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崆峒山组砾岩”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宋立军;赵靖舟;袁炳强;刘池洋;吴冲龙
  • 单位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 单位2: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 出生年:1977
  • 学历:博士后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崆峒山组砾岩;动力学机制;晚三叠世
  • 起始页:508
  • 总页数:12
  • 经费资助:本文为国家973计划(2002CD211706);科技支撑项目(2006BAB01B08、2006BAB01A01);西安石油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6103);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7JK364);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基金(20080441181)资助成果
  • 刊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主编:夏斌
  • 地址:《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编辑部
  • 邮编:510640
  • 电子信箱:ddgz@gig.ac.cn ddgz02@163.com
  • 卷:33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11.06228
摘要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