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述评与展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es on Cross-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作者:李寒娜
  • 英文作者:Li Hanna;
  • 关键词:区域协同 ; 环境治理 ; 产业链 ; 综述
  • 中文刊名:CZSW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e & Taxation
  • 机构: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年:2019
  • 期:v.33;No.163
  •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JJ072)
  • 语种:中文;
  • 页:CZSW201902005
  • 页数:4
  • CN:02
  • ISSN:41-1267/F
  • 分类号:36-39
摘要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更加紧迫和重要。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及产业布局差异较大,跨区域协同治理成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现构想、参与主体、治理模式、区域产业链分工与协同减排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随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深入开展,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增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微观载体作用,加强产业链区域分工与协同减排的创新研究,改进核心要件以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优化确保跨区域协同治理高效运转的策略等。
        
引文
[1] 黄斌欢,杨浩勃,姚茂华.权力重构、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2):105-110.
    [2] 曹姣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行为逻辑与实现机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2):67-70.
    [3] 王喆,周凌一.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基于体制机制视角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68-75.
    [4]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5] 曹姣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想之境与现实之困——基于协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分析[J].社科纵横,2015(6):85-89.
    [6] 严丹屏,王春凤.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探析[J].中国环境管理,2010(4):19-22.
    [7] Lockwood M.Good Governance for 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s:A Framework,Principle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3):754-766.
    [8] Bowler S,Karp D J A .Enraged or Engaged?Preferences for Direc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ffluent Democracies[J].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7(3):351-362.
    [9] Porter M,Franks D M,Everingham J A.Cultivating Collaboration:Lessons from Initiatives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Cumulative Impacts in Australian Resource Regions[J].Resources Policy,2013(4):657-669.
    [10] I Raymond C M,Fazey I,Reed M S,et al.Integrating Lo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8):1766-1777.
    [11] 吕丽娜.区域协同治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化解的新思路[J].学习月刊,2012(4):149-151.
    [12] 王宏波,张小溪.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问题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6-101.
    [13] 李金龙,周宏骞,史文立.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J].经济地理,2008(3):362-366.
    [14] 连家明.生态补偿:改善辽宁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着眼于制度框架层面的对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8(5):67-70.
    [15] 杨新春,姚东.跨界水污染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研究——基于区域公共管理视角的考量[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68-70+74.
    [16] 毛晖,汪莉.工业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于中国1998—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3):89-97.
    [17] 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1-19.
    [18] 董骁,戴星翼.长三角区域环境污染根源剖析及协同治理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5(3):81-85.
    [19] 刘友金,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1(3):149-159.
    [20] 程李梅,庄晋财,李楚,等.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J].中国工业经济,2013(8):135-147.
    [21] 高伟,缪协兴,吕涛,等.基于区际产业联动的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2):175-185+212.
    [22] 孙久文,姚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89.
    [23] 沈静,魏成.环境管制影响下的佛山陶瓷产业区位变动机制[J].地理学报,2012(4):467-478.
    [24] 李松志.基于集群理论的佛山禅城陶瓷产业转移时空演替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09(1):58-62.
    [25] 余晓钟,辜穗.跨区域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6):56-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