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仍然旺盛。但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却面临着萎缩和不景气,这种情况与我国的职教政策有关,更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特色、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缺乏竞争力有密切关系。本文提出了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归纳了中职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实践能力形成的规律,希望以此来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为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设计了关于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学生、成人三部分。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有利于真实地了解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状况,借鉴经验,发现不足,以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通过调查研究和借鉴具体的成功案例,笔者针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规律,提出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八项建议,希望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A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practicing ability training
     in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Nowadays,middl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s with ability have a large percent in enterprises. What's more, the need for middl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s with ability is still prosperous. But mid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up against shrinkage. This situation is related to our policy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ven to our mid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lack of features and our middl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s with ability which is lack of the ability of competing . The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practicing ability, concludes the features of practicing activities of the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duces the regulations to form practicing ability. The writer hopes this article can offer a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reformation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act of training the practicing ability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writer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on the problem of training practicing ability, including questionnaire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adults. The analysis of the finding is beneficial to know about the fact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s in our country, to borrow some experiences and find the shortcomings, so that we can aim for the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With the help of this investigation and these successful cases, the writer put forward to eight advice, and hope that this article can offer theoretical base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引文
[1] 《黄尧司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5期。
    [2] 戴维·威尔逊《为改变职业改革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展望》,2002年第1期。
    [3] 郭雯霞,《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4期。
    [4] 马早明著,《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6页。
    [5] 同上,第237页。
    [6] 同上,第228页。
    [7] 同上,第57页。
    [8]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85页。
    [9] 同上,第174页。
    [10] 马早明著,《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8,59页。
    [11] 同上,第60页。
    [12]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09页。
    [13]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09页。
    [14]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209页。
    [15] 同上,第129页。
    [16] 同上,第178页。
    [17] 同上,第169页。
    [18] 李剑,《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期。
    [19] 同上。
    [20] 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02页。
    [21] 李长华,《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4期。
    [22] 同上。
    [23] 徐雅娟,《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模式探析——加拿大会计员等职业要求细则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期。
    [24] 张云鹏,傅维利主编,《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94页。
    [25] 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599页。
    [26] 同上,第606页。
    [27] 同上,第607页。
    [28] 同上,第608页。
    [29] 同上,第608页。
    [30] 同上,第610页。
    [31] 同上,第612页。
    [32] 同上。
    [33] 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00年第7期。
    [34] 乔寿宁,《21世纪美国的教育战略与我国的人才培育》,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35]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6页。
    [36] 同上,第29页。
    [37] 同上,第25页。
    [38] 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443页。
    [39] 邵瑞珍,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94页。
    [40] 同上,第95页。
    [41] 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441页。
    [42] 傅维利,杨民,白冬青,《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43] 同上。
    [44] 贺善侃著,《实践主体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们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46] 熊仕涛,蒋幸幸《“图书馆模式”——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9期。
    [47]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3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49] 李学武,张建国,《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6期。
    [50] 傅维利,杨民,白冬青,《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51] 同上。
    [52] 胡兆明,王家华,《职业技能型模块式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53] 同上。
    [54] 同上。
    [55] 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什么》,《职教论坛》,2002年第3期。
    [56] 胡兆明,王家华,《职业技能型模块式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57] 朱懿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58] 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职教论坛》,2002年第15期。
    [59] “课程技能双学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操作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0] 同上。
    [61] 陈嵩等,《中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发展研究”调研报告》,《职教论坛》,2002年第11期。
    [62] 胡兆明,王家华,《职业技能型模块式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63] 朱懿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64] 陆庆江,《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管理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9期。
    [65] 赵文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思考与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胡兆明,王家华,《职业技能型模块式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2.郭耿玉,《知识经济与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长春),2000年第1期。
    3.劳动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职教论坛》,2002年第15期。
    4.姜大源,《德国职教课程方案》,《职教论坛》2002年第8期。
    5.黄元山,张捷,《关于高职人才教育模式的探索》,《职教论坛》,2000年第12期。
    6.朱懿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7.《“课程技能双学分制”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操作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陆庆江,《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管理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9期。
    9.赵文忠,《强化学生实际技能训练的思考与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9期。
    10.单振东,《抓好高职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11.周绍池,《建构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高课程体系》,《职教通讯》,2002年第9期。
    12.王冰蔚,《我们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吸取什么》,《职教论坛》,2002年第3期。
    13.傅维利,杨民,白冬青,《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14.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张云鹏,傅维利主编,《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李长华,《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4期。
    17.李剑,《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1期。
    18.郭雯霞,《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4期。
    19.杨武星,谭移民编译,《澳大利亚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2期。
    20.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职教论坛》,2002年第15期。
    21.贺善侃著,《实践主体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2.《黄尧司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5期。
    23.戴维·威尔逊,《为改变职业改革技术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展望》,2002年第1期。
    24.徐雅娟,《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模式探析——加拿大会计员等职业要求细则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期。
    25.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6.孟昭兰著,《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7.邵瑞珍,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0.李学武,张建国,《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