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刑法中的无形伪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形伪造,作为伪造型犯罪的一种客观行为方式,在伪造型犯罪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无形伪造行为的现行立法入手,探讨了无形伪造的概念、分类和构罪特征,指出了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相关缺陷,从而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理论研究有所裨益。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大陆刑法和我国刑法有关无形伪造的立法状况和特点,以及无形伪造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分析了无形伪造的构罪特征和认定。无形伪造由于自身特征,其侵害的法益有其特殊性,即主要是公共信用及其基础上的证明机能。无形伪造的犯罪对象主要是文书和有价证券;行为特征表现为没有制作权限的人制作虚假内容的行为,关键在于是否有制作权限。无形伪造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具有相关社会职务的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等。无形伪造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并且要以使用为目的。对无形伪造的认定,主要论述了无形伪造与有形伪造、变造的区别,其中无形伪造与有形伪造的区别主要从冒用代理、代表名义,滥用权限,冒用资格与使用常用名和名义人承诺等角度进行了论述,无形伪造和变造的区别主要对无形伪造和无形变造进行了区分。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刑法中无形伪造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立法建议。我国刑法中伪造含义的不同,导致对无形伪造行为认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刑事法网的相对紧缩,许多无形伪造的行为没有被处罚。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首先应对“伪造”作出明确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同时应增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形伪造罪,并且应把医生纳入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主体中,对医生出具的与其职务相关的虚假证明文书行为进行处罚。
Invisible forgery, as an objective conduct mode of forgery crime,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gery crime. We can say that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invisible forgery concept is core question in the forgery crime. From the point of invisible forgery legisl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invisible forgery and its classification, tha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recognition of invisible forgery behavior.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researches on criminal legislation, criminal judicature and criminal theory, points out the related shortcomings, and brings out the suggestions on legislation. By this way the writer hopes this paper will be benefit to the research on criminal legislation, the criminal judicature and the criminal theory in our country. The whol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3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endix.
     Chapter one is the outline of invisible forgery,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on condition of invisible forgery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riminal law of continental system and that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its conce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hapter two is the featur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visible forgery, mainly talking about crime-co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is invisible forgery conduct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is conduct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invisible forgery itself owns a kind of particular legal interest, which aims at protecting the public credit and the prove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it. The object of invisible fraudulent is mainly instruments and securities. The conducts characterized as the producer without authority creating the documents with false contents, and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s whether they have the authority to make it. The subject of invisible forgery is special, and they are often the staff of state organs and professionals with relevant social duties, such as doctor and lawyer etc. The subjectivity of invisible forgery is intentionally, deliberately and directly and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forge. A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nvisible forgery,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forgery, visible forgery and alternation. The principal differences between visible forgery and invisible forgery are the fraudulent use of the name of agents and representatives, abuse of authority, qualifications impersonation, commitments by the use of common name and the nominal name, wherea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invisible forgery and the alternation lies in the distinguish the invisible forgery and invisible alternation.
     Chapter three is the shortcomings of invisible forgery in China Criminal Law and its perfectio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legislation and based on which brings out the legislation perfection. There are several meanings in the concept of forgery,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the invisible forgery conduct. Moreover, the criminal justice is relatively austere. Many staff of state will not be punished for their invisible forgery, and it is the same with their invisible forgery conduc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ight against crime. Hence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explicit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o add the invisible forgery crime of the state staff, then bring the doctor into the crime subject of presenting false documents offense, and give the punishment to the doctors’conduct of presenting false documents.
引文
① [日]大塚仁著,冯军译《刑法概说》(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4 页
    
    ① 参见《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8—179 页。
    ② 参见《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65—168 页。
    ③ 参见《西班牙刑法典》,潘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4—146 页。
    
    ① 参见《泰国刑法典》,吴光侠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5 页。
    ② 参见《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7—59 页。
    ③ 参见《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金永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7—38 页。
    ④ 参见《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3 页、第 231 页。
    
    ①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13 页;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84 页;孙国祥、魏昌东:《经济刑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20—321 页。
    ② 参见熊永明、胡祥福:《伪造文书罪基本观念的新倡导》,《河北法学》,2005 年第 2 期第 53 页。
     ①参见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8 页。
    ②参见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0 页。
    ①参见孙国祥、魏昌东:《经济刑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09 页。
    ②赵秉志:《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2 页。
    ③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05 页。
    ④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7 页。
    ⑤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69 页。
    ⑥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60 页。
    ①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55—956 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70 页。
    ③黄明儒:《试论伪造罪的概念和范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 年第 6 期,第 79 页。
    ④参见[英]J.C.史密斯、 B.霍根著《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66 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24—825 页。
    ①(英)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90 页。
    ②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2 页。
    ③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23 页。
    ④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1 页。
    ①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9 页。
    ②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20 页。
    ③参见[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3 页。
    ④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20 页。
    ⑤参见[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3 页。
     ①参见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1-68 页。
    ① 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5 页。
    ② 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2 页。
    ③ 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9 页。
     ① 由于无形伪造行为的对象在无形伪造行为的构罪特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此单独作为一部分来论述。
    ② 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5 页。
     ①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03 页。
    ②《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7 页。
    ① 参见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8 页。
    ②《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7 页。
    ③《新加坡共和国刑法典》,柯良栋、莫纪宏译,群众出版社,1992 年 6 月版,第 6 页。
     ① [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5 页。
    ①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4 页。
    ②黄京平等:《刑法第二百八十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 年第 1 期),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98—199 页。
    ③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11—212 页。
    ④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01 页。
    ⑤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3—254 页。
     ①参见刘艳红:《非法定目的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法律科学》2002 年第 5 期,第 47 页。
    ②参见刘艳红:《非法定目的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法律科学》2002 年第 5 期,第 57 页。
     ①参见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6—173 页。
     ①见[日]大谷实:《刑法各论》, 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1 页。
    ②参见[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1 页;[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427 页。
    ①参见熊永明:《伪造文书罪研究》,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7—178 页。
    ②参见黄京平等:《刑法第 280 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 年第 1 期),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71 页。
    ③赵秉志:《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5 页。
    ①参见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1 页。
    ②[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3 页。
    ③[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2 页。
    ④参见[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刘明祥、王昭武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0—261 页。
    ⑤[日]大塚仁:《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430 页。
    ⑥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7 页。
    ①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9 页。
    ②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5 页。
    ③参见黄京平等:《刑法第 280 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 年第 1 期),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88—189 页。
     ①杜琪:《伪造型犯罪初探》,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年,第 26 页。
    ①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20 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01 页。
    ③如黄明儒教授的专著《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熊永明老师的专著《伪造文书罪初论》等。
    ④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72 页。
    ⑤赵秉志:《中国特别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59 页。
    ⑥马克昌:《经济犯罪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59 页。
    ①详见《伪造法律文书“吃钱”,宜宾一法官遭判刑》,载 http://www.sc.xinhua.net.com,2006—11—08。
    ②详见《民警执法犯法三办假户口,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1 年》,载 http://www.qianlong .com, 2006—11—08。
    ③王乐成、张增春:《从一则案例看我国法律对伪造民事证据的处罚》,《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 年第 6 期,第 18 页。
    ④西北平原:《冤狱六年啊,伪造假“病历”该当何罪》,《检察风云》,2002 年第 2 期,第 42—44 页。
     ①转引自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序说第 6 页。
    ②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序说第 3 页。
    [1]黄明儒.论伪造罪的客体[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1):6.
    [2]黄明儒.论伪造罪的概念和范围[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6):79
    [3]黄明儒.论伪造罪的犯罪形态[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10):26.
    [4]黄明儒.论刑法中的伪造[J].法商研究,2002,(3):89.
    [5]熊永明.论刑法中的无形伪造——以文书为视角[J].法学论坛,2005,(3):110.
    [6]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基本观念的新倡导[J].河北法学,2005,(2):53.
    [7]熊永明.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J].南昌大学学报,2005,(9):17.
    [8]罗丽、黎宏.论我国刑法中的“伪造”[J].人民检察,2001,(9):71.
    [9] 黄 京 平 等 . 刑 法 第 二 百 八 十 条 适 用 的 若 干 问 题 研 究 [J]. 刑 事 法 判 解 研究,2003,(1):171.
    [10]刘艳红.非法定目的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J].法律科学,2005,(5):47.
    [1][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69.
    [2][德]考夫曼著,刘幸义等译.法律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17.
    [3][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20.
    [4][英]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766.
    [5][英]J.W.塞西尔,特纳著,王国庆,李启家等译.肯尼刑法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75.
    [6][ 日 ] 牧 野 英 一 著 , 陈 承 泽 译 . 日 本 刑 法 通 义 [M]. 北 京 :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出 版社,2003:479.
    [7][日]大冢仁著,冯军译.刑法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3.
    [8][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法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40.
    [9][日]西田典之著,刘明祥,王昭武译.日本刑法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60.
    [10][日]曾根威彦著,黎宏译.刑法学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6.
    [11]储槐植.美国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
    [1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04.
    [13]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459.
    [14]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3.
    [15]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69.
    [16]黄明儒著.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457.
    [17]赵秉志著.中国特别刑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459.
    [18]赵秉志主编.扰乱公共秩序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105.
    [19]赵秉志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112.
    [20]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第六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578.
    [21]张旭主编.涉税犯罪的认定处理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67.
    [2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54.
    [23]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35.
    [24]张明楷.法益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10.
    [25]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01.
    [26]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册)[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956.
    [27]刘树德.罪状解构刑事法解释的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231
    [28]刘树德,王宏伟.税收欺诈及其防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08.
    [29]熊永明.伪造文书罪初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173.
    [30]孙国祥,魏昌东著.经济刑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509.
    [31]林山田.刑法特论(中册)[M].台湾:三民书局,1979:487.
    [32]蔡墩铭.刑法分则论文选辑(上) [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349.
    [33]赵琛.刑法分则实用(上册) [M]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9:266.
    [34]谢望原主译.英国刑事制定法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93.
    [35]吴光侠译.泰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5.
    [36][韩国]金永哲.韩国刑法典及单行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
    [37]柯良栋,莫纪宏译.新加坡共和国刑法典[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6.
    [38]赵秉志.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18.
    [39]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6.
    [40]徐久生,庄敬华译.瑞士联邦刑法典[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31.
    [41]陈琴译.瑞典刑法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
    [42]罗结珍译.法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178.
    [43]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31
    [44]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8.
    [45]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67.
    [1]杜琪.伪造型犯罪初探[D].郑州:郑州大学,2006: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