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76年Ms7.8唐山地震断层动态破裂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杜晨晓;谢富仁;张扬;史保平
  • 单位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出生年:1983
  • 学历:博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有限差分模型;动态破裂;强地面运动;破裂传播方向性;余震触发机制
  • 起始页:290
  • 总页数:15
  • 经费资助: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金科研业务(ZDJ2007-1);科技部支撑项目(2006BAC13B01);NSFC40574022项目资助。
  • 刊名:地球物理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4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主编:刘光鼎
  • 电子信箱:journal@mail.sciencep.com
  • 网址:http://www.geophy.cn
  • 卷:53
  • 期:2
  • 期刊索取号:P260.66141
摘要
采用美国南加州地震委员会(SCEC)Steven Day博士提供的三维有限差分断层瞬态破裂动力学模型(3D-FDM),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为例,从简化的断层双侧破裂模式出发,对该地震发震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及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进行了仿真模拟和计算,研究区域为围绕发震断层200km×140km×40km(深度)的长方形块体组成,模拟计算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分别为200m和0.012s,形成的空间网格节点数为1051×701×201。在DELL小型工作站上,我们实现了对源程序的移植和并行计算。同时,通过引进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对模拟数据进行了3D/4D解释分析。另外,在对源程序修改过程中,实现了对京津唐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地震波传播以及地面运动模拟的真实性,并讨论了地震破裂的方向性对近断层地表运动的影响,最后根据初步研究结果结合京津唐地区活动断层构造特征,对唐山Ms7.8级主震后随之而来的1976滦县Ms7.1级余震及宁河Ms6.9级余震的动态触发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由于受主震破裂方向性作用的影响,使得主震对后续两个较大余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在断层的走滑方向上较大,为2~3MPa,在逆冲方向上较小,为0.1~0.2MPa。即唐山主震的发生使得其周边的应力场有一个瞬态的应力调整,唐山主震对后续余震的发生有促发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