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信用的民法调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用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信用为何对人们越来越重要?民法应该如何解读信用,并且运用其独特的视角调整信用?这些问题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法学和经济学方法,对信用进行了历史考察和比较法分析,对信用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从而力图揭示信用的本质以及民法调整信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信用经历了从道德范畴向经济范畴的变迁,而我们所看重的和所要研究的信用是经济范畴的信用。信用起源于交易并且随着交易的发展而发展,信用产生的原因在于物流和货币流不在同一时点发生,卖方相信买方能够在未来履行义务,因此在买方未付款时就转让商品,卖方和买方之间不仅发生了买卖关系,还存在信用关系。卖方不仅给予买方以商品,还给予其信赖。信用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授信人和受信人,授信人注重的是受信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信用的民法含义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信赖与评价。信用的具有三个民法特征,一是信用的人格性,信用应该成为一种主体资格,是民事主体进入交易市场的入场券;二是作为决定交易条件的主要因素甚至于作为支付手段,信用与财产利益密切相关;三是现代交易的频繁,使得民事主体的信用可以物质化为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信息的公开机制使得信用可以获取。
     基于民法的功能和信用的价值,民法无疑要对信用进行调整,民法调整信用应该从规范市场经济的整体和全局出发,从不同层次对信用予以调整,民法调整信用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并且将之作为“帝王条款”;二是构建信用权,通过民事权利来保护信用利益,信用权保护的是受信人的利益,鼓励其支配、利用、维护自己的信用;三是建立以私权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前言中,笔者对选题的缘起、研究方法和本文的逻辑结构作了说明。针对我国目前信用危机的现状,各种学科纷纷研究对策,法学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制度的缺失,尤其是民法对于信用规范的缺失。
     在第一章中,笔者探讨了信用的历史,比较了两大法系对于信用的描述,综合运用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透视信用的本质,通过重点剖析金融领域的信用来透视信用的本质、特征和要素。落脚点在于民法对于信用的界定,分析了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信用的民法调整
    信用的民法含义、特征和民法如何调整信用的整体设想。
     在第二章中,笔者重点研究了信用权的构建,认为民法对于信用利益的最
    佳保护就是将之确认为一种权利,信用权的价值是通过保护受信人的信用利
    益,鼓励其支配、利用、维护自己的信用。信用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所具有的
    偿债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信赖与评价而享有的一种人格权,信用权的主体
    应该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信用权的内容包括对信用利益的支配、保
    有和维护。对信用权的保护应当采取直接保护的方式,侵害信用权的民事责任
    应该以赔偿责任为主。
     在第三章中,笔者分析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民法调整。笔者认为,仅靠确立
    信用权来调整信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信用关系中不仅有受信人、还包括授信
    人、征信机构、信用信息提供者等多方主体,因此本文认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是民法调整信用的另一重要内容,通过对社会信用体系立法模式的国际比较,
    本文认为我国应该以选择商业性的征信机构为主导的立法模式,以规范征信机
    构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公开为立法逻辑,民法是社会信用体系法律的基
    础,信用信息的提供者、采集者、使用者以及被征信用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
    事法律关系,由民法来调整。民法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重要作用是平衡隐私权与
    信用信息开放的之间的冲突,保障征信机构获得信用信息的合法渠道和对信息
    的公布。
     最后,笔者分析了我国民法调整信用的现状和原因,认为信用缺失是我国
    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对我国现
    行立法对信用的规范进行了归纳和评价。鉴于我国民法草案引人注目地规定了
    信用权,但学者看法各异,笔者首先认为应该在我国民法中规定信用权,其次
    分析了民法草案规定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民法如何调整信用的立法建议。
引文
1.江平:《江平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4.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第六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谢怀轼:《外国民商法精要》,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谢怀轼:《谢怀轼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0.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
    11.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3.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4.李开国:《民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5.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6.程合红:《法律商事人格权论——人格权的经济利益内涵及其实现与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苏俊雄:《契约原理及其实用》,台湾中华书局1978年版
    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1.喻敬明等编著:《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22.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年版
    23.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周大中:《现代金融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江平、程合红:《信用论》,载《江平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费安玲:《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之探研》,载《民商法论丛》第10卷
    3.费安玲:《论合同法中的附随义务》,载《当代司法》1999年第3期
    4.费安玲:《罗马法研究在中国的态势与展望》,载《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4期
    5.吴汉东:《论信用权》,载《法学》2001年第1期
    6.王利明:《加强民事立法,保障社会信用》,载《政法论坛》2002年8月
    7.杨立新、尹艳:《论信用权及其损害的民法救济》,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4期
    8.夏业良,《个人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世界银行国内客座研究项目报告
    9.苏号朋、蒋笃恒:《论信用权》,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
    10.钟明霞:《信用法律制度研究》,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7期
    11.巴劲松:《信用涵义的经济解读和法律解读——一个比较的视角》,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巴劲松:《从法律角度看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7期
    13.巴劲松:《创业投资的运作机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载《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第4期
    1.中国民商法网 http://www. civillaw. com. cn
    2.法学时评网 http://www. lawintime. com
    3.法律思想网 http://law-thinker. com
    4.罗马法教研室 http://law. xmu. edu. cn/romanlaw
    5.中评网 http://www. china-review. 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