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View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 作者:陈晓华 ; 程佳
  • 英文作者:CHEN Xiaohua;CHENG Jia;
  • 关键词:文化传承 ; 乡村振兴 ; 传统村落 ;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 中文刊名:HBM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04-25
  • 出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9;No.180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002)
  • 语种:中文;
  • 页:HBMS201802020
  • 页数:9
  • CN:02
  • ISSN:34-1317/C
  • 分类号:113-121
摘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要求,是城乡规划学科亟待深化的研究主题。从传统村落文化构成与文化空间、文化演进与传承、保护发展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发展模式与路径、保护发展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归纳总结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进展,表现为: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整体性、多样性和原真性保护发展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保护发展的模式及其路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保护发展规划体系逐渐完善。研究成果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但现有研究在时间向度、保护广度和保护深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1)明确乡村振兴是传统村落研究新的时代背景,应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2)突出复兴提升文化功能这一传统村落研究主题,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功能及其适应性演进机理研究;(3)强化重塑社会空间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传统村落共同体以及传统村落社会转型与空间活化协同发展机制研究;(4)强调活化保护是传统村落研究的主要目标,加强传统村落功能更新与空间活化保护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
        
引文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张晓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化生存实践[J].学术探索,2010(6):105-109.
    [3]卢荣轩,童辉波.试论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性变革[J].社会主义研究,1993(1):58-61.
    [4]陈友龙,刘沛林.古村落文化及其载体的互动发展研究[J].船山学刊,2005(3):179-181.
    [5]刘洁,李迪华.“四渡赤水”区域多重文化时空叠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0):114-119.
    [6]于中兴.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保护——以山东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4):135-138.
    [7]傅大伟,严国泰.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以浮梁古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4):83-87.
    [8]孔翔,陆韬.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3):153-156.
    [9]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0]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1]李秋香.中国村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2]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1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4]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J].文物世界,2006(1):44-46,64.
    [15]李凌,杨豪中,谢更放.非物质文化保护视角下小城镇民俗文化空间载体设计——以陕西五泉镇关中院子民俗文化商业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4,30(10):47-52.
    [16]杨曦宇.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及保护——以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为例[J].大众科技,2011(11):239-241.
    [17]焦连志.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中国传统村落家族文化现代变迁中的两种不同路径分析[J].晋阳学刊,2005(3):36-40.
    [18]姜克银.新农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宁夏回族村落民俗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12,14(3):94-96.
    [19]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20]杜骞,肖东.黔东南塘都村文化景观的形态特点与演变机理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5):72-81.
    [21]张浩龙,金万富,周春山.肇庆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及形成机制[J].热带地理,2017,37(3):304-317.
    [22]黄震方,黄睿.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J].地理研究,2018(2):233-249.
    [23]李红.广西滨海传统村落文化特征及价值重塑——以合浦永安古城村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6(11):25-29.
    [24]由.新区核心区内传统村落保护策略与方法研究——以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2):105-110.
    [25]葛雯,单鹏飞,唐罗娜.基于传统村落核心价值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以苏州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3):63-68.
    [26]席晓华.互联网时代古村落文化的活化途径[J].大众文艺,2016(17):263-264.
    [27]王邦虎.“典范”的危机——徽州古村落生态文化的现代缺陷[J].学术界,2007(3):163-167.
    [28]刘歆,徐良.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84-88.
    [29]丁智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3-98.
    [30]甘晓璟,霍丹,唐建.桂北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更新——以平岩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5):175-176.
    [31]毕昌萍.“后转型期”浙江祠堂文化传承的问题及突破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7(4):131-133.
    [32]王一丁,吴晓红.古村落的生长与其传统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延续——以太湖西山明湾、东村的保护规划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0-82,100.
    [33]林琼华.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城乡建设,2010(1):47-49,5.
    [34]刘红艳.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以贺州古村落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2):130-131.
    [35]冯骥才.保护古村落是当前文化抢救的重中之重[J].政协天地,2009(11):18-19.
    [36]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4.
    [37]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5):61-65.
    [38]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实践——解读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3):35-44.
    [39]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1-8.
    [40]翟洲燕,李同昇,常芳,罗雅丽,石钰.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9):1067-1080.
    [41]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3-96.
    [42]张浩.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吉林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7.
    [43]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68.
    [44]戴菲,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理论篇)[J].中国园林,2008(10):82-87.
    [45]朱炳祥,崔应令.人类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6]白佩芳,杨豪中,周吉平.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研究方法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8):102-103.
    [47]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2):209-218.
    [48]斯高阳,张科,孙美灵,王欣.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特征探究[J].山西建筑,2014,40(4):15-17.
    [49]王浩锋.社会功能和空间的动态关系与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态演变[J].建筑师,2008(2):23-30.
    [50]刘沛林,于海波.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1304-1310.
    [51]朱彬,张小林,尹旭.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3):138-144.
    [52]王登辉,吴晓敏,何东,李彤,黄炜,李靖.基于活态保护思想的翁里怒族传统村落保护规划[J].林业调查规划,2017,42(3):144-150.
    [53]孔翔,卓方勇.文化景观对建构地方集体记忆的影响——以徽州呈坎古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7,37(1):110-117.
    [54]张鸽娟,杨豪中.论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3):255-260.
    [55]梁步青,肖大威.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保护研究[J].南方建筑,2016(3):90-94.
    [56]黄滢,张青萍.多元主体保护模式下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0):107-110.
    [57]鲁可荣,金菁.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路径分析——以月山村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3):6-13.
    [58]黄滢,张青萍.多元主体保护模式下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0):107-110.
    [59]李宁,周勇.精明增长视野下的传统村落发展路径[J].规划师,2015,31(S2):162-166.
    [60]齐澍晗.文化生态价值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1):83-86.
    [61]曲凯音.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为例[J].学理论,2016(12):177-178.
    [62]牛志男.梭嘎生态博物馆[J].中国民族,2009(Z1):112-113.
    [63]陈耕.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思考[J].福建艺术,2007(4):15-16.
    [64]熊国平,潘嘉虹,汪成璇.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探讨——以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J].规划师,2015,31(6):50-56.
    [65]陈华文,陈淑君.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探索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2):1-18.
    [66]任越.基于文化自觉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理论探究[J].兰台世界,2017(7):10-13.
    [67]周乾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长白学刊,2013(5):144-149.
    [68]滕春娥.集体记忆视阈下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实践问题探究[J].兰台世界,2017(7):22-25.
    [69]孙志国,殷瑰姣,戴光忠,等.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社区传统知识保存[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12):130-133.
    [70]李华东.传统村落:需要的是另一种“旅游”[J].小城镇建设,2016(7):23-26.
    [71]尹寿兵,刘云霞.基于核心利益主体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8-10,14.
    [72]孔杨勇,胡小斌,赵健.基于保护为先的浙江溪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规划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7(9):181-182.
    [73]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1):17-25.
    [74]马青,郭曼曼,吕正华.社区营造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启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564-569.
    [75]王振忠.古村落不只是老建筑——以徽州历史文化脉络下的婺源古村落为例[J].今日国土,2006(Z4):16-22.
    [76]罗瑜斌,肖大威.珠江三角洲历史文化村镇的类型及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77]郐艳丽.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9.
    [78]朱光亚.古村镇保护规划若干问题讨论[J].小城镇建设,2002(2):66-70.
    [79]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0]赵之枫,王峥.“织补理念”引导下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研究[G]//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沈阳:2016.
    [81]龚晓芳,董建.江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下的生态规划策略探讨[J].建筑节能,2017,45(10):71-74.
    [82]党安荣,马琦伟.传统村落保护的信息技术方法[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50-53.
    [83]窦晓乐,房淑娟,刘欣,苏金乐.云南大理牛街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83-187.
    [84]陈丹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34):3-5.
    [85]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08,24(12):71-75.
    [86]邵甬,陈悦,姚轶峰.华东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及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5):102-110.
    [87]李娜,苗力,牛筝,崔寒.连片成区模式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以井陉县中部传统村落片区保护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1):83-88.
    [88]张丛葵,陈京涛,常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8,24(12):94-98.
    [89]彭琳,张鹰.参与式综合社区规划途径下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模式[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6):813-8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