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吕家坨井田岩体应力状态区域预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构造应力场研究是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我们进行各种地学工程所必须研究的对象,是分析各种地质构造运动的基础,是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煤炭工业的地质勘探阶段一直到生产阶段,以及生产的全过程,构造应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煤炭开采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本次研究是应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以吕家坨井田为研究对象,查明井田地质构造,建立地质构造模型,通过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系统,在宏观上对矿井区域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井田区域的合理预测,对煤矿的工作面生产和采区巷道的合理布置提供基础数据,预测矿井矿压显现严重的区域,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one of main content of earth science, the object of researching earth science engineering, the base of analyzing all kinds of geological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o-dynamics. From the geologic exploration, mining, to the whole mining processes, Tectonic stress is very important, and become the precondition and base of solving al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al mining.
    Geo-dynamic Divis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Lujiatuo Minefield, so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identified, and the model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founded. By the Rock Mass State Analysis System, the mine regions are analyzed in the whole, and then the mine regions are forecasted reasonably. These results provide fundamental data for the excavation of coalfaces and reasonable layout of the district tunnels. The regions of severity emergence of mine pressure are forecast, which is benefit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引文
[1]沈明荣,《岩体力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
    [2]张宏伟等,《地壳应力状态与地应力测量》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曾佐勋等,《构造模拟》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4]崔若飞,《地震资料矿井构造解释方法及其应用》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6。
    [5]尚岳全,《岩体稳定和区域稳定数值模拟模型边界条件确定方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9(2)201~204。
    [6]安欧,《构造应力场》 地震出版社。
    [7]张文佑,《断块构造导论》 石油工业出版社。
    [8]李铁汉,《岩体力学》 地质出版社 1980。
    [9]郑永学,《矿山岩体力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8。
    [10]刘佑荣、唐辉明等,《岩体力学》 中国地质大学 1998。
    [11]蔡美峰、何满潮等,《岩石力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2002。
    [12]马宗晋,《地球活动构造解说》 地震出版社 1993。
    [13]王华林,《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区划研究》 地震出版社 1998。
    [14]丁国瑜,《中国内陆活动断裂基本特征的探讨》 地震出版社 1982。
    [15]韩竹君、张培震等,《地理信息系统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地震出版社 1995。
    [16]胡凤珍、陈彭年等,《中国及其邻区构造应力场》 地震出版社 1994
    [17]高莉青,《岩体应力状态的影响因素》 1990。
    [18]白世伟,《二滩水电站坝区岩体应力场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82。
    [19]钱明高、刘昕成等,《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1。
    [20]孙岩、韩克从等,《断裂构造带的划分》 科学出版社 1985。
    [21]杨理华、李铁祖等,《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 地震出版社 1980。
    [22]殷跃平、胡海涛等,《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地震出版社 1992。
    [23]傅淑芳、朱仁益等,《地球物理反演问题》 地震出版社 1998。
    [24]于学馥等,《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83。
    [25]王连捷、武学岭等,《地球引力引起的地壳应力》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NO.14。
    [26]于学馥等,《信息时代岩土力学与采矿计算初步》 科学出版社 1991。
    [27]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方法的评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2(3):275—283。
    
    
    [28]王仁,《华北地区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模拟》 地震学报,1980年第2卷第1期。
    [29]马瑾等,《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 地震地质,1980年第2卷第2期。
    [30]丁旭初,《震后应力状态》 地震战线,1980年第6期。
    [31]吴锦秀,《唐山地震地下水动态异常特征与震源演化过程》 地震地质 1980年第2卷第2期。
    [32]孙希贤等,《地质力学简明教程》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33]汪索云、陈培善,《中国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 地球物理学报 第23卷第1期。
    [34]陈强,《重力构造的力学研究》 地震地质 1986年第8卷。
    [35]韩玉英,《地壳岩石非均匀有限应变场分析》 中国科学 (B辑) 第3期。
    [36]潘秋叶、关德相,《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中国科学 (B辑) 第2期。
    [37]钟嘉猷,《青藏高原构造特征与邻区受力状态》 地震地质 第10卷第3期。
    [38]E.M. 1978.
    [39]1979.
    [40]1982.
    [41]1979.
    [42]1981
    [43]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