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 Majors in Archives in Digital Age
  • 作者:张斌 ; 杨文 ; 李子林
  • 英文作者:Zhang Bin;Yang Wen;Li Zilin;Scho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Key Laboratory of Data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数字时代 ; 档案学 ; 研究生 ; 培养模式
  • 英文关键词:digital age;;archival science;;postgraduate;;training model
  • 中文刊名:TSQB
  • 英文刊名: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图书情报工作
  • 年:2019
  • 期:v.63;No.61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环境下政务信息资源归档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7ZDA293)研究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TSQB201901034
  • 页数:7
  • CN:01
  • ISSN:11-1541/G2
  • 分类号:154-160
摘要
[目的/意义]构建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有利于优化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理念、途径、方式和方法,从而增强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更好满足国家档案事业在数字时代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方法/过程]分析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新变化及其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从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过程方式层面,探讨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优化。[结果/结论]提出基于数字时代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包括更新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方向、优化知识结构和创新培养方式。
        [Purpose/significance] Constructing a new mode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archival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is conducive to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concepts, ways, methods and method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archival science, thus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rchival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age and better meeting the national archives caus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digital age.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changes in archives work in the digital age and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new problems faced b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archival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concept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process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for archival majors in the digital age. [Result/conclus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on path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l of archival science based on the digital age, including updating training objectives, adjusting training direction, optimizing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novative training methods.
引文
[1] 刘友古.数字时代的本质与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02(5).
    [2]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J].中国档案,2016(5):1-1.
    [3] 冯惠玲.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集[C].北京:中国档案学会,2014:18.
    [4] 金波,周枫.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艰辛与责任[J].档案学通讯,2018(2):4-9.
    [5] 陈忠海,娄晶晶.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2013(4):74-78.
    [6] 王成兴,潘红.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从跨专业生源的视角[J].档案学通讯,2013(1):62-65.
    [7] 何振,杨文,唐思慧,等.大数据时代档案学教育的新常态与实践拓展[J].档案学研究,2016(1):117-123.
    [8] 金波,蔡敏芳.大数据时代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J].档案学研究,2016(6):12-17.
    [9] 杨岚,王小云.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校档案学实践教学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8(7):38-41.
    [10] 谭必勇,许文迪.渐进式融合:iSchools背景下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趋势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17(6):50-59.
    [11] 肖秋会,伍黎丹,李珍.iSchool联盟高校的档案学教育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18(1):77-83.
    [12] 王思诗,沈晓雪.加拿大档案学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分析及启示[J].山西档案,2016(3):100-102.
    [13] 唐义.图书馆学、博物馆学与档案学教育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人才路径[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 (4):84-89.
    [14] 王巧玲,孙爱萍,谢永宪,等.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创新合作教育平台——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3):81-85.
    [15] 陈忠海,陈洁.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1(5):45-48.
    [16] 张垒.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6):43-46.
    [17] 黄明忠.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新趋势[J].四川档案, 2002(4):6-8.
    [18]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45.
    [19] 历阳.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第十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综述[J].档案学通讯, 2002(1):76-78.
    [20] 姜之茂,马素萍.为了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学术观点述要[J].北京档案,2001 (12):12-15.
    [2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J].中国档案,2014(5): 12-14.
    [22] 张斌,马晴,苟俊杰,等.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档案,2015(4):11-15.
    [23] 张斌,吴琼,马晴,等.档案学专业创新人才内涵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1):109-114.
    [24] 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国家档案局.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103.
    [25] 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C]//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编委会. 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9.
    [26] 张斌.角色变迁:从信息管理者到知识管理者[J].档案学通讯,2011(2):32-35.
    [27] 李子林.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融合发展的需求及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18(4):13-16.
    [28] 王协舟,何振,肖文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以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6(5):69-72.作者贡献说明:张斌:提出论文主题与整体框架,撰写论文;杨文: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李子林:对论文进行补充修改。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