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烂柯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学意趣的提升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volution of Lanke Tal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It's Literariness
  • 作者:韩斐
  • 英文作者:Han Fei;
  • 关键词:烂柯 ; 演变 ; 景观 ; 意象 ; 民俗
  • 中文刊名:ZJXK
  • 英文刊名: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浙江学刊
  • 年:2019
  • 期:No.234
  • 语种:中文;
  • 页:ZJXK201901024
  • 页数:8
  • CN:01
  • ISSN:33-1005/C
  • 分类号:207-214
摘要
在"烂柯"故事的发展中,"仙童琴而歌"逐渐被"观仙弈"替换;而后,"食枣核"情节成为一个不稳定情节。"烂柯"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命与仙界时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其情节变化都与古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有关。围棋因有着决定寿命的民俗象征意义,替换了"琴歌"情节;而食枣核而烂柯所依托的金丹信仰崩塌,又使得这个情节逐渐脱落。由此,贪看弈棋不知时的游戏心理得以被发掘,来比拟仙界的无时间感和超然境界,观棋而烂柯的文学逻辑建立起来。另外,唐以后各地出现的遗局景观更是强化了"观仙对弈——斧柯烂尽"的基本情节。围绕仙棋展开的烂柯故事,主旨更加突出棋罢换世、物是人非,突破宗教神仙思想,烂柯就此逐渐成为一个经典文学意象。
        
引文
(1)“烂柯”故事变化发展的问题,宋人已经发现。早期民俗学者黄石《烂柯山传说的起源和转变》对烂柯山传说的产生、流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见高洪兴编《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目前,“烂柯”故事主要作为“仙境奇遇”故事类型研究中的一个典型,如刘守成《中国民间故事史》中《“仙乡奇遇”的构成与转变》一节、李丰楙《六朝道教洞天说与游历仙境小说》(见李丰楙《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中华书局,2010年),都涉及到“烂柯”故事的变化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对“烂柯”故事流传的梳理不够清晰,导致了一些有问题的结论;另外,对唐以后的流传情况研究比较薄弱,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地研究。
    (1)[宋]孔平仲:《孔氏杂说》,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籍本。
    (2)[宋]朱:《猗觉寮杂记》,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3)黄石《烂柯山传说的起源和转变》、李丰楙《六朝道教洞天说与游历仙境小说》,都持这一观点。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以袁山松《郡国志》记载为最早。
    (4)黄石:《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34页。
    (5)[明]陶宗仪编:《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44页。
    (6)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61页。
    (1)[梁]任昉:《述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4页。
    (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四部丛刊》景明正统道藏本。
    (4)谢维新《事类备要》卷五七“技术门”、祝穆《事文类聚》卷四二“伎艺部”、朱胜非《绀珠集》卷九。
    (5)张宏林著,绍兴博物馆编:《鉴影觅韵---铜镜中的文化与故事》,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28-129页。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6页。
    (7)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539页。
    (1)历代时令书对“竹下围棋”有所记录,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清]秦嘉谟《月令粹编》卷十三、[清]萧智汉《月日纪古》卷四、[清]郑泰《月令精钞》;宋《记纂渊海》、《类说》等类书称之为“竹下围棋卜”;[宋]林亦之《网山集》卷一《贺江宰涛生朝》“况当竹下围棋日,缤纷百福连山河”,下小注云:“荆楚风俗,八月初四日,乡人于竹下围棋,胜者获福也”。
    (2)本条见于《搜神记》卷三,汪绍楹认为,是从唐勾道兴《搜神记》窜入。
    (3)[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2006年,第238页。
    (4)唐代历任衢州刺史情况,参见郁贤皓《唐刺史考》(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5)[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六“烂柯山石桥诗刻”,吴兴刘氏希古楼丛书本。
    (1)[唐]释皎然:《昼上人集》卷三,《四部丛刊》景宋钞本。
    (2)[日]柳田国南著,连湘译,紫晨校:《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3)[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清初传录明谢氏小草斋钞本。
    (4)表中异文不包含唐宋时期的类书对于《郡国志》、《述异记》等的摘引,文本流传对于保持故事的稳定性有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故事在唐宋时期的变化。
    (1)[宋]陆佃:《陶山集》卷一六,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汉]刘歆等撰,王根林校点:《西京杂记(外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6页。
    (2)[晋]王嘉撰,[梁]肖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3)[晋]葛洪:《神仙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晋]葛洪:《抱朴子》,上海书店,1986年,第15页。
    (5)(6)(7)(9)(10)蔡林波:《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巴蜀书社,2008年,第95、216、220、143、228页。
    (8)陈国符《道教源流考》,转引自蔡林波《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第141页。
    (1)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和自由度》,《民俗研究》2009年4月,第5页。
    (2)“棋罢局而人换世,黄粱熟而了生平,此借以喻世幻浮促,以警夫溺清世累,营营焉不知止者。推是可以近达生之旨。”见[明]陆树声《清暑笔谈》,《丛书集成初编》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