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借助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震害表现及抗震设计要求,并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及水平地震作用取值的建议,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Using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eismic behavior, phenomenon of aseismic hazard and demands for aseismic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proposes engineers the reference value of damping ratio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the reference value of lateral load of earthquake.
引文
[1]杜拱辰,国外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杜拱辰,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杜拱辰,部分预应力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吕志涛、孟少平,现代预应力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陶学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与施工[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6]华东预应力中心,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与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7]国家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8]国家标准,(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日本建筑学会,プレストレストコンクリ—ト设计施工标准·同解说[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87.
    [10]日本建筑学会,プレストレスト铁筋コンクリ—ト(Ⅲ种PC)构造设计·施工指针·同解说[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88.
    [11]T.Y.Lin,N.H.Burns,路湛沁等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12]G.S.Ramaswamy,吕志涛、钱鸿志译,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设计[R].江苏建筑设计标办,1983.
    [13]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工程抗震研究室,九国抗震设计规范汇编[M].北京,地震工业出版社,1982.
    [14]沈聚敏、周锡元、高小旺、刘晶波,抗震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5]吕志涛、薛伟辰,预应力混凝土门架及排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6,29(5):57-62.
    [16]吕志涛、张家华,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J].建筑科学,1997(3):13-15.
    [17]唐九如、吕志涛等,预应力混凝土延性框架抗震配筋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6,17(1):20-28.
    [18]张巍、孟少平、吕志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的静力弹塑性分析[J].工业建筑,2002,32(6):36-38.
    [19]焦振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设计反应谱的探讨[D].中国建筑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1995(3).
    [20]霍晓鸣、陶学康,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板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1992(3):17-19.
    [21]徐渭,设置剪力墙的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87,20(3):20-29.
    [22]韩英才,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的抗震特性[J].建筑结构学报,1986,7(3):53-57.
    [23]吴金虎,墨西哥地震中预制和预应力构件的工作特性[J].工程抗震,1988(3):46-48.
    [24]胡文发、黄鼎业:地震作用下预应力砼结构的实际抗震表现[J].《工程抗震》,1998(4):23-25.
    [25]郑锐谋.新世纪到来之际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面临的挑战———来自第13届国际预应力会议的信息和启示[A].《世纪之交的预应力技术》[C].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26]肖常安、李莉,对梁中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筋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结合配筋的探讨[J],工业建筑,1999,29(10):37-40.
    [27]肖常安、李莉,有粘结预应力筋与无粘结预应力筋结合配筋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26(3):23-25.
    [28]肖常安,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用中两个问题的探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29(3):93-97.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