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妇女贞节观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贞节观念便伴随人类生活的左右。然而,如同历史演进的多姿多彩一样,贞节观念的变化也是饱经风霜,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的。在中国历史中,贞节观念的初始阶段并不只针对于女性,而相反一定层面是对男性权势阶层的限制。那么,为什么随着岁月的变迁,贞节观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却逐渐演化成只针对女性的极端要求呢?这中间是一个怎样的历程?明清贞节观对女性的极端要求具有哪些特点,原因在哪里?明清贞节观强化有哪些影响?而明清士大夫内部又有怎样的争论?本文从贞节两字入手,对贞节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对明清贞节观的极端强化做出相关研究,并希望能最终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型贞节观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贞节观念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演变,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步趋向片面化、狭义化,在空间数量方面却变得全面化、多样化。尤其到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念发展到了宗教化的地步,贞节观念跟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贞节观念不仅指道德品性的良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指生理上的不失身;妇女守节人数增多;守节方式多样化且民族范围和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守节更多的出于道德是非观念的必然选择。总之,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间,妇女的贞节观念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强化的状态。
     而这种极端强化的因子又来源于各个层面。首先是统治阶级出于政府统治利益的需要不断强化贞节观念;其次是宗法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从教育、表彰、惩罚等措施方面加强了对妇女贞节的管理;同时,道德教育上,明清时期崇尚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并在女教的宣讲下对妇女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再者社会节烈风气盛行、贞节堂的出现以及妇女自身对贞节观念的认同都极大的促进了此一时期节烈思想的盛行。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在妇女贞节观念不断强化的同时,士大夫阶层却并不死板一块,针对守节和反对守节的争论此起彼伏,并相应地反映到文学作品的领域。对明清文学作品的探讨,不失为从一个侧面来了解此时期贞节观念的一种途径。当然,所谓的争论只是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小小暗涌,不能影响明清妇女贞节观念强化的总体趋势。
     明清时期贞节观念的强化对当时妇女的生产、生活,无论是从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来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积极方面表现在:保护了不愿改嫁的妇女、促进了女性文化的发展、抑制淫乱之风;消极方面表现在:造成妇女生活条件的恶劣、家庭地位低下、精神痛苦、性压抑,禁锢了女性的创造力,影响了后世妇女的观念和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明清时期妇女的贞节观念还影响着今时今日的人们。明清时期的贞节观念与社会主义的贞节观念既有相同的地方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研究明清时期妇女的贞节观念在今天来讲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The idea of chastity has been part of human society since the civilization. However, just as history progresses, such ideas have undergone through constant changes. In Chinese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the idea of chastity was not specific to the female, but on the contrary, it laid limit to the privileged class of males to some extent. Then, with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why did the idea of chastity change into such an extreme that it was specific to the female,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w did it evolve? What were the features of the extreme demand of chastity from wome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what were the reasons? How did the reinforced idea of chastity of that period influence the society? More over, what did the scholar-officials of that period argue about that issue? Starting from the chastity, this thesis traces the changes that the chastity idea has undergone, and then examines the extreme reinforcement of such id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is thesis may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st new chastity idea in the modern ti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chastity idea for the female has changes along the time, which displays the features of one-sidedness, narrowness in the ideology, but shows comprehensiveness and diversity in space and quanti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hastity idea for women even evolved into a religion, which had changed fundamentally from before: the chastity not only referred to the goodness of morality but also the physical virgin,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preserved chastity after the death of their husbands increased, and the related approaches diversified and extended in nationality and scope, and such a choice was the natural result of the mores. In conclus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lasted more than 500 years, the chastity idea for women had been constantly reinforced.
     The forces behind this extreme reinforcement come from all levels. First of all, the ruling class continuously intensified the chastity idea for the sake of the interest of government; secondly, patriarchal family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ver the chastity idea by means of education, award, punishment, and other ways so as to protect its own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as regards morality teach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pheld the Neo-Confucianism, which emphasized the notion that "Virgin is a much more significant matter than foods" and further stressed the teaching of chastity idea for the women; another fact is that the prevalent idea of chastity was strengthened by the popularity of sacrifice for chastity and the appearance of Chastity Halls.
     A point worth noting is that, while the idea of chastity for women was constantly reinforce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cholar-officials did not entirely advocate such idea and had debated a lot about the chastity and anti-chastity, which were reflected in literature. Therefore, it is also another goo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stity idea of that period through the literary works. Yet, the so-called debate is just an invisible wave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and shall not influence the main trend of reinforcement of the idea of chastity for women.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idea of chastity had exerted great impact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life, both from the positive aspect and the negative. The positive aspect is reflected as: the women who did now want to remarry were protected, the female culture was promoted and the promiscuity was curbed; while the negative aspect is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 for women were worsened, the status for women in family was low, they were mentally tortured, their natural sex desire was repressed, and their creativity was constrained, all of which influenced the thoughts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female of following gen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nother point shall be noted that the idea of chastity for women still influence the people at contemporary time. The chastity idea of the Qing and Ming dynasties share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the socialist idea and nevertheless differs a lo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into the chastity idea of the Qing and Ming dynasties still ha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引文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③同上
    ④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690页。
    ⑤同②
    ⑥同②
    ⑦任继愈编:《中华传世文选·文苑英华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715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晋]左思:《咏史》,[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文选》(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4页。
    ④[汉]张衡:《思玄赋》,[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文选》(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汉]张衡:《东京赋》,[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文选》(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⑥[梁]沈约:《宋书》(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②同上
    ③[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河南程氏遗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②石云、章义和:《柔肠寸断愁千缕:中国古代妇女的贞节观》,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③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⑤高洪兴等编:《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⑥陈华文等著:《婚姻习俗与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⑦罗时进:《中国妇女生活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杜芳琴:《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41~46页。
    ②段颖慧:《从<明史·列女传>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第109~112页。
    ③丁伟忠:《明代的妇女教育》,《中国典籍文化》,1994年第3期,第72~75页。
    ④周致远:《论明清徽州妇女节烈风气的综合动因》,《徽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转引自郭海东:《近十余年来明代妇女史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38页。
    ⑤陈九如:《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观的成因》,《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44、45、114页。
    ⑥宋清秀:《试论明清贞节制度的积极意义》,《中国典籍文化》,2004年第8期,第66~71页。
    ⑦董倩:《试论明代贞节观的嬗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53~55页。
    ⑧刘长江:《明清妇女贞节观的嬗变》,《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第47~50页。
    ⑨刘长江:《明清贞节观嬗变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第214~217页。
    ①郭松义:《清代妇女的守节和再嫁》,《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124~132页。
    ②陈剩勇:《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史林》,2001年第2期,第22~43页。
    ③安碧莲:《明代对贞节妇女的旌表与节烈观念的深化》,《明史研究专刊》,1998年,第420页。
    ④秦海滢:《明代山东妇女与社会教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21~125页。
    ⑤秦晓梅:《晚清时期山东妇女的礼教观念分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14~115页。
    ⑥张晓婧:《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原因及其社会心理分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5~38页。
    ①徐秀玲:《明代兖州地区妇女贞节现象透视》,《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7~9页。
    ②谭德兴:《从道光<思南府续志>看清代贵州妇女的贞节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91~95页。
    ③李兰萍:《从〈香山县志〉看清代妇女的命运——对广东妇女贞节观的研究》,《广东史志》,2003年01期,第34~41页。
    ④沈海梅:《边缘文化主流化中的妇女:明清时期的云南“烈女群”》,《思想战线》,2002年第6期,第66~70页。
    ⑤安介生:《清代山西重伤风尚与节孝妇女的出现》,《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27~34页。
    ⑥胡静:《清代甘肃列女群产生的原因》,《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50~53页。
    ⑦郭海东:《明代华北汉族妇女贞节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①张莉莉:《论〈金瓶梅〉对〈水浒传〉女性观的扬弃与超越》,《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56~60页。
    ②董晓玲:《“三言”“二拍”中女性婚恋的他者关怀及自我呈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149~153页。
    ③纪德君、洪哲雄:《明末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与情爱》,《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93~99页。
    ④张晶萍:《乾嘉考据学者的妇女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89~93页。
    ⑤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明代通俗小说管窥》,硕士毕业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①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②张贵保、张巧斌:《女性血泪史:浅谈旧志中的<列女传>》,《沧桑》,1997年第4期,第59~61页。
    ③刘弋涛、赵树贵:《试论礼教中女性的地位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第63~65页。
    ④陶道强、刘正刚:《明清寡妇生活浅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3~18页。
    ⑤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①潘大礼、阚玉香:《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贞节观的研究综述》,《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第23期,第252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②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③[汉]刘向著、晋顾恺之图画:《古列女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④[汉]刘向著、晋顾恺之图画:《古列女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⑤[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简体横排本。
    ②[汉]班固:《汉书》(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后妃部》(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晋]张华:《女史箴》,[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文选》(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北齐]颜推之著、林莽解读:《颜氏家训解读》,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
    ②[晋]陈寿:《三国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本。
    ③[晋]陈寿:《三国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本。
    ④[唐]令狐德棻:《周书》(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简体本。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百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③[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编:《全唐诗》电子版,北京:北京新华世纪数码软件有限公司,第205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较:《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敦煌资料》(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43~444页。
    ⑤[北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北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明]宋濂:《元史》(卷二百),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明]宋濂:《元史》(卷二百),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⑤[元]明善:《节妇马氏传》,吴曾祺辑:《旧小说》(戌集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⑥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由范仲淹定立的此项规定一直推行到南宋中期,《义庄规矩》:“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
    ①[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②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30页。
    ③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④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唐]刘肃撰,徐德楠、李鼎霞校注:《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石方:《中国性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46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明]卢若腾:《岛居随录》,《笔记小说大观》(第13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②[清]采衡子:《虫鸣漫录》,《笔记小说大观》(第2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董家遵:《历代节妇烈女的统计》,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③董家遵:《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曹大为:《中国历史上贞节观念的变迁》,《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零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杜芳琴:《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原因》,《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①[明]姚叔祥:《见只编》(上),[明]樊维城辑:《盐邑志林》(卷五十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②陈东原:《中国妇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245页。
    
    ①沈海梅:《边缘文化主流化中的女性——明清时期的云南“烈女群”》,《思想战线》,2002年第6期。
    ②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二),《风俗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万历十五年刊本。
    ③万历《新昌县志》(卷四),《风俗志》,上海书店1964年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④正德《颖州志》(卷一),《风俗》,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⑤《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七),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影印版。
    ①[清]沈之奇撰,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辑注》(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②同上
    ③[清]沈之奇撰,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辑注》(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缩印本。
    ①同治《祁门县志》(卷五),《舆地志·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同治十二年刊本。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明会典》(卷七十九),《旌表门》,第8~10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同上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零四),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②转引自高洪兴等编:《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37页。
    ①转引自高洪兴等编:《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38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影印本。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九),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②《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③《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三),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影印本。
    ③转引自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第179页。
    ①《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家范》(卷十一),北京图书馆藏:《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第2~3册),2003年版。
    ②转引自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①[明]姚舜牧:《药言》,《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②[明]郑太和:《郑氏规范》,《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③[明]温以介:《温氏母训》,《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④[明]庞尚鹏:《庞氏家训》,《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⑤[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⑥[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⑦《宜兴蓧里任氏家谱·贞节议》(卷二),转引自冯尔康:《清史研究》(第五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312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徐鼐霖:《徐氏宗谱·凡例》,《徐鼐霖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③转引自潘大礼:《晚清武昌府妇女的守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武汉:中国近代史所第十期研究生论坛,2008年11月16日。
    ④转引自冯尔康:《旌表贞节与寡妇再嫁》,《清史研究》(第五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313页。
    ⑤高新伟:《凄艳的岁月——中国古代妇女的非正常生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王玮:《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06年,第36页。
    ②转引自潘大礼:《晚清武昌府妇女的守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武汉:中国近代史所第十期研究生论坛,2008年11月16日。
    ③[明]曹端著、王秉伦点校:《家规辑略》,《曹端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④[清]刘献庭:《广阳杂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转引自王思治:《宗族制浅论》,《清史论丛》(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页。
    ②[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闽杂记》(卷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转引自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9页。
    ⑤《御纂朱子全书》,《摛藻堂影印四库全书荟要·子部》(第四册),台北:世界书局,第2页。
    ①转引自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60页。
    ②孙朝阳:《明朝女性节烈研究》,硕士毕业论文,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5年,第39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转引自李丙阳:《从明代妇女教育的视角看节妇列女的产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16页。
    ③[明]吕坤:《闺范》,[清]陈弘谋:《教女遗规》(卷中),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清]李晩芳:《女学言行纂·四德篇》,冼玉清著:《广东女子艺文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1年版。
    ⑤这一部分内容在前文“旌表制度”中已有所阐释,在此不复赘言。
    
    ①[明]吕坤:《闺范》, [清]陈弘谋:《教女遗规》(卷中),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③[明]庞尚鹏:《庞氏家训》,《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④[明]温以介:《温氏母训》,《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①转引自李丙阳:《从明代妇女教育的视角看节妇列女的产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16页。
    ②[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③[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缩印本。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转引自:《凄艳的岁月——中国妇女的非正常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④赵尔巽:《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⑤[清]王先谦:《正续东华录·顺治十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⑥《清世祖实录》(卷四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⑦[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明]戴廷明、[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后卷),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版。
    ③[清]方苞:《康烈女传》,《方苞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高迈:《我国贞节堂制度的演变》,《东方杂志》第32卷第5号,1935年3月1日,第101页。
    
    ①孙绍先:《女性与性权力》,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②同①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民国二十六年排印本。
    ④同治《崇阳县志》(卷九),《人物志下·闺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同治五年刻本。
    ⑤[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一),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⑥同治《崇阳县志》(卷九),《人物志下·闺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同治五年刻本。
    ①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①孙绍光:《女性与性权力》,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①[明]归有光:《贞女论》,《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同上
    ③“明清学者关于贞女问题的论战”,收录于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④转引自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⑤[清]毛奇龄:《禁室女守志殉死文》,《西河合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⑥同上
    ⑦[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⑧[明]归有光:《贞女论》,《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明]归有光:《贞女论》,《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胡发贵:《清代贞节观念述论》,收录于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③同上
    ④[明]归庄:《归庄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①转引自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29页。
    ②转引自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③同上
    ④转引自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②《大清律例·户律·婚姻》,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大清律例·户律·户役》,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①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二),《人物·列女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光绪五年刊本。
    ②嘉靖《赣州府志》(卷十),《人才·贞烈》,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③民国《锦县志》(卷十六),《人物下·烈女》,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民国九年石印本。
    ④转引自陶到强,刘正刚:《明清寡妇生活浅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5页。
    ⑤民国《高密县志》(卷十四下),《列女传·烈女》,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民国二十四年铅本。
    ⑥[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高新伟:《凄艳的岁月——中国古代妇女的非正常生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明]温以介:《温氏母训》,《丛书集成新编·社会科学类》(第3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3页。
    ③[清]张廷玉:《明史》(三百零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零九),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14068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三百零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清]沈起凤:《谐铎》,《笔记小说大观》(第2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①[清]沈起凤:《谐铎》,《笔记小说大观》(第2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②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12页。
    
    ①胡适:《贞操问题》,《胡适文存》(第四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第67页。
    ②胡适:《贞操问题》,《胡适文存》(第四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第75页。
    ①黄石:《贞操的起源》转引自高洪兴等《妇女风俗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页508——509。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1.(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横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汉)刘向著、刘晓东校点:《列女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晋)陈寿:《三国志》简体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8.(梁)沈约:《宋书》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9.(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北齐)颜推之著、林莽解读:《颜氏家训解读》,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版。
    11.(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2.(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14.(唐)李百药:《北齐书》简体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5.(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6.(唐)刘肃撰,徐德楠、李鼎霞校注:《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较:《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8.(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9.(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2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21.(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河南程氏遗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5.(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26.(明)曹端:《曹月川先生遗书》,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2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8.(明)樊维城辑:《盐邑志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9.(明)戴廷明、(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版。
    30.(明)归有光:《贞女论》,《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1.(明)归庄:《归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2.(清)刘献庭:《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33.(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4.(清)毛奇龄:《西河合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5.(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36.(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7.(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闽杂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9.(清)陈弘谋:《教女遗规》,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版。
    40.(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编:《全唐诗》电子版,北京:北京新华世纪数码软件有限公司
    41.(清)周亮工辑、火田校:《尺犊新钞》,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42.(清)王端淑辑:《名媛诗纬初编》,淸康熙间清音堂刻本。
    43.(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4.(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45.(清)王先谦:《正续东华录》,光绪年撷华书局版。
    4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47.(清)沈之奇撰、怀效锋,李俊点校:《大清律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8.(清)李晩芳:《女学言行纂·四德篇》,民国二十六年北京周氏师古堂影印本。
    49.(清)高佐廷修、(清)傅燮鼎纂:《同治崇阳县志》清同治五年刻本影印。
    50.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1.《摛藻堂影印四库全书荟要》,台北:世界书局。
    52.吴曾祺辑:《旧小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53.《丛书集成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54.《笔记小说大观》,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5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编:《敦煌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5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版。
    57.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58.任继愈编:《中华传世文选·文苑英华选》,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59.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0.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1.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明太祖实录》,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
    63.《明宪宗实录》,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影印本。
    64.《明孝宗实录》,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影印本。
    65.《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6.《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7.(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8.《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零四),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69.《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之地位》,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3.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李小东:《中国封建家礼》,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石云、章义和:《柔肠寸断愁千缕——中国妇女的贞节观》,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王文斌:《疯狂的教化——贞节崇拜之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江晓原:《中国人的性神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2.樊静:《中国婚姻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13.郭锦桴:《中国女性禁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1991年版。
    14.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15.高洪兴等:《妇女风俗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6.石方:《中国性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韦溪:《中国妇女禁忌礼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9.董家遵:《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杜芳琴:《发现妇女的历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23.张福清:《女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谢宝联:《中国家训精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5.费成康:《中国的宗法族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7.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8.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9.郭松义:《伦理与社会——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0.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1.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版。
    34.王增永:《婚丧礼俗面面观》,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35.罗时进:《中国妇女生活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陈华文等:《婚姻习俗与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8.陆益龙:《中国历代家礼》,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39.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0.朱虹、董秀玉:《性别与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41.卢玲:《屈辱与风流》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42.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43.胡元翎:《拂去尘埃——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礼》,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4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
    47.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马忆南:《中国妇女在古代婚姻家庭上之地位》,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2.张怀承:《贞节的道德意义简论》,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
    3.陆光华:《从古代婚姻文化看女性的人格与地位》,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4.杜芳琴:《明清贞节的特点及其原因》,山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10期。
    5.刘巨才:《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及传统妇德》,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6.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7.刘长江:《明清时期妇女贞节观的嬗变》,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8.陶到强、刘正刚:《明清寡妇生活浅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陈剩勇:《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史林,2001年第2期。
    10.郭松义:《清代妇女的守节和再嫁》,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1.张涛:《被肯定的否定———从〈清史稿·列女传〉中的妇女自杀现象看清代妇女境遇》,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2.周艳芬:《关于贞节的思索》,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3.王锋、林燕飞:《传统贞节观的经济分析》,中州学刊,2001年第5期。
    14.郭玉峰:《中国古代贞节的结构、演变及其实质》,社会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5.魏刚:《从〈明史·列女传〉看背离贞节礼教的社会“逆流”》,光明日报,2002年9月24日。
    16.郭玉峰、王贞:《中国古代的贞节:并非仅对女性的规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7.刘长江:《明清贞节观嬗变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18.董倩:《试论明代贞节观的擅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9.焦杰:《中国古代的外室现象与妇女地位》,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2期。
    20.张丛林:《儒学伦理思想与中国古代婚姻观念流变之关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宋清秀:《试论明清时期贞节制度的积极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22.王向贤:《“抗属”的贞节》,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23.周玉琳:《时代变化与士人贞节观念关系探析———以明中期至明末清初的归有光和归庄为个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4.段颖惠:《从〈明史·列女传〉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
    25.李奉戬:《明清小说中的妓女与爱情贞节》,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26.吴海丽,黎小龙:《明代的贞节妇女》,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7.陈超:《明代女性碑传文与品官命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8.张晓婧:《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原因及其社会心理分析》,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9.袁鹏:《莫让女性成为“贞节观”的“牺牲品”》,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28日。
    30.段颖惠:《迷失的本性——从〈明史·列女传〉中的妇女守节现象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31.叶玉琴:《关于传统女性观的几点解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2.赵德雷:《论贞节观对婚姻家庭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3、谭德兴:《从道光〈思南府续志〉看清代贵州妇女的贞节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4.胡静:《清代甘肃社会背离理学贞节观的现象分析》,兰台世界,2007年第24期。
    35.徐秀玲:《明代兖州地区妇女贞节现象透视》,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
    2期。
    36.郭培贵、董飞:《简论明朝对节烈女性的奖励》,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37.李丙阳:《从明代妇女教育的视角看节妇列女的产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38.胡琦、胡静:《理学贞节观藩篱下的清代妇女》,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9.齐姗:《从地方志中的妾看清代妇女的贞节观———以〈嘉庆东昌府志〉为例》,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0.郭海东:《明代华北汉族妇女贞节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1.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2.王玮:《试论明清徽州宗族的道德教化》,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3.秦海滢:《明代山东妇女与社会教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4.辛灵美:《贞节牌坊考论》,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5.周坤:《牌坊文化与徽州商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6.张莉莉:《论〈金瓶梅〉对〈水浒传〉女性观的扬弃与超越》,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7.焦杰:《〈列女传〉与周秦汉唐妇德标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8.胡发贵:《“夫可再娶,妻可再”——清代贞节观念的裂变》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49.董晓玲:《“三言”“二拍”女性贞节观的还原考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
    2期。
    50.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增刊)1995年。
    51.徐淑霞:《儒学催化的牌坊文化解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2.金其桢:《中国牌坊:独特的人文景观》,寻根,1998年第1期。
    53.王晓崇:《徽州贞节牌坊与节烈女性》,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3期。
    54.方利山:《文学和传说中的徽商妇》,见杭州徽学研究会编徽学研究文集,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