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跨越时空的对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突出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本质,并把它作为课
    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呢?
    经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认为,以对话为本质的
    体验教学是体现历史教育人文本质和实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功能的
    理想选择。
    遵循“为什么要体验--怎样体验(教学对话)--如何对话”
    这一思路,本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简述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二部分:体验教学--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理想选择。首先分
    析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
    的主动体验;然后论述了体验及体验教学的含义,指出体验教学与教
    学体验的根本区别在于意义的创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教学是中
    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理想选择的观点。
    第三部分: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学历史体验教学的本质。首先
    阐述了历史的本质和历史文本的性质,指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
    话”,而历史文本是历史的存在形式;基于此,我们认为,跨越时空
    的对话是中学历史体验教学的本质。接着分析了历史体验教学中的各
    种对话,并指出其中最基本的对话是学生与历史文本的对话。最后分
    析了历史体验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第四部分:架设对话的桥梁--中学历史体验教学的策略。主要
    分析了中学历史体验教学的策略:为对话架设桥梁,即为对话创造条
    件。其主要途径是创设情境与实践体验,具体手段有借助再创性历史
    实物、角色扮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工制作、历史考察、搜集和
    整理历史资料等。
    第五部分:结语。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及写作做了简单回顾,提
    出了一些本文还没来得及深入探讨的问题。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history gives prominence to the humanistic essence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looks on it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urriculum reform.How to carry out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couse of instruction? After a long-term classroom observation, we hold that experienced teaching which takes dialogue for its essence is an ideal selection that embodies the humanistic essence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realize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 function of history.
    Aaccording to the way from "why to experience" to "how to experience (teaching dialogue) " , to "how to dialogue" ,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parts.
    Part One:introduction. The section concisely explains why the author chooses this task to study.
    Part Two: experienced teaching-an ideal selec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middle school. First, the part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and insists that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experiences are ignored is the main reas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experien and experienced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s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enced teach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s creation of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it, we put forward that experienced teaching is an ideal selec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of history.
    Part Three: a dialogue of surpassing time and space-the essence of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y. First of all, this part sets forth the essence of history and the character of historical text. We think that "history i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and "historical text is a form of existence of history" . For dialogical essence of history, we
    
    
    advance that a dialogue of surpassing time and space is the essence of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ical subject. After that, it analyses the dialogue in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y , and considers that "the basic dialogue in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y is a dialogue between students and texts" .At last, the section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between students and texts in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y.
    Part Four: erect dialogical bridge-the tactic of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y in middle school. This part analyses the tactic of experienced teaching of history: erect bridge for dialogue , i. e. creats condition for dialogue. The main ways are creating circumstance and practising, and the primary mediums consist of depending on creating historical materical object, playing role, utilizing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handicraft, gathering and arranging materical.
    Part Five:conclusion. It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this topic and writing the paper, and puts forward some questions that have not be deeply approached in this article.
引文
1.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 基本特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 年版。
    3. [德]马丁·布伯著,陈纬钢译:《我与你》,三联书店,2002 年版。
    4. [英]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5. [美]德雷著,王炜译:《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
    6. [苏]瓦西留克著,黄明译:《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7年版。
    7.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 年版。
    8.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9. [英]丹尼斯·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 [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 张世英著:《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殷鼎著:《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探》,三联书店,1988年 版。
    13. 文聘元著:《理解的理解--哲学解释学》,鹜江出版社,1999 年版。
    14.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年版。
    15. 童庆炳著:《现代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 李蔚著:《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版。
    18. 金生铉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 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0. 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1年版。
    21.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2.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 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 钟启泉等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年版。
    24. 靳玉乐著:《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5. 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 张楚廷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7. 石鸥著:《教学别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 石鸥著:《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 王铎全著:《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0. 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版。
    31. 余伟民著:《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32. 辛继湘著:《体验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未发表)。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 纲(试用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1-4 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993、 1994年版。
    37.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1-4
    
    册),岳麓书社,2001、 2002年版。
    3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40. Tyler, 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41. Richard Kindsvatler: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Longman, 1988.
    42. John Olson:Understanding Teaching,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3. 0' Sullivan, E:Transform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da, 1999.
    44.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新华文摘》,2000年 第7期。
    45.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1期。
    46.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主体》,《教育研究》,2003年第 2期。
    47. 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
    48. 姜勇、郑三元:《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 课程的关系》,《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49.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50.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论》,《教育研究》,2002年第5、 10期。
    51. 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理论与 实践》,1999年第10、 12期。
    52. 石鸥:《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 起》,《课程·教材·教材》,2002年第8期。
    53. 郑三元:《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课程·教
    
    材·教材》,2001年第7期。
    54.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教育研究》,2001 年第2期。
    55. 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年第12期。
    56. 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教育 学刊》,2001年第4期。
    57.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2 期。
    58.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 年第2期。
    59. 高伟:《课程文本:不断扩展的“隐喻”》,《全球教育展望》, 2002年第2期。
    60.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61. 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62. 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 第5期。
    63. 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 材》,1999年第7期。
    64. 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教育研究》,2002 年第7期。
    65. Bert Bower and Jim Lobdell: History Alive:Six Powerful Constructivist Strategics, Social Education, 1998 (vol62) .
    66. C. Counsell: Teaching History, History Today, 1999(No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