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创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究其原因,对东西方文化、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巧妙融合及创新应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芥川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上有着极大的广度和深度,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占到了他小说近半数的历史小说,他在俳句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芥川的汉文化造诣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除从汉文汉诗中获取题材和创作灵感,他更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亲自体会文明古国的悠久文化。芥川还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文学,从西方文学中获取了诸多精华。对现代中国的认识和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使芥川的文学创作带上了更多的现代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抛弃了传统。他的历史小说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最佳文学样式,其笔下东方传统人物与西方基督精神的结合,更是别具一格的表现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东方的冲击性影响。他尊重传统,但更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因素;他锐意进取,但总不会忘记以传统作为根源和基础。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这种贯通东西、融汇传统与现代的文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发扬。
Akudagawa Ryunosuke has extreme high status at Japanese Literary history. It is a quite important factor that he absorbs alternatively, merges ingeniously and innovat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culture. Akudagawa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in great breadth and depth. The most remarkable expression is the historical novels which take the half of all his works. He also achieves success in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form, Paiju. Akudagawa's cultural attainment is very few among his contemporary writers. Besides the subject matter and inspiration from Chinese poem and articles, he even came to China in person to experience the long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ivilized country. He pays attention to western literature also, and obtains a great deal of quintessence from it. Understanding about modern China and reference from western literature make his creation more modernistic, but this does not mea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The historical novel is the best form of merg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astern traditional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with western Christianism peculiarly represents the vital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the modern east. He respects tradition, and moreover hopes to increase some factors that grow with time in his own creation. He makes progress, but never forgets to regard tradition as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 This literary spirit of combining oriental with west, traditional with modern literature is worth learning, and especially developing for us in the present global context.
引文
[1][4][8][13][18][22][24][28]芥川龙之介著,叶渭渠译,《芥川龙之介作品选》(散文卷),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第25页,第28页,第138页,第192页,第167页,第123页,第291页。
    [2][30][43][44][45][46]芥川龙之介著,文洁若等译,《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4页,第460页,第424页,第480页,第431页,第436页。
    [3]藤村作、西尾实监修,《日本文学史词典·芥川龙之介》,日本评论新社1956年版,第6页。
    [5]肖传国,《传统的继承与再创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90页。
    [6][7]吉田精一著,《现代文学与古典》,樱枫社1981年版,第129页,第131页。
    [9]图说日本的古典8《今昔物语》,集英社1979年版,第209页。
    [10][16]转引自王晓平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第321页。
    [11]芥川龙之介著,《芥川龙之介全集》第11卷,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74页。
    [12][49]芥川龙之介著,《芥川龙之介全集》第2卷,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58页,第23页。
    [14]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6页。
    [15][54]芥川龙之介著,聂双武译,《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第258页。
    [17]芥川龙之介著,《芥川龙之介全集》第8卷,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67页。
    [19]转引自赵乐甡主编《中日比较文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第225页。
    [20][53]孟庆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第73页,第74页。
    [21]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国外文学》1998年第1期,第118页。
    [23][27]鲁迅等译《芥川龙之介集》,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06页,第156页。
    [25]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26]转引自林岚《近代中国文化人对一个日本作家的影响——评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桃太郎>》,《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第67页。
    [29]伯仲,《用银镊子翻弄人生——芥川龙之介走向短篇小说的必然性》,《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第72页。
    [31]夏刚,《智者千虑——芥川龙之介的悲剧》,《外国文学欣赏》1988年第1期,第25页。
    [32][50]中村真一郎著,《芥川龙之介的世界》,角川书店1968年版,第47页,第92页。
    [33]贾文丽,《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意识》,《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45页
    [34]林亚光,《一篇扑朔迷离的小说》,《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第56页。
    [35][52]叶渭渠、唐月梅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第163页。
    [36]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页。
    [37]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38]安田保雄,《基督上人传》,载《明治大正文学研究》,东京堂1954年,第21页。
    
    
    [39]转引自李安凤《试论芥川作品中“火”的意象》,《日本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第63页。
    [40]崛辰雄,《芥川龙之介论》,载《芥川龙之介集》,筑摩书房1968年版,第415页
    [41]楼适夷译,《罗生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42]转引自坂井东洋《芥川龙之介与鲁迅——关于<被判刑的吉助>和<药>中所虚构的花》,《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1期,第115页。
    [43]关口安义,《从<水虎>到<西方的人>》,载于《芥川龙之介1》,有京堂1981年版,第119页。
    [48]《译文序跋集·<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
    [49]芥川龙之介著,《芥川龙之介全集》第2卷,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23页。
    [51]王向远著,《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55]王亚平著,《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1、鲁迅等译,《芥川龙之介集》,开明书店,1927年版。
    2、吉田精一著,《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西乡信纲著,《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文洁若等译,《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楼适夷译,《罗生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田泽坦著,《日本文化史》,日本外务省,1987年版。
    7、王晓平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8、特雷—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克里斯托弗著,《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0、艾略特著,《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村上重良著,《宗教与日本现代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
    12、于长敏著,《日本文化史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赖肖尔著,《近代日本新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14、永田广志著,《日本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5、武继平编译,《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16、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8、张立文著,《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安田武著,《日本古典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王向远著,《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1、何德功著,《中日启蒙文学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21、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叶渭渠著,《日本文学思潮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23、千叶宣一著,《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叶渭渠译,《芥川龙之介作品集》,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8年版。
    25、聂双武译,《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6、叶渭渠、唐月梅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27、高文汉著,《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覃启勋著,《日本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9、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0、水田宗子著,《女性的自我与表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31、王向远著,《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江西出版社,2001年版。
    32、李寅生著,《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巴蜀书社,2001年版。
    33、于桂芬著,《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4、王勇著,《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6、王亚平著,《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6、蔡毅著,《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7、王晓平著,《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