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数字化教育的人文反思与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仿佛在一夜之间,以“比特”为载体的数字信息技术突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发展。当然,教育也毫不例外,数字化教育在我国已蓬勃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面貌,丰富和影响着我们的办学形式,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数字化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况且,数字化教育本身是对传统教育的全新挑战,人们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问题,有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教育的未来,需要我们去正视。
     教育是面向人、为了人的事业,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数字化教育中却存在着种种人文缺失的现象,面对数字化教育中人文意蕴的缺失,我们不应从否定数字化技术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应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加强“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人文教育,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解读数字化。从数字化的意蕴、数字化的发展阶段、数字化的特征、数字化的影响四个方面对数字化进行解读。数字化在技术上是人类技术发展比较高级的形式,它也深深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个体各个方面,这为下面对数字化教育进行人文角度分析确立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的缺失。本文主要关注数字化对教育中的人文意蕴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归纳为:教育异化为训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隔膜与异化;造成道德与心理的困境;造成青少年对书本知识学习的厌倦;造成人的抽象化、符号化。
     第三部分是数字化教育人文意蕴缺失的归因分析。在数字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受技术理性的影响对数字化技术崇拜,导致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训练;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的虚拟化生存导致青少年发展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
    
    抽象化和符号化;主体思考能力的丧失使青少年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的同时对学
    习产生了仄倦,也造成了道德和心理的困境;人文知识在数字化过程中的弱化使
    青少年知识学习片面化,对于青少年发展来说缺失了人文精神养青,在一定程度
    上造成道德和心理的困境;数字化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乏更是造成人际关系的隔
    膜和异化。
     第四部分是数字化教育人文精神的建构。数字化教育要发挥培养人的功能,
    必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传达一种精神,一种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优良的人性传统,
    即进行人文教育。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文教育价值
    取向;其次是在数字化教育中营造人文教育“生命环境观”环境;最后是提出在
    数字化教育中一些人文教育原则的遵循,如人文化原则、生活化原则、情感性原
    则、互动性原则。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talcing " bit " as digital media permeates through each aspect of people's life suddenly 桟lothing, food,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overnight in the wave of digitalization. Certainly, education can not yet make an exception at all. Digital education has already grown vigorously in our country,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t has already changed our education idea and teaching appearance, enriched and influenced our educational forms, offering wide prospect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Everything's development has dual characters, the development digital education is the same. Moreover, digital education itself is a brand-new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re must be a adaptive course for people. So, some abnormal problems has already been emergent while in the course of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Some problems will have influences to the future of digital education directly, so we must to face them.
    Education is a kind of career that faces people, for the people, having deep humanity itself. Bu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all sorts of humanity lack in digital education. We should not consid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nying digital technology, but strengthen humanity education that centers on "human-based" ideas with consta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education develop healthi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mainly:
    The first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digitization. It is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meaning, the developing stag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s of digit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is a more advanced form of human's technology, and it influences all aspects of human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This establishes the base for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umanity lacks of digit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that digitization causes to the humanity of education, and is summed up: Education is dissimulated as training;it has caused the diaphragm and alien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used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morals and psychology, caused the tiredness of studying the book knowledge of teenagers, and caused people's abstract and symbol.
    The third part is the reason analysis of the humanity lack in digit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igital education, because people worship digital technology affected by technological rational, it has resulted in educating becoming training to a certain extent; surviv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gitized technology virtually result in the alienation of teenagers' development; the forfeiture of ability of subject think makes teenagers be tired of studying while obtain mor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nd also causes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morals and psychology; humanity knowledge reduction in the digitized course leads to the unilateralism of teenagers' knowledge study, cause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morals and psychology to a certain extent having lacked humane spirit brings up teenagers' development; The shortage of affective education in digitized education causes the lack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lien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e spirit of digital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 must be transmit a kind of spirit, a kind of human outstanding quality and fine human nature tradition while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namely carry on the humane education, in order to gives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raining people. Firs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humane education ideas that centers on "human based"; secondly, we should build the environment of" environmental point of the life " of humane education in digitized education; finally I Propose that some humane education principles are followed in digitized education, such as humanity principles, living principle, emotion principle, interactive principle.
引文
1、[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张斌贤 褚洪启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刘德华著:《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金一鸣著:《教育社会学》(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马和民 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刘济良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浙江大学2003年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段伟文著:《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鲍宗豪主编:《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5、蔡曙山著:《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泰普斯科特著 陈晓开等译:《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曹国屏等著:《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张震著:《网络时代伦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约翰·希利·布朗 保罗·杜奎德著 王铁生 葛立成译:《信息的社会层面》,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孟建伟著:《论科学的人丈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江潜著:《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李伦著:《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肖峰著:《高技术时代的人文优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李伯聪著:《高科技时代的符号世界》,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25、肖峰著:《论科学和人文的当代融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爱德华·特纳著 徐俊培等译:《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7、南帆著:《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刘大椿等著:《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肖巍著:《宇宙学的人文视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美]劳拉·昆兰蒂罗著 王涌译:《赛博犯罪:如何防范计算机犯罪》,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美]约翰·L·卡斯蒂著 王千祥 权利宁译:《虚实世界:计算机仿真如何改变科学的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侯样祥主编:《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严锋 卜 卫著:《生活在网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高亮华著:《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美]马克·斯劳卡著 黄锫坚译:《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德]孙志文著 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37、[德]恩斯特·卡西尔著 甘 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8、[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著胡 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9、张汝伦著:《坚持理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 赵一凡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
    41、[美]嘉格伦著 万小器 程文浩译:《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2、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年第8期。
    43、冯鹏志:“‘数字化乐园’中的‘阴影’:网络社会问题的面相与特征”,《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5期。
    45、高荣国:“设计未来教育——网络教育的数字化理念”,《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期。
    46、郑铿:“读解‘数字化校园’”,《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5卷教育技术研究。
    47、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
    
    
    48、高亮华:“技术与人文主义”,《哲学动态》1994年第11期。
    49、李倩:“教育技术专业数字化实验平台的构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50、杨孝如:“人文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思考角度”,《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期。
    51、赵明生:“论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教育”,《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2 5卷教育技术研究。
    52、张映姜:“论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53、李勇帆:“论新世纪数字化教学的内涵与特性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54、李克东 谢幼如:“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55、倪志娟:“人文视野中的数字化生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第4期。
    56、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7、陈章亮:“数字化、人文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8、冯鹏志.“数字化的‘泡沫’:网络社会张力及其表现形式”,《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59、刘美凤:“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再认识”,《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60、唐智松:“网络教育及其交往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61、刘景福 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6期。
    62、刘仲蓓 颜亮 陈明亮:“数字化生存的人文价值与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
    63、王雅林 黄莺:“‘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构性调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6期。
    64、黄健 王东莉:“数字化生存与人文操守”,《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0期。
    65、刘济良:“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消解及其教育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66、李艺:“网络教学、网络学校及其沟通内涵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2期。
    
    
    67、陈志良 高鸿:“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精神”,《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68、陈媛 张芊:“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
    69、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0、张义兵:“论网络教育中‘人’的重新定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7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1期。
    72、王凤华张新艳:“关于网络教育现状及发展的调研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0期。
    73、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4、舒志定:“网络视域中的教育合法性问题”,《教育科学》2002年第5期。
    75、高亮华:“希望的革命——弗洛姆论技术的人道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2期。
    76、宋晔:“论网络教育中的知情整合”,《教育评论》2001年第4期。
    77、刘宇芳:“国内中小学网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7期。
    78、吕晓乐:“网络教育应注意的几种倾向”,《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79、冯鹏志:“在超越中寻求扩展——论信息化的时空含义及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走向”,《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0、张荣翼:“在数字化与图像化之间——当前人文学科研究的境遇与策略”,《文史哲》2002年第4期。
    81、陈晋南:“从美国现代远程教育看国际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2期。
    82、秦志强 陈明华:“德育岂能‘数字化’”,《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4期。
    83、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第8期。
    84、向东春 肖云龙:“论校园数字化中的大学教师角色转变”,“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第2期。
    85、孙璐:“‘数字化生存’与信息时代的文化二重性”,《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6、宋振峰编译:“数字化生存的未来(上)”,《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第1期。
    
    
    87、宋振峰编译:“数字化生存的未来(下)”,《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第2期。
    88、徐稳:“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8期。
    89、陈娟 朱柳敏:“数字化信息革命下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第2期。
    90、王东生:“‘数字化时代’不能只讲数字——兼论社会科学的人文本质”,《当代思潮》2003年第5期。
    91、许克毅 赵军 孙钟伟:“从分裂到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走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92、薛天祥庞青山:“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新论”,《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7期。
    93、江晓原:“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94、张娜杨兆山:“简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地位”,《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1·2期。
    95、王想平:“教育,应多一些人文关怀”,《宁夏教育》2003年第7—8期。
    96、贺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97、刘德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3期。
    98、顾明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大学教育的主旋律”,《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9、张金福:“论20世纪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位序的演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0、梅波聂俊:“论教育科学的人文价值”,《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101、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02、于鹏飞 杨玉春:“论网络时代的人文教育”,《教育探索》2003年第1期。
    103、
    104、周华虎:“人文教育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7期。
    105、杨欣 丁世忠:“人丈精神的失落与重建——对素质教育的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06、张华:“失落与复兴: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人文精神”,《江苏大学学报·高
    
    教研究版》2003年第2期。
    107、阎亚林 郭捷:“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108、张岂之:“谈谈人文教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7期。
    109、林少敏 张文质:“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1期。
    110、裴纯礼 徐学锋:“网络环境中的人文教育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5期。
    111、王桂波:“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弱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112、韩吉珍:“知识经济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6期。
    113、张祥云:“走出人文教育的思维困境”,《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11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115、张艺兵:“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高教论坛》2003年第1期。
    116、孙璐:“‘数字化生存’与信息时代的文化二重性”,《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17、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18、冯秀琪:“从教育的本质理解网络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1期。
    119、张敏强 黄勋敬:“对网络大学热的冷思考”,《江苏高教》2003年第2期。
    120、佟德富 靳小芳:“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之思”,《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21、陈力丹:“谈谈印刷和电子数字媒体冲突引发的人文危机”,《新闻大学》2002·秋。
    122、肖美丰:“数字化住宅的文化解读”,《中国房地产金融》2002第12期。
    123、葛秋萍 殷正坤:“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生存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5月号。
    124、韩小谦:“数字化与人文科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125、刘春年:“信息化的人文情愫”,《图书馆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26、蔡春玲:“面对网络时代的教室、教师和学生”,《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27、胡伟希 田薇:“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的二重性”,《新视野》2001年第4期。
    
    
    128、高鸿:“数字化时代人丈精神的反思与重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29、顾宁:“数字化媒体为教育带来什么”,《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130、刘洪星:“数字化课堂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其影响”,《交通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
    131、陈绚:“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6期。
    132、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33、秦卫东:“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教育研究信息》2000年第7-8期。
    134、周筱来 王敏 刘大文:“数字化对教育技术的冲击”,《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年第3期。
    135、史睿:“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