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旧仪注》及相关问题考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the HANJIUYIZHU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 作者:张欣
  • 英文作者:Zhang Xin;
  • 关键词:《汉旧仪》 ; 自注 ; 《汉旧仪注》 ; 《汉旧注》 ; 卫宏
  • 英文关键词:HANJIUYI;;author's notes;;HANJIUYIZHU;;HANJIUZHU;;Wei Hong
  • 中文刊名:SYSJ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09-15
  • 出版单位:史学史研究
  • 年:2017
  • 期:No.167
  • 语种:中文;
  • 页:SYSJ201703010
  • 页数:14
  • CN:03
  • ISSN:11-1667/K
  • 分类号:95-108
摘要
《汉旧仪》一书有注,盖为卫宏所作之自注,因之出现《汉旧仪注》一称。四库馆臣辑本《汉官旧仪》标有9条本注,并非悉为卫宏自注原文。孙星衍辑本《汉旧仪》按语中所疑注文,部分可得到印证,然亦有本为《汉旧仪》自注之文,而孙氏失之眉睫者。在孙氏所疑注文及四库馆臣所标本注之外,当仍有不少卫宏自注之文散佚,或混溶于《汉旧仪》正文之中。《汉旧仪注》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汉旧注》、《汉仪注》等诸多省称。《汉旧仪》自注之文的研究,具有定位若干史事之时代及文献标点、校勘等功能,而且亦为探索古代自注这一著作形式之演进,提供了一个较早的和较为明确的坐标点。
        There were a serious of notes to the HANJIUYI.These notes were probably compiled by Wei Hong,the author of HANJIUYI,so the book of notes was called HANJIUYIZHU.There are nine notes in the HANGUANJIUYI collected by the officers who edited SIKUQUANSHU,but not all of them are from the author's notes.In the comment on HANJIUYI collected by Sun Xingyan,he suspected the truth of some notes.Some of them were proved that they didn't come from author,but some were really compiled by Wei Hong.There are some notes compiled by author which were mixed in the words of HANJIUYI or haven ' t been collected.There were some abbreviations for HANJIUYIZHU,such as HANJIUZHU,HANYIZHU.A study of author's notes to HANJIUYI is helpful for determining the time of some historical matters and punctuating and collating the literatures.Besides,it provides an earlier and distinct example for the study of author's notes.
引文
(1)卫宏事迹略见于《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下》:“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光武以为议郎……宏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又著赋、颂、诔七首,皆传于世。”(《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75-2576页)《东观汉记校注》卷15《陈元传》:“光武兴立左氏,而桓谭、卫宏并共毁訾,故中道而废。”(吴树平《校注》云:“故中道而废”,此条聚珍本辑录,不知摘自何书。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27页)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古文《孝经》者,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说文解字》卷15下,中华书局,1963年,第320页)又参《后汉纪》卷8,建武二十四年条(《两汉纪》下《后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4页)。杨翼骧指出卫宏作《汉旧仪》时间于建武二十二年之后,见杨翼骧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1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2页。关于《汉旧仪》一书之名称。《后汉书》卫宏本传中即称之为《汉旧仪》,以后之目录学著作多沿袭其称。不过笔者认为,卫宏《汉旧仪》之书,最初之名盖为《汉仪》。理由:卫宏《汉仪》一书发轫于前,应劭、蔡质、丁孚等《汉仪》著作继之出现,卫宏《汉仪》一书便有《汉旧仪》一名;范晔《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时,对其最初之名当已不甚明了,隋志及以后史志目著录时因袭之,称其为《汉旧仪》。古书引卫宏《汉旧仪》佚文时,有卫宏《汉仪注》一名,如《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晋灼曰:“《汉仪注》云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史记》卷7,《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99页);《史记》卷30《平准书》《集解》引如淳曰:“《汉仪注》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第1440页)等等。径称《汉仪》者,如《文选》卷41《书上·报任少卿书》李善注:“卫宏《汉仪》以为置蚕宫,今承诸法云,诣蚕室,与罪人从事,主天下室者,属少府。”《文选考异》:“注‘以为置蚕宫今承’:陈云‘今承’当作‘令丞’,是也。各本皆误。”(《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9、1867页);《通典》卷43《礼三》:“按得卫宏《汉仪》称‘鲁人为雩坛在城东南。’……卫宏所说鲁城东南,旧迹犹在焉。”(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03页)说明晋代以降之学者仍有以为卫宏所著者为《汉仪》。《汉旧仪》一称出现较早,司马彪《续后汉书志》时代即有《汉旧注》一称(即《汉旧仪注》之简称,说详后)。《汉旧仪》成为卫宏所作《汉仪》之一般称谓,本文姑从众说,亦以《汉旧仪》称之。
    (1)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页;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1,《史林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6-497页。张伯元《律注文献丛考》一书中有“《汉仪注》中的汉律说佚文”一节,对《汉旧仪》注文问题亦有所涉及。参见氏著《律注文献丛考》,《中国法制史考证续编》第2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79页。
    (2)周天游:《秦汉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卷4,《秦汉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0页;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51-553页;杜永梅:《〈史〉〈汉〉之际史书编撰形式的发展》,《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周秀峰《〈汉官六种〉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等等。
    (3)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汉官旧仪》。《永乐大典》今已成残卷,其中并无《汉官旧仪》部分。今人研究所依赖者唯有四库馆臣在此基础上之辑本。下文在分析时,姑以四库馆臣辑本称之。
    (4)如秦学颀云:“《汉仪注》既为晋灼的《汉书集注》所引,晋灼是南朝梁人,则此书之出,必然在孙吴以后,萧梁以前。”将《汉仪注》视作有别于《汉旧仪》的另一种书。见秦学颀《西汉“给事中”一条史料辨误》,《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秦学颀又云:“孙星衍把《汉仪注》的这一条‘史料’归于《汉旧仪》,论证过于武断,……不能推论所有的《汉仪注》文都出于《汉旧仪》。为《汉仪》作注者,既可征引《汉旧仪》,也可以征引其他文献……”(秦学颀:《西汉给事中非加官考》,《文史》第31辑,第19页)似未明了《汉旧仪》注文与《汉旧仪》之关系。
    (5)《后汉书》卷46,《陈宠传》,第1556页。原标点未将“注”字加在书名号中,似未意识到《汉旧仪注》为专称。
    (6)《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324页。
    (7)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5,《宗庙》,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6-318页。陈直:《三辅黄图校证》卷5,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据陈直、何清谷书前序文知,《三辅黄图》一书不同部分成书年代有先后,但保存汉代许多佚文旧注则是无疑的。
    (8)与此条相近文本收于《汉旧仪》(《汉官六种》,第80-81页)。参前注文对《汉旧仪》与《汉仪》名称关系之辨析。
    (1)《汉书叙例》:“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汉书》,第5页。
    (2)《汉书》卷62,《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09页。
    (3)《汉书叙例》:“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汉书》,第5页。
    (4)《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321页。
    (5)王应麟著,张三夕、杨毅点校:《汉艺文志考证》卷3,《汉制考·汉艺文志考证》,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76页。
    (6)《四库全书·史部一》,《史记·孝武本纪》卷尾所附考证亦作《汉旧仪注》:“《孝武本纪》条云:卫宏《汉旧仪注》云太史公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太史公蚕室有怨言,下狱死。”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4册《史部一》,《史记》卷12,《孝武本纪》,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1页。
    (7)梁玉绳:《史记志疑》卷7,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8页;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7,上海书店2005年版,第43-44页。
    (8)孙星衍:《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叙录》,《汉官六种》,第61页。
    (9)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11,《史林三》,第494页。
    (10)出土文献如周家台秦简等有一些注记文字,但此类文献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本文从一般见解,认为《史记》为最早的史书。
    (11)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卷3,《内篇三·史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8页。
    (12)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4-205页。
    (1)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2,“十四文中自注例”,俞樾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14-216页。
    (2)《文史通义》卷3,《内篇三·史注》,第238页;赵英翘:《司马迁〈史记〉自注别述》,《汉中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那世平:《〈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浅析》,《图书馆学刊》1995年第2期;刘治立:《试论〈史记〉自注》,《渭南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刘治立:《史书自注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史通》卷5,《补注第十七》,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页。
    (4)《续汉书·百官一》,刘昭注补云:“本志既久是注曰百官簿,今昭又采异同,俱为细字,如或相冒,兼应注本注,尤须分显,故凡是旧注,通为大书,称‘本注曰’,以表其异。”(《后汉书》,第3556页)按:晋人司马彪《续汉志》之自注,当本汉代旧制,以“细字”书之。
    (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5,《宗庙》,第316页。
    (6)《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汉官旧仪》“其原有注者,略仿刘昭注《续汉志》例,通为大书,称本注以别之,厘为上下二卷。”(《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史部十三·政书类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42-443页。又参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卷82,《史部三十八·政书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01页)。孙星衍辑本《汉旧仪》正文与四库馆臣所辑本《汉官旧仪》大体相同,惟对《汉旧仪》注文处理方式略有差异:孙辑本《汉旧仪》“唯《永乐大典》本所存原注,仍以小字书之。”(孙星衍《汉旧仪叙录》,《汉官六种》,第61页)
    (7)据《汉官旧仪》卷下,其中一处云:“本注曰:一本无此条。”(《汉官六种》,第45页)当为《永乐大典》整理者所作新注,标明此条内容当时存在不同的版本。当不为《汉旧仪》之原注,此条似可以忽略不计。然本节考察四库馆臣辑本《汉官旧仪》有无改动卫宏原注问题,故仍当计入。
    (8)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3页。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6页。
    (9)《汉官旧仪》卷上,《汉官六种》,第38页。参《汉旧仪》卷上,《汉官六种》,第69-70页。
    (10)《汉书》卷6,《武帝纪》:“初置刺史部十三州。”颜师古注:“《汉旧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郡,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史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第197页)
    (11)b句盖脱“事”字。《汉书》卷76《王尊传》如淳曰:“《汉仪注》刺史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第3227页)
    (12)《汉书》卷7《昭帝纪》张晏曰:“《汉仪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为征事,绛衣奉朝贺正月。”(第227页)
    (1)《汉官旧仪》卷上,《汉官六种》,第33页。《汉旧仪》卷上作:“左主谒者,右主常侍侍郎。”
    (2)《太平御览》卷241,《职官部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1页。
    (3)孙星衍辑本已注意到此事,并在所辑《汉旧仪》该条下作按语:“案:《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左中郎将主谒者”,“右中郎将主常侍侍郎”,作二条。”(《汉官六种》,第65页)
    (4)《永乐大典》卷18209,左中郎将条《汉官仪》:“中郎、郎将主谒者”;右中郎将条:《职官分纪》引《汉旧仪》“右中郎将主常侍郎。”(《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24页)第一条引文疑有脱讹,或承上“左中郎将”有省文。后一条与四库本孙逢吉《职官分纪》文同(孙逢吉《职官分纪》卷36,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71页)。据此,两条《汉旧仪》似亦分列陈述,并未合左右中郎将论述。
    (5)《汉官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45页。《汉旧仪》卷下作:“一本无此条。案:下‘玉玺’本作‘之玺’,从《初学记·中宫部》引改。《太平御览·皇亲部》引‘虎纽’作‘武纽’。注疑后人所加。”(《汉官六种》,第76-77页)
    (6)《初学记》卷10,《中宫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0页。
    (7)四库馆臣原按语:“按:《续汉书·百官志》:‘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此句首疑脱‘中黄门’三字,‘吏’字疑亦衍文。”(《汉官六种》,第31页)
    (8)《汉官旧仪》卷上,《汉官六种》,第31-32页。
    (9)《文选》卷10,《纪行下·西征赋》李善注引。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9页。
    (10)《汉书》卷7,《昭帝纪》注,第218页。蔡邕:《独断》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曰省中。今宜改,后遂无复言之者。”(蔡邕:《独断》,《汉礼器制度及其他五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页)与《汉书》注引小异。
    (11)《汉官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49页。
    (1)新莽天凤元年之前,为河南郡,之后为河南队,更名为保忠信。当不存在河南府一职。《汉书》卷99中《王莽传》:(天凤元年,公元14年)“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置大夫,职如太守;属正,职如都尉。更名河南大尹曰保忠信卿。”(第4136页)又《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河南郡条注“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乡,属司隶也。”(第1555页)是存在“保忠信卿”、“保忠信乡”二说,此处从谭其骧《新莽职方考》说,见氏著《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5-56页。
    (2)《汉书》卷45《息夫躬传》:“上遣侍御史、廷尉监逮躬,系雒阳诏狱。”(第2187页)《汉书》卷93《佞幸传》:“上愈疑其有大奸,遂逮(淳于)长系洛阳诏狱穷治。长具服戏亻母长定宫,谋立左皇后,罪至大逆,死狱中。”(第3732页)《续汉书·百官志二》:“右属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狱二十六所,各令长名世祖中兴皆省,唯廷尉及雒阳有诏狱。”(《后汉书》,第3583-3584页)《后汉书》卷48《霍谞传》:“霍谞字叔智,魏郡邺人也。少为诸生,明经。有人诬谞舅宋光于大将军梁商者,以为妄刊章文,坐系洛阳诏狱,掠考困极。”(第1615页)
    (3)《汉书叙例》,第4页。
    (4)孙星衍辑本《汉旧仪》,在邓展语后记:“案:注引邓展,非本文。”(《汉官六种》,第82页)甚是。
    (5)《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第1555页。
    (6)《汉官旧仪》卷下:“建始二年,益三河及大郡太守秩。○本注曰:十二万户以上为大郡太守,小郡守迁补大郡。”四库馆臣按语“《元帝纪》建昭二年三月,益三河大郡太守秩。成帝建始二年,并无益秩之文。‘建始’当作‘建昭’”。”(《汉官六种》,第49页)据《汉书》卷9《元帝纪》,按语所正,甚是。孙辑本未有说明,当为一疏失(《汉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82页)。与此条相关的是《汉书·元帝纪》“益三河[大]郡太守秩。户十二万为大郡。”(第294页)《前汉纪》作“(建昭)二年……益三河郡太守秩中二千石。户十二万为大郡。”(《前汉纪》卷23,《孝元皇帝纪下》,《两汉纪》,第398页。)知《汉书》户十二万句在东汉晚期荀悦作《汉纪》时所据班书已复如此,当非为阑入之注文。考虑到《汉书》成书时代与《汉旧仪》相近,二者史源关系似暂难以厘清,姑存疑待考。
    (7)《汉官旧仪》卷下:“中黄门驸马、大宛[马]、汗血马、干河马、天马、果下马。○本注曰:果下马,高三尺,驾辇。大宛、汗血马皆高七尺。干河马,华山神马种也。”(《汉官六种》,第47页)(孙星衍辑本《汉旧仪》以为:大宛后当从《文选·赭白马赋》注引补“马”字(《汉官六种》,第79页),是。据补。)《汉书》卷68《霍光传》注引张晏曰:“皇太后所驾游宫中辇车也。汉厩有果下马,高三尺,以驾辇。”(第2944页)果下马句与上引《汉官旧仪》本注相较仅多“汉厩有”、“以”,主体基本相同。曹魏时人张晏所作《汉书注》若引自《汉旧仪》,则本注当对原自注有所修改。然此条无其他旁证,姑且存疑。
    (8)《汉官旧仪》卷下:“庶子舍人五日一移,主率更长三不会辄斥……传言曰作者,歌传以呼召侍中以下署长。○本注曰:宦者及郎署长各顾门户,择官奴赤帻,部领作者,扫除曰正。○本注曰:歌传取于雒阳。古周时传呼声法。”(《汉官六种》,第47页)《汉旧仪》卷下文同(《汉官六种》,第79页)。
    (9)这种情况类似于《水经注》及《洛阳伽蓝记》中注文与正文混溶,然又有所不同。学者对《水经注》及《洛阳伽蓝记》多有区分之尝试,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参陈桥驿《郦学札记》,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24-26页;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自序”,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12页),然对早于二者的《汉旧仪》及其注文,除四库馆臣辑本《汉官旧仪》用本注及孙星衍用细书小字、疑注标示之外,作区分者不多。今人曾贻芬仅提《通典》自注受《洛阳伽蓝记》影响(曾贻芬:《论〈通典〉自注》,《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刘治立在考察自注这种著作形式时,未注意及《汉旧仪》自注(刘治立:《史书自注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即为显证。
    (1)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5,《宗庙》,第316-318页。陈直:《三辅黄图校证》卷5,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据陈直、何清谷书前序文知,《三辅黄图》一书不同部分成书年代有先后,但保存汉代许多佚文旧注则是无疑的。
    (2)《汉书》卷6《武帝纪》注引如淳曰:“《汉仪注》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第187页)与《三辅黄图》所引正文内容大体相同;与《平准书》裴骃《集解》同为如淳所引,但又有所区别,当系同一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错讹所致。
    (3)《汉官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48页。参《汉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80-81页。
    (4)《史记》卷30《平准书》裴骃《集解》,第1440页。
    (5)原句“八月尝酎会”为读,标点有误,“会”字当从下读。见《西汉会要》卷14,《礼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6页。
    (6)《汉书》卷5,《景帝纪》,第138页。
    (7)《汉书》卷5,《景帝纪》,第150页。
    (8)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6,牧马条云:“《汉旧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西北二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谓牧马处为苑。”(彭大翼:《山堂肆考》卷2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4册,第439页)内容与如淳注引《汉仪注》同,而书名作《汉旧仪注》可证。
    (1)《三辅黄图校释》卷4,《苑囿》,第245-246页。
    (2)《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三六所太仆牧师诸苑——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谓牧马处为苑。《汉仪注》”(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20,《苑囿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1册,第127-128页)
    (3)孙星衍案语:《艺文类聚》引“皇帝”作“桓帝”,字讹,下同。
    (4)孙星衍案语:《太平寰宇记》三十一引作“甘泉宫”。
    (5)孙星衍案语:《太平寰宇记》记引作“黄帝以来,圆丘祭天处”。《艺文类聚》又引作“成帝”。上列引文皆见《汉旧仪补遗》卷下,《汉官六种》,第97-98页。
    (6)《汉书》卷22,《礼乐志》,第1045页。
    (7)《汉郊祀礼·上帝后土坛》条,王应麟:《玉海》卷92,《郊祀上》,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688页。
    (8)《汉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79页。
    (9)分见《汉旧仪》卷下,《汉官六种》,第77、79-80、82页。
    (1)《续汉书·百官志一》,《后汉书》,第3558-3559页。《续汉书·百官志一》太尉令史御属条本注:“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本注曰:《汉旧注》公令史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御属主为公御。……”(《后汉书》,第3559页)《东汉会要》卷19《职官一》太尉公条所引本注(第266,267页)内容全同于《续汉书·百官志一》太尉掾史属条,这表明至少在宋代《续汉书》志此条即是如现今模样。出处为已为《汉旧注》。
    (2)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9页;惠栋:《后汉书补注》,《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82-1283页。
    (3)《文献通考》卷48,《职官考二》,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等点校:《文献通考》第3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92-1393、1401页。
    (4)孙星衍辑校:《汉旧仪补遗》卷上,《汉官六种》,第87页。
    (5)《西汉会要》卷31,《职官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1-332页。是书以江苏书局翻刻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5年版《汉书》标点本。《西汉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89页。是书据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原版重印,内容与上海人民版全同,出处亦为《汉仪注》。又,早稲田大学图书馆藏书《西汉会要》,光绪五年(1879)学海堂丛书本,王国瑞、黎永椿校,内容与上海人民版全同,出处亦同。
    (6)《观堂集林》卷第11,《史林三》,第496-497页。
    (1)《风俗通义·声音》载:“……谨按:汉书旧注:箛,吹鞭也。箛者,怃也,言其节怃威仪。”(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卷6,《声音》,箛,中华书局2010年第2版,第312-313页)“……谨按:《汉书》《注》:篍,筒也,言其声音篍篍,名自定也。”(《风俗通义校注》卷6,《声音》,篍,第313页)《宋书·乐志一》:“,杜挚《笳赋》云:‘李伯阳入西戎所造。’汉旧注曰:‘箛,号曰吹鞭。’”(《宋书》卷19,《乐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8页)按:中华书局标点本“汉”字下加线,“汉旧注”未加书名号(全书书名号为曲线)。当理解为汉代的旧注,泛指,未明确指为何书。盖非。
    (2)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卷3,列《汉书旧注》一书,云作者佚名。(《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2119页)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汉书旧注》条,引侯康文,按语:“按旧注不知何人作,然应仲远引之则为东汉人无疑。”(《二十五史补编》,第2册,第2340页)
    (3)《史记》卷8《高祖本纪》《集解》引《风俗通义》:“《汉书注》:‘沛人语初发声皆言‘其’,其者,楚言也。高祖始登帝位,教令言‘其’,后以为常耳。’”(第390页)
    (4)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卷6,《声音》,第313页。
    (5)《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87-3288页。《汉书》卷62,《司马迁传》,颜注引如淳语同(第2709页)。后又引晋灼曰:“《百官表》无太史公在丞相上。又卫宏所说多不实,未可以为正。”亦表明《汉仪注》为卫宏所作,且又可简称卫宏《仪注》。
    (6)《汉旧仪补遗》卷上,《汉官六种》,第89页。
    (7)《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324页;又见《汉书》卷1上,《高帝纪》,第37-38页。
    (8)《隶释》卷15,《都乡正卫弹碑》,《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页。
    (1)《续汉志·百官志五》注引《汉官仪》与如淳注引《汉仪注》同,而更为完整:《汉官仪》曰:“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过)[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丞一人,治兵民。当兵行长领。置部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卫士。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应合选为亭长。亭长课僥巡。尉、游僥、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縢,带剑佩刀,持楯披甲,设矛戟,习射。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第3624-3625页)《汉官仪》为东汉末应劭所撰,成书晚于《汉仪注》,故《续汉志》引《汉官仪》当存在以下可能:《汉官仪》此条袭用《汉旧仪注》之内容;或史源与《汉旧仪》相同或接近;或《汉官仪》本为《汉官旧仪》,脱漏“旧”字。因而《汉官仪》、《汉旧仪》同收此条(分见《汉官六种》,第81,152-153页)。按: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续汉志·百官志五》,《后汉书》,第3621页)楼船材官之类,当为西汉中晚期之制度。卫宏《汉旧仪》述西汉制度,相较更可能收入这些内容。
    (2)钱文子:《补汉兵志》,《二十五史补编》第1册,第409页。
    (3)《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299页;又参《汉书》卷31,《项籍传》,第1798,1827页。
    (4)分见《汉官六种》,第49、82页。
    (5)《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881页。
    (6)《汉官六种》,第78页。
    (7)《汉书》卷7,《昭帝纪》,第230页。《汉书》卷1《高帝纪》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第46页)《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李注引《汉仪注》曰:“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又七岁至十四出口钱,人二十,以供天子;至武帝时,又口加三钱,以补车骑马。”(第74页)
    (8)《汉旧仪》卷下:“算民,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又令民男女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以给车马。民田租蒭稾,以给经用,备凶年。山泽鱼盐市税,以给私用。”(《汉官六种》,第82-83页)
    (9)《汉书》卷84,《翟方进传》,第3424页。
    (10)《汉官六种》,第72页。
    (1)《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20,《苑囿门》,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1册,第127页。
    (2)《三辅黄图校释》卷4,《苑囿》,第230-232页。
    (3)《汉官旧仪》卷下:“上林苑中以养百兽……上林苑中,天子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观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官六种》,第51页)亦可以参考。
    (4)《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26,苏轼撰,郎晔选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上册,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430页;参苏轼《谢赐御书诗表》,《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0页。
    (5)孙逢吉:《职官分纪》卷3,《宰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3册,第42页。
    (6)孙星衍辑本《汉旧仪》卷上,《汉官六种》,第71页。《汉书》卷84《翟方进传》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作“丞相有疾”(第3424页),余同。
    (7)《汉书》在东汉和帝(89-104)时才陆续完稿。参《汉书》“出版说明”,第1-2页。《汉旧仪》成书于两汉之际,早于《汉书》成书之年。
    (8)《汉书》表志存在自注论述,参见前文注文。
    (1)《汉书》卷5,《景帝纪》,第150页。
    (2)其原因可能与《汉书》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对注文有所删削有关。
    (3)《续汉书·百官志一》,《后汉书》,第3558页。
    (4)参见拙文《汉代公府掾史秩级问题考辨》,《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
    (5)《汉官仪》卷上,《汉官六种》,第152-153页。
    (6)《汉书·高帝纪》注引如淳曰:“……《汉仪注》云‘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今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第37-38页)
    (7)《后汉书》卷46,《陈宠传》,第1556页。
    (8)孙星衍案语以为“《后汉书·陈忠传》注引‘少府若庐[狱]有蚕室’,疑此注文。”(《汉官六种》,第77页)但无确据。
    (9)《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739页。
    (1)据《汉旧仪补遗》卷上“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多名儒、国亲为之,掌左右顾问。”(《汉官六种》,第93页)无魏文帝句可知。
    (2)《后汉书》卷33,《虞延传》,第1152页。
    (3)《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42页。《后汉书》卷3《章帝纪》李注引《汉旧仪》曰:“昭灵后,高祖母,起兵时死小黄北,后为作园庙于小黄栅。”(第158页)。
    (4)《汉旧仪补遗》卷下,《汉官六种》,第10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