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燃烧过程中焦炭的孔隙结构演变与颗粒物的形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俞云;姚洪;于敦喜;刘小伟;隋建才;曹倩;徐明厚
  • 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2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工程热物理;煤燃烧;颗粒物;焦炭;孔隙结构
  • 起始页:579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25621)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基金项目(2002CB211602)资助
  • 刊名:动力工程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1
  • 主管单位:上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 主编:程钧培
  •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1115号
  • 邮编:200240
  • 电子信箱:DONG@chinajournal.net.cn;dong@speri.com.cn
  • 卷:27
  • 期:4
  • 期刊索取号:P830.6 141-2
  • 数据库收录: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中国工程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工程类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煤粉在沉降炉中的燃烧,研究了燃烧过程中煤焦的孔隙结构演变及其对颗粒物(PM)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煤焦颗粒的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将不同气氛下燃烧生成的颗粒物通过Dekati低压撞击器(DLPI)分级,分级范围从0.03到10μm。研究表明:初始煤粒径的减小会使焦炭孔隙率增大,使焦炭在燃烧中更容易破碎,从而形成更多的超微米颗粒物;温度的升高虽然也会增加焦炭的孔隙率,但是对超微米颗粒物排放浓度的影响随不同的燃烧气氛而不同;氧气浓度的增加则有利于超微米颗粒物的形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