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亚未来秩序:以权力为主导还是以治理为主导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Order of Future East Asia: Will It Be Power-oriented or Governance-oriented
  • 作者:刘雪莲 ; 李晓霞
  • 英文作者:Liu Xuelian;Li Xiaoxia;
  • 关键词:东亚 ; 均势 ; 霸权 ; 治理 ; 朝贡体系
  • 中文刊名:SHZX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Front
  • 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16:52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战线
  • 年:2019
  • 期:No.283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JZD027)
  • 语种:中文;
  • 页:SHZX201901019
  • 页数:12
  • CN:01
  • ISSN:22-1002/C
  • 分类号:2+215-225
摘要
东亚地区秩序是冷战结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国家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思维观念对东亚地区的未来秩序作出不同的判断。以西方历史经验和工具理性思维为基础,地区秩序的构建与重塑在逻辑上导向以均势秩序与霸权秩序为典型代表的两种权力秩序形态,秩序转型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强制、对抗和冲突。然而,国际关系理论长期秉持的欧洲中心主义并不具有普世性,从东亚地区的特性来看,无论是历史上的"朝贡体系"还是现实国家关系结构,都有别于西方的以治理为主导的历史经验和思维模式,而东亚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化,也催生着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以治理为主导的秩序模式。未来能否实现以治理为主导的秩序,就看东亚地区能否实现三个转变:主体上,从大国对抗到大国协调;问题应对上,从离散性到整合性;机制上,从双边为主到有效多边。
        
引文
(1)Aaron L. Friedberg,“Ripe for Rivalry:Prospects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18,No. 3,Winter1993-1994,pp. 5-33.
    (1)Barry Buzan and Gerald Sega,l“Rethinking East Asian Security,” Survival,Vol. 36,No. 2,Summer 1994,pp. 3-21.
    (2)Stephen M. Wal,t “Dealing with a Chinese Monroe Doctrine,” http://www. nytimes. com/roomfordebate/2012/05/02/are-weheaded-for-a-cold-war-with-china/dealing-with-a-chinese-monroe-doctrine.
    (3)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转引自黄云卿、庞中英:《演进中的共生秩序与多重权力竞合——一种东亚地区治理框架》,《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2期。
    (4)Jae Ho Chung,“The Rise of China and East Asia:A New Regional Order on the Horizon?”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1,No. 1,March 2016,pp. 47-59.
    (5)Evelyn Goh,The Struggle for Order:Hegemony,Hierarchy,and Transition in Post-Cold War East Asi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6)Samuel 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6,p. 234.
    (7)Samuel 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6,p. 238.
    (8)David C. Kang,“Getting Asia Wrong: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7,No. 4,Spring2003,pp. 57-85;康灿雄:《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陈昌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9)Martin Jacques,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New York:Penguin Books,2009,pp. 566-567.
    (10)Aaron L. Friedberg,“Will Europe's Past Be Asia's Future?” Survival, Vol. 42, No. 3, Autumn 2000, pp. 147-159; Amitav Acharya,“Will Asia's Past Be Its Fu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8,No. 3,2003,pp. 149-164.
    (1)Shiping Tang,“Order:A Conceptual Analysis,”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1,No. 1,2016,pp. 30-46.
    (2)门洪华:《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3)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
    (1)郭小雨:《基辛格的世界秩序思想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2期。
    (2)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页。
    (3)彼得·卡赞斯坦主编:《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秦亚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56页。
    (4)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5-26页。
    (5)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9、226页。
    (1)钟飞腾:《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2)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305页。
    (3)彼得·卡赞斯坦主编:《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秦亚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页。
    (4)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5)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1)秦亚青:《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2)Vincent Poulio,t“The Logic of Practicality:A Theory of Practice of Security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2,No. 2,Spring 2008,pp. 257-288.
    (3)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4)叶自成:《从华夏体系历史看美国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西方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
    (5)Victoria Tin-bor Hu,i“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sights from Comparing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58,No. 1,2004,pp. 175-205.
    (6)David C. Kang,“Getting Asia Wrong: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7,No. 4,Spring2003,pp. 57-85.
    (7)李云泉:《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6期。
    (1)Yang Jiang,“‘Great Power Style’in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Filling the Shoes of a Benign Hegemon?” 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Vol. 6,No. 1,2011,pp. 63-81.
    (2)Erik Ringmar,“Performing International System:Two East-Asian Alternatives to the Westphalian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66,No. 1,Winter 2012,pp. 1-25.
    (3)康灿雄:《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陈昌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07页。
    (4)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史学集刊》2015年第6期。
    (5)Amitav Acharya,“Will Asia's Past Be Its Fu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8,No. 3,2003,pp. 149-164.
    (1)Jae Ho Chung,“The Rise of China and East Asia:A New Regional Order on the Horizon?”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1,No. 1,March 2016,pp. 47-5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5、59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页。
    (1)吴志成、杨娜:《全球治理的东亚视角》,《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0期。
    (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3)朱峰:《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0页。
    (4)刘雪莲、桑溥:《关于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方向的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5期。
    (5)郑先武:《东亚“大国协调”:构建基础与路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5期。
    (6)关于“离散性”,请参见林尚立:《从区域离散到区域优势:中国的东亚战略》,载肖欢容主编:《和平的地理学——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0页。
    (1)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基于文明转型与地区主义的考察》,《国际论坛》2012年第1期。
    (2)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的未来》,俞源、顾德欣、曹光荣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3)俞新天:《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当代亚太》2007年第4期。
    (4)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基于文明转型与地区主义的考察》,《国际论坛》2012年第1期。
    (5)约翰·鲁杰:《多边主义》,苏长和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6)刘雪莲主编:《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7)Barry Buzan,“Rethinking East Asia Security,” in Michal T. Klare and Chandrani,eds.,World Security:Challenges for a New Century,3rd,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8,p. 106.
    (8)倪霞韵:《美国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设想》,《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