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期望教育”的范式及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对开放型、创新型、知识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而目前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期望教育”的理念,它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人的成全。它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能成才。
     本研究在分析了“期望教育”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总结了国外罗森塔尔、布罗菲、布劳姆等人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提出了影响教师期望的因素,由此得出了期望教育的范式。本文的重点是在“期望教育”的理论及其规律的指导下,具体阐述期望的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和期望策略,将期望的原则、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融为一体,使比较抽象的期望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体系,教师可根据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因此,本文探讨了“期望教育”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这两个层面的实际操作,以期将教师的无意识期望转换成有意识期望,提高其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本文的最后还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建议,并在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一些案例附录其后。
With the demanding of 21th central intellectual economy to open creative and intellectual highly- qualified talent, quality education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However, school education still bases on education coping with exam, which detains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Therefore, this essay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expectation educ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respectation to human nature and the help to individuals. It demands that teachers establish new education and students outlook,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every student and trusting their latent energy.
    Basing on the analysis to the philosophy,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of "expectation education", this essa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bout teacher's expectation of Rosenthal, Brophy, Broom etc, putting forward to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eacher's expectation resulting in the patterns of expectation education. The emphasis of this essay is to expound the aim of expectation, operation procedu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xpectation methods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expectation education" theory and its law, binding the rules, ways, methods and forming style of expectation together, which transfers abstract expectation theory to specific operation system, teachers can make a free choice to appl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herefore, this essay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quirement to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expectation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class management, expecting to turn teachers' expec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behavior.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suggestion is given to school managers and lots of examples are collected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following by.
引文
[1](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漷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
    [2](美)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美)莫里斯·罗森堡等著:《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1页。
    [4]朱智贤著:《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480页。
    [5]朱贤著:《期望技能》,《佛山大学学报》,第15卷第6期,1997年10月。
    [6]克尔凯郭尔著:《最后的非科学的附篇[A]》,熊伟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王策三著:《教学论三题》,《北京师大学报》,1992年5月。
    [8]皮连生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邢贲思著:《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罗克汀著:《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的演变——现象学横向研究》,广州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
    [11]高峰强著:《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申春著:《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415页。
    [14](美)丹尼尔·戈尔曼著:《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
    [15](美)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
    [16]朱永祥:《国外教师期望的研究及其方法论思考》,《教育评论》,1992年第2期。
    [17]刘宣文、黄天元:《教师期望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2期。
    [18]俞文钊著:《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16页。
    
    
    [19]吴增强著:《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陈德华著:《刘京海与成功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21]王晓春著:《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一位教育科研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对话》,地质出版社,2000年版。
    [22]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3]鲁志鲲:《教师期望的认知研究》,《心理发展与研究》,1998年第2期。
    [24]刘丽红、姚清如:《教师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6年第19卷。
    [25]包兴敏:《教师的期望——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6]王蕾:《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8月第21卷第4期。
    [27]孙守超:《教师期待与学习动机》,《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2月13卷第4期。
    [28]汪波、王爱玲:《教师期待效应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29]蒋京川:《论教师期待效应的实现过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0]张惠芳:《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公安教育》,2000年第8期。
    [31]刘丽红:《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对策》,《北方论丛》1998年第2期。
    [32]申世辉:《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
    [33]柳心德:《教师期望和自我实现预言的效应》,《教育研究》,1985年11月,第33页。
    [34]赵中天、辛锋:《评个性的“自我实现”理论》,《教育研究》,1984年2月第21页。
    [35](美)Shirley R.Steinberg;Joe L.Kincheloe主编:易进译:《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6]柳夕浪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7]王群:《“期望效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湖南教育》,1999年第9期。
    [38]钱立均:《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初步尝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5期。
    [39]程广文、宋乃庆:《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2月第9卷第1期。
    [40]刘显国编:《开讲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41]刘显国编:《板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42]刘显国编:《课堂提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43]钱加清:《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探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7卷第3期。
    [44]钱静珍:《简评作业批改中的“?”和“×”》,《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8期。
    [45]陈鄂湘:《作业批改中书面评价的语言运用》,《小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6期。
    [46]刘显国编:《反馈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47]任文田等著:《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48]赵治修、兰保民、何向阳著:《班主任工作与技能训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49]沈家祺、郭涵业著:《班主任常规工作大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孟繁义、解庭晨、赵玉玲著:《班主任工作艺术》,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1]张庆远、宋载铭、吴先正著:《班主任大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2]周德藩、葛锁网著:《中学班主任工作优秀个案》,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3]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编:《中学班主任工作100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黄延彬:《班主任工作应体现“心平意诚会宽容”》,《教育论坛》,2001年第2期。
    [55]徐寒青:《“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条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第6期。
    [56]章桂香、钱如水:《建立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探索》,《中小学校长》,2001年第3期。
    [57]王书月、缪建:《漫谈班级管理的人性化、服务化和合作化》,《教书育人》,2001年5月。
    [58]Gregory Moorhead and Ricky W. Griff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Houghton Miffflin, 1995, P112.
    [59]龚浩然,黄秀兰:《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60]黄克勤:《强化班级目标管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9卷第1期。
    [61]陈跃芳:《成人院校班级管理激励机制与方法的探讨》,《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2]姚立、黄甲寅、江珩:《班级凝聚力的社会学实证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00年第5期。
    
    
    [63]俞鸿:《班集体凝聚力培养中的创新问题》,《教育现代化》,2001年第1期。
    [64]陈万勇:《论班级管理的留白艺术》,《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10期。
    [65]朱士鸣著:《学生心理引导技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66]Herman H. Spitz, (1999) Beleaguered Pygmalion: A History of the Controversy Over Claims That Teacher Expectancy Raises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27(3), P199-234.
    [67]Rosenthal, R. & Jacobson, L.(1996). Teachers expectancies: Determinants of pupils IQ gains. Psychological Report, 19,P 115-118.
    [68]杜坤林:《略论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3月第17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