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学主体论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研究目的主要是针对教学中“无主体”教育,试图改变长期以来教育界“主体”混乱的局面。本文回顾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有关“主体”的教育思想和论述,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教学主体论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比较,试图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过程中发现这一教学论的核心问题所在。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论的正确诠释基础上,从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哲学角度确立教学主体论理论,确定“主体间”关系。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rgue refer to the "non-subject* phenomena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ry to chang the long-standing confusion over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principles and literations relevant to pedagogy, offers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teaching entities " since the opening-up of China, thus, attempts to locate the core problem of this type of pedegogics while summarizing the lessons learned historically. Based on the proper annotations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the thesis confirms "the theories of teaching entities " in the philosophic light of phenomenology, hermeneutics, existentialism and modernism, therefore, ve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
引文
(1)萧焜焘:《写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前头》,载《自然哲学》1990年第7期。
    (2)梁启雄:《荀子简释》《荀子··大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3)《柳宗元集》卷十九《师友箴》,中华书局1979年版。
    (4)同(3)。
    (5)熊明安主编:《中国教学思想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8页。
    (6)转引雷雨润:《关于教学主体的论争及我见》,载《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0年第3期。
    (7)黄葳:《关于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的探讨》,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八届年会论文。
    (8)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初探》,载《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8期。
    (9)顾明远:《论教学的传统与变革》,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10)刘学浩:《老师主导作用的实是辅佐作用》,载《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11)周虹:《简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5期。
    (12)徐柯:《内化说与学校教育》,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年第2期。
    (13)厉以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页。
    (14)燕国材:《再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载《少先队研究》1993年第5期。
    (15)曾小玉,陈健翔:《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考察》,载《教育研究》1986年第12期。
    
    
    (16)张天宝:《“学生主体论”质疑》,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0期。
    (17)包小红:《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18)王冬桦:《教学的双主体性问题的探讨》,载《教育研究》1990年第8期。
    (19)于珍彦:《论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载《教育研究》1990年第6期。
    (20)方展画:《论教育的主、客体范畴及“教育主体移心律》,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0年第7期。
    (21)周虹:《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和主客体关系》,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
    (22)张启航:《试论教与学的关系——再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年第5期。
    (23)魏立言:《教育的规律性与主体性研究》,气象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页。
    (24)华玉和:《关于教学主体论的浅见》,载《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1期。
    (25)任平:《学生不是教学认识活动的唯一主体》,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26)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第47页。
    (27)黄济:《教育哲学》,北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28)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29)曹明海,潘庆玉编著:《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30)同(29),第69页。
    (31)钱梦龙:《论“学生为主体”》,见《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32)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页。
    (33)曹光灿:《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思考》,载《课程、教材、教法》1990年第3期。
    (34)杨中华:《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主体说》,载《教育研究》1991年第12期。
    (35)冯起德:《于漪语文教学的学生观》,载《教育文摘周报》1992年第5期。
    (36)陈信泰、孙振东:《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载《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
    
    
    (37)(法)福柯语,转引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关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8)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39)曹明海,潘庆玉编著:《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第294页
    (40)丁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年第3期。
    (41)杨启亮:《教学问题反思:实践中的素质教育》,载《江苏教育》2001年第1期。
    1于光远:《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三体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2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6期。
    3李建刚:《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几个问题》,载《外国教育》1985年第6期。
    4鲍兆宁:《论学生为主体》,载《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6期。
    5张伟平:《学生主体论试探》,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2期。
    6梁濂玉:《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1987年教学论学术年会论文。
    7甘其勋、蔡明:《教学主体论的历史轨迹》,见《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雷雨润:《关于教学主体的论争及我见》,载《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0年第3期。
    9王道俊、郭文安:《试论教育的主体性——兼谈教育、社会与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4期。
    10吴克明、许洪琪:《教学过程主体探索》,载《大学教育论坛》1991年第1期。
    11张蓁:《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几个问题——与周虹同志商榷》,载《争鸣》1991年第3期。
    
    
    12 王策三:《教学主体哲学刍议》,载《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13 魏立言:《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上)》,载《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3期。
    14 魏立言:《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下)》,载《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4期。
    15 郭华、张熙:《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97年第1期。
    16 张天宝:《“学生主体论”质疑》,载《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0期。
    17 潘洪建、徐继存:《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研究之透视》,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18 黄崴:《主体性教育简析》,载《中国教育报》(京)1995年第11期。
    19 宁本涛:《“教育主体论”述评》,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
    20 孙迎光:《走出教育界主体热的迷宫》,载《社会科学》1998年第8期。
    21 燕国材:《再论主体教育》,载《中学教育》(沪)2000年第2期。
    22 田国秀:《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评述》,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7期。
    23 康永久、吴航:《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4期。
    24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6期。
    25 熊梅、李红霞:《主体性·人的发展与启发式教学观》,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26 兰英:《主体教学论初探》,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27 蔡春、覃开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现代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28 刘志军:《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的跨世纪探索——全国第三届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29 李长吉:《教学主客体关系问题三论》,载《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4期。
    
    
    30 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载《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31 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载《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1期。
    32 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
    33 谷建春:《教学主体论刍议》,载《求索》2001年第3期。
    34 王向红:《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师生观的震荡》,载《教育科学》2001年第9期。
    35 王升:《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分层分析》,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36 杨秀芹:《悖离与超越——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载《教育科学论坛》2001年第3期。
    37 张登顶:《谈师生间权势差异对教学语言的影响》,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10期。
    38 马维娜:《师生交往:一种双向理解》,载《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39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40 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教育的价值关怀》,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
    41 潘洪建:《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2 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3 王海燕:《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4 檀传宝:《试论教育主体性形态及其实现》,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
    45 高清海:《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1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单少杰:《主客体理论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编写组《教学认识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
    4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 《礼记》《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 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 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8 熊明安主编:《中国教学思想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 《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 《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 《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3 《语文学习》编辑部:《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 沈小峰等著:《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6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19 (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
    20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版。
    21 (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化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