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阳腔衍变发展特征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音乐(声腔、伴奏)是剧情展现(叙事、抒情)、与听众共鸣的重要手段。中国戏曲音乐在漫长的发展中从单一的曲牌体发展为既有曲牌体声腔又有板式变化体声腔和综合声腔等多种体制结构。论及戏曲音乐从曲牌体发展到板式变化体,青阳腔以其“滚调”演唱形式突破了原来曲牌的限制,使表演者能最大程度的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感情。对今天戏曲声腔中的高腔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的一些戏曲剧种中,青阳腔仍是重要的音乐组成成分,如目连戏、傩戏、岳西高腔、江西赣剧、福建梨园戏、庶民戏、词明戏,湖北楚剧、清戏,湖南湘剧、四川川剧及山东的柳子戏等等。本文对青阳腔形成与发展的线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整理归纳;并着重对青阳腔流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多样化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戏曲声腔的青阳腔所体现出的多样化特征也正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纵观青阳腔的发展,它从偏安一隅的地方性戏曲声腔一跃成为“天下时尚”的内在原因值得今人去深刻研究。青阳腔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如何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弘扬民族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Chinese opera is a comprehensive art involving literature, music and performance , among which, music exist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isplaying the plots, expressing the emotions and arousing the audience’s respons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music of Chinese opera has evolved from the mere Qupai variety into the multi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he Qupai variety, the variety-metre-form var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variety. In case of the evolution from the Qupai variety to the variety-metre-form variety, the Qingyang tune from Anhui plays the key role. Breaking the Conventional limits of Qupai, the “rolling tone” in Qingyang tune helped the performers fulliest portray the characters and convey the emotion, which cas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oday’s high-pitched rhyme scheme system of Chinese opera. In some local operas, such as Mulian Opera, Gan Opera in jiangxi, Liyuan Opera in Fujian, Chu Opera in Hubei, Xiang Opera in Hunan, chuan Opera in Sichuan and Liuzi Opera in Shandong, Qingyang tune still exists in them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This paper intends to sort out and make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ce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Qingyang tune, and meanwhile, pres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diversity during its spreading.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diversity embodied in Qingyang tune is also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Chinese folk music. The immanent factors accounting for its popularity are worthy of a deeper study, which may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folk music and ethnic culture.
引文
1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2 [日]青木正儿 原著 王古鲁 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1956年版
    3 王古鲁辑录《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 周贻白著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5 周贻白著《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叶德均著《戏曲小说丛考》(上册卷上)〈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 中华书局 1979年版
    7 钱南扬著《戏文概论》〈源委第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8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修订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年版
    9 刘念慈 著《南戏新证》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10 茆耕茹编著《安徽目连戏资料集》 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民俗曲艺》丛书之一,台北1997年版
    11 茆耕茹编《皖南花鼓戏一百年》 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1986年印发
    12 田青主编 《中国宗教音乐》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年版
    13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袁静芳 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4 周青青著《中国民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北京版
    15 庄永平著 《戏曲音乐史概述》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0年7月版
    16 高鼎铸著 《山东戏曲音乐概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2月版
    17 明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记》 万历十年黄铤刻本
    18 明·毛晋《六十种曲》《琵琶记·临妆感叹》(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据1935年开明书店版重印并据明末汲古阁《六十种曲·临妆感叹》初刻本校订
    19 赵景深《戏曲笔谈》<明代青阳腔剧本的新发现> 中华书局 1962年版
    20 茆耕茹 《湖西目连戏的形成与分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93年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 刊发于台湾《民俗曲艺》1995年1月第93期 《目连戏论文集》
    21 茆耕茹 《劝善记及其对后世目连戏的影响》 2003年2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
    
    22 茆耕茹 《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早期演出》 1994年5月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编入《中国地方戏曲丛谈》一文,1995年5月在台出版
    23 茆耕茹 《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台湾《民俗曲艺》1996年7月第102期发表
    24 田青《中国佛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音像大百科·佛乐系列·前言》 载于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清音》1989年第3期
    25 陆小秋、王锦琦《论高腔的源流》 载于《南戏探讨集》温州市艺研所编 第6、7合辑 1992年印
    26 刁均宁《从皖南目连戏声腔说起》 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民俗曲艺《目连戏论文集》93期 1995年1月
    27 周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 《音乐艺术》1997年第3、4期及1998年第1期
    28 班友书、王兆乾《青阳腔剧目汇编·前言》 载安徽艺术研究所等单位汇编《青阳腔剧目汇编》 内部印发
    29 刘国杰《论高腔音乐》 《音乐研究》1995年6月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