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韩愈文学思想中的生命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愈作为中唐最富有独创性的文人之一,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中蕴涵了富有鲜明生命意识的文学思想。本文从韩愈的文论中选取了三个主要命题,结合他的创作实践,就其文学思想的生命意识作一粗浅的考察。全文共分三部分:
     1.“文以明道”。韩愈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韩愈认为,在思想领域内,振兴中唐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复兴儒家学说。韩愈在坎坷的仕宦旅途中无法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报国之志,于是转而走向文学创作,希望能以形式上最为自由的古文和古诗作为载体,宣扬儒道,实现复兴国家的理想。“道”的现实性、情感性和崇高性的特点使韩愈的创作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力量。同时,“道”作为抽象的教条对韩愈的文章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是韩愈社会生命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冲突在文中的表现。
     2.“不平则鸣”。韩愈主要受到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强调生命个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动力作用和本质特征。从感性生命第一性出发,韩愈在诗歌创作审美风格上尚“奇”,并采取以文为诗的手法,进一步拓宽了诗歌的审美形态。韩愈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个体生命需要精心地维护,诗文对人的个体生命也具有超脱和维护作用。韩愈将诗文的这种抒情审美娱乐功能概括为“舒忧娱悲”和“以文为戏”。
     3.“气盛言宜”。诗文创作是创作主体感性生命形态的自由舒展,当然,它有着这样的前提,创作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深的艺术积累,能够进行艺术创新,自成一家。以积极有为的生命精神来达到创作主体生命的自我完善,在作品中实现个体生命的大力张扬,充分体现了以儒家生命意识为主导,儒道并重的生命理念的特色。
As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literates in Tang Dynasty, Han Yu contained abundant literary ideas of the life consciousness thoughts in his works and comments. On the base of the studies by our predecessors, the paper sums up several groups of the theoretical categories. As Han Yu's life consciousnesses and inditement is concerned, the paper, as a who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1.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Han Yu's view,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s to convey the Tao, which refers to the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and moral principles. When Han Yu realizes that he by oneself couldn't save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by renewing and promoting Confucian ideas on the frustrated official travel, he reforms the style, initiates ancient Chinese prose and composes ancient poems in order to publicize Confucian idea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Han Yu resum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prose and extends its practical range to reflect every field of realistic living. And his prose has been permeated with fervor and sublime. At the same time, "logos" abstract conducted also hads some negative influence upon his articles. It is the performance that Han Yu giv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life value and social life value, which clashes with each other.
    2. "Outcry against injustice". I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idiom "Fa Fen Zhu Shu". (Make a determined effort to write books)But, Han Yu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the function of feels' noumena. He insists that the affection should be resented freely. Han Yu upholds queerness. He composes poems with sentence structure of prose and queer intention. He is quite aware that individual life should be vindicated carefully. The function that literature could vindicate the individual life is generalized "expressing griever, expressing sorrow with disport" and "writing just for fun" by Han Yu.
    3. "Qi Sheng Yan Yi". The sensibility of life gives new life into Inditement, which is on the premise of the writer's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in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the acquisition of his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petence through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erson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enlarging of his reading range, etc. aspiring enter. Writers have a high spirit of perfecting and displaying his features of ego life adequately. And it incarnates that Han Yu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Confucianism life, but he dosn't ignore the consciousness of Taoistic life by no means.
引文
[1] “文以载道”之说由宋周敦颐提出.
    [2] 《全唐文纪事》卷十四.
    [3] 《与常州独孤使君书》,见周祖譔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60页。
    [4] 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第1版,第359页.
    [5] 朗吉驽斯《论崇高》。
    [6] 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11页。
    [7] 《礼记·乐记》,见郭绍虞、王文生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版,
    
    第一册第61页。
    [8] 张少康著《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笫20页。
    [9] 周振甫译注《诗品序》,中华书局,2003年5月版,第20页。
    [10] 司马迁《报任安书》,见郭绍虞、王文生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一册第83页。
    [11] 杨伯峻译注《论语·阳货》,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85页。
    [12] 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1页。
    [13] 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63页。
    [14] 转引自周宪《美学是什么》.
    [15] 欧阳修《六一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第272页。
    [16] 《对贺者》,见《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二册362页。
    [17] 杨伯峻译注《论语·宪问》,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49页。
    [18] 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141页。
    [19] 见《公孙丑章句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第63页。
    [20] 杨伯峻译注《论语·泰伯》,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81页。
    [21] 见《公孙丑章句上》,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第63页。
    [22] 郭绍虞、王文生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一册,第158页。
    [23]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56页。
    [24]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56页。
    [25]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264页。
    [26] 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22、23页。
    [27] 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20、21页。
    1、钱仲联著《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版。
    2、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版。
    3、杨义、蒋业伟著《韩昌黎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4月版。
    4、孙昌武著《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刘耕路著《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
    6、刘逸生选编、止水选注《韩愈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
    7、吴文治、汤贵仁等撰《韩愈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
    8、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9、肖占鹏主编,《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0、郭绍虞、王文生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11、孙昌武著《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
    12、罗宗强著《中国文学思想通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8月版。
    13、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14、杨庆存著《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16、杨伯峻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
    
    
    17、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
    18、黄霖、吴建民等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9、汪涌豪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0、成复旺著《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21、钱志熙著《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2、柯庆明著《中国文学的美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23、王运熙、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4、第环宁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题研究·气势论》,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5、余虹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8月版。
    26、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
    27、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8、曹顺庆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9、苏桂宁著《宗法伦理精神与中国诗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30、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31、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张汝伦校《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32、毕宝魁著《韩孟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33、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
    34、李斌城、李锦绣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