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代早期构造事件的碎屑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王岸;王国灿;张克信;Garver I.John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0
  • 学历:博士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裂变径迹;构造隆升;新生代;东昆仑
  • 起始页:737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Nos.1212010610103,200313000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0902060,40921062)。
  • 刊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7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主编:王亨君
  • 电子信箱:xbb@cug.edu.cn; cjoumai@cug.edu.cn
  • 卷:35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06.6179
  • 数据库收录:美国《Ei Compendes》数据库收录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向北衰减的第一条构造地貌边界,其新生代构造过程是检验和揭示板块碰撞远程变形效应、机制及空间拓展过程的关键。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系统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代早期构造演化过程,为板块作用远程效应过程提供年代学证据。碎屑裂变径迹分析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前新生代地层在埋藏后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以前的差异性退火作用(约300~200℃),峰值年龄解析获得最年轻峰值年龄(P1)主体集中在42~59Ma,代表了东昆仑造山带锆石裂变径迹差异性退火作用的结束年龄。区域性热历史重建及区域资料一致表明,古新世—始新世阶段,东昆仑造山带发生了区域性构造隆升作用,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随即成为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壳)变形的前缘,这进一步暗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壳变形具有明显的刚性块体特征,而现今地壳流动变形特征可能是地壳分层加厚、多圈层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