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秦祭坛及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祭坛重新加以审视。选取祭天坛和用于会同的坛重点加以探讨,并对坛的概念、祭坛的考古线索、西周时期祭天坛等相关问题,分四个部分逐一展开。
     第一章、坛及台、坎、墠、畤。本章围绕“坛”这个基本概念,对“坛”和与“坛”相关的祭祀场所,如“畤”、“墠”、“坎”等,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试图对“坛”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界定,并阐发坛与坎、墠、畤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祭坛的考古线索。近年来,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祭坛被发掘出土,这些为我们研究祭坛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本章主要围绕这些考古发掘成果,将发掘的祭坛或具有祭坛性质的遗址进行整理,结合相关研究,总结出这些祭坛的特点,并与文献相印证,力图探讨坛的起源,且以地图的形式将这些祭坛的地理分布反映出来。
     第三章、先秦时期的祭天及祭天坛。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着重考察汉武帝时的太一坛以及围绕太一坛所形成的祭祀体系,阐发它与西周古礼的异同,并从礼经文本入手,结合其他文献和考古学、民俗学材料,论证古礼坛制及郊祀系统,对西周时期用于祭天的泰坛的形状、构造以及围绕坛所举行的燎祭、扫地祭等作出考察,并对西周以前的虞、夏、商和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祭天坛的情形作一考察,以期廓清祭天坛的来龙去脉。
     第四章、与祭坛相关的几个问题。本章择取与祭坛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藉此深化对祭坛的认识。其中主要关注先秦时期天子用于会同诸侯的会同之坛,对其性质、功用、嬗变作出判断,并对会同坛进行复原。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坛是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石筑成的高台,有三层阶,用于祭祀、即位、朝会、盟誓等国之大事。在祭坛上行祭天礼发轫于史前时期,经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一套程序化、制度化的郊天礼典。由此,其它的用坛制度也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王权式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僭行郊礼,周制在阴阳、五行、方术等学说的影响下开始背离经典。秦汉以降,帝王祭天无礼可征,多杂采神仙方士之说重构而成,故多显杂乱、怪异,与古制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儒生们兴起复古运动,开始借助经典复古礼制,至西汉末年方告完成,并为后世所本。用坛制度也在这场纷纭复杂的变革中,集经典、阴阳、五行、方术、巫蛊、谶纬之学于一身,产生了较大变异。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other scholars' achievements, examines the altar closely. The emphases of discussion focus on the altar that is used either 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for gathering with dukes, and deal with four portions such as concept of the altar, archaeological clue, the altar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in Western Chou, and other problems correlated one by one.
    Chapter I makes some discussion about concept of the altar and related worship locations such as Zhi Shan, Kan , trying to make a rather reasonable annotation about the altar and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tar and Zhi, Shan, Kan. Chapter II puts altars dug out and relics with altar character in order, then accounts on archeological achievements with related studies and documents. By summarizing these altars' character, this chapt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origin of altar and reflects these altar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the form of map. Chapter III emphatically inspects Taiyi altar during emperor Hanwu's times, and elabor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ancient customs in Western Chou. By means of analysis,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ancient sacrificial rites of altar and systems of countryside worship. Chapter IV discusses some questions concerned with altar, mainly being concerned about gathering altars used by the emperor for gathering with dukes before the Qin dynasty.
    Conclusions can be made through the study on altar. Altar is a tall platform with three steps constructed by soil and stone. It is used for national events such as worship, enthronement, meeting with the dukes and so on. Ceremonies of sacrificing to gods on the altar stemmed from prehistoric period, and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programmed sacrificial rites undergoing the Xia, Shang and Western Chou dynasty. The institution of using altar essentially came into being. However, these rites were influenced by some thoughts such as Yinyang, mixing, Fangshu etc. and deviated from ancient institutio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he emperor sacrificed to gods through redesigning ceremonies with no specific etiquette, which were much different from old syst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Confucian scholars returned to the ancie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classics. The altar system caused greater alteration in this diverse and
    complicated transform, absorbing various doctrines-Yinyang, Mixing, Fangshu
    and so on.
引文
《仪礼》
    《周礼》
    《礼记》
    《尚书》
    《逸周书》
    《诗经》
    《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韩非子》
    《墨子》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续汉书》
    《三辅黄图》([清]毕沅:《三辅黄图》(附补遗),商务印书馆,1936年。)
    《淮南子》
    《春秋繁露》
    《白虎通》([清]陈立疏证:《白虎通义》,商务印书馆,1937年。)
    [汉]蔡邕:《独断》,《从书集成新编》第28册(社会科学类),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1984年。
    [宋]叶时:《礼经会元》,景印摘藻堂《四库全书会要》第59册,世界书局印行,1988年。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7—卷12,中华书局,1955年。
    [宋]王昭禹:《周礼详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年—1988年。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
    [宋]朱熹注:《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陈澔:《礼记集说》,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会要》,世界书局印行,1988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第四十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上、下册),中华书局,1986年。
    [明]董说:《七国考》,中华书局,1956年。
    [清]郝懿行、王念孙等:《〈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华书局,1987年。
    [清]蔡沈注:《书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乾隆十三年钦定:《钦定礼记义疏》卷37,景印摛藻掌《四库全书会要》第62—64册,世界书局印行,1988年。
    [清]乾隆十三年钦定:《钦定礼记义疏》卷59,景印摛藻章《四库全书会要》第62—64册,世界书局印行,1988年。
    [清]毛奇龄:《郊社稀袷问》,《丛书集成新编》第3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1984年。
    [清]阮元:《仪礼注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清]胡培翬:《仪礼正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清]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年。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
    [清]李光坡:《周礼述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年—1988年。
    [清]李光坡:《礼记述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年—1988年。
    [清]万斯大:《学礼质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年—1988年。
    [清]陆陇其:《读礼志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年—1988年。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1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年—1988年。
    [清]姚彦渠:《春秋会要》卷二,中华书局,1955年。
    [清]孙楷,徐复订补:《秦会要订补》,中华书局,1959年。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秦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83年。
    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六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吉怀:《中国远古暨三代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践等:《中国春秋战国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黎家勇、麦桂演:《中国秦汉宗教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刑莉:《天神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凌纯声:《北平的封禅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16期:《秦汉时代之畴》,同上第18期:《中国的封禅与两河流域的昆仑文化》,同上第19期。
    张宏:《汉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长生主题》,载《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姜楠:《从〈诗经〉看周代祭天礼仪》,载《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孙家洲:《秦汉祭天礼仪与儒家文化》,载《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
    汪受宽:《畤祭原始说》,载《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李锦山:《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载《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
    李学勤:《释郊》,载《文史》第36辑。
    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袁明:《山东泰安发现古代铜器》,载《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7期,第128-129页。
    桂云:《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址》,载《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詹德隆:《汉魏至唐宋时期的郊坛遗址》,载《文博》1999年第1期。
    张德水:《祭坛与文明》,载《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
    王立新:《瑶山祭坛及良渚文化神徽含义的初步解释》,载《江汉考古》1994年第3期。
    董楚平:《良渚文化祭坛释义——兼释人工大土台和安溪玉璧刻符》,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载《考古》1997年第2期。
    安志敏:《良渚文化及其文明诸因素的剖析——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载《考古》1997年第9期。
    朔知:《从凌家滩文化看中国文明的起源》,载《安徽史学》2000年第3期。
    周玮:《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的初步研究——兼及良渚文化祭坛》,载《东
    
    南文化》2001年第1期。
    李修松:《试论凌家滩玉龙、玉鹰、玉龟、玉版的文化内涵》,载《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田广进:《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问题》,《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杨英:《汉初祀畴考》,载《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杨华:《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张二国:《先秦时期的会盟问题》,载《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谢谦:《汉代儒学复古运动与郊庙礼乐的正统化》,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张强:《〈郊祀歌〉考论》,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周广明、赵碧云:《吴城商代宗教祭祀场所探究》,载《南方文物》1994年第4期。
    庞永臣:《大宗伯与姬蜀郊祭——三星堆大铜人造型寓意及其他》,载《文史杂志》2000年第2期。
    刘玉堂、贾继东:《楚人祭祀礼俗简论》,载《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和强:《纳西族祭天古俗》,载《丝绸之路》2001年第9期。
    赵兴彬:《“尞祭”考》,载《泰安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瞿明安:《中国古代宗教祭祀饮食文化略论》,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张鹤泉:《周代郊天之祭初探》,载《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
    陈智勇:《试析殷人的祭日习俗及文化传承功能》,载《殷都学刊》1996年第3期。
    焦智勤:《卜辞燎祭的演变》,载《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
    沙宪如:《蒙古族祭祀风俗述略》,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葛治功:《从上海福泉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谈我国古代有关祀天活动的几个问题》,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载《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
    晁福林:《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董莲池:《殷周稀祭探真》,载《人文杂志》1994年第5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发掘简报》《余杭瑶山良诸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刘斌:《余杭汇观山遗址发现祭坛和大墓》,《中国文物报》1991年8月11日。
    上海文管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第10期。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咯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1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
    
    1997年版。
    辽宁省文物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又有惊人发现》,《光明同报》1989年12月23日第1版。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时期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第6期。
    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地发掘》,《考古》1984年地2期。
    车广锦:《玉琮与寺墩遗址》,《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31日。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四川文物管委会:《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4期。
    王明达:《海宁清理良渚文化祭坛和墓葬》,《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19日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第12期。
    河南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