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5
  • 作者:司家亮;高莲凤;万晓樵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出生年:1980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藏南;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生物特征
  • 起始页:113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2011;40332020)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 主编:翟裕生
  • 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编辑部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网址:http://www.cugb.edu.cn
  • 卷:12
  • 期:2
  • 期刊索取号:CS000965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西藏南部是中国海相白垩系分布最好的地区,基于岗巴宗山和江孜床得两条经典剖面,识别出分别对应于不同海洋环境的黑-灰-红三套岩层,利用微体古生物指标,对藏南晚白垩世海水氧含量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微体生物在不同性质的岩层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对其生存环境具有清楚的指示。黑层段中生物大量灭绝,深层水具旋脊有孔虫遭受的危机代表当时海洋深层水体严重缺氧的结果;灰层段中生物的恢复反映出海洋环境自缺氧事件之后逐步改善的过程;红层段属于富氧沉积的产物,特征是有孔虫生物的极度繁盛。同时期的钙质超微生物因其个体微小,易溶蚀,在死亡沉积过程中可能受海水强氧化作用的影响,使其保存为化石的数量减少。三套岩层中的微体生物的演变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