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诗意栖居”的哲学基础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Poetic Dwelling”
  • 作者:朱松美
  • 英文作者:Zhu Songmei;
  • 关键词:自然规律 ; “诗意栖居” ; 哲学基础
  • 英文关键词:natural law;;"poetic dwelling";;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 中文刊名:NJL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 出版日期:2016-12-31
  • 出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16;No.64
  • 语种:中文;
  • 页:NJLS201604004
  • 页数:9
  • CN:04
  • ISSN:32-1607/C
  • 分类号:44-52
摘要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虽然自然的进化已经使人类超越于普通生物,但人类即便具备了异于普通生物的能动性,都始终不可能摆脱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能动性只能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循上。自工业化以来,近代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自然面前越发狂妄自大,进而愈加藐视自然规律的制约。对自然规律的轻视,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由关注人而探讨自然,虽然带有原始的朴素性和模糊性,但不得不承认,它在人与自然整体、系统观念下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认识,其正确性已经越来越被近现代以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在我们为环境问题吃尽苦头从而被迫思考摆脱环境困境的今天,重温并充分重视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成律、"复归其根"的循环律和"长短相形"的共存律,将有利于扭转人类以往走过的歧路,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持续。西方机械论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实验室科学,其结果因为割裂了自然的联系性,从而造成了违背自然、危害人类生存的"技术",而老子的生成律告诉我们,宇宙自然是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不可简单化地随意割裂;老子的循环律告诉我们,宇宙自然万物无不处于循环状态中,近代工业文明非循环的生产模式,因为破坏了循环规律,带来了人类生存的危机;老子的共存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共生共存,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老子的对宇宙自然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地球的哲学基础。
        Human comes from nature. Although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natural evolution, transcend other creatures, they still cant be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 of the natural law even with the initiative differing from other creatures. Humans' initiatives lie in their cognition of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natural law. Since the industrializ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humans have disregarded the natural law, which cause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especially Taoism, presents concern about human and then about nature. Its discovery and cognition of the natural law under the systematic concept of nature-human integration, though with the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ambiguity, are undeniably verified by moder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day, when we have to figure out solution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aoism is beneficial to reverse the course and sustain human civilization, including the generation law of"Dao acting as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behind the creation of the myriad things", the circulation law of"returning to roots"and the coexistence law of"Long and short testing one another". Lao-tzu s generation law proposes that the universe is generated, connected, complex, and cannot be simply fragmented. Laboratory science instructed by Western Mechanical Theory of nature bring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technology"that violates nature and endangers human life for breaking the connection of nature. Lao-tzus circulation law maintains that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in circul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mode in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rings crisis to humans existence because of its violation of circulation law. According to Lao-tzu s coexistence law,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to obey the objective laws and to have subjective initiatives is a dialectical unity.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s, concerned with human's cognition of objective laws, are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objective laws. Lao-tzus thoughts of natural laws of universe a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humans' "poetic dwelling"on the earth.
引文
(1)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1866年8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4页。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
    (1)宇宙如何发生?万物何以形成?这是自哲学诞生以来东西方哲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构成论开始,经过16至18世纪英国实验科学的推动,兴起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近代机械唯物论哲学。培根将这一近代自然科学带到哲学中,开始将事情“从复杂变成简单,从不可通约变成可能通约,从不尽根变成有理量,从无限和不清楚变成有限而确定”(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52页)。以此为基础,霍布斯又将培根的唯物主义彻底引向“片面”,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机械运动,甚至包括人的情欲“都是正在结束或正在开始的机械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3-164页)。到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拉美特写的《人是机器》,认为人的“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心脏无非是‘发条’”(霍布斯:《利维坦·引言》,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页),成为构成论宇宙观的典型。中国宇宙生成论的起源和主体是以《周易》和《道德经》为代表的儒、道两家所构建的“无中生有、阴阳生物”模式。老子率先简述了宇宙生成过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易·传》接续《老子》进一步解说“无”如何生“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彖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这一宇宙生成模式到汉代得到进一步生动的阐释和描述,《淮南子》开篇《原道训》以“无形”解释老子的“无”:“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淮南子·天文训》则总合前论,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宇宙生成图景:“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淮南子》第一次提出了“宇宙”概念,它关于宇宙生成的描述成为其后中国宇宙生成论的理论源头。如此,东西方在宇宙生成模式上彻底走向背反。对于东西方不同的宇宙模式论,董光璧有精辟的概括:“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意指一切存在物都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我把前一种观点称之为生成论,而把后一种观点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者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在东方生成论是主流,而在西方构成论是主流。构成论的思想经由古希腊原子论在近代科学中复活而深远地影响着科学,而生成论的思想则刚刚进入科学不久,尚未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董光璧:《从构成论到生成论--序关洪兄<现代原子论的演变>》,《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4期)
    (2)这一理论认为,宇宙是于150亿年前,在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体积极小的“初始奇点”(这被称为“彭罗斯-霍金-爱里斯奇异定律”)的大爆炸中产生了原始物质、光幅射、热气流,形成了宇宙空间,并持续地膨胀,使宇宙的空间越来越大。因为空间增大,热气稀薄,从而温度下降。热气在变冷的过程中产生星云,星云凝聚,相继产生了星系、恒星、行星。现代科学的广义相对论、天体氦丰度、哈勃定律、同位素衰变等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
    (3)关于宇宙的形成及其演化,虽然世界天体物理科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理论,但宇宙大爆炸理论无疑是最有影响的。英国杂志《新科学家》2005年9月评出的人类自诞生以来提出的十个影响最大的“理论”,包括宇宙大爆炸、进化论、量子力学、万物理论(即同时符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风险理论、混沌理论(即科学有许多局限)、气候变化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等。
    (4)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全增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25、82、85页。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2页。
    (1)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4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5-396页。
    (3)“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5页)。
    (1)参见卡普拉:《物理学之“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10、97页。西方古希腊哲学的伊奥尼亚派也曾经把世界看作是生成的、变化的,而不是组成的、不变的。恩格斯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生成的东西”,但是,中世纪科学被神学禁锢,世界被认为“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0页),最终“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宣告了‘生成说’的彻底破灭”(陈光华:《古希腊哲学“生成说”向“构成说”的演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页。
    (3)阿斯旺大坝是20世纪60年代埃及政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起的一条改变尼罗河流向的大坝。这个在当时号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目前已经发现至少造成了两个恶果:一是断绝了曾被埃及总统纳赛尔称为“埃及永远繁荣的源泉”的埃及河水冲到下游的沃土,造成了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土地的盐碱化和肥力丧失,使埃及成为世界上最依赖化肥的国家,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化肥厂正是阿斯旺水电站最大的用户之一;二是水坝严重扰乱了尼罗河水文环境,致使尼罗河入海处靠尼罗河冲进地中海泥沙营养产卵繁殖生长的沙丁鱼绝迹。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有待继续观察。现在这项工程被认为是二战后工业文明大规模干扰大自然的一个典型“病例”。
    (1)DDT是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的英文缩写,是由1874年德国化学家蔡德勒首先合成,六十多年后(即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现它有杀虫特效,经改进于1942年正式投放市场。DDT一度作为消除农业害虫和传染病最有效的广谱药物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米勒因此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那时候,人们认为DDT对生态和人类的生存是无害的。但到20世纪60年代发现,它通过土壤及茎叶被作物吸收,被动物吃食后在体内富集,导致昆虫不能孵化而灭绝。70年代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到2001年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人体内DDT的蓄积会导致诸如精子数目减少、新生儿早产和初生时体重增加,以及对人类肝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和致癌等。对DDT的认识,从20世纪40年代以为有益无害并广泛使用,到60年代发现对动物的危害,再到21世纪初发现对人类的危害,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事实上,它对动植物、人类以及生态链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至今我们仍不敢说已经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
    (2)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的构成的假说最初是在1796年巴黎出版的《宇宙体系论》中阐述的。1864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哈金斯用光谱发现了宇宙空间中存在着原始星云的炽热气团,证实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设想的正确(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8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6页。
    (1)Fritjof Capra,Uncommon Wisdom: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 Peaple,Simon&Schuster editon Published,January1988,p.36.
    (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各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式。”“对我来说,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规律硬塞进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出发加以阐发。”(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8、387页)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76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