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多元治理的半城镇化地区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汕头市潮南、潮阳区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半城镇化是一种亚洲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城镇化类型,是乡村地区通过自下而上产业非农化实现的就地城镇化。汕头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被认为是"自下而上"半城镇化地区的典型,具有乡镇规模庞大,人地矛盾突出;家园经济繁荣,产业同质竞争;城乡二元景观间杂、土地功能混合等特征。本文认为多元主体下治理真空是形成半城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中央元层级市级政府的城乡管理出现脱节,地区元的乡镇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有力控制,民间的基层自组织力量强大但缺乏引导。本文最后指出,要想改变当地半城镇化现象、提升城镇化品质,本质上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科学的多元治理模式来协调乡镇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与矛盾。
引文
[1]朱金.特大城市郊区"半城镇化"的悖论解释及应对策略-对上海市郊的初步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4(6):13-21
    [2]罗震东,王旭,耿磊.二元城镇化机制与模式研究——以东营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55-60.
    [3]陈贝贝.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210-220.
    [4]沈建法,冯志强,黄钧尧.珠江三角洲的双轨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6,30(3):39-44.
    [5]许学强,李郇.珠三角城镇化研究三十年[J].人文地理,2009(1):1-6.
    [6]周榕.新形势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特征及城市规划对策——以小榄为例[D].清华大学.2004.
    [7]周扬,史旭.规划视角下的半城市化现象与破题一一以汕头为例[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8]张京祥.试论中国城镇群体发展地区区域/城市管治[J].城市问题,1999(5):44-47.
    [9]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0(6):36-39.[9]王伟,吴志强,邓雪湲.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的制度分析与城乡关系转型[C].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化.2006.
    [10]李金龙,谢玲玲.珠三角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初析[J].经济地理,2011,31(2):242-246.
    [11]薛程.长三角的区域协调与管治[D].同济大学.2006.
    [12]崔博,李金卫,王东东.广东省化州市城镇体系空间管治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6(2):61-63.
    [13]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56-59.
    [14]肖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管治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5]宁越敏,李健.泛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机制、模式与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9(5):8-14.
    [16]李欣,宋延鹏.国内“双加速”阶段的城镇群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7):57-63.
    [17]李京生,吴丹翔.快速城镇化时期珠三角典型城镇的人地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5):39-45.
    [18]谭彦.基于城乡空间管治的城乡统筹规划研究[D].中山大学.2011.
    [19]王登嵘,马向明,周春山.城镇基础设施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其管治构建[J].人文地理,2006(5):89-93.
    [20]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2):106-115.
    [21]P.H.Morgan&S.M.Nott:Development Control:Policy into Practice,Butterworths,London,1998.
    [22]L.Christian.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A Critical Review[J].Internotional Journal of Urban&Regional Research,1996(1).
    [23]C.H.De Alcantara,Uses and Abuses of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