Works in European History[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1, No.4, (Dec.,1996)
    181 S.Chatman,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niv.Press,1978
    182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ondon:Sage,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