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药肝脏毒性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给人体的多种脏器造成严重损害。肝脏作为人体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是药源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据WHO统计,药源性肝损伤位列全球死亡原因第五,其中40.3%为中草药所致。药源性肝损伤是导致药物无法上市、临床研究失败的主要原因,快速筛选及肝脏毒性评价成为中药安全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传统的毒理学研究方法通常以动物模型为基础,以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结果作为毒性检测终点,缺乏高灵敏性和特异性。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用于中药肝脏毒性评价中。精密肝切片法能较完整地保存肝脏组织的空间结构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易于在体外建立模型。肝细胞及亚细胞模型体外实验法可快速、经济地检测诱变的或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包括了易于培养、可用于诱导实验的整体细胞模型,如人原代肝细胞、Hep G2细胞系、BC2细胞系等,以及用于种属差异研究的亚细胞模型,如肝微粒体、胞质溶胶和S9部分等。高内涵筛选技术(high content analysis,HCA)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高准确性等特点,可以在不破坏细胞完整性的前提下快速实现细胞中多个靶点的多个参数的检测,适用于药物早期大规模毒性筛选和机制研究。多能干细胞技术(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进行的药物毒性评价对于早期发现药物毒性、减少药物研发成本有巨大的作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可更快、更准确地发现毒性物质,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其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基因组学可使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对肝毒性效应的基因表达谱进行评估,可预测化合物的肝毒性,筛选出高专属性和灵敏度的肝毒性基因组学生物标记物;蛋白质组学通过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和质谱联用技术,观测药物作用前后体内蛋白质的变化,易于发掘肝毒性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点;代谢组学是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如UPLC-MS、GC-MS、NMR等)及数据处理模型对药物作用后引起生物体内各个组织的代谢变化进行研究,其具有通用性,且比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更简单易行。由于新兴技术的固有缺陷以及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它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研究手段,但这些新技术在中药肝毒性标志物筛选、肝毒机制研究、毒性预测与毒性蛋白质、基因组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有利于建立中药肝脏毒性评价系统。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