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二十世纪以来的辽金农牧业史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ummary of History Studies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During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 作者:刘壮壮
  • 英文作者:Liu Zhuangzhuang;
  • 关键词: ; ; 农业 ; 畜牧业 ; 研究综述
  • 中文刊名:ZSJY
  •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 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6-15
  •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年:2018
  • 期:No.145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项目号:13JZD036)
  • 语种:中文;
  • 页:ZSJY201802010
  • 页数:19
  • CN:02
  • ISSN:35-1023/F
  • 分类号:84-102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辽金时期农牧业的研究涌现出了丰富的成果,涉及农牧业发展的动因、发展脉络、管理政策、区域农业开发、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耕作制度、农牧关系、自然灾害、屯田水利等诸多方面。这些成果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如辽金时期农牧思想史、粮食生产、农业环境的利用与技术选择等方面的研究涉及甚少,再如对草原地带民族农牧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亦缺乏深入研究。
        
引文
(1)晖轩:《契丹民族之社会经济的结构》,《中原文化》1931年第1卷第6期。
    (2)(日)岛田正郎:《辽朝治下的汉人迁徙问题》,《历史学研究》1939年67号;《辽代移民政策刍论》,《史学杂志》53编2号,1942年2月;《辽代迁徙汉人的经济生活》,《内陆亚细亚》1941年1号。
    (3)陈剑薪:《辽金之马政》,《文史杂志》1942年第2卷第4期。
    (4)(日)岛田正郎:《辽朝的群牧制》,《史学杂志》1951年60编9号;(日)高桥匡四郎:《金末的军粮供给及其相关问题》,《满洲史学》1937年第1卷2号。
    (5)(日)周藤吉之:《金时代庄园与佃户的考察---侧重于长安附近》,《东方学》1951年2号。
    (6)辽金时期将俘获的人口赐予贵族为奴婢,他们“输租为官且纳课给其主,谓之二税户。”(元好问:《中州集》卷二《里承旨晏小传》)
    (7)(日)野上俊静:《“二税户”考》,《大谷学报》1941年22卷3号;缪钺:《中国封建社会中地租的双重剥削---辽金的“二税户”》,《成都工商导报》1951年8月26日。
    (8)(日)穗积文雄:《<辽史·食货志>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经济论丛》1939年第49卷6号。
    (9)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5-81页。
    (10)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153页。
    (11)郑绍宗:《辽王朝农业发展简论》,《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12)张国庆:《略论辽代农耕种植业的发展》,《黑河学刊》1991年第2期。
    (13)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
    (14)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182、515-516、226-236页。
    (15)黄凤岐:《辽宋的频繁交往与辽代的农业生产》,《北方文物》1987年第3期。
    (16)(日)岛田正郎:《辽朝治下的汉人迁徙问题》,《历史学研究》67号,1939年7月;《辽代移民政策刍论》,《史学杂志》53编2号,1942年2月;《辽代迁徙汉人的经济生活》,《内陆亚细亚》1号,1941年3月。(日)山田美穗:《辽朝对汉民族的统治---以辽朝的经济政策为中心》,《奈良史学》18号,2000年。
    (17)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4页;韩茂莉:《农业人口的迁入与辽塞外本土农耕区的形成》,《文史》第48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8)桑秋杰:《中国辽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9)张柏忠:《契丹人的农业》,《内蒙古日报》1982年5月20日;黄吉连:《浅谈契丹族的农业》,《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年第4期;刘兴文:《辽代农业发展浅探》,《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张秀荣:《辽代农业发展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王成国:《辽代契丹民族经济概述》,《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一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137页;刘本锋:《辽代农业发展刍议》,《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20)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6页。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66-403页;初版由齐鲁书社于1995年出版。
    (21)鲁亦冬:《中国宋辽金夏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逸凡:《介绍一本有关宋代经济的新书》,《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2)程民生:《试论金元时期的北方经济》,《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志诚:《金代河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河北学刊》1990年第3期。
    (23)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283页。
    (24)张祖亚:《金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辽阳地方农业简史》,《方志天地》1990年第1期;刘景文:《从考古资料看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冷雯雯:《浅谈金代的农业》,《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王德忠:《论农耕经济与金朝及女真族社会发展进程》,《辽金史论集》(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209页。
    (25)张国庆、唐进:《辽初“因俗而治”的政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6期;黄凤岐:《辽朝的农业政策》,《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26)(日)松田光次:《辽代经济机构的一个考察》,《东洋史苑》10号,1976年;向南、杨若薇:《辽代经济机构试探》,《文史》第1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121页。
    (27)张国庆:《辽代理农使职考略》,《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
    (28)(日)三上次男:《金代中期的猛安谋克户》(上下),《史学杂志》48编9、10号,1937年9、10月。
    (29)郭人民:《金朝的兴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论猛安谋克在金朝兴亡中的作用》,《史学月刊》1957年第3期。
    (30)夏宇旭:《略述金代猛安谋克组织下契丹人的经济生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l期。
    (31)周平:《简述金朝的重农政策》,《博物馆研究》2003年第1期。
    (32)刘肃勇:《试论金世宗恢复北方农业经济的措施》,《绥化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33)任蕾:《金世宗完颜雍发展农业生产之管见》,《博物馆研究》2000年第2期。
    (34)范军、周峰:《论金章宗时期的农业生产》,《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35)樊志民:《地区农业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史》1988年第4期。
    (36)景爱:《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2期。
    (37)林荣贵:《辽代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38)周峰:《辽代北疆地区的开发》,《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孙立梅:《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9)赵鸣岐:《论金代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政策》,《北方民族》1993年第4期;《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辽金史论集》第9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0)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1)王崇时:《论金代对东北的经营开发》,《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宋抵:《女真族对东北的开发》,《长自学圃》,1986年1期;吴树国:《金代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光明日报》,2006年6月19日;周峰:《金代北疆地区的开发》,《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2期。
    (42)颜亚玉:《契丹统治下的燕云农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43)冯兆国:《试论辽西京农业的发展与辽朝民族融合的关系》,《考试周刊》2011年第50期。
    (44)张秀荣:《辽、元初期在北京地区实施农业措施的比较研究》,《北京文博》2000年第4期;李柏龄、布尼阿林:《辽代燕山开发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7年第6期。
    (45)黄明康:《简述金朝中叶中都及周边地区经济产业》,《金上京文史论丛》第4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苏天钧:《金中都的经济与文化》,《辽金史论集》第9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齐心:《从金代遗迹遗物看金中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北京文物与考古》第3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2年版,第194-206页。
    (46)邹逸麟:《辽代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开发》,《辽金史论集》第2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69-84页。郑川水、冯季昌:《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7页。
    (47)胡铁球、左理:《契丹的兴起与部落组织的有序化及农业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8)张景博:《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9)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与环境变迁》,《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7期。
    (50)韩茂莉:《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年第5期。
    (51)肖忠纯:《辽代大、小凌河流域的移民与经济开发》,《辽金史论集》(第十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王彦力:《辽金时期大凌河流域的人口与区域发展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秦楠:《内地与边疆:10-17世纪大凌河流域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52)申友良:《辽代对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辽代对巴林左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1999年第1期;《辽金元时期东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述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高树林:《辽金元时期蒙古草原农业生产的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429页。
    (53)秦星:《浅议辽代阜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辽金历史与考古》第2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3-96页。
    (54)肖忠纯:《辽代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兴衰演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5)韩茂莉:《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辽代中京及周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今农业》1998年第4期。
    (56)唐彩兰:《辽代临潢地区的农业概况》,《中国古都研究》(第18辑上册),香港: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391页。
    (57)陶莎:《辽朝上京、中京地区农业发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陈健:《辽代以上京为中心西辽河地带农业发展状况》,《黑龙江科学》2016年第21期。
    (58)贾淑荣:《试论金世宗时期临潢府(路)经济发展的动因》,《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9)赵鸣岐:《金代上京路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60)李澍田、王崇时:《海陵迁都与金上京经济文化发展的起伏》,《辽金史论集》第9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1)李宾泓:《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历史地理》第1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8页。
    (62)王平:《吉林西北部辽金时期农业高度发展原因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3)杨雨舒:《辽代吉林经济发展概述》,《东北史地》2006年第1期。
    (64)杨雨舒:《简述辽金王朝在伊通河流域的发展》,《辽金历史与考古》第2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9-141页。
    (65)沈章兴:《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看金代蒲与路的农业生产》,《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动态》1984年3、4期合刊,收入孙进己主编的《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金(一、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1114页。
    (66)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春市郊南阳堡金代村落址发掘》,《北方文物》1998年第4期。
    (67)徐坤、张建宇、杜运发:《吉林省白城市孙长青遗址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杨春、徐坤、赵志军:《吉林省白城市孙长青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68)杨春、梁会丽、孙东文、赵志军:《吉林省德惠市李春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北方文物》,2010年第4期。
    (69)王德忠:《金朝建立前后金源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辽金史论集》第9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0)朱国忱:《略论金代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
    (71)孙文政:《试述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古今农业》2008年第2期;关伯阳:《金朝初期金政权对黑龙江流域农业发展的贡献》,《东北史研究》2006年第1期;王禹浪、崔广彬:《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3期;裘石:《金代黑龙江地区城市经济刍议》,《北方文物》1992年1期;郝庆云、魏国忠:《金代黑龙江地区的农田规模》,《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4期;(苏)杰列维扬科著,姚凤译:《黑龙江沿岸靺鞨人的基本生业》,《博物馆研究〈创刊号〉》1982年12月。
    (72)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国学研究》2000年第7卷;《辽代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亦可参见《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19页。
    (73)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515-516页。
    (74)肖爱民、唐玉萍:《“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辨析---兼谈辽代的农业耕作制度》,《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326页。
    (75)杨富斗:《金朝推行区田法管见》,《辽金西夏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151页。
    (76)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计1999年版,第280-282页。
    (77)(日)井黒忍:《区田法実施に见る金?モンゴル时代农业政策の一断面》,《东洋史研究(67-4)》,2009年;《元代区田法简论---以黑城出土文书、<救荒活民类要>和<至正条格>为依据》,《中国多文字时代的历史文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350页。
    (78)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79)吴飞:《辽朝屯田制度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80)衣保中:《金代屯田制度初探》,《北方文物》1990年第3期;何俊哲、王利静:《女真屯田制考略》,《辽金史论集》第7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1)李蔚:《略论金朝统治时期的西北屯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82)张国庆、邵东波:《辽金屯田之比较》,《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83)关树东:《金朝的水利与社会经济》,《辽金史论集》(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0-222页。
    (84)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4页。
    (85)武玉环:《金代的水利建设》,《北方文物》1989年第3期。
    (86)(日)长濑守:《金代华北水利开发的发展》,佐藤博士退官纪念中国水利史论丛,《图书刊行会》,1984年10月;张猛:《金代水利机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关树东:《辽宋金时期的水旱灾害、水利建设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黄淮海地区和东南江淮两浙地区为考察对象》,《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79-294页。
    (87)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88)禾女:《金代农业技术初探》,《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89)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28页。
    (90)刘鲡:《辽宁北镇县发现辽代铜犁范》,《考古》1984年第11期。
    (91)王冬冬:《从出土的铁制农用工具探讨辽代朝阳地区的农业经济生产状况》,《辽金历史与考古》(第5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99-102页。
    (92)刘景文:《吉林省前郭县出土的金代犁铧铜范》,《东北考古与历史》第1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版,第226-227页。
    (93)赵志厚:《河北滦平县发现一批辽金时期铁犁铧》,《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
    (94)于勇:《宁阳发现一宋金时期农具窖藏》,《中国文物报》,1998年4月26日第1版。
    (95)韩树杰:《金代铁铧》,《呼伦贝尔文物》1991年第1期;李士良、田华:《黑龙江出土金代铁器的初步研究》,《黑河学刊》1990年第4期。
    (96)刘景文:《从考古资料看金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97)李英魁、郑秀山:《从依兰出土铁农具谈金代黑龙江农业》,《合江文物》1980年第12期;田华:《从三件铁器看金代的农业》,《求是学刊》1983年第3期;张秀荣:《从出土的铁农具与<农桑辑要>看金中都地区的农业发展及原因》,《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
    (98)万国鼎:《金元之田制》,《金陵学报》1932年第2卷第l期。
    (99)戴博荣:《辽金元征服中国后田赋制度的检讨》,《现代史学》1935年第2卷第4期;陶希圣:《金代猛安谋克的土地问题---读<金史>随笔之一》,《食货》1935年第1卷第8期;王家琦:《辽赋税考》,《东北集刊》1941年第1期;高明:《辽金元之地政》,《斯文》1943年第3卷第5、6期合刊。
    (100)(日)野上俊静:《“二税户”考》,《大谷学报》22卷3号,1941年11月;(日)野上俊静著,叶潜昭译:《“二税户”考》,《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0年第3卷第3期;缪钺:《中国封建社会中地租的双重剥削---辽金的“二税户”》,《成都工商导报》,1951年8月26日。
    (101)(日)周藤吉之:《金时代庄园与佃户的考察---侧重于长安附近》,《东方学》2号,1951年。
    (102)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5-81页。
    (103)(日)岛田正郎:《辽朝田制考》,《铃木俊教授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1964年10月。
    (104)刘洁:《辽代契丹族土地国有制形式初探》,《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05)张博泉:《金代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与租佃关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4期。
    (106)吕思勉:《金屯田户租佃》,《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2页。
    (107)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174-182页。
    (108)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6-102页(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49-71页)。
    (109)韩国磐:《试论金元时官田的增多》,《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赵俪生:《金元两朝对中原土地关系所作出的变动》,《历史论丛》第2辑,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版;吕思勉:《辽金元时赐田占田之多》,《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9-1021页;李锡厚:《宋金之际北方土地制度的变化》,《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67-482页。
    (110)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4-342页。
    (111)乔幼梅:《猛安谋克在中原的土地占有制与红袄军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4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刘浦江:《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12)宋立恒:《论金朝女真族农业平民经济状况的特殊表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3期。
    (113)张博泉:《金代女真“牛头地”问题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冷鹏飞:《论金代女真“牛头地”分配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傅百臣:《论金代女真族的“计口授田”》,《松辽文物》1985年第1期;王晔:《辽代幽云地区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以辽代石刻资料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114)罗继祖:《辽代经济状况及其赋税制度简述》,《历史教学》1962年第10期。
    (115)(日)爱宕松男:《辽金时代的赋税》,《历史教育》17卷6号,1969年10月。
    (116)高树林:《关于宋、辽、金的封建赋役问题》,《中州学刊》1988年第3期。
    (117)郭颖:《辽金时期赋役制度比较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21页。
    (118)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226-236页。
    (119)陈衍德:《试论辽朝的赋税制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此外,董宏也发表了一篇《辽朝的赋税》(《江苏经济报》2002年2月4日)的文章。
    (120)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5页。
    (121)武玉环:《辽代的赋役制度》,《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122)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83-497页。
    (123)吴树国:《试论金代的桑税》,《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
    (124)(日)野上俊静:《“二税户”考》,《大谷学报》22卷3号,1941年11月;(日)野上俊静著,叶潜昭译:《“二税户”考》,《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0年第3卷第3期;缪钺:《中国封建社会中地租的双重剥削---辽金的“二税户”》,《成都工商导报》,1951年8月26日。
    (125)蒋松岩:《辽金二税户及其演变》,《北方论丛》1981年第2期;张博泉:《辽金“二税户”研究》,《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佟家江:《关于辽金二税户》,《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李锡厚:《头下与辽金“二税户”》,《文史》第38辑,1994年;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45-349页。
    (126)孟古托力:《辽代户口述论---边疆户口制度的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4期;《辽代括户口探微---边疆户口制度的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3期。
    (127)刘浦江:《金代户籍制度刍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128)刘浦江:《金代“通检推排”探微》,《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29)赵光远:《试论金世宗对州县民户的通检推排》,《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赵光远:《金代的通检推排》,《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4期;赵光远:《再论金代的“通检推排”》,《辽金史论集》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1-391页;王兴文:《略论金代通检推排》,《蒲峪学刊》1991年第1期;刘浦江:《金代“通检推排”探微》,《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赵光远:《金章宗为何对州县民户“通检推排”》,《北方文物》1996年第3期;曾代伟:《金朝物力通检推排法述论》,《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
    (130)《辽史》卷32《营卫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3页。
    (131)《金史》卷1《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页。
    (132)王成国:《从契丹族俗看辽代经济生活》,《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3期。
    (133)郑绍宗:《辽王朝畜牧业发展简论》,《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134)张国庆:《辽代契丹畜牧业述论》,《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
    (135)韩茂莉:《辽代的畜牧业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36)旺勤:《辽代畜牧业简论》,《松州学刊》1997年第2期;徐效慧:《辽代畜牧业浅论》,《辽金史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7)张英:《略述金代畜牧业》,《求是学刊》1983年第2期;程妮娜、史英平:《简论金代畜牧业》,《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138)乔幼梅:《金代的畜牧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284页。
    (139)夏宇旭:《生态环境与契丹畜牧业》,《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年第3期。
    (140)陈剑薪:《辽金之马政》,《文史杂志》1942年第2卷第4期。
    (141)阎玉启:《辽朝的养马业和辽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42)冯恩学:《辽墓壁画所见马的类型》,《考古》1999年第6期。
    (143)(韩)金渭显:《11-12世纪女真马的流通》,《辽金史论集》第7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44)(日)岛田正郎:《辽朝的群牧制》,《史学杂志》60编9号,1951年9月。
    (145)洪书云、贾洲杰:《辽契丹群牧业窥探》,《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何天明:《辽代群牧制度源流考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3年第1期;《试论辽代牧场的分布与群牧管理》,《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张士东、彭爽:《金代群牧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第5期。
    (146)白云:《试论元代以前北方民族对畜牧业的管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6期。
    (147)肖爱民:《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从寻觅一幅辽墓壁画中的“契丹牛”谈起》,《农业考古》2006年第4期。
    (148)肖爱民:《辽朝契丹人牧养牲畜技术探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49)赵振绩:《契丹渔猎生活与北魏之关系》,《史学汇刊》(台北)10期,1980年6月。
    (150)席岫峰:《略论辽代契丹人“畜牧”“畋渔”生活方式及社会功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79·
    (151)张国庆:《辽代契丹贵族渔猎活动考述》,《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
    (152)王博:《辽代契丹狩猎文化研究---以辽代绘画为中心》,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53)谷峤:《考古学视野下的契丹游牧生活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54)马天夫:《辽金时期女真渔猎生活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22-47页。
    (155)谷文双、吴天喜:《契丹族狩猎经济考略》,《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韩)金渭显:《契丹晚期打猎习俗的演变》,《辽金史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徐秉琨:《契丹渔事》,《辽金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夏宇旭:《略论野生动物资源与辽代社会》,《兰台世界》2013年第7期。
    (156)晖轩:《契丹民族之社会经济的结构》,《中原文化》1卷6号,1934年。
    (157)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158)杨树森:《辽代社会经济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5-196页。《辽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述论》,《辽金史论丛---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9)李锡厚、王曾瑜:《评辽夏金经济史》,《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5-61、268-275页;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50-358页。
    (160)朱蕾:《辽朝时期阜新地区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辽金历史与考古》(第1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182页。
    (161)陈啟喆:《论辽从游牧经济向农耕与游牧并重的转变与农牧和谐关系的实现》,《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62)邵东波:《辽代牧农经济转型与屯田的出现》,《今日财富》2009年第3期;郭丽平:《辽朝南农北牧大格局之形成考》,《学理论》2013年第27期;张秉铎:《契丹人的农牧结合经济》,《内蒙古畜牧业》1989年第6期;孟庆山:《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63)邓辉《辽代燕北地区农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历史地理》第14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1页。
    (164)张国庆:《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65)韩茂莉:《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年第5期。
    (166)杨军:《辽代契丹故地的农牧业与自然环境》,《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
    (167)佟宝山:《辽代的头下州与古白狼水东的农牧经济》,《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薛志清、田欣:《辽代张家口农牧业探微》,《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68)(日)外山军治:《金代的黄河泛滥与土地问题》,《东洋史研究》6卷1号,1941年2月。
    (169)蒋金玲:《辽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70)张国庆:《辽代的自然灾害及其赈恤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年第5期。
    (171)武玉环:《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辽代自然灾害及其原因研究》,《北方民族》2003年第3期;《论金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
    (172)刘玮玮《辽金时期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与政府的防灾救灾措施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73)孟古托力:《辽道宗中后期自然灾害述论》,《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
    (174)马瑞江:《宋辽金元时期西北地区涝灾大幅减轻的原因探析》,《农业考古》2007年第1期。
    (175)李晓康:《宋金时期山东地区灾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76)(韩)金渭显:《辽代自然灾害与虫害》,《辽金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225页。
    (177)周峰:《金代的蝗灾》,《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冯娟娟:《金代蝗灾的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78)张国庆:《辽代的水患及相关问题研究》,《辽金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239页。
    (179)仉惟嘉:《论金代的河患》,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0)关树东:《辽宋金时期的水旱灾害、水利建设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黄淮海地区和东南江淮两浙地区为考察对象》,《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79-293页。
    (181)张国庆:《辽代的自然灾害及其赈恤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0年第5期;蒋金玲:《辽代救灾与抗灾措施研究》,《东北史地》2006年第2期;蒋金玲:《辽代救灾体制探析》,《辽金史论集》(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2-65页;陈德洋:《辽朝社会保障措施述论》,《阴山学刊》2011年第5期;陈德洋:《试论辽朝自然灾害与饥民救济》,《辽宁省博物馆馆刊》,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288页。
    (182)孟古托力:《辽道宗中后期自然灾害述论》,《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
    (183)武玉环:《金代的防灾救灾措施述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论金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论金朝防灾救灾体制、对策与赈济措施》,《辽金史论集》(第10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4)孙荣荣:《金章宗时期的旱灾及赈灾措施》,《东北史地》2007年第5期。
    (185)宋卿:《论金朝的自然灾害与政府救灾措施》,《辽金史论丛---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关亚新:《试述辽金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对策》,《辽金史论丛---纪念张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黄晓雷:《金代赈济问题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6)武玉环:《论金朝的防灾救灾思想》,《史学集刊》2010年第3期。
    (187)张国庆、阚凯:《辽代佛教赈灾济贫活动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阚凯:《辽代佛教赈灾活动探论》,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8)方世勇:《从水灾防治看辽代的赈恤机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