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岳广阳;赵林;赵拥华;李元寿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
  • 职称:助理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青藏高原;碳通量;涡度相关技术;箱式法;生态系统
  • 起始页:166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033;4070102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人才基金项目(O984891001)资助
  • 刊名:冰川冻土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9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主编:程国栋
  • 地址: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 邮编:730000
  • 电子信箱:edjgg@lzb.ac.cn
  • 网址:http://bcdt.periodicals.net.cn
  • 卷:32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11.306 211-2
  • 数据库收录: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地,区域内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碳循环的源、汇效应、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交换量和碳源汇特征等存在明显差异,光合有效辐射、温度、降水、土壤水分和叶面积指数等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结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的现实与需要,探讨了通量观测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解决途径.未来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多尺度、长期生态实验和CO2通量观测数据支持,同时以此为基础发展新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跨尺度机理模拟方法,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