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桐城派与张惠言的汉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ongcheng School and Zhang Huiyan's Classical Studies
  • 作者:罗检秋
  • 英文作者:LUO Jian-qiu;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张惠 ; 桐城派 ; 乾嘉汉学 ; 士人交游 ; 学术传播
  • 英文关键词:Zhang Huiyan(张惠言);;Tongcheng School(桐城派);;Han Learning in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literati's interaction;;academic communication
  • 中文刊名:AFSX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安徽史学
  • 年:2019
  • 语种:中文;
  • 页:AFSX201903014
  • 页数:10
  • CN:03
  • ISSN:34-1008/K
  • 分类号:125-134
摘要
乾嘉之际,张惠言在和钱伯坰、王灼等人的交游中,受到桐城派文学思想的熏陶。但他又超然自悟,由追求"明道"而转治儒经,成为精研《易经》《仪礼》的汉学家。张惠言侧重经学,却始终不弃辞章,其经学和文学倾向也与桐城派宗师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张惠言及其家人的辞章之学成为学术传播的媒介,其经学和辞章相需相济,相得益彰。
        In the Qianlong-Jiaqing transition,Zhang Huiyan(张惠言) was influenced by the Tongcheng School's literary ideas through his interactions with Qian Bojiong(钱伯坰) and Wang zhuo(王灼).However,while seeking Confucian "Dao",Zhang Huiyan was conscientiously moving ahead of his academic focus on Confucian Classics.He was a famous Han Learning scholar on the Book of Changes(《易经》)and the Book of Etiquette and Decorum(《仪礼》).However Zhang didn't abandon literature and rhetoric.Zhang Huiyan shared preference with the Tongcheng School's(桐城派) masters in Classical Studies and literature.In Zhang's family,their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rhetoric had become an academic media,which interacted with Classical Studies,and brought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引文
(1)近代以来,有关桐城派的论著较多,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影印版),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俞樟华、胡吉省《桐城派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曾光光《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书均涉及桐城派与清代学术的关系,但桐城派和张惠言汉学的关联仍罕有论及。
    (2)张翼丰:《家乘继编跋》,《张氏宗谱》卷1《历代修谱序》,常州城南书院藏版,第16—17页。
    (3)张惠言:《增修世谱序》,《张氏宗谱》卷1《历代修谱序》,第25—26页。
    (4)张惠言:《送钱鲁斯序》,《茗柯文二编》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同治八年刊本,第2页。
    (5)张惠言:《杨云珊览辉阁诗序》,《茗柯文三编》,第18页。
    (6)马其昶:《刘海峰先生传》,《桐城耆旧传》卷9,《续修四库全书》,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宣统三年刻本,第5页。
    (7)王灼:《送赵汸如还荆溪序》,《悔生文集》卷4,《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8页。
    (8)张惠言:《鄂不草堂图记》,《茗柯文二编》卷下,第7页。
    (9)吴德旋:《恽子居先生行状》,《初月楼文钞》卷8,《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6册,第75页。
    (10)王灼:《黄山纪游》,《悔生文集》卷5,《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第496页。
    (11)王灼:《悔生诗钞》卷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第537页。
    (12)张惠言:《送钱鲁斯序》,《茗柯文二编》卷下,第2页。
    (13)陆继辂:《七家文钞序》,《崇百药斋续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四年刻本,第7页。
    (14)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五,《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745 页。
    (15)方宗诚:《记张皋文茗柯文后》,《柏堂集前编》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2册,第77页。
    (16)张惠言:《书刘海峰文集后》,《茗柯文补编》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道光刻本,第20页。
    (17)吴德旋:《七家文钞后序》,《初月楼文钞》卷5,《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6册,第50页。
    (18)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望溪先生文集》卷2,《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咸丰元年刻本,第20页。
    (19)⑩刘大櫆:《论文偶记》,见刘大櫆等著《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3—4页。
    (20)刘声木:《桐城文学源流考》卷3,《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第734页。
    (21)姚鼐:《复汪进士辉祖书》,《惜抱轩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68页。
    (22)刘大櫆:《见吾轩诗集序》,《海峰文集》卷4,见严云绶等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13),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66—67页。
    (23)刘大櫆:《赠张清少序》,《海峰文集》卷4,《桐城派名家文集》(13),第56页。
    (24)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3,《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第734页。
    (25)王灼:《吴苍二时文序》,《悔生文集》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第472页。
    (26)张惠言:《文稿自序》,《茗柯文三编》,第21—22页。
    (27)张惠言:《送钱鲁斯序》,《茗柯文二编》卷下,第2—3页。
    (28)董士锡:《张氏易说后叙》,《齐物论斋文集》卷1,道光二十年刻本,第6—7页。
    (29)阮元:《序》,《茗柯文编》卷首,第1页。
    (30)王灼:《吴伯芬六十寿序》,《悔生文集》卷4,《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第485页。
    (31)刘大櫆:《息争》,《海峰文集》卷1,《桐城派名家文集》(13),第22—23页。
    (32)王灼:《读〈晏子春秋〉》,《悔生文集》卷1,《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第454页。
    (33)王灼:《读〈墨子〉》,《悔生文集》卷1,《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1册,第455页。
    (34)张惠言:《书墨子经后》,《茗柯文初编》第19页。
    (35)刘大櫆:《送胡先生序》,《海峰文集》卷3,《桐城派名家文集》(13),第48页。
    (36)刘琢:《海峰文集跋》,见《桐城派名家文集》(13),第213页。
    (37)恽敬:《张皋文墓志铭》,《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4,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同治八年刻本,第24页。
    (38)张惠言:《送徐尚之序》,《茗柯文补编》卷下,第9页。
    (39)张惠言:《文稿自序》,《茗柯文三编》第21页。
    (40)吴德旋:《张皋文先生述》,《初月楼文钞》卷8,《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6册,第72页。
    (41)张惠言:《答钱竹初大令书》,《茗柯文四编》,第7—10页。
    (42)张惠言:《丁小雅郑氏易注后定序》,《茗柯文二编》卷上,第28 页。
    (43)张惠言:《原治》,《茗柯文三编》,第16—17 页。
    (44)《清史稿》卷486《文苑三·陆继辂》,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册,13410—13411页。
    (45)张惠言:《寒蝉赋》,《茗柯文初编》,第9页。
    (46)张德瀛:《词征》卷六,《词话丛编》,1934年刊本,第10页。
    (47)张惠言:《词选叙》,《词选》卷首,清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第1—2页。
    (48)张德瀛:《意内言外为词》,《词征》卷1,第1页。
    (49)刘大櫆:《论文偶记》,《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第6页。
    (50)龚自珍:《常州高材篇》,《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51)焦循:《里堂家训》卷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原刻本,第6页。
    (52)阮元:《序》,《茗柯文编》卷首,第1页。
    (53)戴望:《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谪麐堂遗集》文卷1,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刻本,第19页。
    (54)李兆洛:《朱橘亭词稿序》,《养一斋文集》卷4,道光年间木活字本,第44—45页。
    (55)张维骧:《恽敬》,《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121册,第14页。
    (56)吴德旋:《恽子居先生行状》,《初月楼文钞》卷8,《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6册,第75页。
    (57)恽敬:《与舒白香》,《大云山房文稿·言事》卷1,第19—20页。
    (58)李兆洛:《荅高雨农书》,《养一斋文集》卷8,第15页。
    (59)蒋彤:《武进李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第13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版,第56页。
    (60)张维骧:《陆继辂》,《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6,第7—8页。
    (61)吴德旋:《宛邻公行述》,《张氏宗谱》卷39,第47—48页。
    (62)包世臣:《张馆陶墓志铭》,《齐民四术》卷3,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2页。
    (63)吴德旋:《答张翰风书》,《初月楼文钞》卷2,《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6册,第16页。
    (64)董士锡:《释杂卦传》,《齐物论斋文集》卷1,第3页。
    (65)董士锡:《张氏易说后叙》,《齐物论斋文集》卷1,第6页。
    (66)张绮:《亡室汤孺人行略》,《宛邻集》卷6,清光绪盛氏刻《常州先哲遗书》本,第12—14页。
    (67)皮锡瑞:《读选楼诗集序》,《皮锡瑞集》(一),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3页。
    (68)戴震:《与方希原书》,《戴东原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乾隆五十七年段玉裁刻本,第1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