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儒林外史》原貌再探——兼答李鹏飞先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耿传友
  • 关键词:《儒林外史》 ; 原貌 ; 新文献
  • 中文刊名:JHLZ
  • 英文刊名:Jianghuai Tribune
  • 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23 15:58
  • 出版单位:江淮论坛
  • 年:2019
  • 期:No.29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安徽博物院藏珍稀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18BZW08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文人事迹编年汇考”(13&ZD117)
  • 语种:中文;
  • 页:JHLZ201902026
  • 页数:9
  • CN:02
  • ISSN:34-1003/G0
  • 分类号:161-169
摘要
随着宁楷《〈儒林外史〉题辞》等新文献的公布,《儒林外史》原貌问题再次引发论争。李鹏飞《〈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为吴敬梓所作新证》一文对现当代学者围绕第五十六回的论争作了检讨,对包括拙文《〈儒林外史〉原貌新探》在内的一些研究论著的相关看法提出了商榷,断定《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出自吴敬梓之手。文章对李鹏飞的商榷作了回应,结合分析《儒林外史》原貌之争的焦点话题,重新审视现有文献基础,认为章培恒先生深入论证的"五十回"之说依然不应轻加否定。
        
引文
[1]章培恒.《儒林外史》原书应为五十卷[J].复旦学报,1982,(4).
    [2]章培恒.《儒林外史》原貌初探[J].学术月刊,1982,(7).
    [3]李忠明,吴波.《儒林外史》研究史[M].陈美林,主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462-482.
    [4]李鹏飞.《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为吴敬梓所作新证[J].中国文化研究,2017:春之卷.
    [5]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M].李汉秋,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郑志良.新见吴敬梓《后新乐府》探析[J].文学遗产,2017,(4).
    [7]郑志良.《儒林外史》新证——宁楷的《〈儒林外史〉题辞》及其意义[J].文学遗产,2015,(3).
    [8]叶楚炎.《修洁堂初稿》及《〈儒林外史〉题辞》考论——兼与郑志良先生商榷[J].文学遗产,2015,(6).
    [9]章培恒.不京不海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70-400.
    [10]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J].文学遗产,1998,(5).
    [11]谈凤梁.《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当属原作[J].明清小说研究(第一辑),1985.
    [12]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09-423.
    [13]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47.
    [14]徐朔方.徐朔方集(第二卷)·王世贞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483-699.
    [15]胡适.胡适文集(第六册)·吴敬梓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8-117.
    [16]何满子.论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6-106.
    [17]程晋芳.勉行堂诗文集·勉行堂诗集(卷二)[M].魏世民,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2.
    [18]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6-236.
    [19]李汉秋.《儒林外史》萧云仙故事考说[J].文学遗产,2016,(5).
    (1)拙文《〈儒林外史〉原貌新探》先后在2015年8月16日安徽大学召开的第二届清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9月26日北京大学召开的《儒林外史》新文献研讨会上宣读,正式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19年第1期,发表时仅作若干技术性处理,其基本内容未作改动。
    (2)同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可能会有多个文人进行记述,萧云仙故事里就有这种现象。从《儒林外史》第四十回的相关描写不难看出,武书、虞育德、迟衡山、庄绍光和杜少卿等都可能参与题咏萧云仙的事迹。这也进一步说明,尽管吴敬梓《后新乐府·青海战》写的是吴敬梓友人李亩的生平事迹,而李亩是五十六回《儒林外史》中萧云仙的人物原型,但并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萧云仙故事出自吴敬梓之手。
    (3)李鹏飞先生在注释中说:最著名的例子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结尾部分先写了七斤家补碗钉了十六个铜钉,后来又说上面钉了十八个铜钉。鲁迅曾在写给李霁野的信中说:“钉是十六或十八,我也记不清了。总之两数之一是错的,请改成一律。”
    (4)这里顺便讨论《儒林外史》另一处因传抄、刊印而使小说文本出现时间错讹的问题。章培恒先生在《〈儒林外史〉原貌初探》中谈到与宁王造反相关的时间时,将宁王“闹了两年”改为“闹了两月”,并解释说:“现存所见各本《儒林外史》皆作‘闹了二年’。按,宁王造反是历史事实,其起讫时间为正德十四年六月至七月。此等历史事实不当任意改动。而且,书中写宁王失败后,王惠遇到蘧公孙,不久,公孙与娄公子相见,其时为八月,与宁王失败的月份恰相街接,且据书中纪事,逆推王惠逃亡的年份,也恰为正德十四年,可知吴敬梓对宁王失败的年月知道得很清楚,不至认为宁王造反达两年之久。”对章先生这段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是说不通的,因为作品交待得很明白:宁王反乱、王惠“推升了南赣道”,“次年宁王统兵破了南赣官军”,王惠投降。若“年”为“月”之讹字,“次年”又如何解释?可见作品并非是把这件事当作两月来处理的。其实,只要把“次年,宁王统兵破了南赣官军”前面一句补上,我们就能明白章先生这样说的道理:“一宿无话,查毕公事回衙。次年,宁王统兵破了南赣官军……”既然说“一宿无话”,怎么会突兀地接入“次年”呢?“次年”显为“次日”之误,当也是传抄、刊印过程中形成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