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有多种,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以中学校本课
    程形式设立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
    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是指:根据初中学生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把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相结合,系统地
    给学生讲授创造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范
    例和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
    程。这是一门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其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人人具有创造的潜力;使学生获得有关发
    明与创造的启蒙教育,学到一些基本的创造发明技法,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创新的
    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思维
    的主要形式,并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品质。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
    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预定的
    教学计划,从总体上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编制了统一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
    容,确定了开放性的“双向五环节”课堂操作模式。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
    十个单元。为检测教学效果,在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前后,进行创新思维
    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测与后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课程教学对
    象为初一年级学生,教学周期为一个学年,每周一课时进行班级授课,布置一些
    创作活动课题让学生进行课后的个体创新活动。以《创新思维训练学业成绩评价
    量表》的评分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终结性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
    一条捷径,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效果显著,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表明,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它还亟待适合中小学教育实
    际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具
    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线教师发挥先导者和领航者的作用。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port on Opening of Innovation Thinking Training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Abstract: The ways to implement innovation education are various. Our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training (ITT) course established from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a very efficient fomi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 and to improve their creativity of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developing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 ITT course refers to a very complicated process. First, we must combine our class teaching with the students?individu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teach them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creative theory, principle and main ways of thinking. Finally cultivate their innovatory spirit and creative thinking by giving some examples and organizing some research activities. This is a kind of course which mixes the students?creative activities and class teaching together. Its purpose is to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realize that everyone has his potential of innovation, and receive some prime education about invention and creation. Also, let them learn some basic skills and experience the enjoyment of success from innovation, and then set up their ow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 Moreover, cultivate their qualities of smooth thinking,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The ITT course itself is a kind of creative activity, without any fixed mode and unchangeable method.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accomplis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seek unity of the teaching, we have compiledunified teachingmaterial andcontents,
    
    
    
    and fixed an open teaching mode?dual five links, during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The whole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10 units. We have had many tests before and after its opening so a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We have also made very carefu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is course is intended for junior students of Grade one. The teaching period is one year and the students are given classes once a week.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part in some individual innovatory activities. The final evaluation to the students is 揟he Evaluation
    List of Results of ITT Course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opening and
    implementing of this course is a shortcu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raining the students?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it is warmly received by the student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train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basic education has a long way to go. It is badly in need of the guidance of theory suited to the 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andmore qualified teachers. Meanwhile, such teachers as are very creative, devoted to their work and have high aspirations are needed and they are expected to act as pioneers in this field.
引文
(1)文辅相:《素质 方法 创新》 高等教育研究 1999年第一期。
    (2)张立昌:《创新 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华东师大学报1999第四期.
    (3)张志勇:《论创新与创新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一、二期.
    (4)吴颍民等:《关于中学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第5期。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阳荣威:《创新思维障碍及其突破》 中国教育期刊2000年第5期。
    (7)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8)张立昌:《创新 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华东师大学报1999第四期。
    (9)刘志光等著:《创造性教育与人才》P129—156决定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0)朱智贤等著:《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1)何立林等:《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系列教案与学案设计的研究》2000年6月。
    (12)崔允huo:《校本课程开发》 在湖南师大附中“课程理论讲座“上的讲话;《“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六期.
    (13)周振铎主编:《创新教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2-6。
    (14)傅维利等:《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15)吴国庆:《关于创新教育的讲话》全国中学化学竞赛研讨会 2000年8月。
    (16)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一期.
    (17)阎守轩:《论创新教育:缘起 关键 出路》辽宁师大学报(社科板)2000年第6期。
    (18)吴秀云:《浅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19)邹晓燕:《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人格特征》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第5期
    (20)阎守轩:《论创新教育:缘起 关键 出路》辽宁师大学报(社科板)2000年第6期。
    
    
    1、周宗奎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邵瑞珍等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3、戴汝潜著:《素质教育课程简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4、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5、周振铎主编:《创新教育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6、崔允huo:《校本课程开发》在湖南师大附属中学“课程理论讲座”报告
    7、张春莉:《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九期
    8、傅维利等:《论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教育研究 2000年9期
    9、肖川;《完整地理解创新教育》中小学教育研究2000.9.
    10、白月桥:《改造传统封闭的课程观》山东教育科研 2000,1/2
    11、冯之浚:《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科技日报1999年1月16、23日
    12、姜金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2000年7~8合期
    13、肖川:《论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1999年11期
    14、王坤庆;《关于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 中国教育2000年
    1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1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 教育研究 1999 12
    17、胡继渊等:《让孩子生活在创造的世界里——浅析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思想》中小学教育 2000年9期
    18、郭文安:《试论创新教育及其特点》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第一期
    19、刘洪涛等:《国家创新系统(NIS)》西安交大出版社1999年版
    20、李悦辉:《当代优秀这项中学教师职业素质要素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育2000.6.
    21、章淳立:《上海开发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教育 2000年6期
    22、邹晓燕:《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5期
    23、李守静等:《简论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特点和形式》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5期
    24、吴颍民等:《关于中学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教育期考 2000年5期
    25、白燕:《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修养》教育研究 2000.7.
    25、俞国良:《创造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26、高春梅:《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孕育渴求》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年8期
    27、李培湘等:《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 教育研究 2000年9期
    28、吴国庆:《创造教育》 在全国中学化学竞赛研讨会上的讲课提纲 2000年8月
    29、张春莉:《关于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学科教育2000.5.
    30、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 教育研究 1999年8期
    31、严海辉:《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成才 2000年第六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