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受众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话语传播——基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回应数据库的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B&R” Discourse under Audience Theory: Analysis Based on Malaysia Chinese Community Reaction Database
  • 作者:谢婷婷 ; 骆立
  • 英文作者:XIE Tingting;LUO Li;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stitute of Overseas Chinese, Huaqiao University;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受众分析 ; 马华社会 ; 积极受众 ; 关系密度
  • 英文关键词:"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udience Analysis;;Malaysia Chinese Community;;Active Audience;;Density of Interaction
  • 中文刊名:DNYY
  • 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机构: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24 09:01
  • 出版单位:东南亚研究
  • 年:2019
  • 期:No.238
  • 基金: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华侨华人在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研究”(14SKGC-QT0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课题“东南亚华商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双向推动作用”(FJ2016C053)
  • 语种:中文;
  • 页:DNYY201901009
  • 页数:18
  • CN:01
  • ISSN:44-1124/D
  • 分类号:140-156+162
摘要
由于地域、发展阶段乃至宗教等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不同受众群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意义阐释有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以受众理论为分析视角,以三份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内容建立的数据库为依据,就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参与程度进行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传播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试图根据当地的社情民意对该倡议进行解读和创造性参与。而且,由于马华社会内部不同子群体与中国的"关系密度"不尽相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效度也有所区别。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采取区别策略,对受众对象进行更为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应更多地注重以本土化、当地化的方式进行,尊重对方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观念,在观念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实践。
        Different audience groups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respons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ecaus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ason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based on the database resources established by the three Malaysian Chinese newspaper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tried to reconstruct the "B&R" proposal according to the local social conditions of Malaysia and play a role of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Moreo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density of interaction " between different sub-groups in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and China, the participation validit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different. Therefore,the sprea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needs to take a more specific strategy for different audiences, a mor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audience segm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localize this proposal to fit local interest and values with respectful understanding.
引文
(1)本研究启动于2016年,华侨大学马华回应数据库建设课题组通过对《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和《东方日报》三家报纸的新闻标题和内容进行信息提取,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马中关系”等作为关键词,从中摘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回应资料并建立SPSS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包含2016年、2017年和2018年8-12月期间共计6531条回应个案数据。本文图表主要根据该数据库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2)寇立研、周冠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3)周凯:《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
    (4)周均:《以大数据思维创新“一带一路”传播》,《传媒观察》2015年第7期。
    (5)高海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传播精准化实施路径》,《传媒》2018年第22期。
    (6)周宏刚:《从国际舆论的形成机制看“一带一路”的传播策略——以印度主流英文报纸的报道为例》,《新闻知识》2017年第3期。
    (7)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
    (8)周明:《地缘政治想象与获益动机——哈萨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评估》,《外交评论》2014年第3期。
    (9)薛庆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舆情、实践与建议》,《西亚非洲》2015年第6期。
    (10)王义桅、崔白露:《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及其参与的可行性》,《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4期。
    (11)〈印尼〉米拉、施雪琴:《印尼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
    (12)吴杰伟:《菲律宾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
    (13)李秀蛟:《俄罗斯智库专家对“一带一路”的评析》,《西伯利亚研究》2015年第3期。
    (14)孙吉胜、何伟:《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意义生成与接受》,《国际政治研究》2018年第3期。
    (15)〈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6)隋岩:《受众观的历史演变与跨学科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8期。
    (17)〈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延展与未来》(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18)Mark Levy, Sven Windahl, “The Concept of Audience Activity”, in K. E. Rosengren, L.A. Wenner, and P. Palmgreen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5, p.110.
    (19)Stuart Hall, “Encoding/Decoding”, in Stuart Hall, et al., Culture, Media, Language, New York: Routledge, 1980.
    (20)David Morley, The “Nationwide” Audience: Structure and Decoding,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0.
    (21)金慧敏:《走向社会本体论——试论戴维·莫利的积极受众论》,《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2)以此三大报纸为马华社会回应信息源,还考虑到马来西亚当地的社情:一是在马来西亚,马华社会阅读实体报章的习惯仍然远高于其他社群;二是百年来华文报纸皆为马华社会活动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举凡婚丧喜庆、受封头衔学位、活动公告或报道、商家开幕、道歉致意、商务纠纷等,均以刊登报章为凭借;三是华文报纸地方版的新闻为地方华社最重要的讯息平台。所以,把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作为马华社会回应的信息源是有相当的数据可信度的。
    (23)通过整理发现2015年有267条相关回应个案数据,2016年有925条,2017年有4176条,可看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人们对于该倡议的认识和议论有大幅增加。但是由于2015年数据量比较少,所以只对2016年和2017年的回应个案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
    (24)杨元庆:《快速灵活友善,3F让东盟企业获益》,《南洋商报》2017年7月20日。
    (25)《陈国伟:互利共赢大战略马积极支持一带一路》,《星洲日报》2018年11月10日。
    (26)李冉:《不再是黄土一片》,《星洲日报》2017年4月18日。
    (27)《生活文化不一衍生中国恐惧症》,《东方日报》2017年7月1日。
    (28)陈友信:《鼓励马中总商会分会,直接封接中国省市》,《星洲日报》2017年1月19日。
    (29)张淼:《一带一路热度过后的冷思考》,《星洲日报》2017年10月22日。
    (30)《妈祖文化海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南洋商报》2017年7月4日。
    (31)《黄惠康:“一带一路”下受惠马会最先尝到甜头》,《星洲日报》2016年9月22日。
    (32)张淼:《东铁困局:文化的视角》,《星洲日报》2018年9月23日。
    (33)《中总将设经济组探讨智能化技术》,《东方日报》2016年10月2日。
    (34)《感谢促进马中友好交流,中总为龚春森饯行》,《星洲日报》2017年3月3日。
    (35)《林云唐呼东盟商家把握商机 “勿忽视华北潜能”》,《星洲日报》2018年12月10日。
    (36)C. Peter, JR. Murrell, Identity of Achievement in Multicultural Urban School, New York,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aylor Francis Group, 2007, pp.16-130.
    (37)P. Eckert, S. McConnell-Ginet, “Think Practicallly and Look Locally: Language and Gender as Community Based Practic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21, 1992, pp.461-490.
    (38)理性主义在集体行动研究中对关系密度问题进行过论述,主要得出的结论和关注焦点是随着行为体数量的增加导致集体形成的难度,从而导致关系密度减弱。可参见Roderick Kramer, Marilynn Brewer, and Benjamin Hannna, “Collective trust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R.Kramer and T.Tyler 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Sage, pp.357-389. 本文的关系密度则更多地强调互动的频度。
    (39)颜琳:《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