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索伦缝合带中的印支期伸展作用:中国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变质核杂岩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4
  • 作者:Gregory A.DAVIS;XU Bei;ZHENG Ya-dong;ZHANG Wei-jie
  • 单位1:DepartmentofEarth Sciences
  • 单位2: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Mineral Resources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索伦缝合带;苏尼特左旗;变质核杂岩;印支期
  • 起始页:135
  • 总页数:10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编:霍裕生
  • 地址:北京学院路29号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网址:http://www.cugb.edu.cn
  • 卷:11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6208-8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根据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的野外研究,我们将以前描述的交其尔逆冲断层重新解释为一南倾的伸展拆离断层。该断层为一印支期变质核杂的主拆离断层,它叠加在缩短的阿尔泰和满洲里带间的晚古生代索伦缝合带上。变质核杂岩的组成要素包括:下盘的古生代中期和二叠一三叠纪侵入体(分别是宝底道和哈拉图岩体),交其尔拆离断层之下、叠加在下盘岩体上的糜棱岩状剪切带,拆离断层本身和上盘成分多变、构造复杂的古生代和元古宙岩石。从U-Pb年龄为252Ma的糜棱岩化哈拉图岩体中获得白云母,其40Ar/39Ar冷却年龄为224Ma和208Ma,而后伸展沉积的下、中侏罗统沉积在下盘之上,表明变质核杂岩形成于印支期,即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最早期。研究区内,北东东走向的交其尔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方向大致为215°。这是索伦缝合带内首次发现的印支期伸展作用,结合分隔遥远的中国各地区,如大别一苏鲁缝合带、西藏高原羌塘变质带和东阿尔金山区近来报道的其它一些晚三叠一早侏罗世(约220~190Ma)沿韧性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实例,清楚表明东亚地区区域性印支期变形的性质有必要进行重新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