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精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探索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是本文的出发点。
    今日,在西方建筑语言学已发展得很完善并大行其道的时候,作者从全新的视角出发,试图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学理论。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建筑被看作是—种“文化的建筑”,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本文借用了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与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心理、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对建筑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深层的文化内涵,挖掘出古代建筑语言中的人文精神,并由此构筑了建筑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便更好地把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文章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阐明了建筑和语言的关系,解释了什么是建筑文化语言学,并构筑了建筑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从建筑语言的表层形式入手,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历史与理论作了一些研究;
    第三章阐述了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关系,总结出建筑语言的几个文化特征;
    第四章阐述了民俗、宗教和建筑语言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
    第五章从文化心理、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深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人文精神;
    第六章从亚洲建筑师尤其是印度、日本建筑师的成就中获得启发,建筑语言的再创造应从三个层次着手,以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The paper aims to found the architecture theory of China.
    China tradition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architecture. It has strong human character. The paper has used culture-philology to discuss architecture on history、form、space and meaning. And it has made architecture culture-philology theory. By complete and systemic discuussion, we hope to set up a bridge between china tradition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paper.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aper not only clarifies the rel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language, but also illuminates the conception of architecture culture philology and builds architecture culture philology theo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aper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 tradition architecture on the suface layer of architecture philology.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art and architecture, and summerizes some culture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
    In the fourth chaper, the paper expitiates the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e form and space from folk-custom and religion.
    The fifth ch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e intension of China tradition architecture on the point of psychology、ideaology and thought. And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human character of China tradition architecture.
    In the sixth chaper, the paper expounds the achievements of India and Japen architects.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a tradition culture, the re-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language must commence on three levels.
引文
专著:
    [1]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陈明远,语言学和现代科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赵世开,现代语言学,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
    [4]陈明远,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上海:知识出版社,1982
    [5]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学林出版社,1982
    [7]申小龙,语言和文化传统——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8]李允鉌,华夏意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9]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1]深圳大学国家研究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4
    [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
    [15]张惠民,中国风水应用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16]何晓晰,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17]陈从周,说园,上海:同经大学出版社,1984
    [18]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9]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0]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1]唐越,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2]潘公凯,中西传统绘画的心理差异,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3]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5]余卓群,建筑创作理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26]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上海:同经大学出版社,1997
    [27]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28](意)布鲁诺·赛维著,席方平 王虹译,现代建筑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9](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厦译,后现代建筑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0](美)托伯特·詹克斯著,邹德侬译,建筑形式美的原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期刊:
    [1]申小龙,汉语人文性思想之题议,北方论丛,1990,(1):55-58
    [2]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论纲,北方论丛,1988,(5):12-16
    [3]项秉仁,语言、符号及建筑,建筑师,1996,(2):7-10
    [4]刘开济,谈国外建筑符号学,新建筑,1999,(5):15-18
    [5]布正伟,建筑语言结构的框架系统,新建筑,2000,(5):21-25
    [6]布正伟,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新建筑,2000,(6):43-45
    [7]布正伟,建筑语言构成的复合系统,新建筑,2000,(4):26-30
    [8]布正伟,建筑语言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新建筑,2000,(2):29-31
    [9]布正伟,从建筑语言学论走向新世纪的的现代中国建筑艺术,世界建筑,1999,(9):29-34
    [10]张晓非,符号理论在中国园林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华中建筑,2002,(3):20-23
    [11]肖晏,中国古典园林的语言学观,华中建筑,1998,(3):14-17
    [12]吴良镛,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华中建筑,1998,(1):18-23
    学位论文:
    [1]范尚华,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9
    [2]张晓青,建筑人类学理论框架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1
    [3]刘挺,当代大众建筑文化反思:[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2
    [4]罗琳,当代建筑构成手法与文化的关联:[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建筑大学,2001
    [5]张立峰,中国建筑文脉与建筑文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9
    [6]谷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空间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8
    [7]张爱东,关于建筑文化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1998
    [8]孙秀瑾,中国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1996
    [9]毛兵,混沌:文化与建筑:[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9
    [10]黄倩,比兴手法——建筑意境建构的有效途径:[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9
    [11]王贵祥,文化、空间图式及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97
    
    [12]陈欣,中西建筑空间观念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1998
    [13]冯漫江,论中西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2000
    [14]顾威,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99
    [15]陈朝晖,建筑语言+文学语言=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99
    论文集:
    [1]吴良镛,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1
    [2]张祖刚,探讨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学会,2002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2
    [3]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中国建筑学会,2002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2
    [4](香港)钟华楠,中国园林的启示,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国际建协,1999
    [5](新)林伟城,亚洲建筑的方向,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国际建协,1999
    [6]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国际建协,1999
    [7](美)W.C.斯德沃特,建筑教育:文化与环境在21世纪的主导地位,国际建协,1999年北京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国际建协,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