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程序法意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理论上,程序法被视作实体法的附庸,是适用实体法的工具和手段,近些年的有关著述和论文中,可看到学术界已逐渐注意到程序本身的独立价值。司法实践中破坏程序的现象也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对立法上各种程序设计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已经和正在进行着广泛地探讨。然而,就整体来说,程序法意识依然十分薄弱,程序意识的匮乏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社会实践表明,贪赃枉法、冤假错案往往是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发生的。我国一直强调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但鲜有系统论及和着重强调程序法意识的。它直接导致了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上严重的轻程序现象,程序法意识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法治进程的思想痼疾。
     本文认为程序法意识的高低好坏既决定着程序法制的贯彻实施,也决定着一种良好执法风尚的形成,继而成为现代国家法治进程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本文率先明确提出程序法意识的概念,系统阐述了程序法意识的涵义,并对程序法意识与中国法治进程的关系作了较详细地探讨,进而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与运作层面反思与解构我国现存的程序法意识,最后提出培养与重塑程序法意识的构想。
Traditionally, the procedural law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appendix of the substantial law and the tools and ways of applying it. The independent value has been gradually notic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in recent works and articles. The phenomena of breaching procedural laws have been valued increasingly and the essenti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of designing vary procedural law in legislation has been discussing. However, the consciousness of procedural law is weak yet, which is the actual problem and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social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rruption and wrong cases had happened because of breaching procedural laws. In our country we have been stressing more enhance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but less the procedural consciousness,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the phenomena of despising legal procedure in the legislation, judicature and execution. The weakness of procedural consciousness has been the mental malady of restricting process of rule of law.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procedural consciousness dominates not only the implement of the procedural law but also the coming into being of a good executable fashion, and then becomes the interior stimulus in th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For the purpos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notion of procedural consciousness firstly, states its meaning systematically, prob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cedural consciousness and process of rule of law, construes and analyses it in theory, system and operation. At las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s of foste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procedural consciousness.
引文
[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谢晖:《法学范畴的矛盾辩思》,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刘作翔:《法律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王果纯:《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7]宋世杰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李贵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2]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陈光中主编:《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17]龚祥瑞:《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美]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22][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3]焦宏易,赵树忠:《宪法教学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美]马丁·P·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25]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6]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9]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彭万林:《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姜明安:《健全行政程序立法是完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 .
    [3]陈瑞华:《论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4]吴德星:《法治的理论形态与实现过程》,《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
    [5]袁红兵:《刑事程序的魅力》,载《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6]孙笑侠,应永宏:《程序与法律形式化》,《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7]孙莉:《司法改革与程序意识》,《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
    [8]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9]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10]李龙,徐亚文:《正当程序与宪法权威》,《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5期。
    [11]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12]郭道晖:《建立法治国家必须推进政治与法制改革》,《法商研究》1999年第2期。
    [13]姚成林:《依法治国制约因素的理性思考》,《法商研究》1998年第4期。
    [14]吴建依:《程序与控权》,《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
    [15]王超:《论隐形程序》,《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