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女性视角的坚守者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Faithful Disciple of Female Perspective
  • 副题名:导演李少红和她的影视创作
  • 英文副题名:On Director Li Shaohong & Her Movie and TV Origination
  • 作者:谢晓霞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电影学
  • 学位年度:2003
  • 导师:余纪
  • 学科代码:050406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3-04-01
摘要
曾几何时,女性主义是评论界的宠儿,女性电影是热门话题,事过境迁,和女性相关的话题已退居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导演李少红的坚持和努力更显可贵。经过多年的探索,她找到了适合的表达方式并孜孜不倦的在这个园地里耕耘,女性视角成为她的作品的一大重要特征。
     引言部分,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李少红的创作历程和特点。李少红的创作始于80年代末,综观其作品,由于她是从第五代逐步走入电视剧创作的,长时间的勇敢而成功的尝试使得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分量十足而又各有千秋,这种多样化给李的研究者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主体分为两部分,依据导演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对女性主题的关注程度,恰巧也把电影电视创作分断。
     上篇“寻找花园”呈现了李少红从坚持第五代共有的启蒙主义精神拒绝承认女性性别的“准男性”到自觉关注女性命运的创作者这一过程。从世界范围的女性主义、女性运动、女性电影,到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本文系统地清理这一背景是为了给李少红一个坐标,她和两类导演有联系——王苹类型即和同时代男性无区别的第一类女导演到黄蜀芹、胡玫类型的寻找女性自我表达的第三类女导演。其实,即便她作为第一类女导演创作《银蛇谋杀案》和《血色清晨》时,也没能完全掩饰自己的性别特征,一种潜意识、自发的女性特征闪烁其间;《四十不惑》《红西服》虽是“大题材、大时代”的触电方式,但依旧体现了探索的个性化和女性导演蕴涵着的对于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男性的安抚和慰藉。女性意识的全面突围在《红粉》一片,尽管这是一部商业片,但片中对历史的另
    
    一种表述、对女人和边缘小人物的塑造以及影像层面上无不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
    心,从而使这部影片成为标志女性电影高峰《人鬼情》的衔接之作。
     下篇为李少红“美丽而独特”的电视剧创作评析。《雷雨》《大明宫词))(橘
    子红了》,三部电视剧表现的都是过去时空的故事,导演一反历史剧以男性为主
    的做法,女性成为演绎权与情的主角。剧中的历史既不是为了恢复史实原貌,也
    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观众一笑的改编。历史提供的仅仅是个舞台,一些现实中可能
    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在这个舞台上演,各色人物自由穿梭其间,创作者的感性
    抒发和理性思辨充溢其间,欢乐与哀愁得以寄托,这是一种荧屏上前所未有极端
    个人化、情绪化的写史方式,所以给世纪末的荧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经
    历了电影阶段的长时间摸索,电视剧创作上,李少红很快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
    精美的造型、风格化的影像、诗一样的对白,音乐、插曲、服装、道具,每一个
    细小的组成部分都精雕细琢,完全以拍电影的投入程度来进行电视剧创作,从而
    创出堪称精品的雅作。“情”是李剧的重要角色,为了扩展研究空间,本文试着
    引入了一个比较对象,另一个言情剧高手琼瑶。二人有许多不同,在文化意义上,
    琼瑶深为儒家理念儒染,不可能有李少红一样鲜明的性别特色,她的所有故事都
    在传统中国男女关系的框架下发生发展,琼瑶电视剧里的男人多为古典大丈夫
    型,不同于李少红将男人置于剧中边缘位置。她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首推唯情
    唯美的策略,同为市场运作环境下的电视剧创作,二人都注重商业化包装。由于
    琼瑶更早的涉入电视剧创作加上她在创作中的绝对主导位置,琼瑶言情剧己蔚为
    大观,本文接下去又尝试着提到电视剧的类型化与作者电视。写作本文的过程中,
    笔者基本上没能找到这方面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只是认为电视剧的“作者”
    和“类型”的说法应该和电影类似,“作者”和“类型”之间也可以转化。琼瑶
    产量惊人观众数目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言情剧就是类型电视剧的典型,大陆
    的李少红导演那在许多人认为“不可模仿”的电视剧风格或许可以走到类似的境
    地,形成“女性电视剧”这样一个类型。
     结论部分,面对当下大陆影视界己经遭遇和将可能遭遇的困境,电影(视)
    人任重道远,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在于不断的创新和超越。李少红让我们更坚定
    了成功的信念,她的电视剧创作的成功成为这种超越的一个范例,关于她的研究
    应该更深,走得更远。
Feminism and feminist movies were once among the popular topics in the commenting circles, but now things have been changed. Those topics related to the female receive little attention. To our joy, through many years' exploration, female Director Li Shaohong has found a right way to express herself and worked hard at this field with diligence. In her works, female angle has bee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In the exordium, this paper introduces Li Shaohong's originating course and main features of her works briefly. She began to be a director at the end of 1980s. All of her products should not be taken lightly, 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strong points, which cause difficulty in researchers' study on Li Shaohong.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falls into two chapters. On the basis of how Director Li concerns about the female in her origination, movie and TV are discussed in different chapters.
    The former chapter, Looking for the Garden, present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Li Shaohong, from insisting on the enlightenment express which is common in the fifth-generation filmmakers' origination to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women's fates consciously. For giving Li Shaohong right loc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feminism background systematically, from feminism and feminist film in the world to those in the mainl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Li Shaohong to two types female directors. That is one type of directors, such as Wang Ping, has no difference from male directors, and the other type includes directors such as Huang Shuqin, who work hard to find a way to express themselves as females. Actually, in Li Shaohong's earlier works Case of the Silver Snake(1988) and Bloody Morning(1990), she didn't cover up gender characteristic entirely, where a spontaneous and subconscious gender feature flashes.
    
    
    Although Family Portrait(1992)and Red Western-style Clothes (1997) draw materials from the grand events in the society, they still demonstrate the director's individuality and hiding care for the male. Her feminism is completely displayed in Blush(1994), which wins box-office, and the director's individuality is well presented. Blush is regarded as the second feminist film symbol, following the first one, Woman Human Demon(1987).
    The latter chapter remarks and analyzes those beautiful and unique TV plays, such as Thunderstorms, the Palace of Great Brightness and Oranges Have Turned Red. These TV plays tell us stories of the past. Unlike other historical stories, here heroines take the place of heroes, and romance instead of historical reality. History only provides a stage in the plays. Love, power and fights between them are leading roles. This individual way describing history on screen surprised the audience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From Li Shaohong's TV plays, we can find good-looking mold making, style image effect, poetic dialogue, sweet music, attractive songs, pretty dress and elegant stage properties. It is said that Li Shaohong's TV plays are noble. Lov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plays. Comparing with other famous female TV play maker Qiong Yao, from Taiwan, Li Shaohong cares more on the women's fat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elf value. Qiong Yao is a woman with Chinese classic feelings, and women always are men's de
    pendency in her plays. While facing market, they have many similar tactics. First, they are masters of telling us love stories and making frames beautiful. Second, they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film star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 writers' TV plays" and "the type TV plays" then. We believe that Qiong Yao's TV plays belong to the latter, while Li Shaohong's works are included in the former now, but they may tend to the type ones', called "Feminist TV Plays".
    In the last par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mainland film and TV makers are faced with. We claim the only way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the difficult position is to work hard and surpass themselves,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i Shaohong could make them more confident. Thus it is believed the or
引文
[1] 参见《女性和电影》 [英]吉尔内姆斯 李二仁 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1期
    [2]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美]劳拉穆尔维 著 周传基 译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版
    [3]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吴小英《青年研究》1996年第12期
    [4] 同上
    [5] 《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一章序言 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版
    [6] 《女性和电影》 [英]吉尔内姆斯 李二仁 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1期
    [7] 《女权主义文论》第189页 张岩冰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8] 同上 第191页
    [9] 《不可见的女性》戴锦华 当代电影 1991年第6期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同上
    [16] 同上
    [17] 同上
    [18] 《女导演和女性电影》秦志钰《电影创作》1995年6期第66页
    [19] 《黄蜀芹创作心理初步考实》载《电影艺术》1988年第11期
    [20] 《女性存在价值的后现代取向——兼评中国女性电影<人.鬼.情>》张小荷《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2期
    [21] 转引自《当代中国女性导演及其电影研究》倪俊《戏剧》2001年第3期
    [22] 《女性存在价值的后现代取向——兼评中国女性电影<人.鬼.情>》张小荷《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2期
    [23] 《不可见的女性》戴锦华 当代电影 1991年第6期
    [24] 《<血色清晨>:颓坏的仪式与文化的两难》见《雾中风景 中国电影文化 1978-1998》戴锦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99页
    [25] 《当代中国女性导演及其电影研究》倪俊《戏剧》2001年第3期
    [26] 《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第59页
    
    
    [27] 《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第84页
    [28] 《李少红:坚守女性的视角》受访:李少红 采访:何东《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29]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30] 《血色清晨》完成台本
    [31] 《银蛇谋杀案》完成台本
    [32]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33] 《走出定势——与李少红谈李少红的电影创作》张卫 应雄《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34] 同上
    [35] 同上
    [36]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37] 《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的影视文化》尹鸿《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38]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39] 《<红西服>:过渡时期的心理抚慰》张卫 《电影艺术》1998年第6期
    [40] (尹鸿 语)《家,苦海方舟<红西服>印象》尹鸿《当代电影》1998年第4期
    [41] 本自然段引文均来自《南方的堕落与诱惑——小说苏童(代序)》王德威《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苏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2] 《走出定势——与李少红谈李少红的电影创作》张卫 应雄《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43] 《作为话语的叙述与作为故事的叙述 从小说到电影看<红粉>的叙事策略》吴琼《电影艺术》1995年第4期
    [44] 同上
    [45] 《走出定势——与李少红谈李少红的电影创作》张卫 应雄《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46] 同上
    [47] 同上
    [48] 同上
    [49] 同上
    [50]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苏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版第64页
    [51] 同上
    [52] 同上 第84页
    [53] 同上 第94页
    [54] 《女权主义文论》张岩冰 著 第183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55] 《中国人》 林语堂 第153页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56] 《红粉》完成台本
    [57] 《走出定势——与李少红谈李少红的电影创作》张卫 应雄《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58] 同上
    [59] 同上
    [60]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61]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的现实主义与写实风格》倪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62] 《红粉》完成台本
    [63]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 《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64] 《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 编 麦永雄 柏敬泽 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18页
    [65] 同上 第80页
    [66] 《中国电视连续刷回眸》彭耀春《艺术百家》南京 1996年4月
    [67] 同上
    [68] 《从<雍正王朝>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色》 焦素娥 周强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69] 《我拍<雍正王朝>》胡玫《中国电视》1999年3期
    [70]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欧阳明《晋阳学刊》1995年第2期
    [71] 转引自《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欧阳明《晋阳学刊》1995年第2期
    [72]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欧阳明《晋阳学刊》1995年第2期
    [73] 同上
    [74] 《李少红:坚守女性的视角》受访:李少红 采访:何东《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75] 《女性主义批评与电视》伊.安.卡普兰《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 编 麦永雄 柏敬泽 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50页
    [76] 转引自《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0页
    [77] 《曹禺文集》第一集《雷雨.序》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年版
    [78] 同上
    [79] 《李少红:坚守女性的视角》受访:李少红 采访:何东《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80] 《太平公主》孙自筠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51页
    [81] 《太平公主》孙自筠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52页
    [82] 《太平公主》孙自筠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95页
    [83] 《李少红:坚守女性的视角》受访:李少红 采访:何东《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84] 李少红密语《橘子红了》:非悲剧的女性史诗2002年02月20日13:25 摘自 新华网
    [85]《橘子这样红了》《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86] 同上
    [87] 李少红密语《橘子红了》:非悲剧的女性史诗2002年02月20日13:25 摘自 新华网
    [88] 《我的女性觉悟》李少红《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89] 《李少红:坚守女性的视角》受访:李少红 采访:何东《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90]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上帝》[德]赫尔曼.海塞等 著 斯人等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第42页
    [91] 《陀斯妥耶夫斯基哲学系统论述》[德]赖因哈德.劳特 著 沈真等 译 东方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第300页
    [92] 同上 第323页
    [93] 《诗学 诗艺》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9页
    [94]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第139页
    [95] 《婚变、道德、与文学》黄仁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64页
    [96] 同上 第268页
    [97] 同上 第270页
    [98] 同上 第283页
    [99] 同上 第270页
    [100] 《诗化的悲剧人生<橘子红了>观后随想》何峰《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01] 同上
    [102] 李少红密语《橘子红了》:非悲剧的女性史诗(图)2002年02月20日13:25 摘自 新华网
    [103] 《我拍<雍正王朝>》胡玫 《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104] 同上
    [105] 《走出定势——与李少红谈李少红的电影创作》张卫 应雄《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106] 《我拍<雍正王朝>》胡玫 《中国电视》1999年第3期
    [107]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 第417页
    [108] 李少红密语《橘子红了》:非悲剧的女性史诗 2002年02月20日13:25 摘自 新华网
    [109] 《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 编 麦永雄 柏敬泽 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88页
    [110]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 1989年版 第128页
    [111]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 1987年版 第181页
    [112] 《诗化的悲剧人生<橘子红了>观后随想》何峰《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13] 《橘子这样红了》《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14] 《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 编 麦永雄 柏敬泽 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15页
    [115]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57页
    [116]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54页
    [117]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210页
    [118] 《刺猬的温顺》刘小枫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年4月第57页
    [119] 《把生命诗化——兼评电视剧<大明宫词>》郝吉环《中国电视》2000年第11期
    [120] 李少红密语《橘子红了》:非悲剧的女性史诗 2002年02月20日13:25 摘自 新华网
    [121] 《橘子这样红了》《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22] 《浅论琼瑶小说的情缘观》赵志英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3月
    [123]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77页
    [124] 转引自《浅论琼瑶小说的情缘观》赵志英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3月
    [125] 转引自《琼瑶言情小说的特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8期 黄永林
    [126] 《发乎情,止乎礼义——琼瑶小说爱情模式面面观》沈学习《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10月
    [127] 《当代电视剧批评模式的断想》陈龙 衣果 《中国电视》2000年5月
    [128]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第67页
    [129] 《当代电视剧批评模式的断想》陈龙 衣果 《中国电视》2000年5月
    [130] 《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 编 麦永雄 柏敬泽 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135页
    [131] 同上 第132页
    [132] 同上
    [133] 同上
    [134]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第67页
    [135]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第66页
    [136] 《言以文远 英华乃瞻——论<大明宫词>的语言风格》李燕《中国电视》2002年第11期
    
    
    1、《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版
    2、《女权主义文论》 张岩冰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3、《90年代的“第五代”》杨远婴 潘桦 张专 主编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4、《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 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之中》[美]劳拉.斯.蒙德福 著 林鹤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版
    5、《雾中风景 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戴锦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消费社会》[法]博德里亚 著 刘成福 全志纲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7、《中国女性文化NO.1》荒林 王红旗 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版
    8、《诗学 诗艺》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9、《二十世纪社会思潮》[美]雷蒙德.保罗.库佐尔特 艾迪斯.W.金 著 张向东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版
    10、《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 编 麦永雄 柏敬泽 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1、《中国人》林语堂 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12、《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
    13、《婚变、道德、与文学》黄仁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4、《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版
    15、《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苏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6 《中国思想史论》李哲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17、《悲剧心理学》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18、《梦的精神分析》[德]弗洛姆 著 叶颂寿 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
    19、《性别政治》王逢振 主编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0、《性的政治》[美]凯特米利特 著 钟良明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21、《伍尔夫批评散文》季羡林 名誉主编 瞿世镜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22、《当代女性文学批评》张京媛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3、《性别诗学》叶舒宪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24、《电影美术概论》周登富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版
    25、《刺猬的温顺》刘小枫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26、《陀斯妥耶夫斯基哲学系统论述》[德]赖因哈德.劳特 著 沈真等 译 东方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27、《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上帝》[德]赫尔曼.海塞等 著 斯人等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28、《银蛇谋杀案》(文学剧本)《电影创作》1988年第10期
    29、《橘子红了》琦君 海潮出版社 2001年版
    
    
    30、《太平公主》孙自筠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1、《银蛇谋杀案》完成台本
    32、《血色清晨》完成台本
    33、《红粉》完成台本
    34、《当代电影》1987年1月~2002年8月 各期
    35、《电影艺术》1987年1月~2002年8月 各期
    36、《人大复印资料》(电影电视艺术)1987年1月~2002年8月 各期
    37、《今日中国》(英)1994~2002年各期
    38、互联网 文字资料若干
    电影:《银蛇谋杀案》 《血色清晨》 《四十不惑》 《红西服》 《红粉》 《人鬼情》 《画魂》 《红衣少女》 《寡妇村》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 《塞尔玛与路易斯》 《钢琴课》 《美丽佳人奥兰多》
    电视剧:《雷雨》 《大明宫词》 《橘子红了》 《雍正王朝》 《天下粮仓》 《情深深雨蒙蒙》 《环珠格格》 《海鸥飞处彩云飞》 《海花落》 《水云间》 《青青河边草》 《婉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