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校伴随式性教育的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的任务是造就合格的社会人。受教育者有男生有女生,学校就既要根据男女学生普遍具有的共同的身心特点进行面向全体的教育,也要根据男女学生各自所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甚至是在不同年龄层次上的男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因性施教”。为此,就有必要探讨学校性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伴随式学校”性教育的观点,认为性教育必须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进行,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施以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性教育。通过对我国及其他国家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的研究,笔者发现,若是试图以性教育来限制约束青少年的性探索与性冲动,那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可能事倍而功半。只有把性教育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个性成熟、社会性完善的重要途径,才能取得良好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于是本文提出,学校性教育是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性完善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接受性教育是学生的健康权、受教育权等人权决定了的,学校开展性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途径。学校性教育并非是孤立的教育现象,而是与社会各种现象密切联系的。性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种文化。性文化教育是指通过性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性三方面的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性别观念和恰当的社会性别角色,在性及性别问题上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个体乃至全民族的素质,使人民获得康乐祥和的幸福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youngster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giving gender education to youngsters as they reach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is beneficial. Through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gend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thesis figures that receiving gender education in school is very important, as it influences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health of the youngsters. Gender education is not only sex education, hut is also a form of cultural education about gender. Not only would gender education in school be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but it would also benefit society and the institution of Socialism.
引文
1.石中英、王卫东主编:《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之一,丁邦平、朱明编著《青春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白晋荣主编:《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李刊文主编:《普通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悦红:《论性文化教育》,《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10期。
    5.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性教育的误区》,《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6.白晋容:《青少年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4期。
    8.莱茜涅萝(S.RECINIELLO):《威胁机构身份认同的强大职业女性群体的出现》,《美国行为科学家》,1999年第10期.
    9.骆伯巍等:《中小学生性知识掌握水平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
    10.彭德华主编:《学校管理心理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张悦红:《论伴随式学校性教育》,《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2期。
    12.霍红主编:《中国精英女性大论坛·21世纪我们做女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3.朱梅:《20世纪初中国的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4期
    14.卜卫著:《媒介与性別》,中国社会科学网站,2002年9月3日。
    15.刘金花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纪秋发:《网络色情青少年的危害与防范对策》,《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4期。
    18.张文新著:《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叶文振著:《孩子需求论——中国孩子的成本和效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0.鲁洁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21.张德伟、饶从满:《日本中小学的性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22.索丰:《韩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3.闵乐夫、王大凯:《国际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北京教科院2001年学术年会,北京教研网。
    24.王建平:《简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的构想——从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看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5.魏载俊等主编:《现代文化素质教育概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版。
    26.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李鹰:《关于青春期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28.丛立新、靳忠良:《青春期性教育新探——现代少年课程实验》,《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
    29.[美]M.米德著.宋飞纯等译:《性别与气质》,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30.[美]S·T·菲斯克、S·F·泰勒著:《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
    31.刘达临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三联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